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邱紅梅一起去食堂打飯,邱紅梅還擔心劉曉玲在秦書記辦公室有沒有爭執。


    “沒有爭執,相反把引起誤會的事情都說清楚了。”劉曉玲笑著安慰邱紅梅道。


    第二天上午上班,劉曉玲去了任科長辦公室,想給蘇東來打電話,說秦書記準許她請假的事,結果又被任科長關心了。


    “沒事,任科長。該說的都跟秦書記說清楚了。謝謝任科長。”劉曉玲也很感謝任科長。


    現在技術科的年輕人中,任科長最看好劉曉玲,所以多給點關心是應該的。


    “事情說開了就好。你打電話嘛,我出去有點事。”任科長見劉曉玲的臉色不似有假,也為劉曉玲高興。


    在單位裏麵,無論你水平多高能力多強,跟一把手關係不好,被忽視或無視,你也沒辦法。


    蘇東來聽了劉曉玲電話,其實並不滿意。他知道劉曉玲申請調動的真實原因,現在這樣搞法是治標不治本,劉曉玲自己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曉玲,能跟秦書記緩和關係當然好,但是你的事情怎麽辦?你現在連調動兩個字都說不出口。不行!我還得繼續找人做工作把你調出來。”


    劉曉玲默默放下電話。


    是啊,她現在跟秦書記關係無論好壞都調離不了廣明廠,自己的事情如何才能解決?


    四月人間芳菲盡。


    經濟園區那裏,向陽公社農機廠已經進駐,普華公司承諾的機器設備也已進場安裝調試。


    因為普華公司聯係設備供應商安排了技術人員隨行,劉曉玲就沒有回劉家壩。


    經濟園區的廠房建造時間不算快,主要是高壓電力的變電站和其他配套設備拉了進度。


    春節前,劉曉玲已經將履帶微耕機和手執式收割機的圖紙交給了劉仁友,讓他轉交給張院長他們研究。


    履帶微耕機,搭配多種配件後可旋耕、開溝、回填、施肥、起壟、推土、秸稈還田、打藥、犁地和運輸等功能。後世價格也就小幾萬。


    這是劉曉玲決定創辦農機廠時就想好的產品,或者說正是這款機器促使劉曉玲決定開辦農機廠。


    該款履帶微耕機早就分別申請了功能與外觀的專利。


    劉曉玲在平台上看上了一款小型手執式圓盤除草機,圓盤旁增加一個塑料或白鐵皮半圓筒,收割的水稻或麥子也能成束狀,便於捆紮。


    平台上這款除草機是用充電鋰電池作為動力,普華公司的新電瓶正好可以替換鋰電池。


    履帶微耕機和手執式稻麥收割機就是農機廠的最初產品。


    這兩樣產品經過園區管委會審查,認為兩樣產品依托普華公司現有生產能力,不論是功能和質量都有保證,有巨大的銷售市場。


    蘇東來認為,履帶微耕機可以出口,收割機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讓更多農民離開土地去搞多種經營。


    普華公司變壓器公司生產的新型矽鋼片,主要用於自家公司的摩托、空調和家用電器的微型變壓器。


    此外還成立了一個大型的變壓器製造公司,產品瞄準歐洲與米國市場,現階段沒有足夠的產能顧及劉曉玲跟盧俊商議的小水利發電設備。


    所以,第二個小水力發電設備廠的進駐還得再等等。


    上一次,盧俊就將張院長和龔明超他們的研究設備和儀器一並送了過來。


    現在場地有了,張院長和龔明超以及後來找來的研究人員,分別從醬菜廠、罐頭廠抽身出來,來到農機廠。占用一個車間,設立了研究室,對外聲稱農機廠技術科。


    在搬進來新廠房之前,張院長他們就審查過了劉曉玲拿過來的兩份圖紙。


    當時一群人對這兩份圖紙進行審查時,曾任魔都609研究所副所長的陳光輝感歎道:


    “這兩份圖紙完全沒有審查的必要嘛。”


    當時他們唯一的擔心就是發動機和蓄電池。


    普華送過來農機廠設備時,還送過來十台小型發動機和十台新型蓄電池。說是讓農機廠用來試生產履帶旋耕機和手執式收割機。


    搬進研究室,設備安裝就緒,各式儀器也拿出來,大家終於可以集中在一起正大光明地開始自己的研究。


    拆開了一台小型發動機,看過構造後,陳光輝明白國內目前的發動機材料還達不到要求,就連蓄電池都無法仿製。


    拆分了圖紙,幾個人各負責其中的一部分,全身心投入到旋耕機的試生產當中。


    加工零部件的師傅都是從宏光廠請過來的。


    這些師傅在宏光廠的時候就負責帶知青徒弟。向陽公社農機廠成立後,這些知青還沒能出徒,但又要回劉家壩。王書記依照與劉曉玲的約定,讓這些師傅們跟著過來,繼續教這些知青徒弟。


    今年的知青分配下來後,不出劉曉玲所料,宏光廠的王書記沒有答應王小兵,這批知青就沒能送到宏光廠代培。


    王書記也是要看人來決定是否耿直。


    你王小兵是哪個?不認識啊。


    現在師傅們來了劉家壩,向陽公社私下找到這些師傅,以每月每人補貼5元錢的代價,請他們多帶一兩個徒弟。


    這些師傅們當然願意。一個是趕,兩個是攆,何況補貼不低。


    現在這是師傅們都是幾個人一間屋,暫住在新建的電梯房。


    有了這些技術精湛的老師傅,履帶式旋耕機的樣機在手執式收割機樣機成功後不久也順利地製作了出來。


    看著眼前從沒見過機器樣子,包括師傅們在內都很期待這玩意兒到底能不能如同陳所、張院長說的那樣能幹。


    按照運輸模式組裝起來之後,高誌富發動機器,在車間裏麵逛了一圈。


    “張院長、陳所,我覺得能行。”高誌富下了車後有些激動。


    陳光輝年紀大些,做事也穩重。


    四下看了看,對周圍幾人道:“把其他配件裝上車,我們找個地方把功能都試驗一下。沒有問題的話就請蘇主任來看。”


    劉仁海趕著牛車,上麵坐著公社漆書記和王小兵、張院長、陳光輝等人,高誌富開著旋耕機慢慢朝選好的試驗場開過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撲爬跟鬥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撲爬跟鬥的魚並收藏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