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隻有鏡頭莫得相機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任科長,這次廠裏麵參加秋交會不?”劉曉玲問任科長。
“要去。現在碎石機的產能還有多的。”任科長吃了一口燒烤的茄子,一股蒜味。
“你和況廠長去不去?”
“老況不去,我要去。”連續去了兩次羊城,任科長已經沒了新鮮感,有些不想去了。但況廠長不去,自己就必須去。
當官就是這點好,官越大,人身自由就多一點。
“任科長,低調點啊。我們想去還去不了啊。”李東道。
“去!”任科長現在已經明白剛才哪裏說錯,對當時接話調侃自己的李東也不給好顏色。
“是。任科長。”李東道。
吃完了收拾時,劉曉玲把剩下的菜都給了同院一家。
“都是摘好打整好的。隻是晚上我們要去外麵吃,明天我也要走,這些菜你們不要就壞掉了。”劉曉玲道。
“哦,這樣啊。”同院老張點點頭,指著碳烤架子問劉曉玲道:“小劉,明天我用下這個可以不?”
“盡管用,還有這些炭,就放在樓梯下麵的。張老師你們自己拿。”
“嗯,架子我們用,炭嘛,我們看買得到不。”老張還在堅持。
劉曉玲也不再多勸,再勸雙方都不好意思了。
全部收拾幹淨,一群人便跟著康曠明去坐公交車。劉曉玲開著小車拉著他們的行李去車站。
雖然每個人都沒買多少東西,但集中到車上還是一堆。
劉曉玲把車停好,帶著周化英和梁豔去了康曠明家的飯館。
中午就吃得太飽,雖然康曠明家的黃鱔、泥鰍和青蛙別有特色,但大家都吃不動了。
“可惜了!”周化英摸摸肚子,看著鍋中紅油裏健壯腿肉。
“能不能打包?”周化英小聲問勞新,勞新聽了苦笑。
“姑奶奶。這是人家康曠明請客,又不是在外麵吃飯,哪裏有打包的說法?”
旁邊媛媛聽見了沒說話,過去跟康曠明耳語了一陣。
吃過飯大家就朝車站走,就看見康曠明拿了一個紙包,還提了一個較高的搪瓷盆。
在劉曉玲車上各自拿了自己的物品,一群人就去車站裏麵等候。
周化英鼻子尖,推了勞新一把。
“你聞聞,這是啥味?”
勞新聳聳鼻子道:“你身上粘的麻辣味。哎呀,我身上也是。”
站在一旁的康曠明看著這對活寶,忍不住道:“別聞了。”
把手裏拴著的紙包提了提道:“這裏麵是盤龍黃鱔。”又提了提手中的搪瓷盆道:“這裏是青蛙,等會在路上吃的。”
李東湊過來道:“曠明,你不用帶到車上來,湯湯水水的不好拿。回去廣明廠,我們出錢買青蛙,你直接做給大夥吃還簡單些。”
康曠明看眼李東,這膀大腰圓的漢子,一眼看去憨厚老實,其實最tm蔫壞。要是生在宋朝,秦檜都得請他當軍師。
“我沒學過啊,做不了。”康曠明道。
候車室外,邱紅梅與陳茂正在等著他們。
渝都跟省城之間的交通還算便利,但這次分別又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大家又是一陣聊,直到任科長招呼大家進站。
李連長跟梁豔來到劉曉玲麵前,道:“小劉,我這次回去就登記願意留下來打工的戰士名單。至於我和豔子的事,請相信我一定能處理好。”
因為年底又會有一批戰士退役,劉曉玲就讓李連長登記一下願意留下來在渝都或者省城打工的戰士。她願意給這些戰士一份工作。
“豔子,記得電話聯係。”
梁豔很會控製情緒,一點看不出來滿肚子的心思,看著劉曉玲是一副明媚的笑臉。
“知道了。你一天就像個管家婆。”
邱紅梅過來拉住梁豔去了一邊,不知道說了什麽,隻見梁豔點點頭。
周化英跑過來對劉曉玲道:“曉玲,元旦的時候回廣明廠來一趟嘛,我和勞新請客。”
“我一定來。”劉曉玲點點頭。
終於送走廣明廠這一群人,劉曉玲要開車送邱紅梅和陳茂回家,兩人拒絕了。
“曉玲,我和陳哥散會兒步再回家,你自己先走。”
“行!行!我多餘。”劉曉玲打個哈哈自己開車回家。
劉曉玲把家裏恢複了原狀。
第二天。劉曉玲開車回了劉家壩。
“曉玲,我正在找你。”劉仁友正等在農機廠。
“十一伯,有啥子事?秋交會的事情都準備好了?”
“準備的差不多了。我走這幾天,你幫到把罐頭廠和醬菜廠這些看到一下。具體的事你不用管。”劉仁友對劉曉玲道。
盧彩霞這次帶了張文浩他們去羊城,隻留下了李小鵬看家。劉仁友也要去又不放心小隊。在他眼裏隻有劉曉玲做事穩當在小隊又有威信,便過來讓劉曉玲幫他。
“沒得事,十一伯你隻管去嘛。”劉曉玲笑笑道。
劉仁友也算秋交會的常客,僅僅隻是一個農村的小隊長,任誰都想不到。
“宣傳的照片這些找夏陽……”劉曉玲還想說兩句,劉仁友揮揮手道:“曉玲,那些我都曉得。我還有事先走了。”
在建的電梯房和準備聯營的肉罐頭廠還有好些事要處理,小隊就靠他一個人,劉仁友確實有些忙。
劉仁友心急火燎地走了。劉曉玲看他忙碌的身影,好像比公社領導還忙些。
正準備上樓去辦公室,劉曉玲想起李子建他們幾個,轉身去了實驗室。
“李老師,國慶節也沒走,你們休息沒有?”跟其他幾位研究員打過招呼,劉曉玲問李子建。
“嗯,休息了。”李子建心不在焉。
“劉廠長,就是前幾天你拿來的鏡頭是哪裏來的?”李子建這幾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是托別人從國外帶回來的。怎麽了?”劉曉玲問道。
“有沒有相機,我想看機身。”李子建道。
辛美玲對劉曉玲道:“劉廠長,您拿來的鏡頭質量很好,李老師想看下相機的構造,尤其是快門……”
“李老師,對不起,隻有鏡頭沒有相機。”劉曉玲哪裏給他找匹配得起鏡頭的老式相機,直接推說沒有相機。
劉曉玲的話也許是在李子建的意料當中,隻見他苦笑了一下道:“我就猜到了是這樣,怕是這幾個鏡頭來得也不容易吧。”
“嗯,總之市麵上找不到。”劉曉玲心說容易,隻要有錢就能買。
“要去。現在碎石機的產能還有多的。”任科長吃了一口燒烤的茄子,一股蒜味。
“你和況廠長去不去?”
“老況不去,我要去。”連續去了兩次羊城,任科長已經沒了新鮮感,有些不想去了。但況廠長不去,自己就必須去。
當官就是這點好,官越大,人身自由就多一點。
“任科長,低調點啊。我們想去還去不了啊。”李東道。
“去!”任科長現在已經明白剛才哪裏說錯,對當時接話調侃自己的李東也不給好顏色。
“是。任科長。”李東道。
吃完了收拾時,劉曉玲把剩下的菜都給了同院一家。
“都是摘好打整好的。隻是晚上我們要去外麵吃,明天我也要走,這些菜你們不要就壞掉了。”劉曉玲道。
“哦,這樣啊。”同院老張點點頭,指著碳烤架子問劉曉玲道:“小劉,明天我用下這個可以不?”
“盡管用,還有這些炭,就放在樓梯下麵的。張老師你們自己拿。”
“嗯,架子我們用,炭嘛,我們看買得到不。”老張還在堅持。
劉曉玲也不再多勸,再勸雙方都不好意思了。
全部收拾幹淨,一群人便跟著康曠明去坐公交車。劉曉玲開著小車拉著他們的行李去車站。
雖然每個人都沒買多少東西,但集中到車上還是一堆。
劉曉玲把車停好,帶著周化英和梁豔去了康曠明家的飯館。
中午就吃得太飽,雖然康曠明家的黃鱔、泥鰍和青蛙別有特色,但大家都吃不動了。
“可惜了!”周化英摸摸肚子,看著鍋中紅油裏健壯腿肉。
“能不能打包?”周化英小聲問勞新,勞新聽了苦笑。
“姑奶奶。這是人家康曠明請客,又不是在外麵吃飯,哪裏有打包的說法?”
旁邊媛媛聽見了沒說話,過去跟康曠明耳語了一陣。
吃過飯大家就朝車站走,就看見康曠明拿了一個紙包,還提了一個較高的搪瓷盆。
在劉曉玲車上各自拿了自己的物品,一群人就去車站裏麵等候。
周化英鼻子尖,推了勞新一把。
“你聞聞,這是啥味?”
勞新聳聳鼻子道:“你身上粘的麻辣味。哎呀,我身上也是。”
站在一旁的康曠明看著這對活寶,忍不住道:“別聞了。”
把手裏拴著的紙包提了提道:“這裏麵是盤龍黃鱔。”又提了提手中的搪瓷盆道:“這裏是青蛙,等會在路上吃的。”
李東湊過來道:“曠明,你不用帶到車上來,湯湯水水的不好拿。回去廣明廠,我們出錢買青蛙,你直接做給大夥吃還簡單些。”
康曠明看眼李東,這膀大腰圓的漢子,一眼看去憨厚老實,其實最tm蔫壞。要是生在宋朝,秦檜都得請他當軍師。
“我沒學過啊,做不了。”康曠明道。
候車室外,邱紅梅與陳茂正在等著他們。
渝都跟省城之間的交通還算便利,但這次分別又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大家又是一陣聊,直到任科長招呼大家進站。
李連長跟梁豔來到劉曉玲麵前,道:“小劉,我這次回去就登記願意留下來打工的戰士名單。至於我和豔子的事,請相信我一定能處理好。”
因為年底又會有一批戰士退役,劉曉玲就讓李連長登記一下願意留下來在渝都或者省城打工的戰士。她願意給這些戰士一份工作。
“豔子,記得電話聯係。”
梁豔很會控製情緒,一點看不出來滿肚子的心思,看著劉曉玲是一副明媚的笑臉。
“知道了。你一天就像個管家婆。”
邱紅梅過來拉住梁豔去了一邊,不知道說了什麽,隻見梁豔點點頭。
周化英跑過來對劉曉玲道:“曉玲,元旦的時候回廣明廠來一趟嘛,我和勞新請客。”
“我一定來。”劉曉玲點點頭。
終於送走廣明廠這一群人,劉曉玲要開車送邱紅梅和陳茂回家,兩人拒絕了。
“曉玲,我和陳哥散會兒步再回家,你自己先走。”
“行!行!我多餘。”劉曉玲打個哈哈自己開車回家。
劉曉玲把家裏恢複了原狀。
第二天。劉曉玲開車回了劉家壩。
“曉玲,我正在找你。”劉仁友正等在農機廠。
“十一伯,有啥子事?秋交會的事情都準備好了?”
“準備的差不多了。我走這幾天,你幫到把罐頭廠和醬菜廠這些看到一下。具體的事你不用管。”劉仁友對劉曉玲道。
盧彩霞這次帶了張文浩他們去羊城,隻留下了李小鵬看家。劉仁友也要去又不放心小隊。在他眼裏隻有劉曉玲做事穩當在小隊又有威信,便過來讓劉曉玲幫他。
“沒得事,十一伯你隻管去嘛。”劉曉玲笑笑道。
劉仁友也算秋交會的常客,僅僅隻是一個農村的小隊長,任誰都想不到。
“宣傳的照片這些找夏陽……”劉曉玲還想說兩句,劉仁友揮揮手道:“曉玲,那些我都曉得。我還有事先走了。”
在建的電梯房和準備聯營的肉罐頭廠還有好些事要處理,小隊就靠他一個人,劉仁友確實有些忙。
劉仁友心急火燎地走了。劉曉玲看他忙碌的身影,好像比公社領導還忙些。
正準備上樓去辦公室,劉曉玲想起李子建他們幾個,轉身去了實驗室。
“李老師,國慶節也沒走,你們休息沒有?”跟其他幾位研究員打過招呼,劉曉玲問李子建。
“嗯,休息了。”李子建心不在焉。
“劉廠長,就是前幾天你拿來的鏡頭是哪裏來的?”李子建這幾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是托別人從國外帶回來的。怎麽了?”劉曉玲問道。
“有沒有相機,我想看機身。”李子建道。
辛美玲對劉曉玲道:“劉廠長,您拿來的鏡頭質量很好,李老師想看下相機的構造,尤其是快門……”
“李老師,對不起,隻有鏡頭沒有相機。”劉曉玲哪裏給他找匹配得起鏡頭的老式相機,直接推說沒有相機。
劉曉玲的話也許是在李子建的意料當中,隻見他苦笑了一下道:“我就猜到了是這樣,怕是這幾個鏡頭來得也不容易吧。”
“嗯,總之市麵上找不到。”劉曉玲心說容易,隻要有錢就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