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剿倭局勢來看,沐昕的圍剿算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是大捷。其他幾人,除沐春與倭寇打的旗鼓相當外,其他幾路竟然都失敗了。


    當然除了衛所的老爺兵作戰拉跨外,還有一個重要點就是火槍在抗倭中並不怎麽有優勢。


    起初倭寇們不知火槍威力,挨了幾次打,吃了幾個敗仗。但隨著消息的傳開,他們都知道明軍擁有火力武器,不可再像以前一樣與其正麵拚殺。


    麵對明軍的圍剿,倭寇們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與明軍打巷戰。利用地形優勢以及村寨,跟明軍近身作戰。


    如此一來,明軍的火槍便發揮不出優勢。與倭寇拚殺中,又因刀具沒有倭寇的武士刀堅硬鋒利,吃了大虧。


    倭寇大多都是不要命的主,常年幹的殺人越貨的買賣,猶如江湖人士。


    兩軍大規模作戰他們自然不是對手,可巷子中能容納的人往往數量有限,這個時候明軍就吃虧了,因為倭寇除了身手不凡外,還陰險狠辣,各種冷箭暗器防不勝防。


    事實上這次的抗倭行動已經失敗,盡管朱權不願意承認,但還是如實將戰報上奏朝廷,請朱允炆拿主意。


    朱允炆看著南邊傳來的奏折,他也沒想到會是如此。


    根據曆史他隻記得倭寇橫行時明軍很難對付,不過那時沒有火槍助陣。


    現在他給了朱權五萬火器,竟然還無法清除倭寇。朱允炆煩悶不已,難道真要大兵壓境才能解決倭寇之患。


    可是大軍一動,倭寇們又望風而逃。不可能一直駐紮幾十萬人在南邊,人力物力不允許。


    “要是現在戚繼光在就好了。”朱允炆發出一聲感歎。


    張震在一旁聽著,心中將他所知道的朝臣挨個思索了個遍,也沒想出戚繼光到底是誰。


    朱允炆思考著,忽然他想到了什麽,戚繼光縱然厲害,但一個將才的成功也需要無數士卒的鋪墊。應該說正是有了戚家軍,才成就了戚繼光。


    而戚家軍之所以克製倭寇,不是他們人人都是武林高手,也非這些人有三頭六臂,而是戚繼光根據當時的倭寇作戰特點和地形,研究出一款實用的武器和陣型。


    朱允炆找到了製勝之道,他立即令張震準備筆墨,將所思所想寫了下來,甚至配上了圖形。隻見麵前的宣紙上一款武器和陣型清晰可見。


    咱們先介紹武器,戚繼光克製倭寇的武器名為狼筅。所謂狼筅,就是一種特製的兵器,形狀十分怪異,一根長棍為主幹,在棍子的一端紮滿鐵刺,並且這些鐵刺如魚鉤般有倒鉤。


    試想一下,一個士卒拿著這樣的東西,往前一撐,麵前的敵人誰也過不來。


    不過單單以這種方式自然不能對倭寇造成大的傷害,因為要論殺傷力,長矛比它更適合。


    因此我們不得不說另一個治敵秘寶,那就是鴛鴦陣。


    鴛鴦陣人數共為十一人,由一名隊長負責,居於前排中央位置。


    前排有兩人,持盾牌和標槍保護著隊伍後麵的人;


    在他們後麵,跟著手持狼筅的兩人,此二人主要是在敵人近身後向前勾住敵人,不讓他們近身,也防止他們逃跑。


    在狼筅兵後麵則是四名長矛兵,這四人是隊伍的殺傷主力,看見敵人就前刺。


    在他們後麵還有兩人,則是持刀的士卒,他們主要防止敵人從側翼迂回,保護長矛兵。


    這就是著名的鴛鴦陣,此陣看似人數少,卻極為罕見的使用了五中不同的兵器,分別是盾、標槍、狼筅、長矛、大刀。


    光是看這些兵器我們就能感受到,既有防守又有進攻,想來要破之很不易。


    有人會疑惑,這樣的陣型是不是有些笨拙,怎麽能打得過倭寇。


    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換做元人的騎兵,動輒數萬人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大規模衝鋒,馬匹的衝撞都能踩死一部分人,更別說用盾牌擋住了。


    但對付倭寇卻再合適不過,首先倭寇沒有騎兵,他們全憑著兩條腿步行作戰,衝擊力完全可以不計;


    其次,倭寇的主要兵器就是武士刀,此刀固然鋒利,但遇到盾牌也無計可施;


    再者,狼筅將其勾住,長矛刺出便可將他們斬殺。


    其實鴛鴦陣看似複雜,咱們這樣解釋就懂了。


    好比一群人打架,先用東西砸,等到離得近了,拿東西擋住再用西瓜刀砍,再近了那就是亂刀捅。


    管你什麽高手,隻要你沒有脫離地球引力,飛不起來,那就得完蛋。


    不過朱允炆在鴛鴦陣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在盾牌兵前麵又增加了火槍兵,盾牌兵也不必拿著標槍扔了,一心一意做好隊友的防守就好了。


    狼筅倒是很好製造,其他物品朝廷兵庫中有的是,也無需再花費精力製作,拿出來就能用。


    因此不出一月,製作好的狼筅與其他兵器運到福建,當然還有朱允炆寫給朱權的使用說明書。


    而負責押送的人竟然是咱們許久未謀麵的朱高熾先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子在狂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子在狂奔並收藏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