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尤家被逐
家道中落,嫡女要賺錢 作者:墨涵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了顧錦行的話,尤家人一個個如喪考妣。不止是尤孫氏和尤吳氏,幾個年小的孩子都大聲哭起來,而其餘的人麵色也驚惶不安。
“我不活了——我不活了——”尤孫氏又開始耍潑。忽然,她神色一頓,“我的平兒呢?還有亮哥兒、文哥兒……”
尤孫氏急急忙忙從地上爬起來,往周圍一看,才想起兒子和兩個孫子都未回莊子。
想到兒子和次孫都在郡王府的香料鋪子上,大孫子跟著郡王府的庶長子,尤孫氏一下子又有了底氣。
她三兩步就要衝到顧錦行的麵前,木葉和木華上前一步攔著,不讓她靠近。
尤孫氏忿恨地瞪著顧錦行:“我大兒子是郡王府管事,大孫子跟著大公子辦事,得郡王爺和大公子信任。世子妃這樣行事,隻怕在郡王爺和大公子跟前落不了好!“
尤孫氏還要繼續叫囂,卻被顧錦行帶來的人眼疾手快堵住嘴,拖了下去。
尤家人被趕出了莊子。除了衣物和每人五兩碎銀子,顧錦行沒允許他們帶走任何東西。尤家人走後,顧錦行讓人在他們住過的房屋裏搜出了不少銀票和一些值錢的東西。
“世子妃,這幾件首飾都是芳琴的嫁妝!”陳嬤嬤看著眼前的兩支足有半兩重的金釵和一隻拇指粗細的金鐲,心情複雜地對顧錦行說。
“老奴記得清楚,芳琴出嫁時,郡王妃給她的嫁妝是按著月華院大丫鬟的份例給的。這幾件首飾還是老奴親自給她送去的。”
“想必是芳琴嫁到尤家後,就被迫交出了嫁妝。”顧錦行絲毫不奇怪,“你把芳琴的嫁妝都找出來,還有郡王府給她陪嫁的一百兩銀子,都拿去給她娘家。”
主仆倆剛說完,就接到了消息,尤平和尤文照常去了鋪子,但他們剛到鋪子,就發現史小五等人不見了,取代的是另外幾名眼生的夥計。
不過,尤平認識紅袖坊的新掌櫃麻叔。他衝到麻叔麵前,氣急敗壞地問:“你們這是做什麽?誰讓你們來的?未經我同意就擅自闖進來!史小五呢?我的那幾個夥計呢?”
“尤掌櫃,在下奉世子妃之命,從今兒開始就是這紅袖坊的掌櫃。至於這幾名夥計,他們自然是我帶來的人。你的夥計已經打發走了。還請尤掌櫃另謀高就。”
麻叔對他抱了抱拳,麵不改色地說。
“這間鋪子是郡王爺給我們尤家的,一切都由我父親說了算!世子妃她還做不得主!”尤文蹦了出來。
麻叔巍然不動。隱匿在房梁上的暗衛見尤平和尤文還要吵鬧,便跳了下來。尤平和尤文被突然出現的帶刀暗衛嚇了一跳。
暗衛也不管他們是什麽表情,就按顧錦行的吩咐,拎起尤平和尤文去了京兆尹,直接把人扔進了衙門。當然,同時還有一張狀紙和一份罪證,也被放在了府尹的案頭上。
沒過多久,尤亮也被人扔進了衙門。尤亮和尤文雖然沒有像尤平那樣為了強搶民女為妾,害得人家家破人亡,但是一個跟著商焦,一個勾搭馮廣平,沒少幹一些見不得光的醃臢事。
得知尤平、尤亮和尤文都被送去了衙門,就憑他們犯的那些事,縱然能走出衙門,隻怕不死也得脫層皮,顧錦行便放下心來。
在商翟的協助下,顧錦行得知,尤家每年瞞著郡王府多收的租,都通過馮廣平的手,被倒賣了出去。
賣糧獲得的銀子,大部分輾轉進了謙王妃的手中,餘下的則被馮家和尤家分了。尤家分的自然是少數。
尤平從紅袖坊貪墨下來的銀子,部分在暗中進了秋芳院、翠微院和芝蘭院,其餘的都進了尤家。顧錦行之所以會對紅袖坊和尤家人采取“突襲”,就是為了防止他們提前轉移銀子。
所以,尤家人被趕出莊子後,陳嬤嬤、木葉、木華等人清點了一下他們搜出來的銀票,發現竟有兩萬多兩。
“把莊子上的佃農都叫過來吧!”顧錦行說。
郡王府的這個莊子大約有二十來戶佃農。每戶按人頭分配耕種的田地。起初,郡王府每年收的租都不多,佃農們的日子也都過得比較寬裕。
自從尤家人來到這個莊子,原先莊子上的管事離開後,佃農們的負擔就變得沉重起來,日子也漸漸不如從前。好幾戶佃農因家中人口多、孩子多,競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
聽見尤家人被趕走,他們起初高興了一陣。又聽說顧錦行要見他們,一個個心裏開始忐忑起來,提心吊膽地來到壩子上。
顧錦行見他們誠惶誠恐,不由得在心裏歎了口氣。
正是由於對皇權的敬畏,這些老實巴交,一年到頭在土裏刨食的佃農,才在受了惡人的欺壓之後,寧願忍氣吞聲,才致使尤家能夠順利地欺上瞞下。當然,郡王府也有失察之責。
待人都到齊之後,顧錦行看著他們,開口道:“這幾年,郡王府失察,才任由尤家人在莊子上欺壓你們,為非作歹,對不住大家了。”
“在此,我代表郡王府承諾你們,每年你們上交的租按收成,豐年隻需交兩成,災年免租。這也是郡王爺和郡王妃的意思。尤家這幾年多收的租,都折合成現銀給你們。”
聽了這些話,佃農們不敢相信。他們紛紛抬頭望向顧錦行,臉上神色紛呈。許多人先是滿臉的激動和驚喜,隨後又變得似信非信。總之,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顧錦行理解他們的想法,也不多說,隻用行動來證明。她已經讓陳嬤嬤拿來了佃農們的名冊,每家每戶按人頭和多交的租補銀子。
佃農們直到看見自己拿在手中的白花花的銀子,才相信這一切是真的!於是,壩子上響起了佃農們如釋重負的歡呼聲。
每戶佃農的銀子都補完之後,顧錦行又讓人把搜出來的那些東西都分下去,有布料、首飾、茶葉、藥材、紙墨等。
佃農們拿了銀子,又得了這些東西,一個個笑語歡騰。
“我不活了——我不活了——”尤孫氏又開始耍潑。忽然,她神色一頓,“我的平兒呢?還有亮哥兒、文哥兒……”
尤孫氏急急忙忙從地上爬起來,往周圍一看,才想起兒子和兩個孫子都未回莊子。
想到兒子和次孫都在郡王府的香料鋪子上,大孫子跟著郡王府的庶長子,尤孫氏一下子又有了底氣。
她三兩步就要衝到顧錦行的麵前,木葉和木華上前一步攔著,不讓她靠近。
尤孫氏忿恨地瞪著顧錦行:“我大兒子是郡王府管事,大孫子跟著大公子辦事,得郡王爺和大公子信任。世子妃這樣行事,隻怕在郡王爺和大公子跟前落不了好!“
尤孫氏還要繼續叫囂,卻被顧錦行帶來的人眼疾手快堵住嘴,拖了下去。
尤家人被趕出了莊子。除了衣物和每人五兩碎銀子,顧錦行沒允許他們帶走任何東西。尤家人走後,顧錦行讓人在他們住過的房屋裏搜出了不少銀票和一些值錢的東西。
“世子妃,這幾件首飾都是芳琴的嫁妝!”陳嬤嬤看著眼前的兩支足有半兩重的金釵和一隻拇指粗細的金鐲,心情複雜地對顧錦行說。
“老奴記得清楚,芳琴出嫁時,郡王妃給她的嫁妝是按著月華院大丫鬟的份例給的。這幾件首飾還是老奴親自給她送去的。”
“想必是芳琴嫁到尤家後,就被迫交出了嫁妝。”顧錦行絲毫不奇怪,“你把芳琴的嫁妝都找出來,還有郡王府給她陪嫁的一百兩銀子,都拿去給她娘家。”
主仆倆剛說完,就接到了消息,尤平和尤文照常去了鋪子,但他們剛到鋪子,就發現史小五等人不見了,取代的是另外幾名眼生的夥計。
不過,尤平認識紅袖坊的新掌櫃麻叔。他衝到麻叔麵前,氣急敗壞地問:“你們這是做什麽?誰讓你們來的?未經我同意就擅自闖進來!史小五呢?我的那幾個夥計呢?”
“尤掌櫃,在下奉世子妃之命,從今兒開始就是這紅袖坊的掌櫃。至於這幾名夥計,他們自然是我帶來的人。你的夥計已經打發走了。還請尤掌櫃另謀高就。”
麻叔對他抱了抱拳,麵不改色地說。
“這間鋪子是郡王爺給我們尤家的,一切都由我父親說了算!世子妃她還做不得主!”尤文蹦了出來。
麻叔巍然不動。隱匿在房梁上的暗衛見尤平和尤文還要吵鬧,便跳了下來。尤平和尤文被突然出現的帶刀暗衛嚇了一跳。
暗衛也不管他們是什麽表情,就按顧錦行的吩咐,拎起尤平和尤文去了京兆尹,直接把人扔進了衙門。當然,同時還有一張狀紙和一份罪證,也被放在了府尹的案頭上。
沒過多久,尤亮也被人扔進了衙門。尤亮和尤文雖然沒有像尤平那樣為了強搶民女為妾,害得人家家破人亡,但是一個跟著商焦,一個勾搭馮廣平,沒少幹一些見不得光的醃臢事。
得知尤平、尤亮和尤文都被送去了衙門,就憑他們犯的那些事,縱然能走出衙門,隻怕不死也得脫層皮,顧錦行便放下心來。
在商翟的協助下,顧錦行得知,尤家每年瞞著郡王府多收的租,都通過馮廣平的手,被倒賣了出去。
賣糧獲得的銀子,大部分輾轉進了謙王妃的手中,餘下的則被馮家和尤家分了。尤家分的自然是少數。
尤平從紅袖坊貪墨下來的銀子,部分在暗中進了秋芳院、翠微院和芝蘭院,其餘的都進了尤家。顧錦行之所以會對紅袖坊和尤家人采取“突襲”,就是為了防止他們提前轉移銀子。
所以,尤家人被趕出莊子後,陳嬤嬤、木葉、木華等人清點了一下他們搜出來的銀票,發現竟有兩萬多兩。
“把莊子上的佃農都叫過來吧!”顧錦行說。
郡王府的這個莊子大約有二十來戶佃農。每戶按人頭分配耕種的田地。起初,郡王府每年收的租都不多,佃農們的日子也都過得比較寬裕。
自從尤家人來到這個莊子,原先莊子上的管事離開後,佃農們的負擔就變得沉重起來,日子也漸漸不如從前。好幾戶佃農因家中人口多、孩子多,競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
聽見尤家人被趕走,他們起初高興了一陣。又聽說顧錦行要見他們,一個個心裏開始忐忑起來,提心吊膽地來到壩子上。
顧錦行見他們誠惶誠恐,不由得在心裏歎了口氣。
正是由於對皇權的敬畏,這些老實巴交,一年到頭在土裏刨食的佃農,才在受了惡人的欺壓之後,寧願忍氣吞聲,才致使尤家能夠順利地欺上瞞下。當然,郡王府也有失察之責。
待人都到齊之後,顧錦行看著他們,開口道:“這幾年,郡王府失察,才任由尤家人在莊子上欺壓你們,為非作歹,對不住大家了。”
“在此,我代表郡王府承諾你們,每年你們上交的租按收成,豐年隻需交兩成,災年免租。這也是郡王爺和郡王妃的意思。尤家這幾年多收的租,都折合成現銀給你們。”
聽了這些話,佃農們不敢相信。他們紛紛抬頭望向顧錦行,臉上神色紛呈。許多人先是滿臉的激動和驚喜,隨後又變得似信非信。總之,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顧錦行理解他們的想法,也不多說,隻用行動來證明。她已經讓陳嬤嬤拿來了佃農們的名冊,每家每戶按人頭和多交的租補銀子。
佃農們直到看見自己拿在手中的白花花的銀子,才相信這一切是真的!於是,壩子上響起了佃農們如釋重負的歡呼聲。
每戶佃農的銀子都補完之後,顧錦行又讓人把搜出來的那些東西都分下去,有布料、首飾、茶葉、藥材、紙墨等。
佃農們拿了銀子,又得了這些東西,一個個笑語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