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挎包裝煤球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姐姐,如果你想買肉了給我說一聲,我們跑那邊鎮上去買。”武雄文猜想劉姐姐一定是個喜歡吃肉的,便透露了這個消息。
“鎮上不是抓得更嚴?”劉曉玲問。
“還沒到鎮上,是渝都到我們這條公路上,有個到鎮上的岔路口。賣肉的一般都在岔路口賣。”武雄文平常很少跑那麽遠,有將近7、8裏地,都是星期天不上學才跑那邊。
“記得。姐姐到時間喊你。”劉曉玲隨手摸出幾顆水果糖遞給武雄文。
武雄文接了,跟劉曉玲告別。
這時廣播響了,劉曉玲就聽見房間裏開始有了動靜。
邱紅梅最先出來,估計是見劉曉玲不在出來看看。
見到劉曉玲,邱紅梅正要說話,劉曉玲對她招手,然後帶她去看木盆中的鯰魚。
“哇!這麽大條魚。”
看到邱紅梅吃驚的樣子,劉曉玲就很得意。
陸陸續續幾個人都起來了,也都知道劉曉玲買了魚和菜。
“中午我去買煤球,晚上大家一起吃魚,嚐嚐我的手藝。”劉曉玲邀請陳萍和馬麗華道。
兩人看樣子是答應了,但劉曉玲懷疑晚上她兩個是不是會回來吃飯。
“一定要回來吃飯哈。第一次開夥,算是我們大家的燎鍋飯哦。”劉曉玲再次邀約兩人。
陳萍和馬麗華互相看了眼,這次點頭的樣子才有點像要回來吃飯的樣子。
“曉玲,中午你就不去買煤球了。我中午放學時帶些就夠了。”周化英道。
“對呀,化英就在學校,去煤球廠也不過3、2分鍾路,你難得跑那麽遠。”邱紅梅也是這樣說。
連水帶盆,怕有十來斤,隻能由劉曉玲把魚盆端進屋去了。
怕上班的時候魚跑出來,上麵又放了塊木板,壓了塊石頭。
三個人說說笑笑,拿著飯盒就去吃早飯。
中午下班吃了飯回來,劉曉玲去看了下魚。看起來還是很不錯,沒有翻肚。看菜有些蔫了,劉曉玲隨手就灑了些空間水,不一會菜都變得綠油油的。
看周化英兩手空空,劉曉玲還以為周化英忘了買煤球的事,誰知道周化英把黃挎包提了過來。
原來周化英想去買煤球,發現沒有裝煤球的東西,隻能把挎包騰空,裝了一挎包的煤球。
眾人笑了一陣,躺下來休息。
哎,真是個啥都缺的年代。
下午回去的路上,陳萍和馬麗華說著晚上這頓飯的事。
“真要回去吃?”馬麗華問陳萍。
“你說呢?人家這樣說法,不回去也不好。”陳萍和馬麗華都是所謂的超齡生。
“超齡生”是渝都特有的說法,指“新三屆”的學生中年齡偏大,不能進入中學讀書的那部分人。
因為文化程度偏低,所以兩個人現在都在砸石子。兩個人的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對於這樣的吃喝,本能地不想參與。
“我看那兩個同學知道劉曉玲請客後的態度,劉曉玲應該是一個大方的人。不管怎樣就此一次,今後不再參加就是了。大不了有些話明說,就是我們兩家條件不好。”
陳萍顯然比馬麗華有決斷。
“隻能吃請不能請吃,這關係……沒法維持。”馬麗華也是道。
晚上這頓飯,劉曉玲弄了這條魚和幾樣小菜就沒有再弄啥豬肉這些。
鯰魚是後世“球溪鯰魚”的做法,用了很多的大蒜。
這時渝都這邊很少有人見過獨蒜,陳萍跟馬麗華很是為這獨蒜驚奇。
五六斤的鯰魚吃起來有點膩人。但是球溪鯰魚的做法,恰恰讓人不覺得膩。
吃了飯,也沒有哪個同學說拿點錢給劉曉玲,陳萍和馬麗華心頭略定。
不過這頓飯的效果還是很明顯,起碼陳萍跟馬麗華不是早早就休息,而是先和大家聊上一陣。
這裏靠近廠裏自己的碼頭,最初儲存物資的庫房都建在這一邊。所以劉曉玲上班的庫房距離她住的地方不遠。
跟劉曉玲搭檔的庫管員叫楊國珍,三十來歲。老公朱小平是部隊轉業幹部,現在是廠武裝部的副職。
楊國珍文化水平偏低,耐心不好,對於庫管這工作來說並不合適。但那時的人做事比較負責,楊國珍也是耐著性子在幹這事。
相比較其他的庫管員跟大學生的關係,她和劉曉玲之間還算融洽。
這不,第二天一早,劉曉玲就把昨天晚上預留的一土碗魚給楊國珍端了過去。
“哎呀,小劉啊,你太客氣了。”楊國珍也很意外。
看現在還沒啥事,劉曉玲就讓楊國珍先把魚肉拿回家用冷水鎮起。
氣溫雖然有點高,但放到中午應該沒事。但是吧讓她先拿回家,這話透著關心與熱絡。楊國珍看早上還沒開始忙,找了張破牛皮紙把碗蓋住了就朝家裏走。
劉曉玲開始翻麵前的出入庫清單。
入庫清單是一份,出庫的又是一份。遇到忙的時間,同時有入庫和出庫的,就要來回在兩個清單上做記錄。
對於不熟悉材料編號規則的人來說,在清單上找對應的物資還真是不容易。畢竟每樣都是厚厚的幾大本。
大多數時間都是領材料的人都站在材料堆麵前了,庫管員還沒找到記錄在哪裏。
領材料的人著急,本來翻賬本就心焦,再被催促的庫管員能有好脾氣才怪。
等楊國珍回來了,劉曉玲就跟她聊天,慢慢就把話題轉到出入庫的登記上麵。
楊國珍那是吐槽不斷。
“楊姐,既然找起來這麽麻煩,為啥不改下?”
“這個怎麽改,表格都是固定印好了的。”
“你看這個樣子改一下要得不?”劉曉玲開始給楊國珍說她的想法。
表格是固定的,肯定改不了。
但是可以多用幾個本子來記賬。
“楊姐,拚音字母會嗎?”
“會啊。”
劉曉玲的意思就是拿一本清單記錄前幾位拚音聲母的物資,第二本接著記錄後麵幾位聲母的物資。總共用四到五本記錄本來記入庫賬。
下次有人來領材料,按照物資的叫法,直接就翻對應聲母那一本就簡單得多。
楊國珍越聽眼睛越亮。
照劉曉玲的辦法,看起來多了幾本入庫賬,也不過多了找對應賬本的時間,工作起來卻是簡單了許多。
“鎮上不是抓得更嚴?”劉曉玲問。
“還沒到鎮上,是渝都到我們這條公路上,有個到鎮上的岔路口。賣肉的一般都在岔路口賣。”武雄文平常很少跑那麽遠,有將近7、8裏地,都是星期天不上學才跑那邊。
“記得。姐姐到時間喊你。”劉曉玲隨手摸出幾顆水果糖遞給武雄文。
武雄文接了,跟劉曉玲告別。
這時廣播響了,劉曉玲就聽見房間裏開始有了動靜。
邱紅梅最先出來,估計是見劉曉玲不在出來看看。
見到劉曉玲,邱紅梅正要說話,劉曉玲對她招手,然後帶她去看木盆中的鯰魚。
“哇!這麽大條魚。”
看到邱紅梅吃驚的樣子,劉曉玲就很得意。
陸陸續續幾個人都起來了,也都知道劉曉玲買了魚和菜。
“中午我去買煤球,晚上大家一起吃魚,嚐嚐我的手藝。”劉曉玲邀請陳萍和馬麗華道。
兩人看樣子是答應了,但劉曉玲懷疑晚上她兩個是不是會回來吃飯。
“一定要回來吃飯哈。第一次開夥,算是我們大家的燎鍋飯哦。”劉曉玲再次邀約兩人。
陳萍和馬麗華互相看了眼,這次點頭的樣子才有點像要回來吃飯的樣子。
“曉玲,中午你就不去買煤球了。我中午放學時帶些就夠了。”周化英道。
“對呀,化英就在學校,去煤球廠也不過3、2分鍾路,你難得跑那麽遠。”邱紅梅也是這樣說。
連水帶盆,怕有十來斤,隻能由劉曉玲把魚盆端進屋去了。
怕上班的時候魚跑出來,上麵又放了塊木板,壓了塊石頭。
三個人說說笑笑,拿著飯盒就去吃早飯。
中午下班吃了飯回來,劉曉玲去看了下魚。看起來還是很不錯,沒有翻肚。看菜有些蔫了,劉曉玲隨手就灑了些空間水,不一會菜都變得綠油油的。
看周化英兩手空空,劉曉玲還以為周化英忘了買煤球的事,誰知道周化英把黃挎包提了過來。
原來周化英想去買煤球,發現沒有裝煤球的東西,隻能把挎包騰空,裝了一挎包的煤球。
眾人笑了一陣,躺下來休息。
哎,真是個啥都缺的年代。
下午回去的路上,陳萍和馬麗華說著晚上這頓飯的事。
“真要回去吃?”馬麗華問陳萍。
“你說呢?人家這樣說法,不回去也不好。”陳萍和馬麗華都是所謂的超齡生。
“超齡生”是渝都特有的說法,指“新三屆”的學生中年齡偏大,不能進入中學讀書的那部分人。
因為文化程度偏低,所以兩個人現在都在砸石子。兩個人的家庭條件也不是很好,對於這樣的吃喝,本能地不想參與。
“我看那兩個同學知道劉曉玲請客後的態度,劉曉玲應該是一個大方的人。不管怎樣就此一次,今後不再參加就是了。大不了有些話明說,就是我們兩家條件不好。”
陳萍顯然比馬麗華有決斷。
“隻能吃請不能請吃,這關係……沒法維持。”馬麗華也是道。
晚上這頓飯,劉曉玲弄了這條魚和幾樣小菜就沒有再弄啥豬肉這些。
鯰魚是後世“球溪鯰魚”的做法,用了很多的大蒜。
這時渝都這邊很少有人見過獨蒜,陳萍跟馬麗華很是為這獨蒜驚奇。
五六斤的鯰魚吃起來有點膩人。但是球溪鯰魚的做法,恰恰讓人不覺得膩。
吃了飯,也沒有哪個同學說拿點錢給劉曉玲,陳萍和馬麗華心頭略定。
不過這頓飯的效果還是很明顯,起碼陳萍跟馬麗華不是早早就休息,而是先和大家聊上一陣。
這裏靠近廠裏自己的碼頭,最初儲存物資的庫房都建在這一邊。所以劉曉玲上班的庫房距離她住的地方不遠。
跟劉曉玲搭檔的庫管員叫楊國珍,三十來歲。老公朱小平是部隊轉業幹部,現在是廠武裝部的副職。
楊國珍文化水平偏低,耐心不好,對於庫管這工作來說並不合適。但那時的人做事比較負責,楊國珍也是耐著性子在幹這事。
相比較其他的庫管員跟大學生的關係,她和劉曉玲之間還算融洽。
這不,第二天一早,劉曉玲就把昨天晚上預留的一土碗魚給楊國珍端了過去。
“哎呀,小劉啊,你太客氣了。”楊國珍也很意外。
看現在還沒啥事,劉曉玲就讓楊國珍先把魚肉拿回家用冷水鎮起。
氣溫雖然有點高,但放到中午應該沒事。但是吧讓她先拿回家,這話透著關心與熱絡。楊國珍看早上還沒開始忙,找了張破牛皮紙把碗蓋住了就朝家裏走。
劉曉玲開始翻麵前的出入庫清單。
入庫清單是一份,出庫的又是一份。遇到忙的時間,同時有入庫和出庫的,就要來回在兩個清單上做記錄。
對於不熟悉材料編號規則的人來說,在清單上找對應的物資還真是不容易。畢竟每樣都是厚厚的幾大本。
大多數時間都是領材料的人都站在材料堆麵前了,庫管員還沒找到記錄在哪裏。
領材料的人著急,本來翻賬本就心焦,再被催促的庫管員能有好脾氣才怪。
等楊國珍回來了,劉曉玲就跟她聊天,慢慢就把話題轉到出入庫的登記上麵。
楊國珍那是吐槽不斷。
“楊姐,既然找起來這麽麻煩,為啥不改下?”
“這個怎麽改,表格都是固定印好了的。”
“你看這個樣子改一下要得不?”劉曉玲開始給楊國珍說她的想法。
表格是固定的,肯定改不了。
但是可以多用幾個本子來記賬。
“楊姐,拚音字母會嗎?”
“會啊。”
劉曉玲的意思就是拿一本清單記錄前幾位拚音聲母的物資,第二本接著記錄後麵幾位聲母的物資。總共用四到五本記錄本來記入庫賬。
下次有人來領材料,按照物資的叫法,直接就翻對應聲母那一本就簡單得多。
楊國珍越聽眼睛越亮。
照劉曉玲的辦法,看起來多了幾本入庫賬,也不過多了找對應賬本的時間,工作起來卻是簡單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