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可以借糧了
重生六零之帶著村民奔富裕 作者:撲爬跟鬥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盧大哥,我問你曉不曉得吹牛大王的故事,沒有說你是吹牛大王。”曉軍有些委屈,自己並沒有那個意思啊。
“哦,是吹牛大王的故事啊。曉軍,我還真不知道。”盧俊有些訕然。
“那我給你說嘛。”曉軍給小朋友們講這故事怎麽也沒有給一個大人講故事的成就感高啊,馬上就給盧大哥講起來了。
這故事怎麽腦洞開的這麽大,和平常的故事思路迥異啊。
“曉軍,哪裏聽來的這個故事?”
“我大姐講的,好不好嘛?”
好!那是絕對的好啊!隻是這些故事自己都沒聽過,劉曉玲又是怎麽知道的?
“好了,曉軍讓你盧大哥過來吃飯。”邊月冰道。
“媽,盧大哥沒聽過,我還沒講完。”曉軍不幹了,為人師才開始,還沒過癮。
“曉軍,先吃飯。吃了飯再聽你講哈。”盧俊也是無奈,今天在一個不到6歲的小孩麵前露了怯。
曉軍這才高興了,拉著盧俊的手上了飯桌。
“曉軍,去拿幾個月餅,給你爺爺和二伯家送去再回來吃飯。”
曉軍去拿月餅,盧俊急忙過去把自己帶來的月餅也選了幾個拿給曉軍。邊月冰在旁邊看見了,也沒有出聲阻攔。
劉曉玲也拿了3個月餅給王婆婆家送去。
今天放假,做菜的時間充足。桌子上不僅有紅燒肉,還有燒白(鹹菜扣肉)、一陶盆的穇子魚湯和酸菜魚,飯也是純大米飯。
蒸燒白時順便蒸了幾個饅頭,饅頭沾染了燒白的鹹香,味道不是一般的好。
旁邊一個小桌子,上麵用盤子裝了幾個月餅。現在不敢搞祭月那些儀式,吃飯前擺上月餅就算是那麽個意思了。
“我最喜歡吃酸菜魚了。曉玲的手藝實在是好。”盧嬌嬌端碗穇子魚湯小口喝著道。
“哎呀,這小魚的湯也鮮得很!”
“哪裏是手藝好,主要是平常吃不到,這才覺得好吃。”劉曉玲還是比較謙虛的。
吃了飯,把碗放在木桶中泡起,先不忙洗,把月餅吃了再說。
峰哥送的是叉燒味,京城家裏寄來的月餅是五仁餡。劉曉玲這次隻買了紅糖餡的,是因為街上隻有紅糖餡。
味道有三種,才大快朵頤的人誰也吃不下三個月餅。邊月冰就把月餅切開分成小塊讓大家吃。
“要是天天都這樣過就好了。”曉軍摸摸鼓鼓的肚子,滿足地歎息道。
其他人都不以為然,認為那必是非常遙遠的事。隻有劉曉玲知道,哪怕沒有空間在手,等改革開放了,曉軍的願望也能實現。
劉書記跟杜大隊預計得很好,最好是在春節前後把糧食全部分發給社員。
第一次,把圍竹席送到縣城倉庫時,把紅薯跟土豆拉回公社後,通過生產隊悄悄出借了部分給糧食最為緊張的社員。到中秋節時,更多家庭鬧起了饑荒,找到生產隊。要是手裏沒糧也就算了,庫房裏堆著幾十萬斤的糧食,你叫劉書記他們硬著心腸按計劃辦事,就不拿出來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公社有糧食可以借的傳言。
隨著在公社借到糧食的人越來越多,消息再也蓋不住了。
“哦,是吹牛大王的故事啊。曉軍,我還真不知道。”盧俊有些訕然。
“那我給你說嘛。”曉軍給小朋友們講這故事怎麽也沒有給一個大人講故事的成就感高啊,馬上就給盧大哥講起來了。
這故事怎麽腦洞開的這麽大,和平常的故事思路迥異啊。
“曉軍,哪裏聽來的這個故事?”
“我大姐講的,好不好嘛?”
好!那是絕對的好啊!隻是這些故事自己都沒聽過,劉曉玲又是怎麽知道的?
“好了,曉軍讓你盧大哥過來吃飯。”邊月冰道。
“媽,盧大哥沒聽過,我還沒講完。”曉軍不幹了,為人師才開始,還沒過癮。
“曉軍,先吃飯。吃了飯再聽你講哈。”盧俊也是無奈,今天在一個不到6歲的小孩麵前露了怯。
曉軍這才高興了,拉著盧俊的手上了飯桌。
“曉軍,去拿幾個月餅,給你爺爺和二伯家送去再回來吃飯。”
曉軍去拿月餅,盧俊急忙過去把自己帶來的月餅也選了幾個拿給曉軍。邊月冰在旁邊看見了,也沒有出聲阻攔。
劉曉玲也拿了3個月餅給王婆婆家送去。
今天放假,做菜的時間充足。桌子上不僅有紅燒肉,還有燒白(鹹菜扣肉)、一陶盆的穇子魚湯和酸菜魚,飯也是純大米飯。
蒸燒白時順便蒸了幾個饅頭,饅頭沾染了燒白的鹹香,味道不是一般的好。
旁邊一個小桌子,上麵用盤子裝了幾個月餅。現在不敢搞祭月那些儀式,吃飯前擺上月餅就算是那麽個意思了。
“我最喜歡吃酸菜魚了。曉玲的手藝實在是好。”盧嬌嬌端碗穇子魚湯小口喝著道。
“哎呀,這小魚的湯也鮮得很!”
“哪裏是手藝好,主要是平常吃不到,這才覺得好吃。”劉曉玲還是比較謙虛的。
吃了飯,把碗放在木桶中泡起,先不忙洗,把月餅吃了再說。
峰哥送的是叉燒味,京城家裏寄來的月餅是五仁餡。劉曉玲這次隻買了紅糖餡的,是因為街上隻有紅糖餡。
味道有三種,才大快朵頤的人誰也吃不下三個月餅。邊月冰就把月餅切開分成小塊讓大家吃。
“要是天天都這樣過就好了。”曉軍摸摸鼓鼓的肚子,滿足地歎息道。
其他人都不以為然,認為那必是非常遙遠的事。隻有劉曉玲知道,哪怕沒有空間在手,等改革開放了,曉軍的願望也能實現。
劉書記跟杜大隊預計得很好,最好是在春節前後把糧食全部分發給社員。
第一次,把圍竹席送到縣城倉庫時,把紅薯跟土豆拉回公社後,通過生產隊悄悄出借了部分給糧食最為緊張的社員。到中秋節時,更多家庭鬧起了饑荒,找到生產隊。要是手裏沒糧也就算了,庫房裏堆著幾十萬斤的糧食,你叫劉書記他們硬著心腸按計劃辦事,就不拿出來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公社有糧食可以借的傳言。
隨著在公社借到糧食的人越來越多,消息再也蓋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