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聯係代培技術工人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盧俊帶著人回去了,他要去購買設備。
蘇東來的事情就多了,好在考察二汽選址的那批專家有份名單,省府派人分別跟這些人聯係,請他們幫助選址。
廠址選好後,還要進行規劃設計。然後是圍繞工廠在周邊建立相關配套。道路、廠房、輸電線、變壓站等等相當繁瑣。而這期間真正能開展的工作,隻有選址。其他的都要等普華公司的資金到位和選址完成才能進行。
蘇東來就這樣調回了省府,許德兵深感意外。但現在明顯動不了蘇東來,而蘇東來暫時也還威脅不到他。
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劉曉玲獨自回了劉家壩。
關淩淩和蘇麗麗還是沒有去劉家壩看看,蘇東來說得太嚴重,把她倆嚇倒了。
現在向陽公社已經成為了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暫時也沒啥操心的,除了那二十來個知青的安置。
大事暫時幹不了,劉曉玲幹脆跑了趟渝都,她去找宏光廠的王書記,看能不能由宏光廠幫他們代培一些技術工人。
“王書記,我是來麻煩你的。”劉曉玲看著王書記道。
“小劉啊,我記得你還在讀大學吧,怎麽幫你們公社來聯係代培的事?”王書記還記得劉曉玲。
“學校現在停課,我暫時在家。”
“大學停課這麽久了,還在停啊?”王書記平常顯然也沒太關心這些事。
“我看你媽媽又把飯館開起了,生意還是那麽好。”王書記道。
“支援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這是我們國營大廠義不容辭的責任。你說說看,準備來好多人?”王書記的思維跳躍度有點不好掌握。
大學、飯館到正事,三句話,三個維度。
這王書記應該是當過兵,說話就是那麽耿直,一點虛滑都沒得,直接就問來多少人。
“我是三八式的紅小鬼啊,你小瞧我。”王書記爽朗地大笑。
“哎呀,還是老革命呢。”劉曉玲也被逗笑了。
“今年20個,明年或許還有20個。”劉曉玲怕人數多了王書記不幹。
“也才20個嘛,不多不多。”
“就是文化有點低……”劉曉玲道。其實哪是文化有點低,是真tm低。高中生是沒畢業的,好歹還讀完了初中。初中生則怕是連小學都沒認真讀過。
畢竟這兩年的教育現狀是你想好生學,我還不敢好生教。你不想好生學,我更不敢好生教。
“不怕,等人來了後我們測試下再來分配工種。對了,都需要哪些崗位?”
“我們想辦個機械廠,可以修一些機器,也能自己生產一些簡單機器。嗯,鑄造的工種我們也需要。”劉曉玲講了需求,宏光廠自然曉得需要代培哪些工種。
“行,我說下我們的條件。來代培的人員,看小劉你的麵子我們就不收錢了(笑)。廠裏每月給代培的人員10元生活費,另發飯菜票住單工宿舍。要遵守廠裏的規章製度,嚴重違規的,我們也是要退回的。”王書記正色道。
這算啥子條件?
劉曉玲急忙答應下來。
正事說完了,王書記笑眯眯地道:“小劉廠長,我有個侄兒也在下鄉,能不能調到你們公社去?”
“歡迎啊,手續不忙去公社辦,直接讓他來廠裏麵參加代培。”劉曉玲更幹脆。
“行,行。我這就通知他父親。”王書記道。
“王書記,我這就打電話回公社,讓公社派人送知青過來?”劉曉玲問王書記。
“說話算話。你就用我的電話打。”王書記點頭。
現代企業製度改革後才實行廠長負責製,在這以前都是廠書記說了算。劉曉玲也很慶幸陰差陽錯之下能認識王書記這麽一個有實權還不端架子的老革命。
王書記的侄兒王夢川在渝都一個縣城下麵插隊,這次因為知青代培一事,被他伯伯王書記給安排到了劉家壩。依著緊車工、慢鉗工,吊兒郎當是電工的口訣,王書記照顧他,讓他學習電工。
落實完了代培的事,劉曉玲總算徹底輕鬆下來。
四嬢和新月現在跟著邊月冰在飯館幹活,楊柳也在。楊柳已經結婚了,在家裏呆不住,老公還沒有她出來工作找的錢多,所以也攔不住她。
四嬢和新月每月都有收入,脫離了原來的環境,兩娘母的精神麵貌都好了許多,新月也不像以前那樣神經質。
劉曉玲在渝都又陪了媽老漢兩天才回劉家壩。走的時候還建議他們,如果飯館忙,就把劉曉梅也帶到渝都來幫忙。
劉曉玲回到劉家壩,王小兵帶著知青去了渝都宏光廠,剛好兩頭錯過。
錯過就錯過,又不是好大回事。把這批知青朝宏光廠一丟,好像真沒啥操心的事了。
朱大導演帶著人來拍攝了幾天,都沒看到劉曉玲。上一次鍾副導演提前回廠的原因他也知道了,但沒辦法。演員之間發生這類事情也有,你情我願的,更加無法阻攔。反正隻能靠自己管自己。
上一次說到準備拍個紀錄片,文案都準備好了,省裏的宣傳部門討論後認為朱導演這部紀錄片對於剛經曆過三年困難時期的群眾有很好的精神提振作用,同意了紀錄片的拍攝計劃。朱導演一直想親口告訴劉曉玲這件事,也不枉上次走的時候拿了人家那麽多的禮物。
看到拍攝都要結束準備走了了,終於等到了劉曉玲回來。
“小劉啊,上次你說的那個紀錄片省裏宣傳部門同意了。這是最後審核過的文案,你看下嘛。”
朱導演把文案遞給了劉曉玲。劉曉玲拿過來仔細地看了一遍,覺得以這個時候的氛圍也就隻能這個樣子了。
劉曉玲對朱導演表示了感謝,預祝電影和紀錄片拍攝成功。
盧彩霞看劉曉玲送走了朱導演,悄悄把門掩上。
蘇東來的事情就多了,好在考察二汽選址的那批專家有份名單,省府派人分別跟這些人聯係,請他們幫助選址。
廠址選好後,還要進行規劃設計。然後是圍繞工廠在周邊建立相關配套。道路、廠房、輸電線、變壓站等等相當繁瑣。而這期間真正能開展的工作,隻有選址。其他的都要等普華公司的資金到位和選址完成才能進行。
蘇東來就這樣調回了省府,許德兵深感意外。但現在明顯動不了蘇東來,而蘇東來暫時也還威脅不到他。
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劉曉玲獨自回了劉家壩。
關淩淩和蘇麗麗還是沒有去劉家壩看看,蘇東來說得太嚴重,把她倆嚇倒了。
現在向陽公社已經成為了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暫時也沒啥操心的,除了那二十來個知青的安置。
大事暫時幹不了,劉曉玲幹脆跑了趟渝都,她去找宏光廠的王書記,看能不能由宏光廠幫他們代培一些技術工人。
“王書記,我是來麻煩你的。”劉曉玲看著王書記道。
“小劉啊,我記得你還在讀大學吧,怎麽幫你們公社來聯係代培的事?”王書記還記得劉曉玲。
“學校現在停課,我暫時在家。”
“大學停課這麽久了,還在停啊?”王書記平常顯然也沒太關心這些事。
“我看你媽媽又把飯館開起了,生意還是那麽好。”王書記道。
“支援農村合作社的發展,這是我們國營大廠義不容辭的責任。你說說看,準備來好多人?”王書記的思維跳躍度有點不好掌握。
大學、飯館到正事,三句話,三個維度。
這王書記應該是當過兵,說話就是那麽耿直,一點虛滑都沒得,直接就問來多少人。
“我是三八式的紅小鬼啊,你小瞧我。”王書記爽朗地大笑。
“哎呀,還是老革命呢。”劉曉玲也被逗笑了。
“今年20個,明年或許還有20個。”劉曉玲怕人數多了王書記不幹。
“也才20個嘛,不多不多。”
“就是文化有點低……”劉曉玲道。其實哪是文化有點低,是真tm低。高中生是沒畢業的,好歹還讀完了初中。初中生則怕是連小學都沒認真讀過。
畢竟這兩年的教育現狀是你想好生學,我還不敢好生教。你不想好生學,我更不敢好生教。
“不怕,等人來了後我們測試下再來分配工種。對了,都需要哪些崗位?”
“我們想辦個機械廠,可以修一些機器,也能自己生產一些簡單機器。嗯,鑄造的工種我們也需要。”劉曉玲講了需求,宏光廠自然曉得需要代培哪些工種。
“行,我說下我們的條件。來代培的人員,看小劉你的麵子我們就不收錢了(笑)。廠裏每月給代培的人員10元生活費,另發飯菜票住單工宿舍。要遵守廠裏的規章製度,嚴重違規的,我們也是要退回的。”王書記正色道。
這算啥子條件?
劉曉玲急忙答應下來。
正事說完了,王書記笑眯眯地道:“小劉廠長,我有個侄兒也在下鄉,能不能調到你們公社去?”
“歡迎啊,手續不忙去公社辦,直接讓他來廠裏麵參加代培。”劉曉玲更幹脆。
“行,行。我這就通知他父親。”王書記道。
“王書記,我這就打電話回公社,讓公社派人送知青過來?”劉曉玲問王書記。
“說話算話。你就用我的電話打。”王書記點頭。
現代企業製度改革後才實行廠長負責製,在這以前都是廠書記說了算。劉曉玲也很慶幸陰差陽錯之下能認識王書記這麽一個有實權還不端架子的老革命。
王書記的侄兒王夢川在渝都一個縣城下麵插隊,這次因為知青代培一事,被他伯伯王書記給安排到了劉家壩。依著緊車工、慢鉗工,吊兒郎當是電工的口訣,王書記照顧他,讓他學習電工。
落實完了代培的事,劉曉玲總算徹底輕鬆下來。
四嬢和新月現在跟著邊月冰在飯館幹活,楊柳也在。楊柳已經結婚了,在家裏呆不住,老公還沒有她出來工作找的錢多,所以也攔不住她。
四嬢和新月每月都有收入,脫離了原來的環境,兩娘母的精神麵貌都好了許多,新月也不像以前那樣神經質。
劉曉玲在渝都又陪了媽老漢兩天才回劉家壩。走的時候還建議他們,如果飯館忙,就把劉曉梅也帶到渝都來幫忙。
劉曉玲回到劉家壩,王小兵帶著知青去了渝都宏光廠,剛好兩頭錯過。
錯過就錯過,又不是好大回事。把這批知青朝宏光廠一丟,好像真沒啥操心的事了。
朱大導演帶著人來拍攝了幾天,都沒看到劉曉玲。上一次鍾副導演提前回廠的原因他也知道了,但沒辦法。演員之間發生這類事情也有,你情我願的,更加無法阻攔。反正隻能靠自己管自己。
上一次說到準備拍個紀錄片,文案都準備好了,省裏的宣傳部門討論後認為朱導演這部紀錄片對於剛經曆過三年困難時期的群眾有很好的精神提振作用,同意了紀錄片的拍攝計劃。朱導演一直想親口告訴劉曉玲這件事,也不枉上次走的時候拿了人家那麽多的禮物。
看到拍攝都要結束準備走了了,終於等到了劉曉玲回來。
“小劉啊,上次你說的那個紀錄片省裏宣傳部門同意了。這是最後審核過的文案,你看下嘛。”
朱導演把文案遞給了劉曉玲。劉曉玲拿過來仔細地看了一遍,覺得以這個時候的氛圍也就隻能這個樣子了。
劉曉玲對朱導演表示了感謝,預祝電影和紀錄片拍攝成功。
盧彩霞看劉曉玲送走了朱導演,悄悄把門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