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老劉書記回來了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依照邊月冰的意思,劉曉玲把這次采購的豬肉、雞鴨和魚都收了一些到空間裏麵,要帶回省城放冰櫃裏。
就是留在外麵的食材,也足夠讓劉義祥幾兄妹放開手腳辦了。
小的幾個在廚房忙,其餘的人都在堂屋聊天。過年最清閑的大人就隻有劉家了。
爺爺劉禮才和冉婆婆也被接過來,坐在堂屋烤著火盆,看著一屋子的後輩滿心歡喜。
“曉玲,快出來。二叔公來了。”
劉曉玲一聽,趕緊出門來,邊月冰也跟著出了門。
二叔公就是最早的公社書記,因為劉曉玲給公社弄糧食他和杜大隊、何會計被調查。幾個人堅決不透露實情,被免了職。
當年被免職後,二叔公就去了外省,在他外嫁的女兒家中養老。
“二叔公,好久沒有看到你了。身體看起來還可以。”劉曉玲急忙迎上前去。
那件事情邊月冰是知情的,事發後特別擔心。公社的幹部沒有說出大女子,盧俊又幫著背鍋跑了,心中一直對幾個公社幹部充滿感激之情。
對聽說老劉書記來了,邊月冰趕緊上前打過招呼攙住老劉書記朝堂屋走。
其實老劉書記歲數不算太大,隻是這幾年沒見給人的感覺是一下子變老了。
他讓開邊月冰扶他的手,自己走進了堂屋。
劉禮才跟他同輩,比老劉書記歲數大,但並不是這一輩中的老大。二叔公在自家兄弟中排行老二,晚輩們稱呼順了口。
進來後兩個老兄弟坐下,老劉書記對劉禮才道:“堂哥,你養了個好孫女。”
這一次回劉家壩幾天,老劉書記也到處走了走看了看。
三年多時間,不僅僅是劉家壩,就連整個白林鎮都讓他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最讓他感觸的是那兩棟24層的電梯房,他在女兒所住的縣城也沒有見過這麽高的建築。
更不用說劉家壩和經濟園區新建了那麽多的廠房,小隊有了自來水、建了罐頭廠、醬園廠、養豬場、托兒所……公社還有農機廠、榨菜廠、養老院……
每家每戶的日子都過好了,小隊社員的年底分配比自己女兒、女婿工資還高。原來最窮的社員,在小隊的幫助下,新建了住房,現在成了住得最好的……
在問過劉仁友後,老劉書記知道一切的變化都跟劉曉玲有關,心中欣慰。當初的堅持,算是值得了。
老劉書記來了,大家自然而然圍坐在一起。
“二叔公,這次回來還走不走?”劉曉玲問。
“不走了。老母親歲數大了,我走了幾年,也該盡點孝心咯。”老劉書記道。
“再說,現在這裏變得這麽好,我也舍不得走了。特別是養老院和果園那邊,這幾天中午沒有那麽冷的時候,我都要過去走一趟。”
現在劉家壩的果園麵積更大,其他小隊也建了果園。果樹栽種的規模大了,每逢花開時間,外地來遊玩的遊客很多。鎮上就會冒出許多小食攤,也算是吃上了旅遊紅利。對於擺攤的小販也沒人管,管了,遊客就吃不上飯。
一開始還沒有人能開旅館提供住宿,但後來大批遊客滯留鎮上無法回家,又才允許鎮上百姓經營旅館。
除了農村,周邊也在發生著悄悄的變化。
時間過得很快。感覺不多一會,劉義祥他們就開始喊擺菜上桌。
今天是除夕團年,劉仁友跟老劉書記也要回自己家吃團年飯,便站起來告辭。
邊月冰拿了兩瓶酒出來,又拿了一個網兜,裝了些雜糖、花生跟雲省煙絲。
雲省煙絲是剛才劉曉玲抽空拿給邊月冰的。
就憑當初饑荒來時,老劉書記不顧上麵的規定提前讓大家打魚保命,又為大女子保密。這樣的好領導,邊月冰巴不得再找些好東西送。
“堂哥、仁貴,過兩天我來喝酒哈。”看看一大網兜的東西,老劉書記道:“哪裏拿這麽多東西走哦,還有小娃兒要吃。我也拿不動。”
“二叔,我幫你拿。”劉仁友伸手接過網兜。
團年飯。
劉禮才道:“你們二叔其實很不錯,眼睛裏麵有社員。杜大隊也是,都是為社員辦實事的。”
大伯笑道:“老十一也不錯,換個人沒他的膽子。不是他,劉家壩還是一樣的窮。”
劉曉玲心道:二叔公膽子也不小。不是他支持自己弄糧,公社當時還不曉得要多死好多人。
二伯聽了也點頭。
邊月冰不服,道:“光憑他,他也莫得這個本事。還是靠我們家大女子。”
“媽……”劉曉玲趕緊把邊月冰的話攔回去,這讓外人知道了多不好。
劉曉玲四周看了下,李長征不說了,老老實實的吃飯。李娘的兒子從進門到現在臉上都是笑,現在正和幾個叔喝酒,也沒有顯露出啥社會習氣。或許是道班的工作地點偏僻人也少,所處環境比較單純?
“不是嘜?本來就是這麽回事。”邊月冰道。
劉仁貴難得硬氣了一回,道:“月冰,就算全公社的人都曉得是這麽回事,你也不要說出來撒。”
劉曉玲聽了,更是無語。
劉家壩能有今天,劉仁友真是出了大力。換個人?難說。
說完外人,就該說自家人的事了。
聽說趙新月跟宏光廠的一個青工在耍朋友,二伯媽也有些急了。
“哦,新月歲數跟曉梅差不多吧?這就耍朋友了?”二伯媽問四娘,卻向另外一桌的劉曉蘭看了一眼。
劉曉蘭笑眯眯的,伸手夾了一筷子菜,隻當沒看見老媽的眼神。
女兒大了又不在身邊,二伯媽幹著急也實在是沒有辦法管她。
吃過飯,劉曉梅就帶著弟弟放煙花、鞭炮。
劉曉玲變不出煙花和鞭炮,平台上沒有賣的。
天氣冷,一家人聊了一會,大伯他們先跟爺爺婆婆回家。接著二伯帶了李繼剛和李長征走了,四娘和趙新月留在劉仁貴這裏。
屋裏冷清了許多。
六個人還算冷清?你看獨生子女年代,一家三口過年那才是真的冷清。要是娃兒大了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三人兩處,那都不叫冷清,叫寂寞和思念。
劉義信是在春節後大年十五辦結婚酒,也不曉得找哪個高人選的日子。
總之,劉曉玲是參加不到了。
就是留在外麵的食材,也足夠讓劉義祥幾兄妹放開手腳辦了。
小的幾個在廚房忙,其餘的人都在堂屋聊天。過年最清閑的大人就隻有劉家了。
爺爺劉禮才和冉婆婆也被接過來,坐在堂屋烤著火盆,看著一屋子的後輩滿心歡喜。
“曉玲,快出來。二叔公來了。”
劉曉玲一聽,趕緊出門來,邊月冰也跟著出了門。
二叔公就是最早的公社書記,因為劉曉玲給公社弄糧食他和杜大隊、何會計被調查。幾個人堅決不透露實情,被免了職。
當年被免職後,二叔公就去了外省,在他外嫁的女兒家中養老。
“二叔公,好久沒有看到你了。身體看起來還可以。”劉曉玲急忙迎上前去。
那件事情邊月冰是知情的,事發後特別擔心。公社的幹部沒有說出大女子,盧俊又幫著背鍋跑了,心中一直對幾個公社幹部充滿感激之情。
對聽說老劉書記來了,邊月冰趕緊上前打過招呼攙住老劉書記朝堂屋走。
其實老劉書記歲數不算太大,隻是這幾年沒見給人的感覺是一下子變老了。
他讓開邊月冰扶他的手,自己走進了堂屋。
劉禮才跟他同輩,比老劉書記歲數大,但並不是這一輩中的老大。二叔公在自家兄弟中排行老二,晚輩們稱呼順了口。
進來後兩個老兄弟坐下,老劉書記對劉禮才道:“堂哥,你養了個好孫女。”
這一次回劉家壩幾天,老劉書記也到處走了走看了看。
三年多時間,不僅僅是劉家壩,就連整個白林鎮都讓他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最讓他感觸的是那兩棟24層的電梯房,他在女兒所住的縣城也沒有見過這麽高的建築。
更不用說劉家壩和經濟園區新建了那麽多的廠房,小隊有了自來水、建了罐頭廠、醬園廠、養豬場、托兒所……公社還有農機廠、榨菜廠、養老院……
每家每戶的日子都過好了,小隊社員的年底分配比自己女兒、女婿工資還高。原來最窮的社員,在小隊的幫助下,新建了住房,現在成了住得最好的……
在問過劉仁友後,老劉書記知道一切的變化都跟劉曉玲有關,心中欣慰。當初的堅持,算是值得了。
老劉書記來了,大家自然而然圍坐在一起。
“二叔公,這次回來還走不走?”劉曉玲問。
“不走了。老母親歲數大了,我走了幾年,也該盡點孝心咯。”老劉書記道。
“再說,現在這裏變得這麽好,我也舍不得走了。特別是養老院和果園那邊,這幾天中午沒有那麽冷的時候,我都要過去走一趟。”
現在劉家壩的果園麵積更大,其他小隊也建了果園。果樹栽種的規模大了,每逢花開時間,外地來遊玩的遊客很多。鎮上就會冒出許多小食攤,也算是吃上了旅遊紅利。對於擺攤的小販也沒人管,管了,遊客就吃不上飯。
一開始還沒有人能開旅館提供住宿,但後來大批遊客滯留鎮上無法回家,又才允許鎮上百姓經營旅館。
除了農村,周邊也在發生著悄悄的變化。
時間過得很快。感覺不多一會,劉義祥他們就開始喊擺菜上桌。
今天是除夕團年,劉仁友跟老劉書記也要回自己家吃團年飯,便站起來告辭。
邊月冰拿了兩瓶酒出來,又拿了一個網兜,裝了些雜糖、花生跟雲省煙絲。
雲省煙絲是剛才劉曉玲抽空拿給邊月冰的。
就憑當初饑荒來時,老劉書記不顧上麵的規定提前讓大家打魚保命,又為大女子保密。這樣的好領導,邊月冰巴不得再找些好東西送。
“堂哥、仁貴,過兩天我來喝酒哈。”看看一大網兜的東西,老劉書記道:“哪裏拿這麽多東西走哦,還有小娃兒要吃。我也拿不動。”
“二叔,我幫你拿。”劉仁友伸手接過網兜。
團年飯。
劉禮才道:“你們二叔其實很不錯,眼睛裏麵有社員。杜大隊也是,都是為社員辦實事的。”
大伯笑道:“老十一也不錯,換個人沒他的膽子。不是他,劉家壩還是一樣的窮。”
劉曉玲心道:二叔公膽子也不小。不是他支持自己弄糧,公社當時還不曉得要多死好多人。
二伯聽了也點頭。
邊月冰不服,道:“光憑他,他也莫得這個本事。還是靠我們家大女子。”
“媽……”劉曉玲趕緊把邊月冰的話攔回去,這讓外人知道了多不好。
劉曉玲四周看了下,李長征不說了,老老實實的吃飯。李娘的兒子從進門到現在臉上都是笑,現在正和幾個叔喝酒,也沒有顯露出啥社會習氣。或許是道班的工作地點偏僻人也少,所處環境比較單純?
“不是嘜?本來就是這麽回事。”邊月冰道。
劉仁貴難得硬氣了一回,道:“月冰,就算全公社的人都曉得是這麽回事,你也不要說出來撒。”
劉曉玲聽了,更是無語。
劉家壩能有今天,劉仁友真是出了大力。換個人?難說。
說完外人,就該說自家人的事了。
聽說趙新月跟宏光廠的一個青工在耍朋友,二伯媽也有些急了。
“哦,新月歲數跟曉梅差不多吧?這就耍朋友了?”二伯媽問四娘,卻向另外一桌的劉曉蘭看了一眼。
劉曉蘭笑眯眯的,伸手夾了一筷子菜,隻當沒看見老媽的眼神。
女兒大了又不在身邊,二伯媽幹著急也實在是沒有辦法管她。
吃過飯,劉曉梅就帶著弟弟放煙花、鞭炮。
劉曉玲變不出煙花和鞭炮,平台上沒有賣的。
天氣冷,一家人聊了一會,大伯他們先跟爺爺婆婆回家。接著二伯帶了李繼剛和李長征走了,四娘和趙新月留在劉仁貴這裏。
屋裏冷清了許多。
六個人還算冷清?你看獨生子女年代,一家三口過年那才是真的冷清。要是娃兒大了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三人兩處,那都不叫冷清,叫寂寞和思念。
劉義信是在春節後大年十五辦結婚酒,也不曉得找哪個高人選的日子。
總之,劉曉玲是參加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