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叛軍將至
至暗時代:五胡十六國曆險記 作者:明台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曉明按照李許的計策,將卷著書信的羽箭射進氐人營中,
看那營中果然按照書信中所教,亮起了三個火把,顯然蒲洪已看到來信,同意交涉。
回來報給李許,二人俱大喜,羌族和氐族無論弄成哪一個,秦州之軍都不能得逞。
因李曉明誇讚李許智謀,李許卻因此想到了,石勒手下有天下揚名的張賓等謀士。
一時又顯得憂心忡忡起來,
李曉明見他每日裏算盡機關,壓力極大,便勸慰他道:“殿下,你不是說過麽,‘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咱們隻管精心謀劃,到時候見招拆招就是了,
他張賓、程遐再有計謀,也不過是凡人一個,與咱們一樣,
在這曆史長河之中,也未必能翻起幾朵浪花,何必要事先擔心?
不如好好睡上一覺,養養精神罷。”
李許深深地看了一眼李曉明,不知何故,臉色又輕鬆起來,
自信地說道:“祖發,你講的也是,他張賓、程遐雖是名聲在外,
但咱們二人聯手,放眼天下,也並不算差,不見得就鬥不過他們。”
說到此處,他又像是自我安慰似的,笑道:“再說了,就算沒有談成,此行親眼得見北方諸國形勢,
還有你手下的幾位領兵人才,這一路上,也逐漸曆練成長了,
便是光這兩件事,也不虛此行了。
聽你的,睡覺。”
說著,一骨碌滾倒在鋪上,閉上了眼。
李曉明安慰好了李許,也躺倒在鋪上,一時間許多事情湧上心頭,竟比李許的心還亂。
因決戰就在這兩天了,李曉明不敢大意,早上起了個大早,和李許一起去中軍帳和諸將碰麵議事。
劉胤當著諸將的麵,滿臉真誠地拉著李曉明,
指著自己的帥位,說道:“賢弟,來來,你居於此位調度。”
李曉明謙讓不掉,隻好勉為其難地坐到帥案後,劉胤居左,路鬆多和李許都在右側坐著。
待眾人坐定,塔頓拱手道:“啟稟安南將軍,據探馬回報,
秦州的兩萬援軍已過隴東,距此不過五六十裏,估計今日未時便能到達。
帥旗一為驃騎將軍蒲,一為鎮東將軍楊。”
劉胤吃驚道:“秦州距此有近三百裏,怎地來的如此快?”
張春出列說道:“殿下,秦州距此雖遠,然而一過隴山,再往東就是一馬平川,
叛軍若是一路急行軍,速度當是如此。”
塔頓附和道:“張春將軍原在秦州為將,所言不差。”
劉胤有些慌亂,又向李許急道:“姚長史,你們那邊,何時能夠出兵?”
李許淡然一笑,向劉胤拱手道:“嗬嗬,殿下不必如此驚慌,
您想想,二三百裏的路程,叛軍一路急行軍,即便是未時能到,也已是疲憊不堪,
絕不會一到此地,就立刻作戰,
至於我羌族之兵何時能到?
殿下,你我兩軍聯手夾計之計,乃是絕密之事,
何時出兵,如何動手,不到臨戰一刻,絕不能宣之於眾。”
劉胤聞言,心神稍定,但仍不放心,又待張口之時,
李曉明也拱手道:“殿下放心,姚長史所言,句句在理,
況且,陳集大軍已過渭河,眼下正與我軍對峙,渭水之上也早已建好浮橋,
秦州援軍大可放心在南岸,駐紮休整一夜。
我料他們今日雖到,但至少明日才能全力進攻。”
李許又自信滿滿地向劉胤道:“我羌族正密切關注叛軍動向,關鍵時刻自會給陳安烏合之眾致命一擊,
殿下隻管穩坐中軍即可。”
劉胤終於鬆了口氣,向二人笑道:“既然如此,我無憂矣,全仗二位操持了。”
李曉明見劉胤已經消停,下令道:“虛連提將軍,前軍三千多人交由你率領,趁叛軍未到,
你率人再多備些檑木、磚石、柴捆,俱都運至台源之上,沿台塬邊緣堆放,
不拘數量,能運多少就運多少。”
“末將遵命。”
“李春將軍,中軍歸你調度,
你即刻率領所部軍兵、民夫,挖土砍樹,將峽穀穀口堵死,務必要將東西台塬連在一起,
決戰之時,全軍登上台塬作戰。”
李春拱手應諾。
“劉幹校尉,你火速整合、操練各縣派來的援兵兩千人,決戰之時,全部充作弓箭手使用。”
“喏。”
“塔頓將軍,此戰你與平先率領後軍,嚴陣以待,敵兵若是偷襲,需第一時間作出反擊。
多派哨騎探馬,監視敵軍動向。”
“末將遵命。”
李曉明傳完軍令,又向諸人訓話道:“此次決戰,關乎生死,雖有羌族兄弟助陣,
但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各位萬不可掉以輕心,隻當是咱們自己獨自作戰。
若是戰事突發,諸位各率本部軍兵登上台塬,隻許努力防禦,不許主動出擊。”
諸將校紛紛應諾,
散帳之後,李曉明和李許、劉胤、路鬆多,一起走出中軍帳,站在台源上眺望敵營。
隻見原本渭河之上的一條浮橋,此時已經被叛軍拓寬兩三倍,
南北兩岸的水麵上,如同平地一般,
數千叛軍正在或抬、或扛,從南岸往北岸運送木頭,南岸原本茂密的樹林,幾乎被砍伐成禿地。
北岸敵營之中,敲打之聲不絕於耳,
做成的木盾、木梯推的老高,還有十數架已做好的,高聳的箭樓雲梯,
估計抬到台塬下時,能於台塬平齊。
劉胤看的眉頭緊皺,喉結聳動,謂幾人道:“沒想到,敵軍此戰準備的如此充足......”
李曉明指著台塬一圈,堆積如山的磚石、圓木,
向劉胤道:“咱們準備的可也不差,諸人仍在往上運送木石,
估計等到開戰之時,隻怕這戰場周邊,再無一樹一石。”
劉胤點了點頭,仍是心情緊張。
李許在一旁說道:“敵人有雲梯箭樓,此物雖可與我軍對射,但搬運起來,十分不便,
可令人在台塬下百步外,挖掘大溝一條,令敵人雲梯箭樓難以抵近。”
劉胤聞言,即刻下令道:“速令虛連提,照此法而行。”
親兵領諾,小跑著傳令去了,
劉胤又眺望了一會,向李許說道:“姚長史,你說的沒錯,敵軍已將渭河變成通途,
北岸駐紮不下許多人馬,秦州援軍遠道麵來,必會放心在南岸休整,估計今天是打的起來的。”
李許笑道:“便是他們一到,就下令進攻,也不怕他們,
我羌族在陳倉以東,有兩萬大軍嚴陣以待,可以立刻抄他後路,令叛軍首尾難顧。”
劉胤聞言,心中喜悅,正要對李許說上幾句好話,
路鬆多卻從一旁走出,十分恭敬地向李許長揖到地,低聲說道:“姚長史,非是在下多疑,
隻是大軍壓境,我軍兵少,一不留神便能鑄成大錯。
到時候還望姚帥一定要及時發兵,可別打起來了,遲遲等不到,那我等可有覆滅之險呀!”
劉胤聞言一怔,目光也瞟向李許,
看那營中果然按照書信中所教,亮起了三個火把,顯然蒲洪已看到來信,同意交涉。
回來報給李許,二人俱大喜,羌族和氐族無論弄成哪一個,秦州之軍都不能得逞。
因李曉明誇讚李許智謀,李許卻因此想到了,石勒手下有天下揚名的張賓等謀士。
一時又顯得憂心忡忡起來,
李曉明見他每日裏算盡機關,壓力極大,便勸慰他道:“殿下,你不是說過麽,‘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咱們隻管精心謀劃,到時候見招拆招就是了,
他張賓、程遐再有計謀,也不過是凡人一個,與咱們一樣,
在這曆史長河之中,也未必能翻起幾朵浪花,何必要事先擔心?
不如好好睡上一覺,養養精神罷。”
李許深深地看了一眼李曉明,不知何故,臉色又輕鬆起來,
自信地說道:“祖發,你講的也是,他張賓、程遐雖是名聲在外,
但咱們二人聯手,放眼天下,也並不算差,不見得就鬥不過他們。”
說到此處,他又像是自我安慰似的,笑道:“再說了,就算沒有談成,此行親眼得見北方諸國形勢,
還有你手下的幾位領兵人才,這一路上,也逐漸曆練成長了,
便是光這兩件事,也不虛此行了。
聽你的,睡覺。”
說著,一骨碌滾倒在鋪上,閉上了眼。
李曉明安慰好了李許,也躺倒在鋪上,一時間許多事情湧上心頭,竟比李許的心還亂。
因決戰就在這兩天了,李曉明不敢大意,早上起了個大早,和李許一起去中軍帳和諸將碰麵議事。
劉胤當著諸將的麵,滿臉真誠地拉著李曉明,
指著自己的帥位,說道:“賢弟,來來,你居於此位調度。”
李曉明謙讓不掉,隻好勉為其難地坐到帥案後,劉胤居左,路鬆多和李許都在右側坐著。
待眾人坐定,塔頓拱手道:“啟稟安南將軍,據探馬回報,
秦州的兩萬援軍已過隴東,距此不過五六十裏,估計今日未時便能到達。
帥旗一為驃騎將軍蒲,一為鎮東將軍楊。”
劉胤吃驚道:“秦州距此有近三百裏,怎地來的如此快?”
張春出列說道:“殿下,秦州距此雖遠,然而一過隴山,再往東就是一馬平川,
叛軍若是一路急行軍,速度當是如此。”
塔頓附和道:“張春將軍原在秦州為將,所言不差。”
劉胤有些慌亂,又向李許急道:“姚長史,你們那邊,何時能夠出兵?”
李許淡然一笑,向劉胤拱手道:“嗬嗬,殿下不必如此驚慌,
您想想,二三百裏的路程,叛軍一路急行軍,即便是未時能到,也已是疲憊不堪,
絕不會一到此地,就立刻作戰,
至於我羌族之兵何時能到?
殿下,你我兩軍聯手夾計之計,乃是絕密之事,
何時出兵,如何動手,不到臨戰一刻,絕不能宣之於眾。”
劉胤聞言,心神稍定,但仍不放心,又待張口之時,
李曉明也拱手道:“殿下放心,姚長史所言,句句在理,
況且,陳集大軍已過渭河,眼下正與我軍對峙,渭水之上也早已建好浮橋,
秦州援軍大可放心在南岸,駐紮休整一夜。
我料他們今日雖到,但至少明日才能全力進攻。”
李許又自信滿滿地向劉胤道:“我羌族正密切關注叛軍動向,關鍵時刻自會給陳安烏合之眾致命一擊,
殿下隻管穩坐中軍即可。”
劉胤終於鬆了口氣,向二人笑道:“既然如此,我無憂矣,全仗二位操持了。”
李曉明見劉胤已經消停,下令道:“虛連提將軍,前軍三千多人交由你率領,趁叛軍未到,
你率人再多備些檑木、磚石、柴捆,俱都運至台源之上,沿台塬邊緣堆放,
不拘數量,能運多少就運多少。”
“末將遵命。”
“李春將軍,中軍歸你調度,
你即刻率領所部軍兵、民夫,挖土砍樹,將峽穀穀口堵死,務必要將東西台塬連在一起,
決戰之時,全軍登上台塬作戰。”
李春拱手應諾。
“劉幹校尉,你火速整合、操練各縣派來的援兵兩千人,決戰之時,全部充作弓箭手使用。”
“喏。”
“塔頓將軍,此戰你與平先率領後軍,嚴陣以待,敵兵若是偷襲,需第一時間作出反擊。
多派哨騎探馬,監視敵軍動向。”
“末將遵命。”
李曉明傳完軍令,又向諸人訓話道:“此次決戰,關乎生死,雖有羌族兄弟助陣,
但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各位萬不可掉以輕心,隻當是咱們自己獨自作戰。
若是戰事突發,諸位各率本部軍兵登上台塬,隻許努力防禦,不許主動出擊。”
諸將校紛紛應諾,
散帳之後,李曉明和李許、劉胤、路鬆多,一起走出中軍帳,站在台源上眺望敵營。
隻見原本渭河之上的一條浮橋,此時已經被叛軍拓寬兩三倍,
南北兩岸的水麵上,如同平地一般,
數千叛軍正在或抬、或扛,從南岸往北岸運送木頭,南岸原本茂密的樹林,幾乎被砍伐成禿地。
北岸敵營之中,敲打之聲不絕於耳,
做成的木盾、木梯推的老高,還有十數架已做好的,高聳的箭樓雲梯,
估計抬到台塬下時,能於台塬平齊。
劉胤看的眉頭緊皺,喉結聳動,謂幾人道:“沒想到,敵軍此戰準備的如此充足......”
李曉明指著台塬一圈,堆積如山的磚石、圓木,
向劉胤道:“咱們準備的可也不差,諸人仍在往上運送木石,
估計等到開戰之時,隻怕這戰場周邊,再無一樹一石。”
劉胤點了點頭,仍是心情緊張。
李許在一旁說道:“敵人有雲梯箭樓,此物雖可與我軍對射,但搬運起來,十分不便,
可令人在台塬下百步外,挖掘大溝一條,令敵人雲梯箭樓難以抵近。”
劉胤聞言,即刻下令道:“速令虛連提,照此法而行。”
親兵領諾,小跑著傳令去了,
劉胤又眺望了一會,向李許說道:“姚長史,你說的沒錯,敵軍已將渭河變成通途,
北岸駐紮不下許多人馬,秦州援軍遠道麵來,必會放心在南岸休整,估計今天是打的起來的。”
李許笑道:“便是他們一到,就下令進攻,也不怕他們,
我羌族在陳倉以東,有兩萬大軍嚴陣以待,可以立刻抄他後路,令叛軍首尾難顧。”
劉胤聞言,心中喜悅,正要對李許說上幾句好話,
路鬆多卻從一旁走出,十分恭敬地向李許長揖到地,低聲說道:“姚長史,非是在下多疑,
隻是大軍壓境,我軍兵少,一不留神便能鑄成大錯。
到時候還望姚帥一定要及時發兵,可別打起來了,遲遲等不到,那我等可有覆滅之險呀!”
劉胤聞言一怔,目光也瞟向李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