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陌刀,棉甲
大明:開局搶了陳圓圓 作者:一杆老煙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係統,我要重複簽到。”
“檢測到宿主現有正麵情緒值,負麵情緒值,請問用何種情緒值簽到?加倍嗎?”
“用負麵情緒值簽到,加十倍。”
“叮,已扣除相應情緒值,恭喜宿主獲得陌刀1000把。”
陌刀?
陌刀!
李存明激動地笑了,沒想到竟然獲得了失傳已久的作戰利器,係統爸爸,愛老虎油!
陌刀是中國傳統步兵反騎武器,屬於長柄劈砍類。《唐六典》記載,刀之製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禦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陌刀在我國冷兵器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所謂”以刀劈之,人馬俱碎”。大唐軍隊裝備了陌刀,打得突厥聞風喪膽。
因為陌刀製造工藝要求嚴苛,耗費巨大,又因為唐王朝明令禁止用陌刀陪葬,故而唐朝之後,陌刀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
李存明興衝衝到了文淵閣東側的八寶庫,他將八寶庫改造成了堆放簽到獎勵品的庫房,派重兵把守。打開一間庫房,就看到了上千把明晃晃動人心魄的陌刀。
這些陌刀都是精鋼打造的雙刃開口兵器,加上刀柄約有二到三米,刀柄最末端有鐵鑽,可以插入泥地裏穩住刀身,用來阻擋抵禦衝撞過來的敵軍戰馬。
李存明提起一把陌刀,用力揮了揮,暗道:“這玩意兒太重了些,尋常士卒使用不動。”
隨即叫來鞏永固和王承恩,命令他們派人將陌刀送往軍營。想了想又道:“去把畢登輔叫來,讓他陪著朕去京營裏走一遭,也該去看一看騎兵訓練成效如何了。”
到了京營,翁之琪前來接駕。劉文炳領兵去了湖南,恰好翁之琪護送戰馬回到南京,李存明便讓他暫時接管京營,負責訓練騎兵一事。
“翁將軍,你看朕給你帶來了什麽好東西?”李存明招招手,便有兩個士兵扛著一把陌刀走了過來,介紹道,“這是唐朝的大殺器,陌刀!”
“陌刀!”翁之琪驚呼一聲,伸手去提,叫道,“太沉了!陌刀名不虛傳哪,臣隻聞其威名,想不到今生還能見到廬山真麵目。”
畢登輔道:“以臣之見,陌刀並非突然出現,很可能由傳統長杆類武器鈹铩所特異化的“斬馬劍”發展而來;陌刀也沒有突然消失,宋代“刀八色”裏的那七款長柄刀就是它的傳承。之後,麵對重甲目標,偃月刀型要比劍型刀刃更具殺傷力和性價比,所以陌刀被偃月刀所取代了。”
李存明點頭道:“畢愛卿不愧是我大明朝武器專家,見識非凡,你這個觀點讓朕耳目一新,細細一想挺有道理的。”
頓了一頓,問道:“畢愛卿,你能摸索出陌刀鍛造工藝嗎?”
畢登輔仔細打量著陌刀,深思熟慮之後,胸有成竹道:“有了實物做參考,反推它的製造工序並不難。更何況咱們大明朝佛山冶鐵廠能生產出優質上等的精鋼,假以時日,臣自信我朝製造的陌刀不比唐朝差!”
“如果咱們軍隊步兵裝備了陌刀,不管是滿清的步兵還是騎兵,都能有效克製,大大提升我軍戰鬥力!”翁之琪興奮地搓著手,對畢登輔道,“畢大人,你可要辛苦一些了。”
“應該的。”畢登輔笑道。
李存明卻擺擺手道:“朕不打算在軍中大規模裝備陌刀,組建起一支兩千人的陌刀隊就可以了。”
翁之琪不解道:“這是為何?”
“你們看,陌刀太大太沉重了,且耗費銀兩。如果是在唐宋時期,要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軍隊裏裝備陌刀一類的武器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可如今不同了,火器急速發展,未來必定是火器的天下,咱們要與時俱進。”
李存明耐心解釋道:“火器的發展,給軍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後軍隊更講究靈活機動,不僅是武器,就連鎧甲等防禦器械,也會變得越來越輕便。朕組建陌刀隊,不指望靠它打敗建奴,一來是為了壯我軍威,二來當作督戰隊、將帥護衛隊來使用。”
畢登輔研究火器日久,聽到皇上這般說,立即領會在心,深以為然道:“陛下英明啊,臣敢斷言,得火器者得天下!”
李存明笑道:“得火器者不僅得天下,還得未來!不過以我朝現目前的技術而言,還達不到徹底淘汰冷兵器的地步。陌刀優缺點都很明顯,朕倒是想起了戚繼光仿製的倭長刀,更加適合兵卒們使用,畢愛卿可以多製造一些出來。”
戚繼光仿製的倭長刀,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這種刀子又叫“戚家刀”。
戚家刀長約兩米,但遠比陌刀輕便得多,既延展擴大了武器的攻擊範圍,又讓普通士兵都能使用,兩全其美。
“臣遵旨!”畢登輔領命道。
說了步兵武器裝備問題,李存明問道:“翁愛卿,騎兵訓練如何了?”
翁之琪匯報道:“我軍現有戰馬一萬四千餘匹,為了防止戰馬不夠用,臣隻選出了一萬名騎兵。日日操練,士兵們的騎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為了能夠適應戰場上的槍聲、炮聲,騎兵營與車營同時操練,車營放炮時,騎兵就在一旁往來奔馳。”
“這個法子相當不錯!”李存明欣慰地笑了笑,又問,“騎兵們都裝備棉甲了吧?”
“是的。”
李存明道:“不僅騎兵要裝備棉甲,普通士兵也要裝備。棉甲能有效抵禦火器,且符合朕靈活機動建軍的思路,要不遺餘力生產並裝備起來。”
明人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幹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棉甲用布加棉花縫成,結構就像一般的棉襖一樣,肩部延長出五寸用以保護肩關節和大臂,下部長度足夠蓋住膝蓋。棉甲表麵需要用線細細納過,這是為了避免棉花移位,與現代的羽絨服上的納線的原理是一樣的。
棉甲製好後,要用水泡透,然後鋪在地麵上,用腳踩實。棉花製成的被子是不能用水洗的,因為洗過之後,棉花就會變的緊實,不再蓬鬆,這樣保暖性就差了,但是棉甲的要求和被子剛好相反,不能蓬鬆,要越緊實越好,這樣才輕便好用。
棉甲泡水踩過後,再曬幹,就製作完成了,製好的棉甲不吸水,不容易黴變,對鳥槍也有較好的防禦力。
而棉甲的製作工藝也經過持續改良,並非全部以棉填充,內部會添加織物、牛皮、紙等材料提升防禦力,實際上成為了複合甲。
許多人看影視劇,見清兵穿著棉甲,就認為棉甲是滿清發明的。其實不然,真正創造發明棉甲的還是大明朝,隻是傳到了滿清、朝鮮,被他們發揚光大而已。
“全軍裝備棉甲,恐怕還要些時日,軍器局正在努力製造。陛下,軍事院任務繁多,臣建議再招募些匠人。”畢登輔道。
李存明歎道:“朕就是缺時間哪,否則不會在大順滅亡後火急火燎趕回南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招募匠人之類的小事,以後不必匯報,全由軍事院負責即可。走,再去看一看新軍線式戰術操練得如何了。”
“檢測到宿主現有正麵情緒值,負麵情緒值,請問用何種情緒值簽到?加倍嗎?”
“用負麵情緒值簽到,加十倍。”
“叮,已扣除相應情緒值,恭喜宿主獲得陌刀1000把。”
陌刀?
陌刀!
李存明激動地笑了,沒想到竟然獲得了失傳已久的作戰利器,係統爸爸,愛老虎油!
陌刀是中國傳統步兵反騎武器,屬於長柄劈砍類。《唐六典》記載,刀之製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禦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陌刀在我國冷兵器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所謂”以刀劈之,人馬俱碎”。大唐軍隊裝備了陌刀,打得突厥聞風喪膽。
因為陌刀製造工藝要求嚴苛,耗費巨大,又因為唐王朝明令禁止用陌刀陪葬,故而唐朝之後,陌刀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之中。
李存明興衝衝到了文淵閣東側的八寶庫,他將八寶庫改造成了堆放簽到獎勵品的庫房,派重兵把守。打開一間庫房,就看到了上千把明晃晃動人心魄的陌刀。
這些陌刀都是精鋼打造的雙刃開口兵器,加上刀柄約有二到三米,刀柄最末端有鐵鑽,可以插入泥地裏穩住刀身,用來阻擋抵禦衝撞過來的敵軍戰馬。
李存明提起一把陌刀,用力揮了揮,暗道:“這玩意兒太重了些,尋常士卒使用不動。”
隨即叫來鞏永固和王承恩,命令他們派人將陌刀送往軍營。想了想又道:“去把畢登輔叫來,讓他陪著朕去京營裏走一遭,也該去看一看騎兵訓練成效如何了。”
到了京營,翁之琪前來接駕。劉文炳領兵去了湖南,恰好翁之琪護送戰馬回到南京,李存明便讓他暫時接管京營,負責訓練騎兵一事。
“翁將軍,你看朕給你帶來了什麽好東西?”李存明招招手,便有兩個士兵扛著一把陌刀走了過來,介紹道,“這是唐朝的大殺器,陌刀!”
“陌刀!”翁之琪驚呼一聲,伸手去提,叫道,“太沉了!陌刀名不虛傳哪,臣隻聞其威名,想不到今生還能見到廬山真麵目。”
畢登輔道:“以臣之見,陌刀並非突然出現,很可能由傳統長杆類武器鈹铩所特異化的“斬馬劍”發展而來;陌刀也沒有突然消失,宋代“刀八色”裏的那七款長柄刀就是它的傳承。之後,麵對重甲目標,偃月刀型要比劍型刀刃更具殺傷力和性價比,所以陌刀被偃月刀所取代了。”
李存明點頭道:“畢愛卿不愧是我大明朝武器專家,見識非凡,你這個觀點讓朕耳目一新,細細一想挺有道理的。”
頓了一頓,問道:“畢愛卿,你能摸索出陌刀鍛造工藝嗎?”
畢登輔仔細打量著陌刀,深思熟慮之後,胸有成竹道:“有了實物做參考,反推它的製造工序並不難。更何況咱們大明朝佛山冶鐵廠能生產出優質上等的精鋼,假以時日,臣自信我朝製造的陌刀不比唐朝差!”
“如果咱們軍隊步兵裝備了陌刀,不管是滿清的步兵還是騎兵,都能有效克製,大大提升我軍戰鬥力!”翁之琪興奮地搓著手,對畢登輔道,“畢大人,你可要辛苦一些了。”
“應該的。”畢登輔笑道。
李存明卻擺擺手道:“朕不打算在軍中大規模裝備陌刀,組建起一支兩千人的陌刀隊就可以了。”
翁之琪不解道:“這是為何?”
“你們看,陌刀太大太沉重了,且耗費銀兩。如果是在唐宋時期,要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軍隊裏裝備陌刀一類的武器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可如今不同了,火器急速發展,未來必定是火器的天下,咱們要與時俱進。”
李存明耐心解釋道:“火器的發展,給軍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後軍隊更講究靈活機動,不僅是武器,就連鎧甲等防禦器械,也會變得越來越輕便。朕組建陌刀隊,不指望靠它打敗建奴,一來是為了壯我軍威,二來當作督戰隊、將帥護衛隊來使用。”
畢登輔研究火器日久,聽到皇上這般說,立即領會在心,深以為然道:“陛下英明啊,臣敢斷言,得火器者得天下!”
李存明笑道:“得火器者不僅得天下,還得未來!不過以我朝現目前的技術而言,還達不到徹底淘汰冷兵器的地步。陌刀優缺點都很明顯,朕倒是想起了戚繼光仿製的倭長刀,更加適合兵卒們使用,畢愛卿可以多製造一些出來。”
戚繼光仿製的倭長刀,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這種刀子又叫“戚家刀”。
戚家刀長約兩米,但遠比陌刀輕便得多,既延展擴大了武器的攻擊範圍,又讓普通士兵都能使用,兩全其美。
“臣遵旨!”畢登輔領命道。
說了步兵武器裝備問題,李存明問道:“翁愛卿,騎兵訓練如何了?”
翁之琪匯報道:“我軍現有戰馬一萬四千餘匹,為了防止戰馬不夠用,臣隻選出了一萬名騎兵。日日操練,士兵們的騎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為了能夠適應戰場上的槍聲、炮聲,騎兵營與車營同時操練,車營放炮時,騎兵就在一旁往來奔馳。”
“這個法子相當不錯!”李存明欣慰地笑了笑,又問,“騎兵們都裝備棉甲了吧?”
“是的。”
李存明道:“不僅騎兵要裝備棉甲,普通士兵也要裝備。棉甲能有效抵禦火器,且符合朕靈活機動建軍的思路,要不遺餘力生產並裝備起來。”
明人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記載了“純棉盔甲”的製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幹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棉甲用布加棉花縫成,結構就像一般的棉襖一樣,肩部延長出五寸用以保護肩關節和大臂,下部長度足夠蓋住膝蓋。棉甲表麵需要用線細細納過,這是為了避免棉花移位,與現代的羽絨服上的納線的原理是一樣的。
棉甲製好後,要用水泡透,然後鋪在地麵上,用腳踩實。棉花製成的被子是不能用水洗的,因為洗過之後,棉花就會變的緊實,不再蓬鬆,這樣保暖性就差了,但是棉甲的要求和被子剛好相反,不能蓬鬆,要越緊實越好,這樣才輕便好用。
棉甲泡水踩過後,再曬幹,就製作完成了,製好的棉甲不吸水,不容易黴變,對鳥槍也有較好的防禦力。
而棉甲的製作工藝也經過持續改良,並非全部以棉填充,內部會添加織物、牛皮、紙等材料提升防禦力,實際上成為了複合甲。
許多人看影視劇,見清兵穿著棉甲,就認為棉甲是滿清發明的。其實不然,真正創造發明棉甲的還是大明朝,隻是傳到了滿清、朝鮮,被他們發揚光大而已。
“全軍裝備棉甲,恐怕還要些時日,軍器局正在努力製造。陛下,軍事院任務繁多,臣建議再招募些匠人。”畢登輔道。
李存明歎道:“朕就是缺時間哪,否則不會在大順滅亡後火急火燎趕回南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招募匠人之類的小事,以後不必匯報,全由軍事院負責即可。走,再去看一看新軍線式戰術操練得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