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過幾日便有聖旨下達,將責任全部推到了姚廣孝身上。大意就是朱棣被身邊奸人蒙蔽,誤以為朝中真有奸臣要挾皇帝,救駕心切,不得不出兵勤王。


    不過其自身也是有過錯的,削去燕王頭銜作為懲罰。其他人雖然都是聽命行事,但沒有及時為主上分憂,存在過錯,每人降職兩檔,以示懲戒。


    至於朝中的奸人,也就是為朱棣通風報信的太監宮女,成了最大的替罪羊,被誅殺。


    同時,對於戰死的將士,朝廷進行了撫恤。對於曹震、常茂等戰死的功臣,朱允炆分別贈文追封,對其家人特殊優待。


    這樣的處理局中人都看得很明白,皇上徇私了。


    不過這樣處理本就不是給他們看的,而是給百姓們看的。隻要百姓相信,這就足夠了。


    經此一事,朱棣自發上告,懇請皇上削藩,言及了藩王的各種利害。而朱允炆則推諉表示不同。


    朱棣以自身為例,連續力諫多次,加上朝中官員這時候也進諫。一時間給人的感覺就是朱允炆不削藩才是不對的。


    半推半就,朱允炆在眾人的‘以死相諫’中含著熱淚下達了聖旨,從今往後朝廷不再封藩;以前所封藩王地位不變,不過裁撤了藩王衛屬,對家丁仆從數量進行了嚴格規製。


    藩王的世子們不再是鐵飯碗,不可繼承藩王頭銜。不過藩王的土地還是可以繼承的,畢竟棍子不能打的太狠。


    當然,打了藩王們一個大棒,也得給點胡蘿卜安撫一下。


    在朱允炆的皇權‘力爭’下,從朝廷為藩王們爭取了利益,各藩王家中放開約束,可以開店、務農、經商,不受身份限製。


    如果你嫌棄這些活苦,不願意動彈,沒關係。有喜歡軍伍的也可以參軍,不過職位級別比小兵也就高一點兒。


    再不濟有文化的也可考取功名,或者在家辦個補習班之類。總之一句話,充分釋放藩王子孫們的特長,想幹什麽幹什麽,憑本事謀生計。


    這讓那些除世子以外的各藩兒孫們很是擁護,本來他們從一出生就注定這輩子隻能混吃等死,榮華富貴跟自己毫無關係。


    老大良善些,他們還能被接濟一下,勉強混個小康。


    要是世子老大摳搜狠惡,可就有他們受的,一大家子人每年隻能靠朝廷撥的那點兒糧食果腹,啥也幹不了,隻能頂著‘朱’姓,在別人羨慕的眼神中恓惶度日。


    有人歡喜自然有人憂。對於各藩王來說就很不開心,他們從朱元璋那裏討了個封地,養了些仆人,每年再從朝廷中央領上補助,日子簡直不要太好。


    現在被朱允炆這樣一搞,自己雖說沒了私兵,又減了仆從,可說到底還是藩王,家大業大,日子還是不錯的。


    頭疼的是這份家業傳不下去。咱們中國人本就注重傳承,都希望自己辛苦掙下的家業有人繼承。


    現在自己的兒子除了土地還在,其他都沒了,這不就成了典型的大地主了嘛。


    後輩兒孫爭氣還好說,起碼富貴尚在。要是遇到不爭氣的敗家子,不出兩代人,這份家業就沒了,到時候窮的要飯都有可能。


    相比於藩王的不樂意,藩王世子們簡直就是欲哭無淚。好端端的人上人,竟然到自己這就沒了。


    以前地方上的官員哪個見了自己不得恭恭敬敬行禮,逢年過節禮物都收不完,平日裏為個非、作個歹,也都睜隻眼閉隻眼,無人敢管。


    現在好了,沒了‘王爺’的名頭,自己就是個屁。甚至自己的兄弟們,有本事的都能混個官當當,比他地主的地位要高多了,才不稀罕世子身份。


    所以,盡管各藩王心中都不悅,想要對抗朱允炆,回頭喊一嗓子,要去京師哭鬧,結果發現除了大兒子之外,其他兒子都冷眼看著他。


    甚至有些著急的,趁著現在王府還有錢,偷偷弄上一些早早在外買了房,做起了生意。


    還有的已經找關係,謀得一份好差事。


    這個時候好找啊,親戚也都是親的,那些將軍也都認識,還有些交情。況且他們母親能成為藩王的妃子,老舅家自然也有些地位。


    於是,找姥姥的、找叔伯姑舅的、找熟絡文臣武將的,都開始奔波了起來。再過些年頭,想找關係都找不到了。


    於是,藩王們都乖乖接受了朝廷的‘削’,他們就算想要反抗也沒有理由,朱棣的事兒就擺在眼前。


    而且他還現身說法,不僅極力主張削藩,甚至以自己為例說明削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把其他兄弟恨得牙癢癢,又沒有什麽辦法。


    於是,齊泰等人一直嚷嚷了多年的削藩就這樣不可思議的完成了,而主角卻是燕王朱棣,實在是滑稽不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子在狂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子在狂奔並收藏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