第1029章 人均一畝地
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 作者:南溪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烏龍村確實要繁華了許多,各種店鋪鱗次櫛比,看上去更像一個鎮子。
烏龍學校是小學初中一體化學校,難怪這麽大,瞅著學生密麻麻的。
劉小紅在學校裏有熟人,帶著大家進去逛了一圈,到處看了看,看了教室,辦公樓和食堂,劉小紅還和一個男老師打了會乒乓球。
別看個子不大,還挺靈活的,乒乓球打的相當不錯。蹦蹦跳跳的特別提神。
張鐵軍屬於是力量型選手,對這些需要反應速度的運動天生就處於弱勢,從小就特別羨慕乒乓球打的好的。
尤其是這種還自帶震蕩波的選手。這隻要是個男的怕是都很難能打得過她吧?
從烏龍村出來,劉小紅上了張鐵軍的車走在前麵,一邊走劉小紅一邊給他介紹。
這一片什麽興鳳村從龍村鯉魚村,這家灣子那家梁子,還有槽子,壩子,埡子,天溝,天柱,天坑,到是一聽就能明白大概地形。
從從龍村繞過來是福田鎮椿樹村,公路在這裏有個岔路口,過去就是福田鎮。
這一片大山裏,以後會有很多希望小學,有很多都掛著珠海雙梁,珠海七星這樣的名字,都是珠海的企業捐贈的。
張鐵軍對福田鎮有印象,那邊後來的經濟搞的不錯,有不少小廠。
不過車隊並沒有走這邊,這是去昌大鎮的方向,車隊直接從烏龍村北麵就脫離了大路,向東下山走梅家埡易家坪,過印盒村,去了錢家。
錢家是小地名,是興鳳村的地界。
劉小紅的大哥就在錢家小學教書,就住在學校裏麵,這邊的學校裏都有教職工宿舍,免費提供給老師們使用居住。
到了這邊,劉小紅明顯就有一些小興奮起來,話也多了,表情也生動了。到家了嘛。
不管是誰,幹什麽的,回到‘家’的時候那個心情都會是充滿了激動的,尤其是帶著朋友和客人的時候。
都會巴拉巴拉的一邊回憶一邊說著,希望朋友可以分享自己兒時記憶的快樂。
哪怕再窮再苦,等長大成人之後,兒時的記憶也會是快樂的,更何況劉小紅這種從小到大也沒吃過多少苦的人了。
活幹過,累受過,這是環境決定的,那個時候家家都這樣,但是苦真沒吃過。
哪怕是挨餓的那個年代,她們家也沒缺過吃的。
那家夥,親爸是大隊書記,親媽是大隊食堂夥頭長,缺吃?
瞧不起誰呢?
那個時候的大隊書記和生產隊長可是正兒八經的基層實權幹部,掌握著全大隊的資源和糧食分配和大小事情的處置權。
(事實是區公所書記。區公所是相當於鄉鎮級的基層單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都是區公所和鄉鎮公社並立的機製。
零三年,山東全麵取消區公所,零五年湖南全麵取消區公所。目前全國還存在有兩個,一個在河北,一個在西疆。)
“我豆是在嘞裏上的小學,天天背著書包要走半個多小時。大哥叫我住他屋頭,我不喜歡,感覺沒得意思。好打擠。”
“你大哥不住你們村子裏麵?”
“也住,這邊也住那邊也住,我記不大清楚老。”
“那你們初中在哪裏念的?”
“昌大撒,那邊離屋頭近些嘛。初中就要住校,一個月回屋頭一次,背糧食。不背糧食就沒得飯吃給。”
“初中不讓回家嗎?”徐熙霞有點好奇。住校這個事兒東北到是也有,但都是到了高中才會住校。
事實上礦區的高中也不住校。交通方便嘛,公交車有的是。
“十幾公裏呀,”劉小紅瞪大了眼睛:“妹雷,隻能靠走哦,沒得車車。不住校每天走是要走死人埋?”
“那麽遠哪?那,你一次要走多長時間?”徐熙霞嚇了一跳,在那眨著眼睛琢磨十幾公裏得是有多遠。
“回來要快些,”劉小紅回憶了一下:“要走一午晌,去的時候就要慢,要背糧食豆嘛。都是山路,哈哈兒你走走試試嘛。”
“那你們不怕呀?”
“有同學撒,十幾二十個人一起走。沒啥子的。”
“你要進去看看嗎?”張鐵軍問劉小紅。
劉小紅搖了搖頭:“不用老,有啥子可看的嘛,我哥哥嫂嫂又不在,沒得意思。好些老師認都認不得老。”
“行吧,走,去你老家看看。”
“有啥子看的喲。”劉小紅撇了撇嘴:“水窪窪山卡卡,要啥子沒得啥子,就是窮。”
“這邊有多少人呐?”徐熙霞問。
“我們村頭啊?”劉小紅想了想:“幾百人嘎,陸七百人差不多給。好窮得,人均一畝地。”
咱們國內的人均耕地麵積很多年以來幾乎都沒有過太大變化,一直在一點三畝到一點四畝之間搖擺。
這個平均數是把所有城市人口都算上以後均的,全體國民。
但是放在農村,這個數字就有點嚇人了,太少了。這一點地在過去事實上根本就養不活一家人,能吃上飯就相當努力了。
大家上車,在劉小紅的指揮下繞來繞去,繞到了她的老家。
她家的老房子還在,典型的木架子房,看上去黑黢黢的,房門前有一個不寬的土壩子。
她大哥一家還有她爸爸媽媽住在這裏。
她大哥家裏有兩個孩子,一女一男,女兒今年已經二十歲,在雲陽讀師範,兒子十一歲還在小學。
“你爸媽為什麽不住在學校裏啊?不是有房子嗎?那邊瞅著咋也比這強吧?”
車子開不進來,隻能停在外麵的路邊壩壩上,大家跟著劉小紅走進來。徐熙霞打量著周邊的環境和老房子問了一句。
“要種地撒。”劉小紅挑開要碰頭的樹枝,說:“不種地吃啥子嘛?再說還有我老爸老媽,現在年紀大老總得有人照顧些。”
“你哥不是老師嗎?還要種地?”
“我哥不種,我嫂嫂種。我哥,”劉小紅撇了撇嘴:“從小到大他啥子活些也沒幹過,巴瘦巴瘦的還是近視眼,人家可是好命哦。”
她爸爸已經七十多了,媽媽要年輕一些,六十出頭。
她哥哥要比她大了小二十歲,她也就比侄女大了六歲,小時候倆人天天在一起玩,打架。她侄女小學就比她高了。
“麻。”走到近前劉小紅叫了一聲:“麻媽,老漢兒,在屋頭沒得喲。嫂嫂。”
“哪個?”
“我,你說我是哪個?”
她媽媽從屋裏伸出個腦袋來看:“你啷個回來了喲?沒上班了埋?”
老太太還挺精神的,畢竟也就才六十歲出頭,雖然臉上已經全是歲月的刻痕,但還是能看得出來年輕的時候肯定是個大美人。
要是長的不好看也不可能兩次都嫁的那麽好,這是先天優勢。
“我以後不教書老,”劉小紅過去抱起老媽的胳膊:“我換了個工作,工資黑高,以後有錢了給你買花衣服,好不好?”
“好。”老太太點點頭,看了看張鐵軍他們幾個:“你朋友哇?帶人回來也不說一聲,真的是。進屋頭坐嘛,鄉下人家莫要嫌棄。”
張鐵軍吧嗒吧嗒嘴,特麻的,不知道應該叫啥。
上輩子他可是叫了那麽多年的奶奶,現在叫大娘?
蔣衛紅張紅豔徐熙霞三個已經過來叫人了,叫大娘。沈洪興還在招待所苦逼的工作呢。安保員沒進來,在外麵車上休息。
“我老漢兒哎?嫂嫂也不在呀?”
“你老漢出切老,你嫂嫂在田壩頭。”
“我哥呀?今天又不用上班。”
“你哥帶峰娃兒去該上,哪個知道去做爪子。”
張鐵軍和蔣衛紅繞著房子看了看。她家這裏地勢要高一些,站在這邊能看到差不多整個村子。
南麵幾百米的山坡上瞅著有不少人家,房子密密麻麻的,總有個二十幾戶,正對麵山窪裏就稀稀落落的,也有個十來戶人家。
在路和小河的兩側山根是一塊一塊的田地,半山坡上也有,樹林這一塊那一塊的,像鬼剃頭的腦殼一樣。
這會兒,山裏的年輕人就已經出去打工了,不過還沒有達到後世舉村空屋的地步。
一個是外麵也還沒有達到那種地步,再一個就是還沒有完全絕望。
張鐵軍最後也沒進屋,也沒和老太太說話,讓劉小紅帶著在村子裏走了一圈。
這麽說也不對,這邊的村子都比較大。
不像在東北大家都聚居在一起,這邊是這裏幾家,那裏幾家,窪子裏幾家山坡上幾家,一個村子扯的七零八落的那種。
幾個人就順著劉小紅家房子正對著的岔路,順著小河往裏麵走了有個五六百米,看了看這附近的景色,人家還有耕地。
一路上都沒遇到幾個人,安安靜靜的,鳥叫聲縈繞在耳邊。
這邊氣溫要比縣城那邊低幾度,山風涼嗖嗖的,但是不下雪,要再往高的地方走,那邊的山頂上一個冬天會下幾次。
劉小紅說順著這條土路一直往裏走,路邊都有人家,往前走大概一公裏左右是安坪村。
安坪村再過去是杜家灣,毛家灣。
她老公就是毛家灣的孩子,和她算是同學。
其實這邊距離大寧河沒有多遠,還不到兩公裏,不過沒有路。越靠近大寧河山越大越崎嶇,都是懸岸峭壁,人過不去。
這裏的人想去大寧河坐船,要麽往北去龍嗉村,要麽就隻能往南去複龍鎮上。龍嗉村要近一些,差不多有八公裏。
到是有班車,雖然不固定車次也不能固定時間,但是有,不過不從這邊走,這邊的幾個村子都享受不到。
要想坐車得走去烏龍村那邊,大約有五公裏山路。
反正怎麽都是不容易,村子裏最豪華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車。自行車不行,騎不了,那得累死。累死也蹬不動。
不過現在到是比以前好多了,有摩托車了,咬咬牙擠一擠也能買得起,這個跑山路就輕鬆多了,不過僅限於年輕人。
劉小紅兩口子去了縣城以後,她就鼓搗自家老公買了一台摩托車,那家,回趟老家可牛逼了。
她老公還是挺厲害的,技術比較強,後來被渝城協和醫院給聘了過去,收入直線上升。
也就是後麵幾年的事兒。
她也跟了上去,全家都搬去了,把老媽和哥哥嫂子都帶了過去。
再後來她就和渝城報業集團搭上了線,憑著能力聘上了國旅的總經理,收入也超過了自家老公。
上輩子張鐵軍就是在那個時候通過她侄女認識的她。
在渝城房子買了幾套,車也買了幾台,不是一般的意氣風發。
後來一零年左右辭職,自己開了一家旅遊發展公司。
不過,這輩子她是沒有這個機會了,就老老實實在這邊打工吧,當然,以她的能力,收入肯定要比去國旅要多的多。
“你自己安排個時間,把這邊鄰近一帶的土壤拿去做個檢測,”
張鐵軍對劉小紅說:“你老家這一帶,還有篤坪,官渡,培石到紅椿一帶,這事兒你當個重點,要詳細的報告。”
劉小紅看了看張鐵軍:“我就走到去呀?嘞些地方黑多都不通車子的。”
“等和縣裏談完把合同簽了,你就找個地方把公司架子搭起來,我給你留點人留兩台車。”
烏龍學校是小學初中一體化學校,難怪這麽大,瞅著學生密麻麻的。
劉小紅在學校裏有熟人,帶著大家進去逛了一圈,到處看了看,看了教室,辦公樓和食堂,劉小紅還和一個男老師打了會乒乓球。
別看個子不大,還挺靈活的,乒乓球打的相當不錯。蹦蹦跳跳的特別提神。
張鐵軍屬於是力量型選手,對這些需要反應速度的運動天生就處於弱勢,從小就特別羨慕乒乓球打的好的。
尤其是這種還自帶震蕩波的選手。這隻要是個男的怕是都很難能打得過她吧?
從烏龍村出來,劉小紅上了張鐵軍的車走在前麵,一邊走劉小紅一邊給他介紹。
這一片什麽興鳳村從龍村鯉魚村,這家灣子那家梁子,還有槽子,壩子,埡子,天溝,天柱,天坑,到是一聽就能明白大概地形。
從從龍村繞過來是福田鎮椿樹村,公路在這裏有個岔路口,過去就是福田鎮。
這一片大山裏,以後會有很多希望小學,有很多都掛著珠海雙梁,珠海七星這樣的名字,都是珠海的企業捐贈的。
張鐵軍對福田鎮有印象,那邊後來的經濟搞的不錯,有不少小廠。
不過車隊並沒有走這邊,這是去昌大鎮的方向,車隊直接從烏龍村北麵就脫離了大路,向東下山走梅家埡易家坪,過印盒村,去了錢家。
錢家是小地名,是興鳳村的地界。
劉小紅的大哥就在錢家小學教書,就住在學校裏麵,這邊的學校裏都有教職工宿舍,免費提供給老師們使用居住。
到了這邊,劉小紅明顯就有一些小興奮起來,話也多了,表情也生動了。到家了嘛。
不管是誰,幹什麽的,回到‘家’的時候那個心情都會是充滿了激動的,尤其是帶著朋友和客人的時候。
都會巴拉巴拉的一邊回憶一邊說著,希望朋友可以分享自己兒時記憶的快樂。
哪怕再窮再苦,等長大成人之後,兒時的記憶也會是快樂的,更何況劉小紅這種從小到大也沒吃過多少苦的人了。
活幹過,累受過,這是環境決定的,那個時候家家都這樣,但是苦真沒吃過。
哪怕是挨餓的那個年代,她們家也沒缺過吃的。
那家夥,親爸是大隊書記,親媽是大隊食堂夥頭長,缺吃?
瞧不起誰呢?
那個時候的大隊書記和生產隊長可是正兒八經的基層實權幹部,掌握著全大隊的資源和糧食分配和大小事情的處置權。
(事實是區公所書記。區公所是相當於鄉鎮級的基層單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都是區公所和鄉鎮公社並立的機製。
零三年,山東全麵取消區公所,零五年湖南全麵取消區公所。目前全國還存在有兩個,一個在河北,一個在西疆。)
“我豆是在嘞裏上的小學,天天背著書包要走半個多小時。大哥叫我住他屋頭,我不喜歡,感覺沒得意思。好打擠。”
“你大哥不住你們村子裏麵?”
“也住,這邊也住那邊也住,我記不大清楚老。”
“那你們初中在哪裏念的?”
“昌大撒,那邊離屋頭近些嘛。初中就要住校,一個月回屋頭一次,背糧食。不背糧食就沒得飯吃給。”
“初中不讓回家嗎?”徐熙霞有點好奇。住校這個事兒東北到是也有,但都是到了高中才會住校。
事實上礦區的高中也不住校。交通方便嘛,公交車有的是。
“十幾公裏呀,”劉小紅瞪大了眼睛:“妹雷,隻能靠走哦,沒得車車。不住校每天走是要走死人埋?”
“那麽遠哪?那,你一次要走多長時間?”徐熙霞嚇了一跳,在那眨著眼睛琢磨十幾公裏得是有多遠。
“回來要快些,”劉小紅回憶了一下:“要走一午晌,去的時候就要慢,要背糧食豆嘛。都是山路,哈哈兒你走走試試嘛。”
“那你們不怕呀?”
“有同學撒,十幾二十個人一起走。沒啥子的。”
“你要進去看看嗎?”張鐵軍問劉小紅。
劉小紅搖了搖頭:“不用老,有啥子可看的嘛,我哥哥嫂嫂又不在,沒得意思。好些老師認都認不得老。”
“行吧,走,去你老家看看。”
“有啥子看的喲。”劉小紅撇了撇嘴:“水窪窪山卡卡,要啥子沒得啥子,就是窮。”
“這邊有多少人呐?”徐熙霞問。
“我們村頭啊?”劉小紅想了想:“幾百人嘎,陸七百人差不多給。好窮得,人均一畝地。”
咱們國內的人均耕地麵積很多年以來幾乎都沒有過太大變化,一直在一點三畝到一點四畝之間搖擺。
這個平均數是把所有城市人口都算上以後均的,全體國民。
但是放在農村,這個數字就有點嚇人了,太少了。這一點地在過去事實上根本就養不活一家人,能吃上飯就相當努力了。
大家上車,在劉小紅的指揮下繞來繞去,繞到了她的老家。
她家的老房子還在,典型的木架子房,看上去黑黢黢的,房門前有一個不寬的土壩子。
她大哥一家還有她爸爸媽媽住在這裏。
她大哥家裏有兩個孩子,一女一男,女兒今年已經二十歲,在雲陽讀師範,兒子十一歲還在小學。
“你爸媽為什麽不住在學校裏啊?不是有房子嗎?那邊瞅著咋也比這強吧?”
車子開不進來,隻能停在外麵的路邊壩壩上,大家跟著劉小紅走進來。徐熙霞打量著周邊的環境和老房子問了一句。
“要種地撒。”劉小紅挑開要碰頭的樹枝,說:“不種地吃啥子嘛?再說還有我老爸老媽,現在年紀大老總得有人照顧些。”
“你哥不是老師嗎?還要種地?”
“我哥不種,我嫂嫂種。我哥,”劉小紅撇了撇嘴:“從小到大他啥子活些也沒幹過,巴瘦巴瘦的還是近視眼,人家可是好命哦。”
她爸爸已經七十多了,媽媽要年輕一些,六十出頭。
她哥哥要比她大了小二十歲,她也就比侄女大了六歲,小時候倆人天天在一起玩,打架。她侄女小學就比她高了。
“麻。”走到近前劉小紅叫了一聲:“麻媽,老漢兒,在屋頭沒得喲。嫂嫂。”
“哪個?”
“我,你說我是哪個?”
她媽媽從屋裏伸出個腦袋來看:“你啷個回來了喲?沒上班了埋?”
老太太還挺精神的,畢竟也就才六十歲出頭,雖然臉上已經全是歲月的刻痕,但還是能看得出來年輕的時候肯定是個大美人。
要是長的不好看也不可能兩次都嫁的那麽好,這是先天優勢。
“我以後不教書老,”劉小紅過去抱起老媽的胳膊:“我換了個工作,工資黑高,以後有錢了給你買花衣服,好不好?”
“好。”老太太點點頭,看了看張鐵軍他們幾個:“你朋友哇?帶人回來也不說一聲,真的是。進屋頭坐嘛,鄉下人家莫要嫌棄。”
張鐵軍吧嗒吧嗒嘴,特麻的,不知道應該叫啥。
上輩子他可是叫了那麽多年的奶奶,現在叫大娘?
蔣衛紅張紅豔徐熙霞三個已經過來叫人了,叫大娘。沈洪興還在招待所苦逼的工作呢。安保員沒進來,在外麵車上休息。
“我老漢兒哎?嫂嫂也不在呀?”
“你老漢出切老,你嫂嫂在田壩頭。”
“我哥呀?今天又不用上班。”
“你哥帶峰娃兒去該上,哪個知道去做爪子。”
張鐵軍和蔣衛紅繞著房子看了看。她家這裏地勢要高一些,站在這邊能看到差不多整個村子。
南麵幾百米的山坡上瞅著有不少人家,房子密密麻麻的,總有個二十幾戶,正對麵山窪裏就稀稀落落的,也有個十來戶人家。
在路和小河的兩側山根是一塊一塊的田地,半山坡上也有,樹林這一塊那一塊的,像鬼剃頭的腦殼一樣。
這會兒,山裏的年輕人就已經出去打工了,不過還沒有達到後世舉村空屋的地步。
一個是外麵也還沒有達到那種地步,再一個就是還沒有完全絕望。
張鐵軍最後也沒進屋,也沒和老太太說話,讓劉小紅帶著在村子裏走了一圈。
這麽說也不對,這邊的村子都比較大。
不像在東北大家都聚居在一起,這邊是這裏幾家,那裏幾家,窪子裏幾家山坡上幾家,一個村子扯的七零八落的那種。
幾個人就順著劉小紅家房子正對著的岔路,順著小河往裏麵走了有個五六百米,看了看這附近的景色,人家還有耕地。
一路上都沒遇到幾個人,安安靜靜的,鳥叫聲縈繞在耳邊。
這邊氣溫要比縣城那邊低幾度,山風涼嗖嗖的,但是不下雪,要再往高的地方走,那邊的山頂上一個冬天會下幾次。
劉小紅說順著這條土路一直往裏走,路邊都有人家,往前走大概一公裏左右是安坪村。
安坪村再過去是杜家灣,毛家灣。
她老公就是毛家灣的孩子,和她算是同學。
其實這邊距離大寧河沒有多遠,還不到兩公裏,不過沒有路。越靠近大寧河山越大越崎嶇,都是懸岸峭壁,人過不去。
這裏的人想去大寧河坐船,要麽往北去龍嗉村,要麽就隻能往南去複龍鎮上。龍嗉村要近一些,差不多有八公裏。
到是有班車,雖然不固定車次也不能固定時間,但是有,不過不從這邊走,這邊的幾個村子都享受不到。
要想坐車得走去烏龍村那邊,大約有五公裏山路。
反正怎麽都是不容易,村子裏最豪華的交通工具就是牛車。自行車不行,騎不了,那得累死。累死也蹬不動。
不過現在到是比以前好多了,有摩托車了,咬咬牙擠一擠也能買得起,這個跑山路就輕鬆多了,不過僅限於年輕人。
劉小紅兩口子去了縣城以後,她就鼓搗自家老公買了一台摩托車,那家,回趟老家可牛逼了。
她老公還是挺厲害的,技術比較強,後來被渝城協和醫院給聘了過去,收入直線上升。
也就是後麵幾年的事兒。
她也跟了上去,全家都搬去了,把老媽和哥哥嫂子都帶了過去。
再後來她就和渝城報業集團搭上了線,憑著能力聘上了國旅的總經理,收入也超過了自家老公。
上輩子張鐵軍就是在那個時候通過她侄女認識的她。
在渝城房子買了幾套,車也買了幾台,不是一般的意氣風發。
後來一零年左右辭職,自己開了一家旅遊發展公司。
不過,這輩子她是沒有這個機會了,就老老實實在這邊打工吧,當然,以她的能力,收入肯定要比去國旅要多的多。
“你自己安排個時間,把這邊鄰近一帶的土壤拿去做個檢測,”
張鐵軍對劉小紅說:“你老家這一帶,還有篤坪,官渡,培石到紅椿一帶,這事兒你當個重點,要詳細的報告。”
劉小紅看了看張鐵軍:“我就走到去呀?嘞些地方黑多都不通車子的。”
“等和縣裏談完把合同簽了,你就找個地方把公司架子搭起來,我給你留點人留兩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