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五年,念念上了小學。小姑娘眉眼彎彎,笑起來有兩個淺淺的梨渦,唯獨怕黑,總說夜裏會看到樹影在窗戶上晃。
林墨一家搬了新房,離槐安裏很遠。他以為日子終於能徹底平靜,直到念念的班主任打來電話,說孩子在課堂上畫了一幅畫,嚇哭了好幾個同學。
畫上是一棵歪歪扭扭的老槐樹,樹下站著兩個穿紅衣服的女人,手裏牽著個小女孩,天空是暗紅色的,飄著像頭發一樣的黑線。
“念念說這是‘槐樹下的阿姨’,”班主任的聲音帶著猶豫,“她說阿姨們總在夢裏叫她去玩……”
林墨的心猛地一沉。他趕到學校,看到念念正坐在角落裏,小手攥著蠟筆,低著頭不說話。看到爸爸,小姑娘眼圈一紅:“爸爸,阿姨說我身上有她們的味道,讓我去老地方找她們……”
“老地方?”林墨追問。
“就是有好多好多花的院子,樹下麵有盒子……”念念的聲音越來越小。
林墨立刻想到槐安裏的老宅。新主人確實在院裏種了滿院的花,而老槐樹下,埋著沈清婉姐妹的遺物。
當天下午,林墨就驅車去了槐安裏。老宅的新主人很熱情,說最近確實怪事不少——夜裏總聽到樹下有哭聲,種的花莫名其妙地枯萎,挖開泥土,發現下麵埋著個發黑的木盒。
“我們沒敢打開,”女主人指著牆角的木盒,“看著就滲人,上麵還刻著兩個字。”
林墨走過去,看到木盒上刻著“婉瑤”二字。他深吸一口氣,打開了盒子。
裏麵沒有金銀珠寶,隻有一疊泛黃的信紙,是沈清婉寫給顧言的信,卻一封都沒寄出去。還有半塊染血的手帕,上麵繡著一對並蒂蓮——那是沈家姐妹的信物。
最底下壓著一張照片,是沈清婉和沈清瑤年輕時的合影。兩個姑娘穿著一樣的紅旗袍,站在老槐樹下,笑得眉眼彎彎,身後的顧言正拿著相機,眼神溫柔地望著鏡頭外的人。
照片背麵有一行字,是顧言的筆跡:“贈婉瑤二妹,願歲歲無憂。”
林墨的手指撫過照片,突然明白過來。顧言從未負過沈清婉,他當年四處尋找,甚至偷偷藏起了姐妹倆的照片,隻是被家族和命運捉弄,終究沒能再見。
而那些所謂的“報複”,或許從不是恨,隻是被困在原地的姐妹倆,想讓後人知道她們的故事。
那天晚上,林墨把照片帶回了家。睡前,念念突然指著牆上的全家福,小聲說:“爸爸,紅衣服阿姨在笑呢。”
林墨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窗戶上的樹影被月光拉長,像兩個依偎在一起的身影,正對著照片輕輕晃動。
他沒有害怕,反而走過去,輕輕推開窗戶。晚風帶著草木的清香吹進來,隱約能聽到遠處傳來極輕的唱戲聲,調子溫柔,像母親哼的搖籃曲。
“謝謝你們。”林墨對著葉空輕聲說。
窗戶上的樹影頓了頓,然後慢慢舒展開,像在點頭。
念念十歲那年,學校組織去博物館參觀。在民俗展廳裏,她看到一件複原的民國血綢旗袍,旁邊的說明牌上寫著:“血綢工藝源於民間,相傳為 twin 姐妹所創,以親情為引,以思念為線,織就的不僅是布料,更是未了的牽掛。”
“爸爸,”念念拉著林墨的手,眼睛亮晶晶的,“這和槐樹下的阿姨穿的一樣!”
林墨蹲下來,指著說明牌上的字:“你看,她們不是壞人,隻是太想念彼此,太想念心裏的人了。”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突然指著旗袍領口的花紋:“你看,這像不像奶奶織的圍巾?”
林墨一怔。曉冉的母親,也就是念念的外婆,確實擅長織繡,尤其愛繡並蒂蓮。而他從未告訴過女兒,沈清婉姐妹的手帕上,也繡著同樣的花。
或許有些牽掛,早已順著血脈,悄悄流淌。
多年後,林墨已是滿頭白發。他帶著孫子重遊槐安裏,老宅還在,老槐樹愈發粗壯,枝繁葉茂。
樹下坐著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正拿著蠟筆在地上畫花,嘴裏哼著不成調的戲文。看到林墨,她抬起頭,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爺爺說,這樹下住著會唱戲的阿姨,她們在等一個拿相機的叔叔呢。”
林墨望著老槐樹,陽光穿過葉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極了當年照片裏的模樣。
他仿佛看到兩個穿紅旗袍的姑娘從樹後走出,對著他淺淺一笑,然後轉身走向遠處,身影漸漸融入溫暖的陽光裏,再也沒有回頭。
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像是誰在輕聲說:“我們不等了。”
有些故事,不必糾纏;有些等待,終會釋懷。
而那棵老槐樹,依舊在每個黃昏把影子拉得很長,守護著這片土地上,所有關於愛與牽掛的秘密。
林墨一家搬了新房,離槐安裏很遠。他以為日子終於能徹底平靜,直到念念的班主任打來電話,說孩子在課堂上畫了一幅畫,嚇哭了好幾個同學。
畫上是一棵歪歪扭扭的老槐樹,樹下站著兩個穿紅衣服的女人,手裏牽著個小女孩,天空是暗紅色的,飄著像頭發一樣的黑線。
“念念說這是‘槐樹下的阿姨’,”班主任的聲音帶著猶豫,“她說阿姨們總在夢裏叫她去玩……”
林墨的心猛地一沉。他趕到學校,看到念念正坐在角落裏,小手攥著蠟筆,低著頭不說話。看到爸爸,小姑娘眼圈一紅:“爸爸,阿姨說我身上有她們的味道,讓我去老地方找她們……”
“老地方?”林墨追問。
“就是有好多好多花的院子,樹下麵有盒子……”念念的聲音越來越小。
林墨立刻想到槐安裏的老宅。新主人確實在院裏種了滿院的花,而老槐樹下,埋著沈清婉姐妹的遺物。
當天下午,林墨就驅車去了槐安裏。老宅的新主人很熱情,說最近確實怪事不少——夜裏總聽到樹下有哭聲,種的花莫名其妙地枯萎,挖開泥土,發現下麵埋著個發黑的木盒。
“我們沒敢打開,”女主人指著牆角的木盒,“看著就滲人,上麵還刻著兩個字。”
林墨走過去,看到木盒上刻著“婉瑤”二字。他深吸一口氣,打開了盒子。
裏麵沒有金銀珠寶,隻有一疊泛黃的信紙,是沈清婉寫給顧言的信,卻一封都沒寄出去。還有半塊染血的手帕,上麵繡著一對並蒂蓮——那是沈家姐妹的信物。
最底下壓著一張照片,是沈清婉和沈清瑤年輕時的合影。兩個姑娘穿著一樣的紅旗袍,站在老槐樹下,笑得眉眼彎彎,身後的顧言正拿著相機,眼神溫柔地望著鏡頭外的人。
照片背麵有一行字,是顧言的筆跡:“贈婉瑤二妹,願歲歲無憂。”
林墨的手指撫過照片,突然明白過來。顧言從未負過沈清婉,他當年四處尋找,甚至偷偷藏起了姐妹倆的照片,隻是被家族和命運捉弄,終究沒能再見。
而那些所謂的“報複”,或許從不是恨,隻是被困在原地的姐妹倆,想讓後人知道她們的故事。
那天晚上,林墨把照片帶回了家。睡前,念念突然指著牆上的全家福,小聲說:“爸爸,紅衣服阿姨在笑呢。”
林墨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窗戶上的樹影被月光拉長,像兩個依偎在一起的身影,正對著照片輕輕晃動。
他沒有害怕,反而走過去,輕輕推開窗戶。晚風帶著草木的清香吹進來,隱約能聽到遠處傳來極輕的唱戲聲,調子溫柔,像母親哼的搖籃曲。
“謝謝你們。”林墨對著葉空輕聲說。
窗戶上的樹影頓了頓,然後慢慢舒展開,像在點頭。
念念十歲那年,學校組織去博物館參觀。在民俗展廳裏,她看到一件複原的民國血綢旗袍,旁邊的說明牌上寫著:“血綢工藝源於民間,相傳為 twin 姐妹所創,以親情為引,以思念為線,織就的不僅是布料,更是未了的牽掛。”
“爸爸,”念念拉著林墨的手,眼睛亮晶晶的,“這和槐樹下的阿姨穿的一樣!”
林墨蹲下來,指著說明牌上的字:“你看,她們不是壞人,隻是太想念彼此,太想念心裏的人了。”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突然指著旗袍領口的花紋:“你看,這像不像奶奶織的圍巾?”
林墨一怔。曉冉的母親,也就是念念的外婆,確實擅長織繡,尤其愛繡並蒂蓮。而他從未告訴過女兒,沈清婉姐妹的手帕上,也繡著同樣的花。
或許有些牽掛,早已順著血脈,悄悄流淌。
多年後,林墨已是滿頭白發。他帶著孫子重遊槐安裏,老宅還在,老槐樹愈發粗壯,枝繁葉茂。
樹下坐著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正拿著蠟筆在地上畫花,嘴裏哼著不成調的戲文。看到林墨,她抬起頭,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爺爺說,這樹下住著會唱戲的阿姨,她們在等一個拿相機的叔叔呢。”
林墨望著老槐樹,陽光穿過葉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極了當年照片裏的模樣。
他仿佛看到兩個穿紅旗袍的姑娘從樹後走出,對著他淺淺一笑,然後轉身走向遠處,身影漸漸融入溫暖的陽光裏,再也沒有回頭。
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像是誰在輕聲說:“我們不等了。”
有些故事,不必糾纏;有些等待,終會釋懷。
而那棵老槐樹,依舊在每個黃昏把影子拉得很長,守護著這片土地上,所有關於愛與牽掛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