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攘外必先安內?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 作者:瘋子在狂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這裏,所有人都眼明心亮了。皇帝削不削藩尚且不知,但是對燕王肯定會有所動作,而燕王反不反已成定局。隻不過雙方都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
朱允炆在等,他初登大位,必須要先鞏固朝臣,將一些重要崗位換成自己所信任的人,這些需要時間。
朱棣也在等,他手中的力量還不足以撼動朝廷,因此需要時間來提升實力。
在此期間,北邊的貿易卻發生了一件讓大明猝不及防的事,韃靼部落終止了與明朝的貿易往來,並且讓明朝與瓦剌的貿易也受到了影響。
此事緣由說來也不算什麽大事,貿易初期,由於對貨物的剛性需求,貿易的價碼都由大明主導,什麽東西定什麽價格,怎麽賣,賣多少都是咱們自己說了算。
隨著草原上艱難日子的度過,他們的牧草茂盛,牛羊成群。逐漸的,以韃靼為主的大同貿易就出現問題,牛馬的價格不僅上漲,而且品質也沒有以前的優良。
按理說這樣的買賣咱們不做便是,奈何開了口子,再想止住可不容易。已經有商人偷摸越過邊線,將一些貨物售與元人,巨大的風險伴隨著巨大的利潤。
況且人家隻是跟你討價還價,你霸道的將市場一關了之,讓其他貿易合作夥伴怎麽想。因此,大同的市場便一直維持著。
以至於後來,韃靼每次派出的商人都不是真正的商人,他們全部由兵卒組成,名義上是貿易,實際上沿途搶奪,邊關的百姓深受其害。
此時大明的士卒都是血性男兒,不像後期那般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軍中不乏能征善戰之輩,自然不可能放縱元人如此行凶,因此爆發了一場小規模衝突,死了幾個人。
這下乃爾不花不幹了,不就沒忍住搶了你幾次嗎,你們就敢動刀,老子幹脆不裝了,明著跟你幹,反正現在牧草豐盛、物資充足。
韃靼有沒有實力跟大明叫板呢?自然是有的,上次的大戰損失的基本都是兀良哈木帳下之人,乃爾不花基本沒有損失。
不僅如此,乃爾不花憑借著那場伏擊戰打出了名聲,以至於北元解散後,許多原先北元朝廷的舊部都歸順於他。
加之這幾年跟明人貿易,戰略物資儲備不少,同時也借著大明的巨大市場消化了草原的弱病牛羊。
如果單是其本身的發展,乃爾不花還不至於跟明人撕破臉皮。畢竟前麵挨過的打疼痛感還未消散。
不過朱元璋的去世卻讓韃靼人心思再次活絡了起來。
姓朱的這幾十年可把他們整慘了,趕出環境優美、人傑地靈的中原不說,還屢次派人追到草原來,動不動就招呼幾十萬人喊打喊殺,這生活誰受的了。
終於,蒼天有眼啊,這家夥死了,對於明人的恐懼感也隨之消退了大多。
聽說明朝現在的皇帝是一個年輕娃娃,那還怕個球,自己先搶著試試。
不過草原上並不是也都團結,瓦剌的馬哈木在乃爾不花看來是個臭蟲,拖後腿。老是不服韃靼部落,雙方你來我往不斷有摩擦。
要不是脫脫勸阻,乃爾不花早就收拾瓦剌了。
回歸正題,這場變故讓朱允炆始料未及,也讓朱棣不可思議,乃爾不花這是幾個意思。
朝廷中一些大臣,尤其是武將義憤填膺,紛紛請戰,大有將韃靼滅種亡族之勢。不過還有一部分人仍然主張削藩,至於韃靼他們將其視為未開化的野蠻人而已,安撫一下即可。
這部分人以方孝孺、齊泰為代表。在這裏有必要說一下,方孝孺已被朱允炆調回,這個書呆子是朱元璋專門選給他的班底,還是有必要使用的。
此人除了認死理之外,還是有大用的。就比如先前朱允炆忙的四腳朝天,成堆的奏折看也看不完,有些小事的處理還真做不到得心應手。
自從方孝孺回來,大部分日常政事奏章都交給了他,這個人敬業程度令朱允炆咂舌,工作效率猶如機器,大大減輕了朱允炆的工作負擔。
這次也是一樣,在這些人的心中,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對於外敵的仇恨程度遠不及內患,他們的口號是攘外必先安內。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有無道理朱允炆不知道,但在民族仇恨與自己人紛爭之間,朱允炆堅定不移的選擇了前者。
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眼前,不說後世抗戰時期某人就是攘外先安內的政策。就是在明末,農民起義四發,外敵也被牢牢擋在關寧防線之外。
可是後來關寧防線主要將領袁崇煥被處死,清軍才堂而皇之的入關,中原大地不出幾年便易主,這教訓朱允炆可是深知。
朱棣其實與朱允炆想法一致,他恨不得現在就跨上馬背,殺入草原,狠狠教訓狂妄的乃爾不花。但是很遺憾,他還需要裝瘋。如果真到了危急時刻,朱棣還是會出手的,畢竟自己朱家人鬧歸鬧,還輪不到外人放冷箭。
不過這也是個機會,以前有朱元璋掌舵,現在沒了靠山,他也借此機會看看朱允炆這個皇帝當的如何,有沒有天子的威嚴和決斷。
朱允炆在等,他初登大位,必須要先鞏固朝臣,將一些重要崗位換成自己所信任的人,這些需要時間。
朱棣也在等,他手中的力量還不足以撼動朝廷,因此需要時間來提升實力。
在此期間,北邊的貿易卻發生了一件讓大明猝不及防的事,韃靼部落終止了與明朝的貿易往來,並且讓明朝與瓦剌的貿易也受到了影響。
此事緣由說來也不算什麽大事,貿易初期,由於對貨物的剛性需求,貿易的價碼都由大明主導,什麽東西定什麽價格,怎麽賣,賣多少都是咱們自己說了算。
隨著草原上艱難日子的度過,他們的牧草茂盛,牛羊成群。逐漸的,以韃靼為主的大同貿易就出現問題,牛馬的價格不僅上漲,而且品質也沒有以前的優良。
按理說這樣的買賣咱們不做便是,奈何開了口子,再想止住可不容易。已經有商人偷摸越過邊線,將一些貨物售與元人,巨大的風險伴隨著巨大的利潤。
況且人家隻是跟你討價還價,你霸道的將市場一關了之,讓其他貿易合作夥伴怎麽想。因此,大同的市場便一直維持著。
以至於後來,韃靼每次派出的商人都不是真正的商人,他們全部由兵卒組成,名義上是貿易,實際上沿途搶奪,邊關的百姓深受其害。
此時大明的士卒都是血性男兒,不像後期那般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軍中不乏能征善戰之輩,自然不可能放縱元人如此行凶,因此爆發了一場小規模衝突,死了幾個人。
這下乃爾不花不幹了,不就沒忍住搶了你幾次嗎,你們就敢動刀,老子幹脆不裝了,明著跟你幹,反正現在牧草豐盛、物資充足。
韃靼有沒有實力跟大明叫板呢?自然是有的,上次的大戰損失的基本都是兀良哈木帳下之人,乃爾不花基本沒有損失。
不僅如此,乃爾不花憑借著那場伏擊戰打出了名聲,以至於北元解散後,許多原先北元朝廷的舊部都歸順於他。
加之這幾年跟明人貿易,戰略物資儲備不少,同時也借著大明的巨大市場消化了草原的弱病牛羊。
如果單是其本身的發展,乃爾不花還不至於跟明人撕破臉皮。畢竟前麵挨過的打疼痛感還未消散。
不過朱元璋的去世卻讓韃靼人心思再次活絡了起來。
姓朱的這幾十年可把他們整慘了,趕出環境優美、人傑地靈的中原不說,還屢次派人追到草原來,動不動就招呼幾十萬人喊打喊殺,這生活誰受的了。
終於,蒼天有眼啊,這家夥死了,對於明人的恐懼感也隨之消退了大多。
聽說明朝現在的皇帝是一個年輕娃娃,那還怕個球,自己先搶著試試。
不過草原上並不是也都團結,瓦剌的馬哈木在乃爾不花看來是個臭蟲,拖後腿。老是不服韃靼部落,雙方你來我往不斷有摩擦。
要不是脫脫勸阻,乃爾不花早就收拾瓦剌了。
回歸正題,這場變故讓朱允炆始料未及,也讓朱棣不可思議,乃爾不花這是幾個意思。
朝廷中一些大臣,尤其是武將義憤填膺,紛紛請戰,大有將韃靼滅種亡族之勢。不過還有一部分人仍然主張削藩,至於韃靼他們將其視為未開化的野蠻人而已,安撫一下即可。
這部分人以方孝孺、齊泰為代表。在這裏有必要說一下,方孝孺已被朱允炆調回,這個書呆子是朱元璋專門選給他的班底,還是有必要使用的。
此人除了認死理之外,還是有大用的。就比如先前朱允炆忙的四腳朝天,成堆的奏折看也看不完,有些小事的處理還真做不到得心應手。
自從方孝孺回來,大部分日常政事奏章都交給了他,這個人敬業程度令朱允炆咂舌,工作效率猶如機器,大大減輕了朱允炆的工作負擔。
這次也是一樣,在這些人的心中,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對於外敵的仇恨程度遠不及內患,他們的口號是攘外必先安內。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有無道理朱允炆不知道,但在民族仇恨與自己人紛爭之間,朱允炆堅定不移的選擇了前者。
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眼前,不說後世抗戰時期某人就是攘外先安內的政策。就是在明末,農民起義四發,外敵也被牢牢擋在關寧防線之外。
可是後來關寧防線主要將領袁崇煥被處死,清軍才堂而皇之的入關,中原大地不出幾年便易主,這教訓朱允炆可是深知。
朱棣其實與朱允炆想法一致,他恨不得現在就跨上馬背,殺入草原,狠狠教訓狂妄的乃爾不花。但是很遺憾,他還需要裝瘋。如果真到了危急時刻,朱棣還是會出手的,畢竟自己朱家人鬧歸鬧,還輪不到外人放冷箭。
不過這也是個機會,以前有朱元璋掌舵,現在沒了靠山,他也借此機會看看朱允炆這個皇帝當的如何,有沒有天子的威嚴和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