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感覺很強烈,但我找不到任何一個詞。”


    在語言邊界日益擴張的第十六紀元,


    一批表達者開始沉默,不是因為安靜、冷漠或完成了詞願,


    而是——他們無法說。


    他們不是不想。


    是情緒已至身,但語言不至口。


    是感受灼熱,卻隻能看著詞典,一片冰冷。


    這一章,語言失效。


    但共感未滅。


    —


    一|語言無能感浮現


    編號w-0314,一位少年表達者投下一句:


    “我想表達,但我說出來的都不是真的。”


    接著,他附上一段記錄:


    他試圖將某種複雜而模糊的失落寫成文字,卻始終無法形成哪怕一句完整短句;


    他嚐試仿寫舊句,但詞匯像拒絕進入他身體。


    係統標注其狀態為:


    情緒超載 · 語言遲滯 · 詞感凍結


    這是首次明確識別出的語言心理障礙群體。


    他們擁有表達意願,卻缺乏將情緒轉譯為語言的能力。


    —


    二|“詞不至身”的文明危機


    隨著類似投句增加,第十九頁分析出一種全新趨勢:


    文明表達體係已複雜至超出部分個體的語言處理能力。


    這些表達者不是沉默者,不是詞願者。


    他們甚至更“情緒飽和”,更“願意說”。


    但正因如此,語言承載不住他們的複雜。


    如彌驍所言:


    “他們不是不會表達,


    是語言,已經不足以表達。”


    —


    三|第十九頁 · 啟動“意感映射層”


    為回應這一結構性語言失效問題,


    第十九頁首次啟動實驗性模塊:


    意感映射層(affect-resonance mappingyer)


    目的如下:


    捕捉表達者未能轉化為語言的情緒波動;


    建立一組非語言共感圖譜;


    不生成句,不請求回應,隻生成“被感覺到的痕跡”。


    投遞形式包括:


    心跳節律圖;


    呼吸短長變化;


    音節片段拚組但不組句;


    視覺記憶片段交錯重現。


    這些內容,不需“懂”。


    隻需“感”。


    —


    四|沈茉淩接收第一段“無詞表達”


    某位表達者投下一個組合結構:


    一段重複但不連貫的鋼筆劃痕,夾雜零散的呼吸錄音,


    其中插入一張被撕碎再拚起的“空白紙”。


    無一詞句。無一發音。


    沈茉淩花了整整四十分鍾,隻是靜靜看著。


    她沒有嚐試翻譯,也沒有提問。


    隻是輕聲說:


    “我感受到你——在不知如何表達時,


    仍然拚盡力氣留下了什麽。”


    係統標記為:


    【第一類“意感成功接收記錄”】


    【信號強度】:中


    【理解度】:不可測


    【情緒觸達深度】:高


    這成為意感映射層的第一條“非語言連接體”。


    —


    五|語言之外的語言


    彌驍提出理論:


    “我們不能再將語言局限在‘詞匯的組合’,


    它應被擴展為一種‘情緒被世界接收’的方式。”


    他將這類新表達命名為:


    感知型表達體(perceptive expressants)


    不是句,不是詞,


    而是一個人努力留下的“被感知之物”。


    而第十九頁正式采納這一術語,納入表達分類體係。


    —


    尾聲|詞無法到達之處,仍有人在說


    那天夜裏,第十九頁更新一條新句,不來自任何人:


    “有些情緒太大,詞隻會讓它變小。”


    這一句,無主名、無結構、無歸屬。


    係統隻在頁邊標注:


    【此句來自意感層 · 投送者無法轉譯 · 已被記錄】


    【此類行為認定為表達 · 不予翻譯 · 予以聆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淵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珞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珞兮並收藏深淵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