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跟茶具看起來就很漂亮,這玩意打爛一個不得了,怕得賠不少錢。


    “鄭姐,中午把你老公喊回來一起吃個飯嘛。”劉曉玲邊洗邊對鄭美華道。


    “這,不好意思吧。”鄭美華道。


    “這個有啥子不好意思的?曉軍年歲小又不懂事,全靠你們這些哥哥姐姐的幫助……”劉曉玲把茶具和餐具都洗幹淨後找了一個筲箕擺好,放在較為安全的一個角落,讓太陽能照在上麵。


    過來又拿起菜開始收拾。


    鄭美華也不再客氣,過來挨著劉曉玲一起收拾。


    “鄭姐,你們用的是煤球爐?”


    “嗯。”


    “你看中午時候我借用一下弄菜,曉軍隻有個煤油爐子,炒菜還是火小。”


    “沒事,盡管用。”


    中午還要吃人家弄得菜,不可能不答應。


    劉曉玲看了下時間,站起身對鄭美華道:“鄭姐,我出去再買一條魚,你把回鍋肉先煮起嘛?”


    “要得,你去嘛。”鄭美華過去捅煤球爐,劉曉玲就出了學校。


    手裏拿個麻袋在菜市場逛了一圈,還真買了一條三斤來重的草魚。


    提回學校宿舍,看到鄭美華已經在切肉了。過去跟她說了兩句就開始收拾草魚,準備弄個酸菜魚。


    中午放學,先是鄭美華的女兒盧學敏先放學,然後曉軍和鄭美華的老公盧曉波都回了家。


    大家見過麵打過招呼,劉曉玲便請大家一起去小客廳坐下吃飯。


    要說這幾個人中,曉軍歲數最小,就連盧學敏都比曉軍大一歲。


    下午盧老師還要上課,中午就沒有喝酒。


    再次感謝和拜托盧老師兩口子多照顧曉軍,然後就說自己下午就要離開省城。


    劉家壩。


    劉仁友這段時間原本沒啥事,經濟園區的事他插不上手,園區還在兩通一平,建廠房都還早。那時候征地這些工作公社參與不多,各小隊長隻是督促小隊的社員早點搬遷。倒是搬遷到哪裏有些令人頭疼。不過劉家壩這次也沒占地,自然他也沒有這些瑣事。


    新分來的知青現在都在渝都宏光廠代培,知青罐頭廠在馮濤的安排下也是井井有條,新增加的黃桃、水蜜桃罐頭生產線也開工了。


    對於這條生產線需要的輔料,縣供銷聯社和縣百貨公司都是盡可能的提供。


    上午出完工,下午在各個廠又巡視了一番。


    在養豬場的地壩上,這是劉家壩較高的位置。劉仁友背著手,踩著落日的霞光,俯瞰眼下的村落屋舍、被落日披上金色的知青罐頭廠廠房和宿舍樓,再看看掩映著綠蔭竹林的向陽公社養老院……這一刻,他幸福得想哭。


    楊教授剛跟幾個大媽給豬槽添了豬食,看劉仁友站在院壩發呆,沒有過去。而是在旁邊一個小方桌邊坐下,手裏端起了一杯茶水。


    離開學校的時候,楊教授是灰心喪氣的,年過四十遭受這樣的打擊。


    然而,在被這個農村人死皮賴臉弄到劉家壩之後,他覺得日子就這樣繼續下去也未必不行。


    等會交接班完了去洗澡堂洗個澡,就可以下班回自己宿舍,老婆應該已經做好飯菜等著自己了。


    劉曉玲也是在傍晚的時候回到劉家壩的。


    在家門口被王婆婆看見了。


    “曉玲,你還去廠裏麵不?”王婆婆問。


    “王婆婆啊,吃了沒有?”劉曉玲隨口問道,這才回答道:“才回來,不想走了。”


    早知道這麽熱,劉曉玲絕對不會坐末班客車回來,而是晚點自己開車回來。


    王婆婆過來就拉劉曉玲的手,“走嘛,屋頭吃稀飯。你也難得做的話,那不是晚上還要挨餓?”


    劉曉玲輕輕掙了下沒掙脫,隻得跟著王婆婆去了她家。


    正在院子裏提水桶衝涼板的大兒媳婦見劉曉玲跟著婆婆進院子,趕緊放下手裏的抹布就去了廚房。


    王婆婆的大兒子和小兒子看一眼就躲進了屋,兩個人都是打的光胴胴,趕緊穿衣服。人家劉曉玲還是個青頭姑娘。


    二兒媳婦過來招呼道:“曉玲,還沒吃飯吧,來坐。吃稀飯。”


    原本還想早點回家進空間涼快一下的,這下也不能再說走的話了,隻得坐下來喝了碗稀飯吃了兩個饅頭。


    看著桌子上筲箕裏的饅頭,劉曉玲是真切感覺到了劉家壩的轉變,村民的溫飽確實沒得問題了。


    謝過王婆婆一家,劉曉玲回了自己家。把院門關好,劉曉玲就進了自己的房間。


    看不得家具上都是灰,劉曉玲終於還是出門找了抹布把屋子打整幹淨了才進的空間。


    空間裏全是這一次的收獲,最大的就是那條貨輪。可惜沒有弄到核潛艇和航空母艦的圖紙。雖說這年代我們造不起也養不起,但是拿給專家們看看也是好的。


    劉曉玲一邊搖頭遺憾一邊脫衣進了衝涼房。


    洗去一身的汗膩頓時感覺清爽了好多,摘了些水果切碎又加了冰碎,吃了幾口才覺得心裏麵的燥熱也減輕了幾分。


    等到感覺自己整個人都靜下心了,劉曉玲這才開始翻閱資料,準備標準廠房的資料。下一次再見蘇東來就要說這件事了。


    整理好標準廠房的文件資料,劉曉玲又開始考慮經濟園區的住房問題。


    知青罐頭廠宿舍樓的建造讓劉曉玲發現了後世電梯房的優點。那就是節約空間,安置率高。


    一般的樓房每間住單身職工3至4人,卻安置不了一戶三口之家。後世的電梯房,一個單元2梯8戶,三個單元就是24戶,16層就能安置384戶。占地麵積比起一般樓房同樣的戶數,隻有十分之一。


    而且因為電梯房是框架結構,底層開間夠大,正適合用來做商場。


    對於這個時候的官員來說,轄區內高大的電梯房還是政績的體現方式之一。


    劉曉玲也不怕電梯房會引來非議,畢竟經濟園區已經就是這時代的另類了。


    找來一些有樓房的圖片,劉曉玲挑選了一張開始描摹。


    外觀可以照抄,建築圖紙則必須請專門的設計師來設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撲爬跟鬥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撲爬跟鬥的魚並收藏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