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土娃
這一天,王凡正在一旁看著家裏的兩位老人下棋,卻突然聽見門外傳來了哭泣聲,而且聲音還不,明顯是個孩的哭聲。
這附近可沒有其他人家了,而且王凡這邊也沒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很少會有孩跑到這邊玩耍,現在怎麽會聽到孩的哭聲呢?王凡這麽想著,就走了出去準備看個究竟。
到了門外一看,原來是村裏樹根的兒子土娃,正一路哭哭啼啼地朝著王凡這邊走來。
“土娃,怎麽回事了?是不是又闖了什麽禍,被你媽媽狠狠打了一頓?”王凡毫無半同情心地道。
這怨不得王凡如此,因為土娃他在村裏是出了名調皮搗蛋的,基本上每隔幾天就會被他**媽教訓一頓,村裏人都笑稱他是“不打不舒服”了。所以王凡是見怪不怪,以為土娃他又幹了什麽讓他**媽惱怒的事情。
最有趣的一次,是那次中段考後,試卷批改完畢,發了下來。土娃由於貪玩不愛學習,成績自然高不了哪裏去,所以那次成績也相當糟糕。就拿數學來吧,一般人好歹也能碰上幾題會做的吧,可是土娃腦袋瓜也不知道怎麽長的,很簡單的數學題都一兒不會做,平時作業和測試都是“鴨蛋專業戶”,穩穩的倒數第一名。
可是偏偏那次中段考,成績卻有了少許的提高,數學成績居然拿了個十分,終於是告別了零蛋,可謂是零的突破。當時老師很是欣慰地讚揚了他一番,告誡他以後要繼續努力,把成績nòng上去。但是土娃卻mí糊了起來,mō了mō腦袋道:“老師,你是不是nòng錯了?明明考試的時候,我根本就不會做,所以就趴在桌麵上睡覺了,怎麽可能得了十分呢?”
當時老師心裏一驚,連忙拿起土娃的試卷重新看了一遍,結果發現土娃的試卷果然一片空白,如果上麵不是印著試題的話,都可以拿來當廁紙了。唯一做的一題是填空題,而且是做對了,所以才有十分的分數。
老師指著那道題問道:“難道這不是你寫的嗎?”
土娃瞪大眼睛看了好一會兒,才恍然大悟道:“哦,我想起來了,當時收卷的時候,老師扯了我一下,結果我手一哆嗦,就在上麵留下了一條劃痕。嗬嗬,這也算對了嗎?”
老師氣得是無話可。而這一件事也很快地在學校甚至村裏傳了開來。後來被土娃他**媽知道了,毫無疑問,認為丟了臉的土娃媽媽,自然又在土娃的屁屁上麵狠狠地印下了自己的掌印。
“凡叔,這次真的是我媽冤枉了我,我根本沒幹錯事”土娃抹著眼淚哭泣地道。
“沒幹壞事為什麽你媽會打你?”王凡不相信地問道。
原來,土娃這次真的是無端受苦。上次土娃在田間抓田jī,正好王凡經過,心裏突然想起了田jī的美味,就從土娃手中討過幾隻,然後給了他十塊錢買糖吃。
好死不死,剛好土娃他**媽不知道是自己nòng丟了錢,還是忘記放哪兒了,正好是十塊錢。她看見土娃有錢買零食,就拉著他問錢哪兒來的。土娃老實地告訴了他**媽,但是她不相信,不僅把剩下的錢奪了回去,還狠狠地揍了土娃一頓。因此,土娃便哭著上門要王凡過去幫他作證了。
王凡哭笑不得,沒想到自己的十塊錢,居然nòng出了這麽一件事情。於是便頭,“好吧,等會兒我跟你回家,和你媽媽清楚。”
王凡這麽著,不禁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時想到了那麽一個故事。是有一天,一位媽媽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要她去學校。這位媽媽趕快放下手頭的事情,趕到學校。班主任很生氣地:“你看你兒子,天天就會瘋打瘋鬧。這次才考了72分,一年級就考這麽少,以後怎麽辦?今天我問他在家複習了嗎,他複習了,還複習到了12。複習了怎麽還考這麽少?這位媽媽昨天沒有看到孩子複習,聽老師這麽一,知道兒子學會撒謊了。於是就一臉賠笑地對老師:“您得對,我回家好好治治他”
回到家以後,這位媽媽讓兒子脫掉kù子,趴到chuáng上。孩子一看要挨打,就害怕了,對媽媽:“我複習了,真的,媽媽相信我。”這位媽媽問:“複習了怎麽還考這麽少?”兒子:“我複習的都沒考到。”“這不可能,媽媽斬釘截鐵地,並不由分把孩子揍了一頓。
母親打夠了,可孩子還堅持:“媽媽,我真的複習了我想考試時給你一個驚喜,等你睡覺以後才複習的,並且我還寫到紙上了。”
看著紙上兒子稚嫩的筆跡,這位母親終於相信了,孩子隻是因為學習不得要領而沒考出好成績。
有那麽一位英國媽媽下班回家以後,看到五歲的兒子邊吃麵包邊看電視。和孩子打過招呼之後,這位媽媽就到廚房去給孩子準備晚餐。可是,一走進廚房,這位媽媽發現,前天剛買的一大瓶huā生醬全撒在了地上。
這位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孩子做的,因為家裏除了孩子沒有別人。於是,這位母親就問兒子是怎麽回事。
“哦,媽媽,我不知道,放學回來我就沒進廚房,我一直在客廳看電視。”聽兒子這麽,這位媽媽沒有再追問,而是:“好的,沒事了,媽媽隻是想問一下。”兒子出去後,這位媽媽想,到底怎麽回事呢?她把地上收拾了一下,開始做晚餐。
晚餐快要做好的時候,這位媽媽看到自家的貓在廚房的角落裏lù出了頭,並且朝著自己叫了一聲,她意識到,可能是貓把huā生醬的瓶子碰倒了,幸虧自己相信兒子所的話,沒有冤枉兒子。
麵對兒子的堅持,那個中國媽媽認為就是孩子的錯,而英國的那個媽媽在聽到孩子不是自己做的之後,並沒有氣急敗壞地把罪狀強加給孩子,而是給孩子充分的信任。
從發現自己的孩子第一次信口開河起,孩子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信任度就開始打折扣了。真的需要這樣嗎?實際上,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信任,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許多良好的習慣都是培養出來的,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充分地信任孩子,孩子就不會養成謊的習慣。可是,要培養出一個比較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為重要。當父母發現孩子闖禍以後,千萬不要氣急敗壞地責問。
在這個時候,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挨打而謊。如此詢問孩子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來就是yòu導孩子謊。家長要學會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出真相,或者平和地詢問發生了什麽事。
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先表揚他的誠實,之後再進行批評,並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再教會他在以後碰到這樣的事時應該如何去做。如果孩子堅持這件事不是他做的,父母也要充分信任孩子所的話,然後再慢慢地找出這件事情的原因,千萬不要按自己的主觀意誌作出不合理的判斷,不相信孩子。因為父母如此去做之後,不僅不會讓孩子養成誠實的習慣,反而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甚至長大以後習慣謊。
給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讓孩子從有一種被認同感和安全感,這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才會更加融洽,孩子的發展才能更加健康。媽媽,請不要拿我和別人比較。
8歲的珊和10歲的佳一起從學校回到家。珊很快就走到自己的房間,可佳卻跑到媽媽那裏:“看,我又得了100分。”媽媽看著成績單,非常滿意,誇獎了佳一番。
“珊在什麽地方?我想看看她的成績單。她考得一定很差吧?”這時珊正準備去玩,媽媽就叫住了她,讓她把成績單拿來看看。
果然,珊的成績很不理想,媽媽非常生氣地大聲道:“你為什麽不能像你姐姐一樣?就是因為你太不用功,不許出去玩,回自己的房間去1珊非常沮喪地走回到自己的房間。她受了媽**一頓斥責,感到自己很沒有麵子。
有一位美國朋友,沒有什麽學曆,隻能在他家附近的一個商店裏打工。在別人看來,他好像是處在社會的底層,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然而,他的父母對他卻讚賞有加,原因是他經常到社區演奏鋼琴,並深受大家的喜愛。
一般情況下,國內的一些家庭在相互比較孩子的時候,比較的方麵較為單一,且多為學業方麵;西方國家家庭的比較往往注重孩子的全麵素質。中國一些家庭常常愛拿孩子的優與缺相互比較;西方家庭更多的是自省孩子的優和成功之處,他們不習慣爭強好勝,論高低上下。中國的一些家庭在比較時往往隻想著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無意地去貶低別人;相反,西方家庭往往注重自尊、自重、自樂。
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西方家庭不刻意地去比較,而中國一些家庭的比較則演變成一種很嚴重的現象:攀比。
在上麵的故事當中,媽媽犯了幾個錯誤,對珊的教育十分不利。其一,媽媽還沒看到成績單,就非常肯定地珊的成績一定不好,這表明媽媽對珊一信心都沒有。作為母親,她的這種態度會使珊放棄努力,而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
其二,媽媽又告訴珊,她為珊感到慚愧,使得珊更加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孩子,在媽媽心目中沒有一地位,不受媽**喜愛。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其實都需要家長的鼓勵,這樣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珊就是一個例子,她一向認為自己是不能和姐姐比的,認為根本沒有理由去嚐試。
其三,媽媽給珊設立了太高的目標,珊望而生畏,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去努力都不能使媽媽滿意,結果對樹立自信又增加一道障礙。那麽珊的媽媽是怎樣想的呢?媽媽以為她對珊的指責會使她感到羞愧,就此可以產生一種刺jī,讓珊以後努力學習,同時促使姐妹之間的競爭,以此來提高珊的學習成績。但是這種辦法對一個從缺乏鼓勵、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隻會使她更加認為自己無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
媽媽對兩個女兒作當麵評價,這樣做不但對珊不利,對佳同樣也是不利的。這種比較會使佳產生更加強烈的願望,要永遠走在妹妹的前麵,給自己設置了越來越高的目標,甚至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假如佳達不到這個理想目標,同樣也會認為自己是一位失敗者。所以,用這種刺jī的辦法,對兩個孩子身心都是不利的。如果要想珊以後做得好,媽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拿她和佳比較,任何此類比較對孩子都是有害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如果媽媽對珊本來就沒有太大信心,還要不時地表現出來,那麽,她是不可能幫助珊走出心理yīn影的。
可行的方法是將兩個孩子的進程分開,停止對姐妹兩個成績的比較。要關注珊每一個微的進步,讓珊明白不管她的學習成績怎樣,隻要她盡力了,都一樣是父母疼愛的好孩子。
在幼兒的心靈中,父母最愛自己,最疼自己,一旦聽到父母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就可能會認為父母親不愛自己,產生很強的失落感。所以,父母不要總是當著孩子的麵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樣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有那麽一篇外國寓言,內容是:暴風雨中鳥媽媽冒著危險轉移鳥過大海,途中問鳥長大後能否像今天一樣對待媽媽,前兩隻鳥都會,鳥媽媽就鬆爪丟其落大海,第三隻鳥哭著:“我知道您養育我們的種種艱辛,我本應用我全部生命報答您,但我很難做到,我隻會像媽媽今天對待我這樣來對待我的子女。”
鳥媽媽含淚緊緊摟著它飛過大海,重新安了家。有位媽媽看了以後很動情地:“鳥媽媽為種族繁衍而破釜沉舟的精神太偉大了,我除了要做這樣的媽媽,也要這樣教育我的孩子,隻求付出,不求回報。”
這樣的事情,讓人看了心裏卻總覺得有些不是滋味,按理,對下一代飽含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往裏,孩子是愛的結晶,是生命的延續,往大裏,孩子是國家社會的希望,做長輩的,無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盡管不同國度的父母對教育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不可否認,父母為了孩子,能無怨無悔地付出一切,哪怕生命。
人類和動物一樣,愛子女是天性,付出不求回報是愛,希望你過得比我好也是愛,但愛隻是一種感情,不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關愛孩子的同時孝順父母,並不矛盾,做父母的,不是將愛給了孩子,愛就沒有了,而正是因為自己也做了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艱辛,才更應將愛反饋回去。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愛也一樣,隻一味單方麵的付出,是很容易變質的,隻有輻shè交匯,愛才能更有生命力。
在獨生子女盛行的今天,2+1,4+1的家庭模式,幾個大人一個孩子,捧在手裏怕摔了,含裏嘴裏怕化了,爺爺nǎinǎi的寵愛,父母的遷就,使孩子從就生活在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圓中,普遍養成自sī冷漠的性格,不懂得關心人,不懂得和人相處,這樣的孩子出到社會,連基本的禮節和人情世故都不懂,處處碰壁,這種隻會享受愛不會奉獻愛的孩子,是父母期待的教育成果嗎?
家長是孩子天生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孩子懂得孝順父母,很大原因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爺爺nǎinǎi外公外婆的敬愛,孩子懂得和同學朋友和平相處,很大原因是目睹爸爸媽媽怎樣和朋友同事友好往來。
寓言裏的媽媽不渴求回報,表麵上看似偉大,實則是違背天性的,因為連動物都懂得“羊羔跪rǔ”“烏鴉返哺”,人懂得感恩也是很自然的事。孩子受其感染而知道回報母親,卻被媽媽狠心拋落大海,成為教育的犧牲品,更顯出這種扼殺天性人倫教育的冷酷和殘忍,很難想像,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孩子,又怎會無sī的將愛委以下一代。
現在的孩子,正因為承受到太多不求回報的愛,才能做出這樣的事:盡一切能力給自己子女最好的,卻對父母長輩不聞不問。曾看過這樣的漫畫:一個孩子在豐盛的飯桌邊鬧別扭,話外音是‘沒啥要啥’。第二幅,一男一女在擺滿jī鴨魚ròu的桌邊大咬大嚼,話外音是‘要啥有啥’。第三幅圖,一個老人彎著腰站在骨頭狼藉的桌子邊,話外音是‘有啥吃啥’。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一大家子,子女成家立室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卻讓年邁的父母食不果腹穿不暖,病疼纏身掙紮求存,甚至去世發臭才被鄰居發現。這明了什麽?
社會正向老年化發展,每一個人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探望父母將通過法律形式規範,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們可以訴諸法律,以獲得應享有的贍養費用和親情交流機會。”對於lun理親情的東西,要用法律形式來約束,這不能不是一種悲哀。
這一天,王凡正在一旁看著家裏的兩位老人下棋,卻突然聽見門外傳來了哭泣聲,而且聲音還不,明顯是個孩的哭聲。
這附近可沒有其他人家了,而且王凡這邊也沒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很少會有孩跑到這邊玩耍,現在怎麽會聽到孩的哭聲呢?王凡這麽想著,就走了出去準備看個究竟。
到了門外一看,原來是村裏樹根的兒子土娃,正一路哭哭啼啼地朝著王凡這邊走來。
“土娃,怎麽回事了?是不是又闖了什麽禍,被你媽媽狠狠打了一頓?”王凡毫無半同情心地道。
這怨不得王凡如此,因為土娃他在村裏是出了名調皮搗蛋的,基本上每隔幾天就會被他**媽教訓一頓,村裏人都笑稱他是“不打不舒服”了。所以王凡是見怪不怪,以為土娃他又幹了什麽讓他**媽惱怒的事情。
最有趣的一次,是那次中段考後,試卷批改完畢,發了下來。土娃由於貪玩不愛學習,成績自然高不了哪裏去,所以那次成績也相當糟糕。就拿數學來吧,一般人好歹也能碰上幾題會做的吧,可是土娃腦袋瓜也不知道怎麽長的,很簡單的數學題都一兒不會做,平時作業和測試都是“鴨蛋專業戶”,穩穩的倒數第一名。
可是偏偏那次中段考,成績卻有了少許的提高,數學成績居然拿了個十分,終於是告別了零蛋,可謂是零的突破。當時老師很是欣慰地讚揚了他一番,告誡他以後要繼續努力,把成績nòng上去。但是土娃卻mí糊了起來,mō了mō腦袋道:“老師,你是不是nòng錯了?明明考試的時候,我根本就不會做,所以就趴在桌麵上睡覺了,怎麽可能得了十分呢?”
當時老師心裏一驚,連忙拿起土娃的試卷重新看了一遍,結果發現土娃的試卷果然一片空白,如果上麵不是印著試題的話,都可以拿來當廁紙了。唯一做的一題是填空題,而且是做對了,所以才有十分的分數。
老師指著那道題問道:“難道這不是你寫的嗎?”
土娃瞪大眼睛看了好一會兒,才恍然大悟道:“哦,我想起來了,當時收卷的時候,老師扯了我一下,結果我手一哆嗦,就在上麵留下了一條劃痕。嗬嗬,這也算對了嗎?”
老師氣得是無話可。而這一件事也很快地在學校甚至村裏傳了開來。後來被土娃他**媽知道了,毫無疑問,認為丟了臉的土娃媽媽,自然又在土娃的屁屁上麵狠狠地印下了自己的掌印。
“凡叔,這次真的是我媽冤枉了我,我根本沒幹錯事”土娃抹著眼淚哭泣地道。
“沒幹壞事為什麽你媽會打你?”王凡不相信地問道。
原來,土娃這次真的是無端受苦。上次土娃在田間抓田jī,正好王凡經過,心裏突然想起了田jī的美味,就從土娃手中討過幾隻,然後給了他十塊錢買糖吃。
好死不死,剛好土娃他**媽不知道是自己nòng丟了錢,還是忘記放哪兒了,正好是十塊錢。她看見土娃有錢買零食,就拉著他問錢哪兒來的。土娃老實地告訴了他**媽,但是她不相信,不僅把剩下的錢奪了回去,還狠狠地揍了土娃一頓。因此,土娃便哭著上門要王凡過去幫他作證了。
王凡哭笑不得,沒想到自己的十塊錢,居然nòng出了這麽一件事情。於是便頭,“好吧,等會兒我跟你回家,和你媽媽清楚。”
王凡這麽著,不禁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時想到了那麽一個故事。是有一天,一位媽媽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要她去學校。這位媽媽趕快放下手頭的事情,趕到學校。班主任很生氣地:“你看你兒子,天天就會瘋打瘋鬧。這次才考了72分,一年級就考這麽少,以後怎麽辦?今天我問他在家複習了嗎,他複習了,還複習到了12。複習了怎麽還考這麽少?這位媽媽昨天沒有看到孩子複習,聽老師這麽一,知道兒子學會撒謊了。於是就一臉賠笑地對老師:“您得對,我回家好好治治他”
回到家以後,這位媽媽讓兒子脫掉kù子,趴到chuáng上。孩子一看要挨打,就害怕了,對媽媽:“我複習了,真的,媽媽相信我。”這位媽媽問:“複習了怎麽還考這麽少?”兒子:“我複習的都沒考到。”“這不可能,媽媽斬釘截鐵地,並不由分把孩子揍了一頓。
母親打夠了,可孩子還堅持:“媽媽,我真的複習了我想考試時給你一個驚喜,等你睡覺以後才複習的,並且我還寫到紙上了。”
看著紙上兒子稚嫩的筆跡,這位母親終於相信了,孩子隻是因為學習不得要領而沒考出好成績。
有那麽一位英國媽媽下班回家以後,看到五歲的兒子邊吃麵包邊看電視。和孩子打過招呼之後,這位媽媽就到廚房去給孩子準備晚餐。可是,一走進廚房,這位媽媽發現,前天剛買的一大瓶huā生醬全撒在了地上。
這位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孩子做的,因為家裏除了孩子沒有別人。於是,這位母親就問兒子是怎麽回事。
“哦,媽媽,我不知道,放學回來我就沒進廚房,我一直在客廳看電視。”聽兒子這麽,這位媽媽沒有再追問,而是:“好的,沒事了,媽媽隻是想問一下。”兒子出去後,這位媽媽想,到底怎麽回事呢?她把地上收拾了一下,開始做晚餐。
晚餐快要做好的時候,這位媽媽看到自家的貓在廚房的角落裏lù出了頭,並且朝著自己叫了一聲,她意識到,可能是貓把huā生醬的瓶子碰倒了,幸虧自己相信兒子所的話,沒有冤枉兒子。
麵對兒子的堅持,那個中國媽媽認為就是孩子的錯,而英國的那個媽媽在聽到孩子不是自己做的之後,並沒有氣急敗壞地把罪狀強加給孩子,而是給孩子充分的信任。
從發現自己的孩子第一次信口開河起,孩子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信任度就開始打折扣了。真的需要這樣嗎?實際上,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信任,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許多良好的習慣都是培養出來的,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充分地信任孩子,孩子就不會養成謊的習慣。可是,要培養出一個比較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為重要。當父母發現孩子闖禍以後,千萬不要氣急敗壞地責問。
在這個時候,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挨打而謊。如此詢問孩子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來就是yòu導孩子謊。家長要學會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出真相,或者平和地詢問發生了什麽事。
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先表揚他的誠實,之後再進行批評,並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再教會他在以後碰到這樣的事時應該如何去做。如果孩子堅持這件事不是他做的,父母也要充分信任孩子所的話,然後再慢慢地找出這件事情的原因,千萬不要按自己的主觀意誌作出不合理的判斷,不相信孩子。因為父母如此去做之後,不僅不會讓孩子養成誠實的習慣,反而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甚至長大以後習慣謊。
給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讓孩子從有一種被認同感和安全感,這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才會更加融洽,孩子的發展才能更加健康。媽媽,請不要拿我和別人比較。
8歲的珊和10歲的佳一起從學校回到家。珊很快就走到自己的房間,可佳卻跑到媽媽那裏:“看,我又得了100分。”媽媽看著成績單,非常滿意,誇獎了佳一番。
“珊在什麽地方?我想看看她的成績單。她考得一定很差吧?”這時珊正準備去玩,媽媽就叫住了她,讓她把成績單拿來看看。
果然,珊的成績很不理想,媽媽非常生氣地大聲道:“你為什麽不能像你姐姐一樣?就是因為你太不用功,不許出去玩,回自己的房間去1珊非常沮喪地走回到自己的房間。她受了媽**一頓斥責,感到自己很沒有麵子。
有一位美國朋友,沒有什麽學曆,隻能在他家附近的一個商店裏打工。在別人看來,他好像是處在社會的底層,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然而,他的父母對他卻讚賞有加,原因是他經常到社區演奏鋼琴,並深受大家的喜愛。
一般情況下,國內的一些家庭在相互比較孩子的時候,比較的方麵較為單一,且多為學業方麵;西方國家家庭的比較往往注重孩子的全麵素質。中國一些家庭常常愛拿孩子的優與缺相互比較;西方家庭更多的是自省孩子的優和成功之處,他們不習慣爭強好勝,論高低上下。中國的一些家庭在比較時往往隻想著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無意地去貶低別人;相反,西方家庭往往注重自尊、自重、自樂。
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西方家庭不刻意地去比較,而中國一些家庭的比較則演變成一種很嚴重的現象:攀比。
在上麵的故事當中,媽媽犯了幾個錯誤,對珊的教育十分不利。其一,媽媽還沒看到成績單,就非常肯定地珊的成績一定不好,這表明媽媽對珊一信心都沒有。作為母親,她的這種態度會使珊放棄努力,而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
其二,媽媽又告訴珊,她為珊感到慚愧,使得珊更加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孩子,在媽媽心目中沒有一地位,不受媽**喜愛。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其實都需要家長的鼓勵,這樣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珊就是一個例子,她一向認為自己是不能和姐姐比的,認為根本沒有理由去嚐試。
其三,媽媽給珊設立了太高的目標,珊望而生畏,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去努力都不能使媽媽滿意,結果對樹立自信又增加一道障礙。那麽珊的媽媽是怎樣想的呢?媽媽以為她對珊的指責會使她感到羞愧,就此可以產生一種刺jī,讓珊以後努力學習,同時促使姐妹之間的競爭,以此來提高珊的學習成績。但是這種辦法對一個從缺乏鼓勵、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隻會使她更加認為自己無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
媽媽對兩個女兒作當麵評價,這樣做不但對珊不利,對佳同樣也是不利的。這種比較會使佳產生更加強烈的願望,要永遠走在妹妹的前麵,給自己設置了越來越高的目標,甚至是不切實際的目標。
假如佳達不到這個理想目標,同樣也會認為自己是一位失敗者。所以,用這種刺jī的辦法,對兩個孩子身心都是不利的。如果要想珊以後做得好,媽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拿她和佳比較,任何此類比較對孩子都是有害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如果媽媽對珊本來就沒有太大信心,還要不時地表現出來,那麽,她是不可能幫助珊走出心理yīn影的。
可行的方法是將兩個孩子的進程分開,停止對姐妹兩個成績的比較。要關注珊每一個微的進步,讓珊明白不管她的學習成績怎樣,隻要她盡力了,都一樣是父母疼愛的好孩子。
在幼兒的心靈中,父母最愛自己,最疼自己,一旦聽到父母誇獎別人家的孩子,就可能會認為父母親不愛自己,產生很強的失落感。所以,父母不要總是當著孩子的麵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樣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有那麽一篇外國寓言,內容是:暴風雨中鳥媽媽冒著危險轉移鳥過大海,途中問鳥長大後能否像今天一樣對待媽媽,前兩隻鳥都會,鳥媽媽就鬆爪丟其落大海,第三隻鳥哭著:“我知道您養育我們的種種艱辛,我本應用我全部生命報答您,但我很難做到,我隻會像媽媽今天對待我這樣來對待我的子女。”
鳥媽媽含淚緊緊摟著它飛過大海,重新安了家。有位媽媽看了以後很動情地:“鳥媽媽為種族繁衍而破釜沉舟的精神太偉大了,我除了要做這樣的媽媽,也要這樣教育我的孩子,隻求付出,不求回報。”
這樣的事情,讓人看了心裏卻總覺得有些不是滋味,按理,對下一代飽含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往裏,孩子是愛的結晶,是生命的延續,往大裏,孩子是國家社會的希望,做長輩的,無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盡管不同國度的父母對教育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不可否認,父母為了孩子,能無怨無悔地付出一切,哪怕生命。
人類和動物一樣,愛子女是天性,付出不求回報是愛,希望你過得比我好也是愛,但愛隻是一種感情,不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關愛孩子的同時孝順父母,並不矛盾,做父母的,不是將愛給了孩子,愛就沒有了,而正是因為自己也做了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艱辛,才更應將愛反饋回去。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愛也一樣,隻一味單方麵的付出,是很容易變質的,隻有輻shè交匯,愛才能更有生命力。
在獨生子女盛行的今天,2+1,4+1的家庭模式,幾個大人一個孩子,捧在手裏怕摔了,含裏嘴裏怕化了,爺爺nǎinǎi的寵愛,父母的遷就,使孩子從就生活在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圓中,普遍養成自sī冷漠的性格,不懂得關心人,不懂得和人相處,這樣的孩子出到社會,連基本的禮節和人情世故都不懂,處處碰壁,這種隻會享受愛不會奉獻愛的孩子,是父母期待的教育成果嗎?
家長是孩子天生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孩子懂得孝順父母,很大原因是感受到爸爸媽媽對爺爺nǎinǎi外公外婆的敬愛,孩子懂得和同學朋友和平相處,很大原因是目睹爸爸媽媽怎樣和朋友同事友好往來。
寓言裏的媽媽不渴求回報,表麵上看似偉大,實則是違背天性的,因為連動物都懂得“羊羔跪rǔ”“烏鴉返哺”,人懂得感恩也是很自然的事。孩子受其感染而知道回報母親,卻被媽媽狠心拋落大海,成為教育的犧牲品,更顯出這種扼殺天性人倫教育的冷酷和殘忍,很難想像,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孩子,又怎會無sī的將愛委以下一代。
現在的孩子,正因為承受到太多不求回報的愛,才能做出這樣的事:盡一切能力給自己子女最好的,卻對父母長輩不聞不問。曾看過這樣的漫畫:一個孩子在豐盛的飯桌邊鬧別扭,話外音是‘沒啥要啥’。第二幅,一男一女在擺滿jī鴨魚ròu的桌邊大咬大嚼,話外音是‘要啥有啥’。第三幅圖,一個老人彎著腰站在骨頭狼藉的桌子邊,話外音是‘有啥吃啥’。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一大家子,子女成家立室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卻讓年邁的父母食不果腹穿不暖,病疼纏身掙紮求存,甚至去世發臭才被鄰居發現。這明了什麽?
社會正向老年化發展,每一個人自己也會有老的一天,“探望父母將通過法律形式規範,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們可以訴諸法律,以獲得應享有的贍養費用和親情交流機會。”對於lun理親情的東西,要用法律形式來約束,這不能不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