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千古第一文人,蘇軾!
我的抖音通古代,古人徹底瘋狂! 作者:花鳥風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繼續盤點最後一位!】
【這位的詩、詞、散文皆冠絕一時,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文人”。】
“好大的口氣!”
“這究竟是誰?能被如此稱呼?!”
“千古第一文人,這名頭太大了!”
“該不會還是宋朝的文人吧?”
“文無第一,此人既然被後世之人稱為千古第一文人,想來必然有特殊之處!”
……
隨著天幕話音落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朝代的文人們頓時亂作一團,紛紛開口議論道。
他們不服啊!
哪有天幕這樣誇人的?
“千古第一文人?”
“這名號也太誇張了吧?”
蘇軾老臉一紅,有些尷尬地說道。
他是全才不假,可是天幕如此吹捧,還是讓他覺得羞愧難安。
尤其是天幕把辛棄疾排在第二名的情況下,更是讓他如坐針氈。
【他不但是“千古第一文人”,甚至還被有些人稱為“詞聖”!】
【不過本博主認為,詞聖這個稱號,前三名這幾位都可以勝任,無需再爭論。】
“詞聖?這稱呼還挺新鮮的!”
李煜抬頭看著天幕,饒有興趣地說道。
他被趙匡胤叫過去談話後,心情很是不錯,此刻也有興致觀看天幕了。
現在,他的違命侯爵位已經換成了江南侯,封地就在金陵。
趙匡胤也允許他帶著全家老小前往金陵,不再囚禁於他。
甚至,趙匡胤還做出承諾。
隻要李煜不造反,江南侯這個爵位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他隻要安心做一個太平侯爺,子孫後代將永享榮華富貴。
這也算是趙匡胤給予他的補償,後唐雖然滅國了,但是江南這片土地,以後還是李煜的地盤。
自從趙匡胤殺了趙光義後,李煜心中反倒是沒有那麽恨他了。
五代十國時期有多麽黑暗,他知道。
餓殍遍地,流血漂櫓,都不足以描述其十之一二。
君臣之間相互殘殺,道德倫理敗壞,文化傳承險些斷絕!
百姓們更是易子而食,更甚者淪為“菜人”!
而趙匡胤統一天下後,終結了這個華夏曆史上最血腥黑暗的時代!
宋朝建立後,沒有了戰亂不休,民生逐漸得恢複,經濟和文化逐漸繁榮昌盛。
宋朝也因此成為封建王朝當中,經濟和文化最繁榮昌盛的朝代!
雖然宋朝中後期表現很差,最終也是神州陸沉,被蒙元推翻。
但是,不可否認,趙匡胤統一天下的功績僅次於朱元璋的再造華夏!
而李煜也接受了這樣的命運,做一個太平侯爺也挺好。
不用再操心國事,平日裏吟詩作詞,風花雪月不勝美哉!
【曆史十大詞人第一名,蘇軾!】
“果然是蘇東坡!”
老年辛棄疾看著天幕,輕聲說道。
這個結果在他的意料之中。
畢竟蘇軾也是他的偶像,他的詞風受蘇軾的影響很大。
在詩詞一道,辛棄疾最推崇杜甫,其次蘇軾,而後是陶淵明。
杜甫的憂國憂民心係蒼生的情懷,蘇軾的灑脫豪放詞風,陶淵明高潔的品格和歸隱田園的心態。
這些元素加起來,共同成就了辛棄疾的一生。
他前半生心係天下百姓,後半生多次出仕又隱退,寫出比蘇軾更豪邁悲壯的詞……
在他心目中,詩第一為杜甫,詞第一為蘇軾。
所以當天幕開始盤點的時候,他就知道,第一名非蘇東坡莫屬!
看了天幕一眼,辛棄疾轉身回房,開始收拾細軟,準備離家前往軍營。
朝廷的旨意他已收到,心中興奮不已。
此番前往,他必要殺得金狗倉皇北逃!
若是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文壇巨匠、政治家、思想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曆經宦海沉浮,又留下不朽的文學藝術遺產,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文人”。】
“恭喜子瞻上榜!”
“蘇大學士排在第一名,實至名歸啊!”
“恭喜東坡兄!”
……
隨著天幕揭曉第一名,蘇軾身邊的幾位友人頓時驚呼出聲,紛紛對他恭維道。
“區區虛名罷了,吾受之有愧啊!”
蘇軾並沒有多麽高興,麵對親朋好友的祝福也是淡然地回答道。
在蘇軾心中,他已經輸給了辛棄疾。
【蘇軾生於四川眉山,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母親程氏知書達理。弟弟蘇轍同為文壇大家,三人合稱“三蘇”。】
“哦?”
“沒想到後世之中,也有父子三人同為文學大家的例子!”
曹操愣住了,吃驚地說道。
他本以為,“三曹”已天下無敵。
可是,宋朝又出現了“三蘇”!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蘇軾幼年時,受父親嚴格教育,博覽群書,少年時已顯文學天賦。】
【1057年,蘇軾與蘇轍同科參加進士考試,主考官歐陽修讀其《刑賞忠厚之至論》後驚歎:“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因歐陽修誤以為該文為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將其列為第二名。】
“這誤會可就大了!”
“不過這宋朝的科舉,采用的糊名製度,倒也值得學習借鑒!”
唐太宗李世民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
糊名之後,才能做到真正的唯才是用,避免出現任人唯親。
不過世家門閥那邊肯定不會同意,推廣下去肯定困難重重。
慢慢來就是了!
李世民相信自己的魄力,以及房玄齡等人的能力。
【1061年,蘇軾通過製科考試,獲“百年第一”的評價,授大理評事,任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推行變法。】
【蘇軾認為新法過於激進,上書批評“青苗法”等政策損害百姓利益,遭新黨排擠,於是自請外放。】
“又是黨爭!”
“為何這後世王朝總有這麽多的爭鬥?”
秦始皇嬴政看到這裏,皺起了眉頭,疑惑不解地說道。
唐朝有著名的“牛李黨爭”,宋朝又有“新舊黨爭”,明朝也有“東林黨”的存在。
在嬴政看來,這些文官們都是太閑了!
【這位的詩、詞、散文皆冠絕一時,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文人”。】
“好大的口氣!”
“這究竟是誰?能被如此稱呼?!”
“千古第一文人,這名頭太大了!”
“該不會還是宋朝的文人吧?”
“文無第一,此人既然被後世之人稱為千古第一文人,想來必然有特殊之處!”
……
隨著天幕話音落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朝代的文人們頓時亂作一團,紛紛開口議論道。
他們不服啊!
哪有天幕這樣誇人的?
“千古第一文人?”
“這名號也太誇張了吧?”
蘇軾老臉一紅,有些尷尬地說道。
他是全才不假,可是天幕如此吹捧,還是讓他覺得羞愧難安。
尤其是天幕把辛棄疾排在第二名的情況下,更是讓他如坐針氈。
【他不但是“千古第一文人”,甚至還被有些人稱為“詞聖”!】
【不過本博主認為,詞聖這個稱號,前三名這幾位都可以勝任,無需再爭論。】
“詞聖?這稱呼還挺新鮮的!”
李煜抬頭看著天幕,饒有興趣地說道。
他被趙匡胤叫過去談話後,心情很是不錯,此刻也有興致觀看天幕了。
現在,他的違命侯爵位已經換成了江南侯,封地就在金陵。
趙匡胤也允許他帶著全家老小前往金陵,不再囚禁於他。
甚至,趙匡胤還做出承諾。
隻要李煜不造反,江南侯這個爵位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他隻要安心做一個太平侯爺,子孫後代將永享榮華富貴。
這也算是趙匡胤給予他的補償,後唐雖然滅國了,但是江南這片土地,以後還是李煜的地盤。
自從趙匡胤殺了趙光義後,李煜心中反倒是沒有那麽恨他了。
五代十國時期有多麽黑暗,他知道。
餓殍遍地,流血漂櫓,都不足以描述其十之一二。
君臣之間相互殘殺,道德倫理敗壞,文化傳承險些斷絕!
百姓們更是易子而食,更甚者淪為“菜人”!
而趙匡胤統一天下後,終結了這個華夏曆史上最血腥黑暗的時代!
宋朝建立後,沒有了戰亂不休,民生逐漸得恢複,經濟和文化逐漸繁榮昌盛。
宋朝也因此成為封建王朝當中,經濟和文化最繁榮昌盛的朝代!
雖然宋朝中後期表現很差,最終也是神州陸沉,被蒙元推翻。
但是,不可否認,趙匡胤統一天下的功績僅次於朱元璋的再造華夏!
而李煜也接受了這樣的命運,做一個太平侯爺也挺好。
不用再操心國事,平日裏吟詩作詞,風花雪月不勝美哉!
【曆史十大詞人第一名,蘇軾!】
“果然是蘇東坡!”
老年辛棄疾看著天幕,輕聲說道。
這個結果在他的意料之中。
畢竟蘇軾也是他的偶像,他的詞風受蘇軾的影響很大。
在詩詞一道,辛棄疾最推崇杜甫,其次蘇軾,而後是陶淵明。
杜甫的憂國憂民心係蒼生的情懷,蘇軾的灑脫豪放詞風,陶淵明高潔的品格和歸隱田園的心態。
這些元素加起來,共同成就了辛棄疾的一生。
他前半生心係天下百姓,後半生多次出仕又隱退,寫出比蘇軾更豪邁悲壯的詞……
在他心目中,詩第一為杜甫,詞第一為蘇軾。
所以當天幕開始盤點的時候,他就知道,第一名非蘇東坡莫屬!
看了天幕一眼,辛棄疾轉身回房,開始收拾細軟,準備離家前往軍營。
朝廷的旨意他已收到,心中興奮不已。
此番前往,他必要殺得金狗倉皇北逃!
若是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文壇巨匠、政治家、思想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曆經宦海沉浮,又留下不朽的文學藝術遺產,被後世譽為“千古第一文人”。】
“恭喜子瞻上榜!”
“蘇大學士排在第一名,實至名歸啊!”
“恭喜東坡兄!”
……
隨著天幕揭曉第一名,蘇軾身邊的幾位友人頓時驚呼出聲,紛紛對他恭維道。
“區區虛名罷了,吾受之有愧啊!”
蘇軾並沒有多麽高興,麵對親朋好友的祝福也是淡然地回答道。
在蘇軾心中,他已經輸給了辛棄疾。
【蘇軾生於四川眉山,父親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母親程氏知書達理。弟弟蘇轍同為文壇大家,三人合稱“三蘇”。】
“哦?”
“沒想到後世之中,也有父子三人同為文學大家的例子!”
曹操愣住了,吃驚地說道。
他本以為,“三曹”已天下無敵。
可是,宋朝又出現了“三蘇”!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蘇軾幼年時,受父親嚴格教育,博覽群書,少年時已顯文學天賦。】
【1057年,蘇軾與蘇轍同科參加進士考試,主考官歐陽修讀其《刑賞忠厚之至論》後驚歎:“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因歐陽修誤以為該文為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將其列為第二名。】
“這誤會可就大了!”
“不過這宋朝的科舉,采用的糊名製度,倒也值得學習借鑒!”
唐太宗李世民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
糊名之後,才能做到真正的唯才是用,避免出現任人唯親。
不過世家門閥那邊肯定不會同意,推廣下去肯定困難重重。
慢慢來就是了!
李世民相信自己的魄力,以及房玄齡等人的能力。
【1061年,蘇軾通過製科考試,獲“百年第一”的評價,授大理評事,任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推行變法。】
【蘇軾認為新法過於激進,上書批評“青苗法”等政策損害百姓利益,遭新黨排擠,於是自請外放。】
“又是黨爭!”
“為何這後世王朝總有這麽多的爭鬥?”
秦始皇嬴政看到這裏,皺起了眉頭,疑惑不解地說道。
唐朝有著名的“牛李黨爭”,宋朝又有“新舊黨爭”,明朝也有“東林黨”的存在。
在嬴政看來,這些文官們都是太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