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上)
大明:開局搶了陳圓圓 作者:一杆老煙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祭海大典完畢之後,鄭森的船隊隨即從澎湖列島出發,迅速駛向鹿耳門海港。
考慮到軍中缺糧,且澎湖列島不容有失,鄭森並未帶上四叔鄭鴻逵的船隊。饒是如此,出征的船隻仍舊多達四百餘艘,船員三萬多人。
船隊浩浩蕩蕩行駛在海麵上,戰艦延綿數裏,海光朣朦,船槳翻飛,桅杆林立。
自從鄭和下西洋以來,東海之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龐大威武的船隊。鄭森站立在甲板上,心潮澎湃,他想起了陸遊的一句詩,“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大丈夫頂天立地,該當如此!
眺望浩渺無涯的海麵一陣,鄭森回到了作為指揮室的船艙裏,召集將領們道:“根據何通事帶來的情報,我軍要收複東番島,必須占據台江海灣。而大員港和鹿耳門港是進入台江的兩條主要航道,大員港航道被熱蘭遮城的火炮控製。”
“為了避開敵人的強大炮火,我決定從鹿耳門港進軍,可此處水淺且水下暗礁密布,航道曲折狹窄,大船隻有在漲潮時才能通過。所以接近鹿耳門港後,不要急於前進,必須等到潮起之時方可行動。”
鹿耳門港後來被泥沙淤積成陸地了,隻留下一條小溪叫鹿耳門溪,此地的凶險可想而知。
將領們點著頭,何斌補充道:“諸位將軍也不必過於擔心,所謂有得必有失。鹿耳門港雖然地勢險峻暗流洶湧,但荷蘭人卻沒有在鹿耳門重點防禦,因為鹿耳門淤沙嚴重,大船根本無法通過,所以荷蘭人在鹿耳門沉了幾條船堵塞海道後,並未對其有過多關注,這給了我們可乘之機。”
何斌對盤踞在東番島的荷蘭人了若指掌,事情果如他預料一般,當鹿耳門港大潮來臨時,鄭森船隊輕而易舉通過港灣,長驅直入登陸北線尾島。
此時荷蘭人才知道大軍壓境,駐紮在普羅文蒂亞城的荷蘭守軍見鄭軍登陸,長官貓實南叮派撥鬼仔率領250名士兵前來抵禦。
撥鬼仔雖然隻有三百不到的兵力,但毫無懼意,大言炎炎道:“中國人隻要聽到火槍的聲音就會潰逃,完全不堪一擊。且看我如何把這些廢物打得屁滾尿流,好讓他們知道荷蘭人的厲害!”
但事情的發展卻超過撥鬼仔的設想,鄭森見荷軍出戰,下令前鋒部隊布陣待敵,並分出一部分士兵乘坐帆船在沙丘掩護下繞到荷軍背後登陸。
雙方遭遇,撥鬼仔叫囂著讓手下們放槍,萬萬沒有想到,對麵的敵人竟然也放起排槍來,他吃了一驚。
怎麽中國人不害怕火槍了?
更讓撥鬼仔驚惶的事情還在後麵呢,荷軍隻來得及打出三排槍,突然發現後方出現鄭軍刀牌手,己方陷入兩麵夾擊的危險局麵,
於是撥鬼仔決定整兵撤退,並命令荷軍向後方鄭軍發放排槍,但荷軍士兵此時已經慌了陣腳,阻擋未果,被鄭軍衝入陣列短兵相接,之後荷軍在兩麵夾擊下徹底崩潰。
此戰鄭軍大獲全勝,荷軍上尉撥鬼仔陣亡,並全軍覆沒。
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北線尾島後,士氣大振,鄭森決定一鼓作氣攻下熱蘭遮城。
船隊占領了大員港,四百艘戰船橫亙起來,封鎖了海麵。與此同時,士兵們登陸了,準備朝著熱蘭遮城發起總攻。
來到城下,人們大受震動,好一座巍峨堅固的城堡!
熱蘭遮城作為荷蘭人在東番島的大本營,使用磚石壘砌,並采用大明朝的三合土技術作為粘合劑,使牆體更加堅固。
城池分為上、下兩城,上城又有上下兩層,上層最中間是一座四方形的三層建築,史料稱高達三丈。可謂層層疊疊,屏障重重。
上層城牆四周各有一座棱堡,每座棱堡都配置了12門紅夷大炮,在山腳位置的下層又由四座半圓堡和城牆組成,每座半圓堡配置3門紅夷大炮,共12門,此外還有兩座棱堡,分別配置4門紅夷大炮。然後在城堡南方製高點還有一座獨立的碉堡炮台“烏特利支堡”,配製大炮12門。
除了這些碉堡外,熱蘭遮城最外圍又布置了一層木柵欄,用來將敵軍最大程度的拖延在火炮射擊範圍之內,造成最大殺傷。
親眼看到固若金湯的熱蘭遮城的防禦情況,鄭森頭皮麻了,心想這一仗恐怕不好打,不知要耗費多少力氣。
但事已至此,隻能硬著頭皮發起攻擊。前鋒部隊投入了三千人,在己方大炮的掩護下,衝向熱蘭遮城。
城上頓時火炮轟鳴,巨大的炮彈如同雨點錯落有致砸了下來。腳下的土地震動著,天上的空氣呼嘯著,鄭軍士兵成片倒下,血水浸透了泥沙,泥沙又被後麵的人踩踏成紅色的泥漿。
短短半個時辰,三千士兵死了大半,而取得的戰果簡直不忍直視。隻有兩三百人推倒了幾十米長的柵欄,突進到下城外圍的城牆邊,可他們很快又遭到了荷蘭人火槍兵的阻擊。
偏偏在這個時候,虎衛鎮將領楊祖派人來報:“少主,不好了,普羅文蒂亞城長官貓實南叮派出一隻艦隊前去攻擊鹿耳門海港,想要切斷我們的退路!”
鄭森皺緊眉頭,暗想荷蘭人並不愚蠢,還挺會打仗的。
倘若鹿耳門港再次落入荷蘭人手中,而己方不能迅速啃下熱蘭遮城這一塊硬骨頭,便要兩麵受敵,置身於險境了。
沉思片刻後,鄭森叫來先鋒官陳澤道:“經過慎重考慮,我決定改變策略,先解決了普羅文蒂亞城的荷蘭人再說。為了防止熱蘭遮城的敵人從後掩殺,我需要你帶領一半的船隊繼續圍城,給我爭取時間。明白我的意思嗎?”
“末將明白!”陳澤拍著胸脯,保證道,“我不敢說攻破熱蘭遮城,但一定會堵死敵人的出路,不讓荷蘭人踏出此城半步。”
“如此甚好!”鄭森不作任何停留,帶上兩百艘戰船離開大員港。
半天不到的時間,鄭森的船隊與敵軍艦隊在海上遭遇了,大戰一觸即發。
考慮到軍中缺糧,且澎湖列島不容有失,鄭森並未帶上四叔鄭鴻逵的船隊。饒是如此,出征的船隻仍舊多達四百餘艘,船員三萬多人。
船隊浩浩蕩蕩行駛在海麵上,戰艦延綿數裏,海光朣朦,船槳翻飛,桅杆林立。
自從鄭和下西洋以來,東海之上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龐大威武的船隊。鄭森站立在甲板上,心潮澎湃,他想起了陸遊的一句詩,“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大丈夫頂天立地,該當如此!
眺望浩渺無涯的海麵一陣,鄭森回到了作為指揮室的船艙裏,召集將領們道:“根據何通事帶來的情報,我軍要收複東番島,必須占據台江海灣。而大員港和鹿耳門港是進入台江的兩條主要航道,大員港航道被熱蘭遮城的火炮控製。”
“為了避開敵人的強大炮火,我決定從鹿耳門港進軍,可此處水淺且水下暗礁密布,航道曲折狹窄,大船隻有在漲潮時才能通過。所以接近鹿耳門港後,不要急於前進,必須等到潮起之時方可行動。”
鹿耳門港後來被泥沙淤積成陸地了,隻留下一條小溪叫鹿耳門溪,此地的凶險可想而知。
將領們點著頭,何斌補充道:“諸位將軍也不必過於擔心,所謂有得必有失。鹿耳門港雖然地勢險峻暗流洶湧,但荷蘭人卻沒有在鹿耳門重點防禦,因為鹿耳門淤沙嚴重,大船根本無法通過,所以荷蘭人在鹿耳門沉了幾條船堵塞海道後,並未對其有過多關注,這給了我們可乘之機。”
何斌對盤踞在東番島的荷蘭人了若指掌,事情果如他預料一般,當鹿耳門港大潮來臨時,鄭森船隊輕而易舉通過港灣,長驅直入登陸北線尾島。
此時荷蘭人才知道大軍壓境,駐紮在普羅文蒂亞城的荷蘭守軍見鄭軍登陸,長官貓實南叮派撥鬼仔率領250名士兵前來抵禦。
撥鬼仔雖然隻有三百不到的兵力,但毫無懼意,大言炎炎道:“中國人隻要聽到火槍的聲音就會潰逃,完全不堪一擊。且看我如何把這些廢物打得屁滾尿流,好讓他們知道荷蘭人的厲害!”
但事情的發展卻超過撥鬼仔的設想,鄭森見荷軍出戰,下令前鋒部隊布陣待敵,並分出一部分士兵乘坐帆船在沙丘掩護下繞到荷軍背後登陸。
雙方遭遇,撥鬼仔叫囂著讓手下們放槍,萬萬沒有想到,對麵的敵人竟然也放起排槍來,他吃了一驚。
怎麽中國人不害怕火槍了?
更讓撥鬼仔驚惶的事情還在後麵呢,荷軍隻來得及打出三排槍,突然發現後方出現鄭軍刀牌手,己方陷入兩麵夾擊的危險局麵,
於是撥鬼仔決定整兵撤退,並命令荷軍向後方鄭軍發放排槍,但荷軍士兵此時已經慌了陣腳,阻擋未果,被鄭軍衝入陣列短兵相接,之後荷軍在兩麵夾擊下徹底崩潰。
此戰鄭軍大獲全勝,荷軍上尉撥鬼仔陣亡,並全軍覆沒。
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北線尾島後,士氣大振,鄭森決定一鼓作氣攻下熱蘭遮城。
船隊占領了大員港,四百艘戰船橫亙起來,封鎖了海麵。與此同時,士兵們登陸了,準備朝著熱蘭遮城發起總攻。
來到城下,人們大受震動,好一座巍峨堅固的城堡!
熱蘭遮城作為荷蘭人在東番島的大本營,使用磚石壘砌,並采用大明朝的三合土技術作為粘合劑,使牆體更加堅固。
城池分為上、下兩城,上城又有上下兩層,上層最中間是一座四方形的三層建築,史料稱高達三丈。可謂層層疊疊,屏障重重。
上層城牆四周各有一座棱堡,每座棱堡都配置了12門紅夷大炮,在山腳位置的下層又由四座半圓堡和城牆組成,每座半圓堡配置3門紅夷大炮,共12門,此外還有兩座棱堡,分別配置4門紅夷大炮。然後在城堡南方製高點還有一座獨立的碉堡炮台“烏特利支堡”,配製大炮12門。
除了這些碉堡外,熱蘭遮城最外圍又布置了一層木柵欄,用來將敵軍最大程度的拖延在火炮射擊範圍之內,造成最大殺傷。
親眼看到固若金湯的熱蘭遮城的防禦情況,鄭森頭皮麻了,心想這一仗恐怕不好打,不知要耗費多少力氣。
但事已至此,隻能硬著頭皮發起攻擊。前鋒部隊投入了三千人,在己方大炮的掩護下,衝向熱蘭遮城。
城上頓時火炮轟鳴,巨大的炮彈如同雨點錯落有致砸了下來。腳下的土地震動著,天上的空氣呼嘯著,鄭軍士兵成片倒下,血水浸透了泥沙,泥沙又被後麵的人踩踏成紅色的泥漿。
短短半個時辰,三千士兵死了大半,而取得的戰果簡直不忍直視。隻有兩三百人推倒了幾十米長的柵欄,突進到下城外圍的城牆邊,可他們很快又遭到了荷蘭人火槍兵的阻擊。
偏偏在這個時候,虎衛鎮將領楊祖派人來報:“少主,不好了,普羅文蒂亞城長官貓實南叮派出一隻艦隊前去攻擊鹿耳門海港,想要切斷我們的退路!”
鄭森皺緊眉頭,暗想荷蘭人並不愚蠢,還挺會打仗的。
倘若鹿耳門港再次落入荷蘭人手中,而己方不能迅速啃下熱蘭遮城這一塊硬骨頭,便要兩麵受敵,置身於險境了。
沉思片刻後,鄭森叫來先鋒官陳澤道:“經過慎重考慮,我決定改變策略,先解決了普羅文蒂亞城的荷蘭人再說。為了防止熱蘭遮城的敵人從後掩殺,我需要你帶領一半的船隊繼續圍城,給我爭取時間。明白我的意思嗎?”
“末將明白!”陳澤拍著胸脯,保證道,“我不敢說攻破熱蘭遮城,但一定會堵死敵人的出路,不讓荷蘭人踏出此城半步。”
“如此甚好!”鄭森不作任何停留,帶上兩百艘戰船離開大員港。
半天不到的時間,鄭森的船隊與敵軍艦隊在海上遭遇了,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