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柳凡想了很多。
倒不是擔心出版社不聽他的意見,畢竟,寫文不比其他事情,不能頂崗。
自己要是生氣了,完全可以把下一部作品交給其他出版社,那正陽就要虧大了。
正陽的那些人,大概率是想忽悠一下而已,事情不成,也有借口找,有回旋餘地。當然,也有很小的幾率是他們的確沒想那麽多,沒有壞心眼。
他們這麽玩,下本書,自己肯定咬死最高價了,不會退步。
必須是最高版稅,百分之十五。
其實,一般來說,彎彎那邊最多也隻會給百分之十二,但是,實在是特殊情況,可以破例給百分之十五,這也是那邊的行業底線,誰敢報超出底線的價,會被全行上下產業鏈抵製。
至於為什麽不按字數算,很簡單,哪怕是按千字千元算,一冊也隻有7萬人民幣,如果按版稅算,隻要單冊賣出五萬冊,就有七萬五千塊錢了。
更別說,千字千元是扯淡的報價,哪怕是二十年後,網絡小說極度繁榮,經濟發展極快的時期,也隻有幾個人能夠拿到這種買斷價。
唯一的缺點就是,拿錢比較慢。這個倒是不用糾結,他到時候會明說,必須預支初印稿的稿費。
不然,就換出版社,相關條款也得寫在合同裏麵。
以現在這書的成績,下本書的初印第一稿,至少也是五萬冊起步吧?
也不擔心後續的稿費,那邊出版社還真沒有虛報銷量的習慣,別說少報了,如果不是有同行看著,他們巴不得報更高的銷量數據以提高名氣。
畢竟,相比於給作者的稿費,隻要能把印出的書賣出去,他們賺的更多。
一卷七萬五,自己也滿足了,畢竟,其他人寫一卷,可能要寫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他呢?努努力,一天就能寫一卷,理論上,一天七萬五,一年兩千多萬了。
當然,那隻是理論上,現實中,賣起來沒那麽快,考慮到審美疲勞等因素,葉編開始說過,最好是一個星期出一卷,一年,可以給他賺三百多萬人民幣。
也不可能同時寫兩本,彎彎那邊的市場就那麽大,出版社也不會這樣做……
三百多萬已經很多了,後世,那些頂級大佬,靠著漫畫+影視改編+遊戲改編等等,一年也就一個億,這時候的三百萬,至少相當於那時候的三千萬了。
當然,重生了,可不會滿足於一年賺三百多萬,必須做點其他生意!第一步,便是開飯店。
之後幾個星期,每天還是照常軍訓,回到家裏,開著空調,吃著西瓜,一個人在家裏碼字,偶爾,跟蔓姐打打電話、關心關心還在老家讀書的漾漾。
至於學校裏麵的妹妹,一直在軍訓,他也在忙,暫時還在摸索狀態……倒是不用急,等國慶之後,才能看到最好的風景!
國慶佳節期間,也將第一本書的全稿寫完了。
原書自然不止那麽多字,書中的年份被他卡在了2000年底。
見爸媽的確很無聊,便想著早點搞飯店的前期準備工作。
至於第二本書,他可不會主動去找正陽出版社了,等那邊來找自己,才好提條件。
飯店的事,自然是要跟父母商量的,也能給他們找點事情做。
十月二號,放假的第二天。
看著兒子在廚房忙碌,夫妻倆驚訝的很。
“孩子他媽,你啥時候教他做飯的。”
“沒教過啊,管他呢,能做飯也是好事,聞著還挺香。”
一陣折騰後,柳凡將一鍋麻辣雞煲端了出來。
數十分鍾後。
用公筷一翻,見砂鍋裏麵的菜吃得幹幹淨淨,他知道,第一步成了!
自己不做給爸媽看,爸媽哪裏會相信這味道也可以吸引別人。
至於為什麽搶先開搞麻辣雞煲的店。一來,這邊吃辣,但一般是純辣,麻辣也算吃一種新鮮,這邊附近也的確沒有這種店。
二來,這菜既不貴,也不便宜,在這附近,學生群體是最龐大的消費人群。
三來,國慶過後,天氣也就冷起來了,正適合吃有點像小火鍋的麻辣雞煲!
“什麽?兒子,你讓我們開麻辣雞煲的店麵?”聽到兒子的建議,柳父還有一些懵,“我和你媽媽雖然會做飯,但也就是一般水平,做家常菜可以,開飯店,還是差了一點。”
“做這個,最關鍵是秘製料……你們按照我說的來就行了。”
“請廚師的話,會把你不知道從哪得來的秘方泄了吧。”
“把配料打成粉末就行了,到時候,老爸負責調料和食材采購,老媽就負責財務收銀……”
“兒子,媽媽支持你!”柳母支持道:“我和你爸這段時間啥事都不做,也悶的慌……又不是七老八十了,總不能天天吃閑飯。”
“到時候,我這還有秘製料可以搞鹵菜,味道也很絕的!”
想開飯店,第一件事便是租店麵,至於去哪裏,最好的去處自然是學生常去的後街。
“爸媽,既然決定了,我們現在就去後街走走如何?”
“成啊。”夫妻倆就住在學校裏麵,自然知道後街在哪裏。
後街上。
哪怕學校放假了,依舊有很多學生,畢竟,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國慶的時候回家,學校食堂一樣會在國慶節的時候開呢。
一家三口完完整整走在街上的感覺,很不錯。
一路走到街尾,招牌基本上是滿的。
最多的是小賓館。
“兒子,似乎也就一家裝修不錯的理發店貼了招租公告,沒有別的地方貼。”
“那家就挺好的。”
柳凡自然注意到了,那家理發店走的高端路線,上下兩層,裝修都挺好的。
不過,走錯了路子,這可是2001年!大多數學生理發還是沒那麽講究的。
位置挺不錯的,就在那些夜宵大排檔的對麵。
“媽,累不,如果不累,我們現在走回去。”
“走這點路不算啥,你媽年輕的時候走路去過巴陵,好幾十公裏……”
理發店門外。
看到裏麵那些理發師頭上的各色毛發,也理解生意差的第二個原因了,既然走高端,為什麽把裏麵的人搞得那麽“低端”?
也沒進去,直接打了招租告示上寫的電話。
倒不是擔心出版社不聽他的意見,畢竟,寫文不比其他事情,不能頂崗。
自己要是生氣了,完全可以把下一部作品交給其他出版社,那正陽就要虧大了。
正陽的那些人,大概率是想忽悠一下而已,事情不成,也有借口找,有回旋餘地。當然,也有很小的幾率是他們的確沒想那麽多,沒有壞心眼。
他們這麽玩,下本書,自己肯定咬死最高價了,不會退步。
必須是最高版稅,百分之十五。
其實,一般來說,彎彎那邊最多也隻會給百分之十二,但是,實在是特殊情況,可以破例給百分之十五,這也是那邊的行業底線,誰敢報超出底線的價,會被全行上下產業鏈抵製。
至於為什麽不按字數算,很簡單,哪怕是按千字千元算,一冊也隻有7萬人民幣,如果按版稅算,隻要單冊賣出五萬冊,就有七萬五千塊錢了。
更別說,千字千元是扯淡的報價,哪怕是二十年後,網絡小說極度繁榮,經濟發展極快的時期,也隻有幾個人能夠拿到這種買斷價。
唯一的缺點就是,拿錢比較慢。這個倒是不用糾結,他到時候會明說,必須預支初印稿的稿費。
不然,就換出版社,相關條款也得寫在合同裏麵。
以現在這書的成績,下本書的初印第一稿,至少也是五萬冊起步吧?
也不擔心後續的稿費,那邊出版社還真沒有虛報銷量的習慣,別說少報了,如果不是有同行看著,他們巴不得報更高的銷量數據以提高名氣。
畢竟,相比於給作者的稿費,隻要能把印出的書賣出去,他們賺的更多。
一卷七萬五,自己也滿足了,畢竟,其他人寫一卷,可能要寫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他呢?努努力,一天就能寫一卷,理論上,一天七萬五,一年兩千多萬了。
當然,那隻是理論上,現實中,賣起來沒那麽快,考慮到審美疲勞等因素,葉編開始說過,最好是一個星期出一卷,一年,可以給他賺三百多萬人民幣。
也不可能同時寫兩本,彎彎那邊的市場就那麽大,出版社也不會這樣做……
三百多萬已經很多了,後世,那些頂級大佬,靠著漫畫+影視改編+遊戲改編等等,一年也就一個億,這時候的三百萬,至少相當於那時候的三千萬了。
當然,重生了,可不會滿足於一年賺三百多萬,必須做點其他生意!第一步,便是開飯店。
之後幾個星期,每天還是照常軍訓,回到家裏,開著空調,吃著西瓜,一個人在家裏碼字,偶爾,跟蔓姐打打電話、關心關心還在老家讀書的漾漾。
至於學校裏麵的妹妹,一直在軍訓,他也在忙,暫時還在摸索狀態……倒是不用急,等國慶之後,才能看到最好的風景!
國慶佳節期間,也將第一本書的全稿寫完了。
原書自然不止那麽多字,書中的年份被他卡在了2000年底。
見爸媽的確很無聊,便想著早點搞飯店的前期準備工作。
至於第二本書,他可不會主動去找正陽出版社了,等那邊來找自己,才好提條件。
飯店的事,自然是要跟父母商量的,也能給他們找點事情做。
十月二號,放假的第二天。
看著兒子在廚房忙碌,夫妻倆驚訝的很。
“孩子他媽,你啥時候教他做飯的。”
“沒教過啊,管他呢,能做飯也是好事,聞著還挺香。”
一陣折騰後,柳凡將一鍋麻辣雞煲端了出來。
數十分鍾後。
用公筷一翻,見砂鍋裏麵的菜吃得幹幹淨淨,他知道,第一步成了!
自己不做給爸媽看,爸媽哪裏會相信這味道也可以吸引別人。
至於為什麽搶先開搞麻辣雞煲的店。一來,這邊吃辣,但一般是純辣,麻辣也算吃一種新鮮,這邊附近也的確沒有這種店。
二來,這菜既不貴,也不便宜,在這附近,學生群體是最龐大的消費人群。
三來,國慶過後,天氣也就冷起來了,正適合吃有點像小火鍋的麻辣雞煲!
“什麽?兒子,你讓我們開麻辣雞煲的店麵?”聽到兒子的建議,柳父還有一些懵,“我和你媽媽雖然會做飯,但也就是一般水平,做家常菜可以,開飯店,還是差了一點。”
“做這個,最關鍵是秘製料……你們按照我說的來就行了。”
“請廚師的話,會把你不知道從哪得來的秘方泄了吧。”
“把配料打成粉末就行了,到時候,老爸負責調料和食材采購,老媽就負責財務收銀……”
“兒子,媽媽支持你!”柳母支持道:“我和你爸這段時間啥事都不做,也悶的慌……又不是七老八十了,總不能天天吃閑飯。”
“到時候,我這還有秘製料可以搞鹵菜,味道也很絕的!”
想開飯店,第一件事便是租店麵,至於去哪裏,最好的去處自然是學生常去的後街。
“爸媽,既然決定了,我們現在就去後街走走如何?”
“成啊。”夫妻倆就住在學校裏麵,自然知道後街在哪裏。
後街上。
哪怕學校放假了,依舊有很多學生,畢竟,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國慶的時候回家,學校食堂一樣會在國慶節的時候開呢。
一家三口完完整整走在街上的感覺,很不錯。
一路走到街尾,招牌基本上是滿的。
最多的是小賓館。
“兒子,似乎也就一家裝修不錯的理發店貼了招租公告,沒有別的地方貼。”
“那家就挺好的。”
柳凡自然注意到了,那家理發店走的高端路線,上下兩層,裝修都挺好的。
不過,走錯了路子,這可是2001年!大多數學生理發還是沒那麽講究的。
位置挺不錯的,就在那些夜宵大排檔的對麵。
“媽,累不,如果不累,我們現在走回去。”
“走這點路不算啥,你媽年輕的時候走路去過巴陵,好幾十公裏……”
理發店門外。
看到裏麵那些理發師頭上的各色毛發,也理解生意差的第二個原因了,既然走高端,為什麽把裏麵的人搞得那麽“低端”?
也沒進去,直接打了招租告示上寫的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