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要選幹部?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離開體校,劉曉玲又去了蘇麗麗家。
當劉曉玲把在董隊長幫助下智取陳斌的事情經過說給關淩淩和蘇麗麗聽了,兩人聽得哈哈大笑,尤其是關淩淩是個爽朗的人,肚子都笑疼了。
“就你蔫壞!”蘇麗麗邊笑邊用胳膊肘碰了劉曉玲一下。
“其實吧這時候離開學校,對陳老師不一定就是壞事。”劉曉玲正色道,這也是她下決心騙陳斌去劉家壩的道德立足點。
晚上睡覺,劉曉玲用意識看了一下空間裏的果樹苗,發現自己新育柑橘苗的樹齡都已經達標,決定這一次回去順便把果樹苗運回劉家壩。
劉曉玲回了縣城並沒有回劉家壩,而是在空間裏休息了一晚。
淩晨,劉曉玲開車去了城鄉結合部一個公路旁邊的曬壩,把空間裏的果樹苗都堆放在曬壩上,然後開車回了縣城。
果樹苗很大,一個人要偷走一棵樹苗都搬不動。就算被人偷走幾顆,劉曉玲也能偷偷補進去。
早上上班時間到了,劉曉玲從空間出來,去了峨縣運輸隊聯係貨車,搬運隊就在車隊旁邊,隻要貨車聯係好,順便就能把搬運找好。
這是一筆大業務,因為這些果樹樹齡都已經超過八年,又沒有修枝,非常占地方,一車拉不了多少。
當滿載著柑橘樹苗的車隊開進劉家壩,劉家壩的社員沸騰了。
原本劉家壩到鎮上是一條石板路,後來有了建廠的想法,劉曉玲就讓劉仁友安排社員開始拓寬固化這條道路,今天就派上用場了。
因為劉曉玲事先沒有說拉果樹苗回來的日期,把劉仁友搞了個措手不及。好在馮濤在,立刻停止了平整園地的工作,指導全體知青開始挖坑種樹。
知青們在劉曉玲去農學院的第二天,就組成了專門的兩隊人,不再下地,隻負責果園的土地平整工作。
這以前劉仁友就告訴過知青們,今後他們就指著果樹的收成過活了,不用跟社員一起下地。今後還要建水果罐頭廠,知青們將是第一批的罐頭廠員工,以後每月都是拿工資的。
知青們當然願意,鄉親們也願意。在他們想來,果園建成,成熟期還等等幾年,再要建廠,這期間知青們的日子並不好過,少不得要在公社借貸過日。
小隊的二十來頭豬在楊教授的科學喂養下,明顯長得就比農家喂養長得快。往年一頭豬養到年底,還不一定能達到110斤出欄的重量標準。這批豬到年底一準都能賣出去,不多不少也是一筆收入,還能一家分點肉吃,比往年好得多了。
雖說果樹園的收益說好了都是知青的,但是社員是淳樸的。上午在劉仁友帶領下,幫著收集底肥。看知青們種樹的速度不行,又安排了一些社員幫著種樹。
第一天沒種下的果樹,也有大人跟小孩去小河邊或挑水或抬水,把水澆在樹根上,怕天熱把果樹幹死了。連續幾天都是如此,把知青們也感動壞了。平常再偷奸耍滑的知青都加快了手上的工作,手上打起了血泡依舊堅持。
劉仁友看到了這些,終於明白劉曉玲為什麽要單獨讓知青負責果園,隻要利益劃分明白,各自都會為自己的利益拚命。
全小隊的社員和知青們連續幹了4天,終於把所有的果樹苗都栽了下去。
陳斌在果樹苗拉到的第二天也到了劉家壩報到,一來就看到了全小隊大幹快上的樣子,這些都和他去過的那些鄉村日常完全不同。看到楊教授跟馮濤也在跟著幹活,陳斌也加入進去,現場指導果樹的種植。
由於“專家屋”還沒有封頂,陳斌跟楊教授擠在養豬場生活了幾日,以前撲鼻的味道在習慣之後,好像也沒有那麽難聞。
果樹苗栽種完畢,劉仁友通知全體知青在工具房開會,準備選幾個知青幹部出來。
按理說在知青聚居屋開會更方便,但劉曉玲認為那是知青的主場,寧肯遠點也要在工具房這裏開會。
剛吃過晚飯沒多久,西邊的火燒雲蔓延成一片條狀,溫度並不低。好在工具房旁邊就是小河流過,樹蔭下坐著,除了不時要驅趕下蚊蟲,一幫子年輕人倒也坐得住。
看著院子裏的知青,劉小玲有些無語,尤其是在心中把這些人跟盧俊作了比較後。
一天天的不間斷遭受著社會毒打,一個個依舊不成熟像小孩子。
這些年,劉家壩的知青增加了不少,其中女知青有六個,男知青有十七個。
對於劉曉玲主持這次知青幹部的選拔,有好幾個知青並不服氣。雖然已經知道劉曉玲是個在校大學生,但是種地和讀書是一回事嗎?咱們種地是趕不上老農,未必還不如一個從小讀書的女孩子?
隻不過小隊長劉仁友已經明確劉曉玲的權利,不服氣的幾個人暫時都沉住氣,準備看看這個小姑娘成色再做下一步打算。
劉曉玲剛才已經宣布了今天會議的主題,現在借醞釀的時間,仔細觀察一下這群知青。
顯然,從討論的幾坨人就看得出這些知青之間分了好幾個派係,也有高高掛起的幾個。尤其是兩個女知青,兩人自顧自的閑聊,並不參與到知青們的商議中。
劉曉玲看得差不多,心中大概想好,輕咳一聲,對還在議論的知青說道:
“我也是離開劉家壩好久,對大家都不太熟悉,請大家做個自我介紹?”
劉曉玲隨手一指,指向一個穿軍裝的男知青,說道:
“不用太複雜,介紹一下自己哪裏人,今年多大,文化程度,插隊下鄉幾年就行了。”
男知青愣了一下馬上站起身,道:“我叫王小兵,今年18歲,魔都人,初中畢業,下鄉3年。”
“好,王小兵,你坐下吧。下一個。”劉曉玲隨手又點向王小兵旁邊一個知青。
“我叫劉雲飛,今年18歲,江蘇人,下鄉3年,初中畢業。”
……
等到23人都介紹完了,劉曉玲才發現這些知青文化有點低。
隻有3個人是高中生,其中2個還是高中未畢業。
當劉曉玲把在董隊長幫助下智取陳斌的事情經過說給關淩淩和蘇麗麗聽了,兩人聽得哈哈大笑,尤其是關淩淩是個爽朗的人,肚子都笑疼了。
“就你蔫壞!”蘇麗麗邊笑邊用胳膊肘碰了劉曉玲一下。
“其實吧這時候離開學校,對陳老師不一定就是壞事。”劉曉玲正色道,這也是她下決心騙陳斌去劉家壩的道德立足點。
晚上睡覺,劉曉玲用意識看了一下空間裏的果樹苗,發現自己新育柑橘苗的樹齡都已經達標,決定這一次回去順便把果樹苗運回劉家壩。
劉曉玲回了縣城並沒有回劉家壩,而是在空間裏休息了一晚。
淩晨,劉曉玲開車去了城鄉結合部一個公路旁邊的曬壩,把空間裏的果樹苗都堆放在曬壩上,然後開車回了縣城。
果樹苗很大,一個人要偷走一棵樹苗都搬不動。就算被人偷走幾顆,劉曉玲也能偷偷補進去。
早上上班時間到了,劉曉玲從空間出來,去了峨縣運輸隊聯係貨車,搬運隊就在車隊旁邊,隻要貨車聯係好,順便就能把搬運找好。
這是一筆大業務,因為這些果樹樹齡都已經超過八年,又沒有修枝,非常占地方,一車拉不了多少。
當滿載著柑橘樹苗的車隊開進劉家壩,劉家壩的社員沸騰了。
原本劉家壩到鎮上是一條石板路,後來有了建廠的想法,劉曉玲就讓劉仁友安排社員開始拓寬固化這條道路,今天就派上用場了。
因為劉曉玲事先沒有說拉果樹苗回來的日期,把劉仁友搞了個措手不及。好在馮濤在,立刻停止了平整園地的工作,指導全體知青開始挖坑種樹。
知青們在劉曉玲去農學院的第二天,就組成了專門的兩隊人,不再下地,隻負責果園的土地平整工作。
這以前劉仁友就告訴過知青們,今後他們就指著果樹的收成過活了,不用跟社員一起下地。今後還要建水果罐頭廠,知青們將是第一批的罐頭廠員工,以後每月都是拿工資的。
知青們當然願意,鄉親們也願意。在他們想來,果園建成,成熟期還等等幾年,再要建廠,這期間知青們的日子並不好過,少不得要在公社借貸過日。
小隊的二十來頭豬在楊教授的科學喂養下,明顯長得就比農家喂養長得快。往年一頭豬養到年底,還不一定能達到110斤出欄的重量標準。這批豬到年底一準都能賣出去,不多不少也是一筆收入,還能一家分點肉吃,比往年好得多了。
雖說果樹園的收益說好了都是知青的,但是社員是淳樸的。上午在劉仁友帶領下,幫著收集底肥。看知青們種樹的速度不行,又安排了一些社員幫著種樹。
第一天沒種下的果樹,也有大人跟小孩去小河邊或挑水或抬水,把水澆在樹根上,怕天熱把果樹幹死了。連續幾天都是如此,把知青們也感動壞了。平常再偷奸耍滑的知青都加快了手上的工作,手上打起了血泡依舊堅持。
劉仁友看到了這些,終於明白劉曉玲為什麽要單獨讓知青負責果園,隻要利益劃分明白,各自都會為自己的利益拚命。
全小隊的社員和知青們連續幹了4天,終於把所有的果樹苗都栽了下去。
陳斌在果樹苗拉到的第二天也到了劉家壩報到,一來就看到了全小隊大幹快上的樣子,這些都和他去過的那些鄉村日常完全不同。看到楊教授跟馮濤也在跟著幹活,陳斌也加入進去,現場指導果樹的種植。
由於“專家屋”還沒有封頂,陳斌跟楊教授擠在養豬場生活了幾日,以前撲鼻的味道在習慣之後,好像也沒有那麽難聞。
果樹苗栽種完畢,劉仁友通知全體知青在工具房開會,準備選幾個知青幹部出來。
按理說在知青聚居屋開會更方便,但劉曉玲認為那是知青的主場,寧肯遠點也要在工具房這裏開會。
剛吃過晚飯沒多久,西邊的火燒雲蔓延成一片條狀,溫度並不低。好在工具房旁邊就是小河流過,樹蔭下坐著,除了不時要驅趕下蚊蟲,一幫子年輕人倒也坐得住。
看著院子裏的知青,劉小玲有些無語,尤其是在心中把這些人跟盧俊作了比較後。
一天天的不間斷遭受著社會毒打,一個個依舊不成熟像小孩子。
這些年,劉家壩的知青增加了不少,其中女知青有六個,男知青有十七個。
對於劉曉玲主持這次知青幹部的選拔,有好幾個知青並不服氣。雖然已經知道劉曉玲是個在校大學生,但是種地和讀書是一回事嗎?咱們種地是趕不上老農,未必還不如一個從小讀書的女孩子?
隻不過小隊長劉仁友已經明確劉曉玲的權利,不服氣的幾個人暫時都沉住氣,準備看看這個小姑娘成色再做下一步打算。
劉曉玲剛才已經宣布了今天會議的主題,現在借醞釀的時間,仔細觀察一下這群知青。
顯然,從討論的幾坨人就看得出這些知青之間分了好幾個派係,也有高高掛起的幾個。尤其是兩個女知青,兩人自顧自的閑聊,並不參與到知青們的商議中。
劉曉玲看得差不多,心中大概想好,輕咳一聲,對還在議論的知青說道:
“我也是離開劉家壩好久,對大家都不太熟悉,請大家做個自我介紹?”
劉曉玲隨手一指,指向一個穿軍裝的男知青,說道:
“不用太複雜,介紹一下自己哪裏人,今年多大,文化程度,插隊下鄉幾年就行了。”
男知青愣了一下馬上站起身,道:“我叫王小兵,今年18歲,魔都人,初中畢業,下鄉3年。”
“好,王小兵,你坐下吧。下一個。”劉曉玲隨手又點向王小兵旁邊一個知青。
“我叫劉雲飛,今年18歲,江蘇人,下鄉3年,初中畢業。”
……
等到23人都介紹完了,劉曉玲才發現這些知青文化有點低。
隻有3個人是高中生,其中2個還是高中未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