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抗倭議定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 作者:瘋子在狂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上息怒,臣以為皇上所言極是,隻有自身強大堅決,外敵才不敢輕易進犯。
不過倭寇之患在於沿海一帶,據臣所知,當地山林茂密、瘴氣多發,百姓稀疏,又無可耕種土地,大舉用兵似是有些不劃算。
臣認為可派小股軍卒前去,剿滅匪患即可。至於海外作戰,還需從長計議。”張耽見狀出列道。
“現在你們看不到沿海地帶的價值,此事情有可原,朕不怪罪。
不過縱使沿海隻有一個百姓,那也是我大明的百姓,朕既然是皇上,他就是朕的子民,為君者怎可棄百姓不顧。
朕意已決,此戰必打。誰要是再論不戰,那麻煩出征時你跟著去沿海看看,看看當地的百姓是處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朱允炆道。
“皇上聖明,臣等遵旨。”武將們高呼聖明,文官們則默不作聲,他們不怕死,但是怕去福建等地,因為在認知中,到了那種地方,生不如死。
經過當初與韃靼、瓦剌一戰,朱允炆力排眾議選用朱棣為帥,替明朝解決了這個老鬧事的鄰居。又在全國推行玉米,使老百姓能填飽肚子。
經此二事,朱允炆如今在朝臣中說一不二,擁有絕對的皇權獨裁。在百姓心中又是開明聖主,受到前所未有的擁戴。
況且如今朱允炆想要做個什麽事,隻需要與內閣智囊議定,朝臣方麵的意見無關緊要。讓你說話也隻是查漏補缺,並非你能阻擋。
大事議定,接下來自然又是選帥備將。不過這次出兵規模小很多,畢竟打倭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隻是蕩平倭寇,還沿海地帶一個和平。
這次朱允炆並沒有與朝臣商議用誰,因為他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主帥朱允炆任用寧王朱權,這點倒無可爭議。
將的選用卻令所有人都想不到,這幾人名不見經傳,似乎並沒有在曆史上留下濃重色彩,不過朱允炆相信沒有人比他們更合適。
這幾人就是為大明鎮守雲南的大將沐英之子,現在應該叫黔寧王之子。
沐英我們知道,是從死人堆裏跟朱元璋滾出來的,身經百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可他的兒子們似乎並沒有什麽功勳,怎麽就能完成朱允炆安排的工作呢?
其實不然,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亂世之中定乾坤的人,似乎隻有這樣才是英雄,但有句話叫做守業更比創業難。
沐家世代鎮守雲南,在他們的鎮守下,雲南邊陲穩定。就算是到了大明後期,中原腹地農民起義軍四起,北邊努爾哈赤虎視眈眈,不斷製造麻煩,雲南也安然無恙,沒有任何風吹草動。這就足以說明沐家的軍事能力比朝中大部分名將都要強。
這一切均是沐家的功勞。況且作為鎮守邊疆的大將,手下士卒也不算少,三百年來他們都秉承著臣子本分,沒有絲毫割據自治的想法,忠誠方麵毋庸置疑。
因此,朱允炆不日便發旨,任命沐春、沐昕從雲南為主、副帥,統領朝廷五萬精兵與江浙等地衛所五萬蕩平倭寇。
當沐家忽然接到聖旨後,麵麵相覷。自己老爹厲害眾所周知,可他們幾人從未有機會出過雲南,更別提能參加幾十萬大軍作戰。
唯一的作戰經曆也隻是與安南的小摩擦,猛然間讓他們為將出征,欣喜的同時倒是受寵若驚了。
當然沐家不可能全員上陣,沐春與沐昕分別是老大、老四,老二沐晟、老三沐昂則依舊鎮守雲南,防止安南作亂。
另外三位將才也是別有用心,柳生算一位,周天正算一位,這二位雖說都是年輕將領,但經過大小戰鬥無數,也算是成長了起來。朱允炆這些年重在培養年輕武將,成效顯著。
剩餘一人則是朱高煦,這個任命就連朱棣都不敢相信。
朱高煦自從靖難失敗後,就一直留在京師軍中。這倒正中朱高煦下懷,他本就喜歡舞刀弄棒,於戰爭有著狂熱。
他可不似朱棣、朱高熾那般對朱允炆懷有戒心,反而在許多事上倒是跟朱允炆很談的來,就比如強軍強國、征服世界。
作為堂兄弟,朱允炆自然對朱高煦關注過,這個曆史上赫赫有名,神經有些大條的漢王也很吸引朱允炆的注意。
通過相處下來,朱允炆發現朱高煦其實很簡單,此人性子急藏不住小心思,不似他爹那般還有些城府,倒像他舅舅徐輝祖。
不過可不能就因此否定他的能力,對於戰爭,朱高煦往往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他對於一些看似無法解決的戰爭局麵,常常能夠有所見解。
而且朱高煦在京師可不是被放養,反而受到朱允炆的特殊優待,藍玉親自教導。
藍玉跟朱棣不對付,不過對於朱高煦卻很欣賞。而朱棣得知朱高煦拜在藍玉門下,盡管心裏別扭,卻也是替他感到高興。
就這樣,一支抗倭軍組成,向著他們的目標出發。
不過倭寇之患在於沿海一帶,據臣所知,當地山林茂密、瘴氣多發,百姓稀疏,又無可耕種土地,大舉用兵似是有些不劃算。
臣認為可派小股軍卒前去,剿滅匪患即可。至於海外作戰,還需從長計議。”張耽見狀出列道。
“現在你們看不到沿海地帶的價值,此事情有可原,朕不怪罪。
不過縱使沿海隻有一個百姓,那也是我大明的百姓,朕既然是皇上,他就是朕的子民,為君者怎可棄百姓不顧。
朕意已決,此戰必打。誰要是再論不戰,那麻煩出征時你跟著去沿海看看,看看當地的百姓是處在怎樣的水深火熱之中。”朱允炆道。
“皇上聖明,臣等遵旨。”武將們高呼聖明,文官們則默不作聲,他們不怕死,但是怕去福建等地,因為在認知中,到了那種地方,生不如死。
經過當初與韃靼、瓦剌一戰,朱允炆力排眾議選用朱棣為帥,替明朝解決了這個老鬧事的鄰居。又在全國推行玉米,使老百姓能填飽肚子。
經此二事,朱允炆如今在朝臣中說一不二,擁有絕對的皇權獨裁。在百姓心中又是開明聖主,受到前所未有的擁戴。
況且如今朱允炆想要做個什麽事,隻需要與內閣智囊議定,朝臣方麵的意見無關緊要。讓你說話也隻是查漏補缺,並非你能阻擋。
大事議定,接下來自然又是選帥備將。不過這次出兵規模小很多,畢竟打倭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隻是蕩平倭寇,還沿海地帶一個和平。
這次朱允炆並沒有與朝臣商議用誰,因為他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主帥朱允炆任用寧王朱權,這點倒無可爭議。
將的選用卻令所有人都想不到,這幾人名不見經傳,似乎並沒有在曆史上留下濃重色彩,不過朱允炆相信沒有人比他們更合適。
這幾人就是為大明鎮守雲南的大將沐英之子,現在應該叫黔寧王之子。
沐英我們知道,是從死人堆裏跟朱元璋滾出來的,身經百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可他的兒子們似乎並沒有什麽功勳,怎麽就能完成朱允炆安排的工作呢?
其實不然,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亂世之中定乾坤的人,似乎隻有這樣才是英雄,但有句話叫做守業更比創業難。
沐家世代鎮守雲南,在他們的鎮守下,雲南邊陲穩定。就算是到了大明後期,中原腹地農民起義軍四起,北邊努爾哈赤虎視眈眈,不斷製造麻煩,雲南也安然無恙,沒有任何風吹草動。這就足以說明沐家的軍事能力比朝中大部分名將都要強。
這一切均是沐家的功勞。況且作為鎮守邊疆的大將,手下士卒也不算少,三百年來他們都秉承著臣子本分,沒有絲毫割據自治的想法,忠誠方麵毋庸置疑。
因此,朱允炆不日便發旨,任命沐春、沐昕從雲南為主、副帥,統領朝廷五萬精兵與江浙等地衛所五萬蕩平倭寇。
當沐家忽然接到聖旨後,麵麵相覷。自己老爹厲害眾所周知,可他們幾人從未有機會出過雲南,更別提能參加幾十萬大軍作戰。
唯一的作戰經曆也隻是與安南的小摩擦,猛然間讓他們為將出征,欣喜的同時倒是受寵若驚了。
當然沐家不可能全員上陣,沐春與沐昕分別是老大、老四,老二沐晟、老三沐昂則依舊鎮守雲南,防止安南作亂。
另外三位將才也是別有用心,柳生算一位,周天正算一位,這二位雖說都是年輕將領,但經過大小戰鬥無數,也算是成長了起來。朱允炆這些年重在培養年輕武將,成效顯著。
剩餘一人則是朱高煦,這個任命就連朱棣都不敢相信。
朱高煦自從靖難失敗後,就一直留在京師軍中。這倒正中朱高煦下懷,他本就喜歡舞刀弄棒,於戰爭有著狂熱。
他可不似朱棣、朱高熾那般對朱允炆懷有戒心,反而在許多事上倒是跟朱允炆很談的來,就比如強軍強國、征服世界。
作為堂兄弟,朱允炆自然對朱高煦關注過,這個曆史上赫赫有名,神經有些大條的漢王也很吸引朱允炆的注意。
通過相處下來,朱允炆發現朱高煦其實很簡單,此人性子急藏不住小心思,不似他爹那般還有些城府,倒像他舅舅徐輝祖。
不過可不能就因此否定他的能力,對於戰爭,朱高煦往往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他對於一些看似無法解決的戰爭局麵,常常能夠有所見解。
而且朱高煦在京師可不是被放養,反而受到朱允炆的特殊優待,藍玉親自教導。
藍玉跟朱棣不對付,不過對於朱高煦卻很欣賞。而朱棣得知朱高煦拜在藍玉門下,盡管心裏別扭,卻也是替他感到高興。
就這樣,一支抗倭軍組成,向著他們的目標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