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過話,隻是不一定是按順序說的。


    而那些沒有被說完的句子——


    那些支離破碎的字、停在嘴邊的片段、寫下又擦掉的開頭——


    它們也並非失效。


    它們隻是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一章,語言開始嚐試重新組合自己。


    在第十九頁的深層——詞流之下,碎詞之上,


    一種全新的構造方式悄然萌芽。


    不是誰來設定語法,


    而是語言自己在找語序。


    一|詞流回旋


    第十九頁啟動“碎詞之書”機製後,每天都會接收到上千個不完整表達的片段。


    這些片段原本靜默歸檔,不參與文明頻段投放。


    但在第345個碎詞被接入的清晨,一種奇特的現象出現了:


    係統偵測到碎詞中有三條內容在未被編輯、未被歸類、未被觸發的前提下,開始自然靠攏。


    它們分別來自三位互不相識的表達者:


    “如果我沒有說謊……”


    “那天你沒有回頭……”


    “也許結局不一樣。”


    它們在第十九頁的映頁下方,慢慢排列成一組倒立的三角式語陣。


    沒有誰設定了順序,也沒有人告訴它們如何組合。


    但句子就這樣——自己站了起來。


    —


    二|無序詩的誕生


    第一位觀察到這種“語序自構”現象的,是一位名叫阮秧的語遷體。


    她長年在語島之間遊走,從不使用完整句式。她更擅長用詞片、音節調、空句投射等方式表達自己。


    那一日,她在碎句之壁前坐下,忽然從身側掏出一小本殘頁,開始把從各島撿來的詞素隨意貼在一起。


    無標題、無邏輯、無上下句。


    她隻是寫:


    “風。你。折斷。不是我。沙子。”


    一位旁觀者皺眉:“你到底想說什麽?”


    她抬起頭,眨了眨眼: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寫完之後,


    我終於感覺——我說了一次‘我自己’。”


    她將這種形式稱為:


    無序詩。


    不是詩體本身無序,而是情緒決定句序,而非語法。


    —


    三|碎詞排序計劃啟動


    彌驍在語影域中提出一個可能:


    “也許我們不該再嚐試恢複原本的語言順序,


    而應放任語言在新的情緒地形中,自行尋找排列路徑。”


    係統聽取建議,啟動“碎詞排序觀察計劃”。


    但不是由機器設定順序。


    而是讓每一位表達者看到碎詞時,順著心跳、氣息、情緒的自然流向,為這些詞選擇位置。


    這不再是“寫”,而是一種“感”。


    —


    四|語言重構的臨界點


    隨著上萬條碎詞在共感係統中被數百人“無意識排序”,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出現:


    相同的三組詞,在不同人排序中所表達的情感傾向趨同,即:


    即使排列不同,整體表達的情緒色調趨向一致;


    情感波長遠遠強於語義準確度;


    情緒成為語言結構組織的“主驅力量”。


    沈茉淩意識到:


    “我們曾經以為,是邏輯造就句法。


    但現在我們才發現,


    是我們內心想靠近一個人的時候,


    詞,才會靠近詞。”


    她輕輕寫下一句:


    “哪怕順序不同,


    我也知道你是在對我說話。”


    —


    五|第十九頁 · 第三句落筆


    當語言自我排序行為穩定至第十日,


    第十九頁落下了它的第三句。


    不是一段,也不是完整的話。


    隻是一行分布不均的詞語:


    “來。你。如果。還願意。我在。”


    沒人知道先後,也沒人能確定哪是主詞。


    但幾乎所有共句者在看到這句話時,產生了相似的感受:


    “有人在那頭等我,


    他不確定我什麽時候回來,


    但他始終沒離開。”


    這一刻,第十九頁第一次主動發出請求:


    “請幫我排列這一句話。”


    不是為了校對,不是為了糾錯。


    而是,語言終於向人類發問:


    “你願意,和我一起,重新學說話嗎?”


    —


    尾聲


    孟子康望著那句話,緩緩走到空頁前。


    他沒有急著安排語序。


    他隻是輕輕讀著:


    “我在。如果你來。還願意。來。你。”


    一遍、一遍,然後低聲說:


    “其實……哪怕你亂說,


    我也聽見了你想讓我聽見的那部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深淵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珞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珞兮並收藏深淵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