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專家回來了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媽媽,吃飯的時候你都不回來。”冬兒正在草坪上瘋跑,看見劉曉玲過來先開口道。
劉曉玲謝過小孫,牽著冬兒過去乘車。
“冬兒,來之前媽媽就跟你說過有事情要做,讓你要乖。你乖不乖?”
“我乖,叔叔都說冬兒乖的。”冬兒道。
“那就好,你把衣服都打髒了我也不說你了。”劉曉玲道。
冬兒其實最擔心的就是一身髒兮兮的怕老媽吵,現在老媽要放自己一馬,也就不跟她計較沒有陪自己吃飯的事了。
看見東兒髒兮兮的一身,邊月冰沒吭聲,這是她預料當中的事。過去幫冬兒脫了,牽著就去洗澡。
看著臉盆裏的髒衣服,劉曉玲端起來去洗。有了洗衣機,洗衣服一點都不麻煩。
過了兩天,梁豔打了電話過來,說是擬寫了一個計劃書,不知道能行不,請劉曉玲找時間審一下。
劉曉玲開車又去了廣明島,幫著修改後,讓她聯係何副鎮長約時間去縣裏麵找教委商議。
全靠有個廣明廠。從廣明鎮走到岔路口也就是二塘小學這裏,就有廣明廠往返渝都市中心的客車。在半路上轉一次客車就能去縣裏。
在廣明廠建廠之前,這裏不通客車。要去縣裏開會、辦事得背著鋪蓋卷一路步行走到縣城。背鋪蓋卷是因為一天走不攏,晚上要借宿沿途的百姓家中。
由於廣明鎮靠江,就比其他鄉鎮多了一個選擇,就是乘船先到渝都市再坐客車去縣城。
事情交給梁豔去辦,偶爾梁豔會打電話谘詢下一步該怎麽工作,劉曉玲又安安穩穩的在家裏待了下來。
梁豔的辦事能力還是有的,除了不熟悉事務的操作需要打電話谘詢外,執行力很強,完全沒用劉曉玲出麵。當然,何副鎮長主動參與起了很大作用。
縣教委在得知新學校不用教委出一分錢,所有支出由研究所兜底後更沒有反對,相反還派專人幫著聯係縣計委和國土等部門。
沒多久,陳院長和張院長等專家們結束休假回到了農機廠,又被兩輛大貨車給送到了廣明島。
廣明島上的駐軍營房、研究所大樓、圍牆和崗亭等都已建成,施工隊伍大部分轉移到了實驗工廠進行基建施工,剩下小部分繼續建造住宿樓和配合監控、程控電話係統的建設。
已建成的小樓還不能住人,現在大家都暫住在原來的運動員宿舍。
劉曉玲在專家們搬來廣明島的第二天便趕來島上跟專家們見麵。
“小劉,實在慚愧,沒做個名堂出來。”陳院長昨天晚上見過了王博他們,知道他們在港島的這段時間基本上算是虛度了。
“陳院長,是國內發展太快,好像一瞬間就爆發了。”劉曉玲打馬虎眼道。
“是呀,小孫拿了一些期刊來,國內這段時間各行各業的技術都在迅猛發展,我們這些外出學習先進經驗的反倒落伍了。”
陳院長也是不願相信王博所說,但是在期刊上的所見所聞,各種新思路、新技術,不得不讓他們這些專家感到失落。
這還是沒有得到劉曉玲的許可,王博沒有向他透露監控係統和程控電話的事,否則看著這些新技術新設備,心情會更加沮喪。
“這些期刊是我找鄺院長要的,還隻是他們中科院技術突破的新成果。還有一機部、二機部這些軍管的機構也有大量的新成果,隻是大都有密級的要求,我還拿不到。”
“陳院長,大家的現在身份不能去見鄺院長,我想請鄺院長派些專家來跟大家溝通一下,您看行不行?”劉曉玲問陳院長道。
“什麽溝通哦?就不要給我們留麵子了。請人來給大家講講課也好。我們也該補補課,重新當回學生。”陳院長讚同道。
鄺院長知道劉曉玲的請求後很爽快地答應了。老陳他們去到港島後,國內出現了井噴似的各種新設備、新技術還有各種技術資料。
結合劉曉玲提供的電子計算機,鄺院長有個大膽的揣測,但這揣測讓人不敢相信。
廣明島上的體訓中心非常大,曾經有足球、柔道和摔跤和射擊等項目,運動員宿舍很多。
專家們帶了家屬的,依舊能分配到一間或兩間宿舍。有食堂也不用自己開夥,劉曉玲又讓邱紅梅送了全自動的洗衣機來,總體來說生活上還是比較便利。
有個別專家的妻子看見島上平坦,詢問能不能開荒種點小菜,劉曉玲趕緊阻止了。
專門的研究所在內部裝修,專家們暫時都在原辦公大樓上班。但現在這些專家們被現實打擊太大,都沒有人有興趣進行研究。隻等著鄺院長那邊來人,仔細詢問過相關情況後再來安排自己的研究計劃。
萬一自己埋頭研究的東西現在已經有了,甚至都被申請了專利,這不是浪費時間鬧烏龍同時還兼成了笑柄嗎。
這段時間,每天上午,廣明島上十來個老先生拉幫結夥去看駐軍訓練,下午便在江邊垂釣或閑逛,晚上在招待所食堂聊天。
這些人都很自覺。王博幾人每天幹活從不叫他們,他們也不去觀看,就連王博他們的辦公室都沒有去過。
劉曉玲看專家們的住宿都已安排妥當,暫時也沒法進行研究,下午便回了渝都。
回到家,劉曉玲也覺得這些專家這麽閑著不行。每天無所事事,擔心有閑不住的專家會患上抑鬱症。
新被單、鋪蓋棉絮等等都要票證,劉曉玲告訴梁豔由自己想辦法,這段時間大家暫時用自己原來農機廠帶上來的。
“老媽,老漢。現在廣明島上來了十多個專家,還有些是兩口子,比原來鬧熱多了。”吃晚飯的時候,劉曉玲道。
劉仁貴聽了挺喜歡,人多熱鬧好喝酒啊。
邊月冰則不太喜歡,她喜歡最初那個島上的清靜。雖然有很多工人在幹活,甚至機器聲很嘈雜,但這些人幹完了工作都是要走的。而現在這些人則是常住,自己跟他們又不認識,也說不到一處。
劉曉玲謝過小孫,牽著冬兒過去乘車。
“冬兒,來之前媽媽就跟你說過有事情要做,讓你要乖。你乖不乖?”
“我乖,叔叔都說冬兒乖的。”冬兒道。
“那就好,你把衣服都打髒了我也不說你了。”劉曉玲道。
冬兒其實最擔心的就是一身髒兮兮的怕老媽吵,現在老媽要放自己一馬,也就不跟她計較沒有陪自己吃飯的事了。
看見東兒髒兮兮的一身,邊月冰沒吭聲,這是她預料當中的事。過去幫冬兒脫了,牽著就去洗澡。
看著臉盆裏的髒衣服,劉曉玲端起來去洗。有了洗衣機,洗衣服一點都不麻煩。
過了兩天,梁豔打了電話過來,說是擬寫了一個計劃書,不知道能行不,請劉曉玲找時間審一下。
劉曉玲開車又去了廣明島,幫著修改後,讓她聯係何副鎮長約時間去縣裏麵找教委商議。
全靠有個廣明廠。從廣明鎮走到岔路口也就是二塘小學這裏,就有廣明廠往返渝都市中心的客車。在半路上轉一次客車就能去縣裏。
在廣明廠建廠之前,這裏不通客車。要去縣裏開會、辦事得背著鋪蓋卷一路步行走到縣城。背鋪蓋卷是因為一天走不攏,晚上要借宿沿途的百姓家中。
由於廣明鎮靠江,就比其他鄉鎮多了一個選擇,就是乘船先到渝都市再坐客車去縣城。
事情交給梁豔去辦,偶爾梁豔會打電話谘詢下一步該怎麽工作,劉曉玲又安安穩穩的在家裏待了下來。
梁豔的辦事能力還是有的,除了不熟悉事務的操作需要打電話谘詢外,執行力很強,完全沒用劉曉玲出麵。當然,何副鎮長主動參與起了很大作用。
縣教委在得知新學校不用教委出一分錢,所有支出由研究所兜底後更沒有反對,相反還派專人幫著聯係縣計委和國土等部門。
沒多久,陳院長和張院長等專家們結束休假回到了農機廠,又被兩輛大貨車給送到了廣明島。
廣明島上的駐軍營房、研究所大樓、圍牆和崗亭等都已建成,施工隊伍大部分轉移到了實驗工廠進行基建施工,剩下小部分繼續建造住宿樓和配合監控、程控電話係統的建設。
已建成的小樓還不能住人,現在大家都暫住在原來的運動員宿舍。
劉曉玲在專家們搬來廣明島的第二天便趕來島上跟專家們見麵。
“小劉,實在慚愧,沒做個名堂出來。”陳院長昨天晚上見過了王博他們,知道他們在港島的這段時間基本上算是虛度了。
“陳院長,是國內發展太快,好像一瞬間就爆發了。”劉曉玲打馬虎眼道。
“是呀,小孫拿了一些期刊來,國內這段時間各行各業的技術都在迅猛發展,我們這些外出學習先進經驗的反倒落伍了。”
陳院長也是不願相信王博所說,但是在期刊上的所見所聞,各種新思路、新技術,不得不讓他們這些專家感到失落。
這還是沒有得到劉曉玲的許可,王博沒有向他透露監控係統和程控電話的事,否則看著這些新技術新設備,心情會更加沮喪。
“這些期刊是我找鄺院長要的,還隻是他們中科院技術突破的新成果。還有一機部、二機部這些軍管的機構也有大量的新成果,隻是大都有密級的要求,我還拿不到。”
“陳院長,大家的現在身份不能去見鄺院長,我想請鄺院長派些專家來跟大家溝通一下,您看行不行?”劉曉玲問陳院長道。
“什麽溝通哦?就不要給我們留麵子了。請人來給大家講講課也好。我們也該補補課,重新當回學生。”陳院長讚同道。
鄺院長知道劉曉玲的請求後很爽快地答應了。老陳他們去到港島後,國內出現了井噴似的各種新設備、新技術還有各種技術資料。
結合劉曉玲提供的電子計算機,鄺院長有個大膽的揣測,但這揣測讓人不敢相信。
廣明島上的體訓中心非常大,曾經有足球、柔道和摔跤和射擊等項目,運動員宿舍很多。
專家們帶了家屬的,依舊能分配到一間或兩間宿舍。有食堂也不用自己開夥,劉曉玲又讓邱紅梅送了全自動的洗衣機來,總體來說生活上還是比較便利。
有個別專家的妻子看見島上平坦,詢問能不能開荒種點小菜,劉曉玲趕緊阻止了。
專門的研究所在內部裝修,專家們暫時都在原辦公大樓上班。但現在這些專家們被現實打擊太大,都沒有人有興趣進行研究。隻等著鄺院長那邊來人,仔細詢問過相關情況後再來安排自己的研究計劃。
萬一自己埋頭研究的東西現在已經有了,甚至都被申請了專利,這不是浪費時間鬧烏龍同時還兼成了笑柄嗎。
這段時間,每天上午,廣明島上十來個老先生拉幫結夥去看駐軍訓練,下午便在江邊垂釣或閑逛,晚上在招待所食堂聊天。
這些人都很自覺。王博幾人每天幹活從不叫他們,他們也不去觀看,就連王博他們的辦公室都沒有去過。
劉曉玲看專家們的住宿都已安排妥當,暫時也沒法進行研究,下午便回了渝都。
回到家,劉曉玲也覺得這些專家這麽閑著不行。每天無所事事,擔心有閑不住的專家會患上抑鬱症。
新被單、鋪蓋棉絮等等都要票證,劉曉玲告訴梁豔由自己想辦法,這段時間大家暫時用自己原來農機廠帶上來的。
“老媽,老漢。現在廣明島上來了十多個專家,還有些是兩口子,比原來鬧熱多了。”吃晚飯的時候,劉曉玲道。
劉仁貴聽了挺喜歡,人多熱鬧好喝酒啊。
邊月冰則不太喜歡,她喜歡最初那個島上的清靜。雖然有很多工人在幹活,甚至機器聲很嘈雜,但這些人幹完了工作都是要走的。而現在這些人則是常住,自己跟他們又不認識,也說不到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