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蕩平江北,折服黃得功
大明:開局搶了陳圓圓 作者:一杆老煙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七月十三日,劉之幹帶著幾個親兵護衛,來到了淮安城下。
抬眼望去,城上將士守衛森嚴,城門緊閉,一派戒嚴的景象。
“淮安城裏大不一樣了,軍容軍貌比以前強多啦。嗯,小心駛得萬年船,叔父此舉很是妥當。”
劉之幹暗自讚歎,但也不覺有異,命人叫開城門後,打馬直奔劉府。
前些日子接到劉澤清的書信,信裏說滿清豫親王多鐸派來使者,人已經到了淮安城,劉澤清有意將劉之幹引薦給使者。
劉澤清要投降滿清,劉之幹比誰都清楚,而且他也十分讚成。滿清使者來了,叔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引薦自己這個侄子,可想而知,自己在叔父心裏的地位非他人可比。
以後就要在清廷裏混飯吃了,先跟使者混個臉熟,有益無害。故而接到信的當天晚上,劉之幹便離開揚州,飛速趕來淮安。
到了府門前下了馬,劉之幹拿著重禮,一邊快步往裏走,一邊興高采烈喊道:“叔父,我回來啦!許久不見,真是想死我了,您老人家還好嗎?”
“他老人家不太好,一隻腳踏進鬼門關了!”一個陌生的人從正廳裏走出來,臉上帶著意味深長的笑容。
“你是誰?”劉之幹皺了皺眉,再看此人身穿明黃色的龍袍,霎時間驚得目瞪口呆。
“劉之幹,見到朕為何不跪?”
“你……你是崇禎?啊呀,不好!”劉之幹扔掉手裏的禮盒,轉身就跑,同時抽出刀子握在手裏。
跑出幾步,就被數十個錦衣衛團團圍住。雙拳難敵四手,劉之幹很快被製服了,帶到皇帝麵前跪下。
李存明看著劉之幹,歎道:“卿本良人,奈何作賊?你劉之幹年輕有為,也算個驍勇善戰的將領,無奈一心要投降韃子,朕隻好殺了你。劉澤清被關押在後院偏房裏,去吧,朕許你見他最後一麵。”
之所以不折磨劉之幹,還允許他去見劉澤清,是因為曆史上的劉之幹投降滿清後,曾暗中與山東一帶的反清勢力聯絡,為抗清事業做出了一些貢獻。
但李存明吸取了李成棟一事的教訓,這些反複無常又有能力的人,留在世上就是個定時炸彈,殺了才最省事。
劉之幹和劉澤清見了麵,他們叔侄二人抱頭痛哭。劉之幹大為茫然道:“怎麽會這樣,怎麽到了這步田地?”
聽了劉澤清講了為何兵敗的來龍去脈,劉之幹愣了半晌,突然笑了:“叔父,你我二人敗在崇禎手裏,倒也不冤。崇禎用兵如神,輸給他,總比敗在鼠輩手裏強!”
劉澤清歎道:“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要是知道當今皇上如此厲害,我何必投降滿清留個千古罵名呢?”
叔侄倆就在無窮的後悔中,被一同砍了頭。腦袋裝在木匣裏,屍體草草掩埋了。
用同樣的法子,把劉澤清的那些心腹將領一個個騙了回來,又一個個砍了頭。而後傳檄四方,派錦衣衛帶著人頭去了泗州等地,拿給守城的士兵們看。
與此同時,黃得功渡過長江殺了回來,對負隅頑抗的城池發起猛攻。
一麵用劉澤清等人的腦袋瓦解敵軍軍心,一麵用強硬手段收拾不識時務者,雙管齊下,很快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到了七月下旬,揚州、泗州、滁州等地的敵軍紛紛投降,整個江北地區徹底掌控在了李存明手裏,江北四鎮除了黃得功之外,全都灰飛煙滅了。
黃得功很有自知之明,主動上表要求麵見皇上,並提出解除兵權降低爵位。李存明下旨讓他在揚州安頓好軍隊後,再來麵聖。
李存明心裏高興,邀請翁之琪前來喝酒。君臣二人推杯換盞,喝了個酩酊大醉。
這還是李存明穿越後頭一次喝醉,他從懷裏拿出一塊白布,淚眼婆娑道:“翁將軍,這是懿安皇後自盡殉國時留下的遺書,她讓朕到了南方後重整旗鼓收複河山,朕片刻未曾忘懷!”
翁之琪熱淚盈眶,跪下去道:“自從陛下南遷,駐蹕寧陵,臣一直關注著陛下的所作所為。臣可以由衷說一句,陛下乃是一代聖主,假以時日,文治武功必定不亞於秦皇漢武,懿安皇後可以含笑九泉了!”
“但願如此吧,朕南遷時走得匆忙,來不及安葬皇嫂。有朝一日收複京城,朕再厚葬她。”李存明說著,舉杯站起來,動情道,“皇嫂,您看到了嗎?朕的中興大業,終於邁出意義非凡的一大步了!”
酒杯傾斜,酒水散落,點點滴滴蘊含著萬千心緒。
……
蕩平江北,鏟除軍閥,意義非凡。
先不說軍事上取得的進步和勝利,在政治層麵,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引起了江南地區的轟動。
黃得功本是個忠義之人,以前或許還有些跋扈,現在完完全全沒了半分異心。他在揚州安排好一切事宜後,隻帶著一個隨從,飛馬趕到淮安麵聖。
李存明親自到城外迎接,儀仗安排得很隆重。
見了麵,扶住要跪下去的黃得功,仔細打量著他,笑道:“朕能平定江北,靖南侯居功至偉。大明朝有了靖南侯,好比在江北築起了萬裏長城!”
“陛下謬讚了,臣愧不敢當!”黃得功道。
霸主之眼給出了信息:“黃得功,軍中猛將,顧大局講大義,江湖草莽氣息濃厚,有時莽撞跋扈。”
這個信息,很符合曆史上黃得功的性格。
黃得功從小膽略過人,十二歲就上陣殺敵。參了軍後,作戰英勇,人稱“黃闖子”,農民軍在他手裏吃了許多大虧,積累軍功一路青雲直上。
黃得功也沾染了不少軍閥習氣,但在江北四鎮中,他的軍隊紀律要好得多,老百姓們還是比較歡迎愛戴他的,不像劉澤清、左良玉等人讓老百姓深惡痛絕。
弘光朝廷敗亡,弘光帝逃到黃得功軍營中藏身,清兵追擊而來。黃得功被人射穿咽喉,而後拔刀自殺而死,也算為大明朝盡了忠。
而且黃得功此人有一個優點,他讀書不多,卻懂得大義。每當危難之際,有人勸他顧全大局,他都會虛心接受正確意見。
正因為如此,李存明攻打劉良佐時,才會放心讓黃得功牽製劉澤清,也才會始終對他信任有加。
李存明心想,此人忠義之心不必質疑,隻是性情桀驁了些,該想法子挫折他一下。
眼珠一轉,便有了主意,笑道:“朕聽說靖南侯作戰神勇,手持鐵鞭往來殺敵,每一次大戰後鐵鞭被手上的血水黏住,要用清水浸泡很長時間才能脫手,可有此事?”
“有是有的,但也沒那麽誇張。”黃得功道。
“你的鐵鞭呢,拿給朕瞧一瞧。”
黃得功麵聖,自然不敢身掛武器。他走回到坐騎前,從馬鞍上取下鐵鞭,雙手捧著走回來遞給皇上。
李存明接過鐵鞭掂量了幾下,覺得沉甸甸的,讚歎道:“人言不假,靖南侯果真神勇無雙!”
話音落地,卻猛然將鐵鞭擲出。鐵鞭徑直飛向城牆,半截插進了牆磚裏。
這鐵鞭很重,尋常之人拿在手裏已經覺得吃力,更何況輕而易舉拋出數米遠,並插進城牆之中?
黃得功震驚不已,人呆了。
李存明拍著他的肩膀道:“靖南侯,你去把鐵鞭拔出來。朕已經備下酒席,先回城裏等你。”
皇上走了,黃得功好勝之心起來了,活動幾下筋骨,走到城牆前單手拔鞭,不料鐵鞭紋絲不動。
“嗨,我就不信這個邪了!”
他在手掌裏吐了唾沫,搓勻了,擺開馬步拉起架勢,吼了幾嗓子運起氣,雙手緊握鐵鞭,使出渾身力氣往外扯。
許多士卒叫嚷起來,給黃得功加油。有人喊道:“靖南侯,拔不出來就算了,咱們皇上是天神下凡,輸給他不丟人!”
黃得功愈發逞強好勝,足足用了半個時辰,才將鐵鞭拔出來,他的手掌已經脫了一層皮,血肉模糊。
翁之琪替他包紮傷口,黃得功歎道:“皇上果然是神人,我老黃服了,心服口服!”
翁之琪笑道:“末將跟隨靖南侯多年,頭一次見你對一個人心服口服。說實話,末將早就對皇上佩服得五體投地啦!”
兩人相視一笑,隨即入城赴宴。再見到皇上之後,黃得功變得謹小慎微,說話時大氣也不敢多喘兩口。
抬眼望去,城上將士守衛森嚴,城門緊閉,一派戒嚴的景象。
“淮安城裏大不一樣了,軍容軍貌比以前強多啦。嗯,小心駛得萬年船,叔父此舉很是妥當。”
劉之幹暗自讚歎,但也不覺有異,命人叫開城門後,打馬直奔劉府。
前些日子接到劉澤清的書信,信裏說滿清豫親王多鐸派來使者,人已經到了淮安城,劉澤清有意將劉之幹引薦給使者。
劉澤清要投降滿清,劉之幹比誰都清楚,而且他也十分讚成。滿清使者來了,叔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引薦自己這個侄子,可想而知,自己在叔父心裏的地位非他人可比。
以後就要在清廷裏混飯吃了,先跟使者混個臉熟,有益無害。故而接到信的當天晚上,劉之幹便離開揚州,飛速趕來淮安。
到了府門前下了馬,劉之幹拿著重禮,一邊快步往裏走,一邊興高采烈喊道:“叔父,我回來啦!許久不見,真是想死我了,您老人家還好嗎?”
“他老人家不太好,一隻腳踏進鬼門關了!”一個陌生的人從正廳裏走出來,臉上帶著意味深長的笑容。
“你是誰?”劉之幹皺了皺眉,再看此人身穿明黃色的龍袍,霎時間驚得目瞪口呆。
“劉之幹,見到朕為何不跪?”
“你……你是崇禎?啊呀,不好!”劉之幹扔掉手裏的禮盒,轉身就跑,同時抽出刀子握在手裏。
跑出幾步,就被數十個錦衣衛團團圍住。雙拳難敵四手,劉之幹很快被製服了,帶到皇帝麵前跪下。
李存明看著劉之幹,歎道:“卿本良人,奈何作賊?你劉之幹年輕有為,也算個驍勇善戰的將領,無奈一心要投降韃子,朕隻好殺了你。劉澤清被關押在後院偏房裏,去吧,朕許你見他最後一麵。”
之所以不折磨劉之幹,還允許他去見劉澤清,是因為曆史上的劉之幹投降滿清後,曾暗中與山東一帶的反清勢力聯絡,為抗清事業做出了一些貢獻。
但李存明吸取了李成棟一事的教訓,這些反複無常又有能力的人,留在世上就是個定時炸彈,殺了才最省事。
劉之幹和劉澤清見了麵,他們叔侄二人抱頭痛哭。劉之幹大為茫然道:“怎麽會這樣,怎麽到了這步田地?”
聽了劉澤清講了為何兵敗的來龍去脈,劉之幹愣了半晌,突然笑了:“叔父,你我二人敗在崇禎手裏,倒也不冤。崇禎用兵如神,輸給他,總比敗在鼠輩手裏強!”
劉澤清歎道:“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要是知道當今皇上如此厲害,我何必投降滿清留個千古罵名呢?”
叔侄倆就在無窮的後悔中,被一同砍了頭。腦袋裝在木匣裏,屍體草草掩埋了。
用同樣的法子,把劉澤清的那些心腹將領一個個騙了回來,又一個個砍了頭。而後傳檄四方,派錦衣衛帶著人頭去了泗州等地,拿給守城的士兵們看。
與此同時,黃得功渡過長江殺了回來,對負隅頑抗的城池發起猛攻。
一麵用劉澤清等人的腦袋瓦解敵軍軍心,一麵用強硬手段收拾不識時務者,雙管齊下,很快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到了七月下旬,揚州、泗州、滁州等地的敵軍紛紛投降,整個江北地區徹底掌控在了李存明手裏,江北四鎮除了黃得功之外,全都灰飛煙滅了。
黃得功很有自知之明,主動上表要求麵見皇上,並提出解除兵權降低爵位。李存明下旨讓他在揚州安頓好軍隊後,再來麵聖。
李存明心裏高興,邀請翁之琪前來喝酒。君臣二人推杯換盞,喝了個酩酊大醉。
這還是李存明穿越後頭一次喝醉,他從懷裏拿出一塊白布,淚眼婆娑道:“翁將軍,這是懿安皇後自盡殉國時留下的遺書,她讓朕到了南方後重整旗鼓收複河山,朕片刻未曾忘懷!”
翁之琪熱淚盈眶,跪下去道:“自從陛下南遷,駐蹕寧陵,臣一直關注著陛下的所作所為。臣可以由衷說一句,陛下乃是一代聖主,假以時日,文治武功必定不亞於秦皇漢武,懿安皇後可以含笑九泉了!”
“但願如此吧,朕南遷時走得匆忙,來不及安葬皇嫂。有朝一日收複京城,朕再厚葬她。”李存明說著,舉杯站起來,動情道,“皇嫂,您看到了嗎?朕的中興大業,終於邁出意義非凡的一大步了!”
酒杯傾斜,酒水散落,點點滴滴蘊含著萬千心緒。
……
蕩平江北,鏟除軍閥,意義非凡。
先不說軍事上取得的進步和勝利,在政治層麵,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引起了江南地區的轟動。
黃得功本是個忠義之人,以前或許還有些跋扈,現在完完全全沒了半分異心。他在揚州安排好一切事宜後,隻帶著一個隨從,飛馬趕到淮安麵聖。
李存明親自到城外迎接,儀仗安排得很隆重。
見了麵,扶住要跪下去的黃得功,仔細打量著他,笑道:“朕能平定江北,靖南侯居功至偉。大明朝有了靖南侯,好比在江北築起了萬裏長城!”
“陛下謬讚了,臣愧不敢當!”黃得功道。
霸主之眼給出了信息:“黃得功,軍中猛將,顧大局講大義,江湖草莽氣息濃厚,有時莽撞跋扈。”
這個信息,很符合曆史上黃得功的性格。
黃得功從小膽略過人,十二歲就上陣殺敵。參了軍後,作戰英勇,人稱“黃闖子”,農民軍在他手裏吃了許多大虧,積累軍功一路青雲直上。
黃得功也沾染了不少軍閥習氣,但在江北四鎮中,他的軍隊紀律要好得多,老百姓們還是比較歡迎愛戴他的,不像劉澤清、左良玉等人讓老百姓深惡痛絕。
弘光朝廷敗亡,弘光帝逃到黃得功軍營中藏身,清兵追擊而來。黃得功被人射穿咽喉,而後拔刀自殺而死,也算為大明朝盡了忠。
而且黃得功此人有一個優點,他讀書不多,卻懂得大義。每當危難之際,有人勸他顧全大局,他都會虛心接受正確意見。
正因為如此,李存明攻打劉良佐時,才會放心讓黃得功牽製劉澤清,也才會始終對他信任有加。
李存明心想,此人忠義之心不必質疑,隻是性情桀驁了些,該想法子挫折他一下。
眼珠一轉,便有了主意,笑道:“朕聽說靖南侯作戰神勇,手持鐵鞭往來殺敵,每一次大戰後鐵鞭被手上的血水黏住,要用清水浸泡很長時間才能脫手,可有此事?”
“有是有的,但也沒那麽誇張。”黃得功道。
“你的鐵鞭呢,拿給朕瞧一瞧。”
黃得功麵聖,自然不敢身掛武器。他走回到坐騎前,從馬鞍上取下鐵鞭,雙手捧著走回來遞給皇上。
李存明接過鐵鞭掂量了幾下,覺得沉甸甸的,讚歎道:“人言不假,靖南侯果真神勇無雙!”
話音落地,卻猛然將鐵鞭擲出。鐵鞭徑直飛向城牆,半截插進了牆磚裏。
這鐵鞭很重,尋常之人拿在手裏已經覺得吃力,更何況輕而易舉拋出數米遠,並插進城牆之中?
黃得功震驚不已,人呆了。
李存明拍著他的肩膀道:“靖南侯,你去把鐵鞭拔出來。朕已經備下酒席,先回城裏等你。”
皇上走了,黃得功好勝之心起來了,活動幾下筋骨,走到城牆前單手拔鞭,不料鐵鞭紋絲不動。
“嗨,我就不信這個邪了!”
他在手掌裏吐了唾沫,搓勻了,擺開馬步拉起架勢,吼了幾嗓子運起氣,雙手緊握鐵鞭,使出渾身力氣往外扯。
許多士卒叫嚷起來,給黃得功加油。有人喊道:“靖南侯,拔不出來就算了,咱們皇上是天神下凡,輸給他不丟人!”
黃得功愈發逞強好勝,足足用了半個時辰,才將鐵鞭拔出來,他的手掌已經脫了一層皮,血肉模糊。
翁之琪替他包紮傷口,黃得功歎道:“皇上果然是神人,我老黃服了,心服口服!”
翁之琪笑道:“末將跟隨靖南侯多年,頭一次見你對一個人心服口服。說實話,末將早就對皇上佩服得五體投地啦!”
兩人相視一笑,隨即入城赴宴。再見到皇上之後,黃得功變得謹小慎微,說話時大氣也不敢多喘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