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以清明和重陽對舉,一個迎春,一個辭秋,都是大自然盛衰轉捩的節點,引起對生死、對盛衰的感悟和聯想,因而最富有生命意識,最富有生命哲理。清明蘊涵著如何對待生與死的哲學;重陽蘊涵著如何對待盛與衰的哲學,其現實層麵的重點在如何對待人老和老年人,從而突出了對家庭人倫、社會倫理的關注。  從辟邪到祈壽


    重陽節俗始於漢朝,成於魏晉。其起源,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寫道:東漢時汝南人桓景,跟隨費長房學習。有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九月九日你家有災,你趕快回去,讓家人盛茱萸在絳囊中係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可以免禍。九月九日桓景一家照辦。到晚上回家,見雞犬牛羊全都暴死。此後每到九月九日,人們都登高,飲菊花酒,佩茱萸,成為節俗。


    這當然隻是古老的傳說,但它反映出:重陽節最早的動因是出於驅災辟邪的祈願。


    九月九日已是深秋,正如蘇軾《重九詩》所說,已處“秋冬交”,是氣候的轉捩之時。從數字和陰陽來說,九是最大的陽數,又兩九相重,稱為重九、重陽,陽氣達到極點。而陽極必變,在陰陽轉化之際,未知的災禍易乘機侵入,所以要有驅災避禍的舉措。


    在古代條件下,我們的先輩隻能用時令的天然植物來防病避疫。就像端午用艾和菖蒲一樣,重陽主要用茱萸和菊花。


    茱萸是茴香科落葉小喬木,香氣濃鬱,有驅蟲除濕祛風邪,治寒熱,消積食,利五髒等功用。所以晉代人已用它製成香囊佩戴,認為可以驅邪辟災,抵禦初寒,被稱為“辟邪翁”,成為重陽節的吉祥物之一。至唐代,已由單純藥用增加上裝飾美容、寄托離情、祝頌延年益壽等含義。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反映出茱萸在唐代重陽節俗中的重要地位。


    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多方麵的醫學價值,被視為長壽的吉祥花,稱為“延齡容”。它素有明目解毒、清熱祛風的功效,現代醫學用以治療心腦血管和眼科疾病。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菊花很自然就成為重陽節的節花。在重陽節不僅簪菊食菊,而且還要飲菊花酒。菊花逐漸成了文人雅興的重要對象。屈原《離騷》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而最著名的“菊友”、“菊迷”、“菊癡”是晉代的陶淵明。有一個“白衣送酒”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後在廬山下過著田園生活,開辟了個大菊花園。他到菊園澆水、培土、捉蟲,種菊成了他最大的嗜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了他的人格寫照和後人賞菊的理想意境。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陶淵明傳》記述:有一年過重陽節,陶淵明沒有酒喝,便“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若有所待,恰好江州刺史王弘派遣身穿白衣的家丁送酒來,陶淵明“即便就酌,醉而歸”,重陽節賞菊又飲酒的境界完滿實現。陶淵明種菊既食用又觀賞,每逢秋日,當菊花盛開的時候,附近的鄉親,遠處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賞菊。他就攤煎餅、燒菊茶款待親朋,大家走時還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接東方朋”,來賞菊的人們川流不息。他常想要是能讓菊花一日開,客一天來,那該多好啊!後來,他灌園澆菊時,自語祝願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說來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爭奇鬥妍地一齊盛開了,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來了,望著五彩繽紛、芳香四溢的滿園菊花,吟詩作賦,都誇菊花有情,不負陶公心。親朋好友相約,年年重陽來賞菊,重陽賞菊的習俗由此盛興。後人逐漸把這時節的菊花特稱“黃花”,如毛澤東詞《采桑子·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登高當然是重陽節最古老最基礎的節俗。最高的是天,登高可以靠近天,便於溝通天人,先民崇拜和敬畏天,以登高的形式進行溝通。傳說黃帝就是在九月九日馭黃龍上天的,天後媽祖也是在九月九日升天成仙的。


    在桓景的故事裏,登高是為了消禍避災,這是這項民俗最初始的內核,隨著文明的發展,辟邪避災的色彩逐漸淡化,求愉悅和祈增壽的主題越來越濃。在中秋節祈願“圓”,團圓,圓滿;在重陽節祈願“高”,百事高,步步高。“高”在年齡上就是“高齡”、“高壽”,與“九”——“久”,長久,都含有祈壽的意蘊,是老人的最大心願。


    “高”與“糕”同音,就像以月餅的“圓”象征團圓一樣,重陽節以“糕”象征“高”,在某種意義中充當登高的心理替代。宋代以降重陽糕的花色品種日益繁富,有在糕上插菊花或剪菊彩裝飾的,有在糕上插紙旗以代插茱萸的。糕上插重陽旗可以引起在野外的感覺,成為重陽糕的標識,江蘇有些地方還舉辦重陽旗展覽,像元宵燈展那麽熱鬧。中秋節和重陽節一餅一糕原可比美,現在重陽糕應當迎頭趕上。  從惜秋到勝春


    在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影響下,中國人總是把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生命聯係在一起,潮起潮落,花開花謝葉落,都會引發生命意識的顫動,盛衰的感喟。麵對巋然不動的山嶽和長流不息的江河,文人本來就在慨歎山川永固而人生幾何,“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易老天難老”,這已成為千古之憾恨。這是一層。


    另一層,古人把從初春到暮秋視為生命由盛到衰的過程,初春是青春勃發,暮秋是行將衰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心為愁,“少年不識愁滋味,……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天涼好個秋”就蘊含著愁。愁什麽呢?各人自有各人的心事,作為文化群體的共有心事是盛衰憂思。悲哉!秋之為氣也。歐陽修《秋聲賦》描摹秋(大意):其色慘淡,陰晦密聚;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常以肅殺而為心,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物既老而悲傷,物過盛而遭殺!——這典型地表現了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懷,蘊涵著古人深沉的盛衰憂思、生死憂思。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把清秋與落日相連屬,是呀,一日之暮叫日暮,一秋之暮叫暮秋,一生之暮叫暮年,這在古代文人都互相感通,詠落暉遲暮也蘊涵著同樣的憂思。


    如果說清明節是“踏青”迎春,重陽節則是“辭青”送秋了。以什麽心態送秋,以什麽情調詠重陽呢?中國文人從悲秋中掙脫出來,抖擻起精神,強調重陽的另外一麵,在人生的征途上繼續登高,珍惜最後一抹夕陽,與黃菊、紅葉共抗寒霜。


    經曆了豔春和炎夏,到重陽,秋高氣爽,天宇朗徹,猶如上了年紀之人,閱曆了人生,神清氣定。麵臨冉冉將至的肅冬,重陽珍惜生機,珍惜生命:入冬前再次呈現大自然的生機,“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垂暮前再度釋放生命的輝煌,“莫道桑榆晚,紅霞正滿天”,這成為主旋律,在重陽詩詞中不斷奏出。與此種心態相融通,除登高和賞菊之外,夕陽紅和紅葉也成為重陽詩重要的意象。


    晚唐詩人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長安城南地勢較高的樂遊原(這正是重陽登高之處),慨歎道:“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以夕陽落暉寄寓人生遲暮垂老的傷感,憾恨綿綿。


    同時的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則反其恨而達觀: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隻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晏子春秋》載:“(齊)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臨淄)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留戀都城,懼死而淚下沾衣,與李商隱的《樂遊原》同調。杜牧一並反其調:不但“牛山何必獨沾衣”,而且“不作登臨恨落暉”,而是要“菊花須插滿頭歸”。後人主張可將李商隱的那兩句名句顛倒過來:“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這也就是“莫道桑榆晚,紅霞正滿天”——發展至今,請看央視《最美夕陽紅》主題歌:夕陽無限好,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夕陽是遲到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情。多少的情和愛,化作今日的夕陽紅。——但願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辭卻遲暮的傷感再看暮秋重陽,景色也就煥然一新。韓琦《重九會光化二園》說:“誰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陽景自新。”這已是毛澤東“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前奏。馬致遠的【雙調·夜行船】《秋思》:“愛秋來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黃、紫、紅,色彩鮮新,天韻天趣,生意盎然,是著名的“鼎足對”。


    對菊花,國人曆來有特殊的感通,最重要的是:傲霜鬥寒,不畏逆境,“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和己酉歲九月九日》說得更充分:


    今日我重九,誰謂秋冬交。黃花與我期,草中實後凋。香餘白露幹,色映青鬆高……夕英幸可掇,繼此木蘭朝。


    古人雲:歲寒而知鬆柏之後凋。在蘇軾看來,草中後凋之菊花,其玉骨仙肌堪與青鬆試比高,掇食其落英可承屈原之高潔。


    其次的感通是:人淡如菊,晚節自香。韓琦《九日水閣》說得好:


    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


    賞菊簪菊食菊之俗逐漸盛過佩插茱萸的古俗,至今猶盛。許多城市的園林綠化部門在重陽節舉辦菊展、“賽菊會”。悠閑的老人或東籬采菊,或淺酌對菊,安享“黃菊清樽更晚暉”的樂趣。親友互贈菊花菊茶菊酒,祝賀人如秋菊老當益壯。凡此種種都在尊老敬賢為仁者壽,祝願老人在秋肅裏頤養天年。


    人生登高,首企是高壽。登高健身爽神,延年益壽。登高何所見?紅葉染乾坤。賞紅葉很適合老人心境。遙岑遠目,層林好像喝了醇厚的美酒,在夕陽晚霞映照下,萬紫千紅,如火如燒。紅葉雖不在春天與群芳爭豔,卻在重陽霜秋呈現勁姿神韻,依然流丹溢彩,芳菲凝定,旖旎壯觀。“霜葉紅於二月花”深契老人心情。這正是:“隻言春色能嬌物,不道秋霜更媚人。”開辟賞紅葉的旅遊專線是很有文化品味的。北京西山有重陽文化節,香山的紅葉節專線年年紅火,南京棲霞山,蘇州天平山,長沙嶽麓山,杭州靈隱西山,臨安天目山,江西廬山,西嶽華山,福建武夷山,貴州紅楓湖,河南紫雲山,成都米亞羅紅葉風景區,長江三峽等都是著名的觀賞紅葉勝地。


    同滿山滿野的楓蘆紅葉遙相媲美,有滿城滿街的銀杏金葉熠熠生輝:金風溫煦時,馬路旁站立一排排鮮黃的金葉,像列隊的哨兵,守衛著白雲藍天;霜風淒緊時,樹林下鋪滿一層層飄落的黃葉,像鬆軟的金毯,守護著衰草大地。“銀杏秋光”為“金色秋天”增添著亮麗的風景線,也為金色晚年增添著斑斕的色彩。  敬老節疊加父親節


    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倡導尊老敬老需要設立老人節,聯合國的做法值得我們體味:它不是把某強勢文化的老人節指定為“世界的”老人節要各國追隨;1982年第36屆聯合國大會第20號決議,建議各成員國政府自己確定一個日子為自己國家的“老人節”。主題相同,具體日子不同,“和而不同”,尊重各國的不同文化的選擇,從而各國有各國自己文化個性的老人節。美國是9月的第一個禮拜日、日本是9月15日、韓國是5月8日、智利是10月15日……不強求“一體化”,這是成功的範例。1989年,我國政府決定以本來就蘊含著惜老敬老內涵的重陽節為中國敬老節(老人節),使這一傳統佳節又增添了新的內涵。重陽節被疊加上中華敬老節,這是第一次疊加,這是發展傳統節日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例。


    我們國家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聯合國有標準:總人口中60歲以上占10%,或65歲以上占7%,即老齡化社會。我國2009年65歲以上已占8.5%,預計60歲以上到2015年年底將達到15%,到2050年將占全人口的1/3。如何做到不僅老有所養,而且老有所樂,需要全社會獻出愛老之心。我國繼而又製定了相關法律:2012年12月新修訂的、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二條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第十八條 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一條條一句句都在呼喚孝親敬老。


    2010年中宣部等中央七部委《關於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說:重陽節應突出“敬老孝親的主題,舉辦……登高、賞菊、敬老等活動”。重陽節第一次疊加上敬老節,變而成老年節;第二次又疊加上“孝親”,加得好!這可以發展出中華父親節。中華民族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敬自己的老人開始,把愛心推及敬別人的老人。重陽節敬老,應從孝敬自己的父、祖輩開始,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參與,這樣,敬老節才不致蹈空。


    怎麽孝親呢?母親有母親的生日,父親有父親的生日,我們不會把父母的生日強捏在一起。同樣,母親有中華母親節,在春天的農曆四月初二;父親也應當有中華父親節。古人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九是最大的陽數。“重陽”,不僅“宜於長久”,而且陽氣最盛,所以適宜作父親節。這是順著“孝親”而來的疊加。中華傳統節日本來就是綜合性、多義性的,是可以疊加發展的,七夕節疊加為中華情侶節,似已廣為認同。


    再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由母係氏族過渡到父係氏族時期的中華父親的代表,是我國悠久曆史中進入父係家長製以來的代表,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代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黃帝於九月九日馭黃龍上天的傳說,從漢代以來,人們便在這一天祭拜黃帝。把九九重陽祭拜黃帝的這一天,作為中華父親節,是有曆史淵源、有民俗依據的。


    而今我們不僅需要教育孩子,而且需要教育家長如何當好家長,尤其是如何當好父親!母性之愛和父性之愛,各有特點各有優長,孩子都需要,異曲同工組成完美的家庭教育交響樂。中華傳統是“慈母”、“嚴父”,稱自家母親為“家慈”,自家父親為“家嚴”。家教不僅需要“慈”,而且需要剛健剛毅的素質培養,這後一方麵更需要父教。但在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主次有所不同。母性之愛: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父性之愛: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優秀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一般來說,孩子成長需要的母性之愛呈遞減趨勢,父性之愛呈遞增趨勢。2013年起的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引爆親子教育大討論,“爸爸該在家庭教育中承擔哪些責任”成為聚焦的話題。可見當今社會在呼喚父教。孩子的命運掌握在家長手上。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麽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敗。我們正可通過中華父親節弘揚“天行健”的剛健民族精神。


    2010年,筆者等即倡議:九九重陽節疊加上中華父親節,得到文化界的廣泛響應。


    我國未設立自己的父親節,於是有些商家和媒體誤以為6月第三個禮拜天的美國父親節是“普世”的,從而也當作中國的父親節。其實,許多國家有各自不同的父親節,根本沒有什麽“國際父親節”。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父親節之外至少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父親節:


    2月13日:俄羅斯(或謂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天)


    3月19日(聖約瑟日):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玻利維亞、洪都拉斯、列支敦士登、安道爾


    5月5日:羅馬尼亞


    5月8日:韓國(雙親節)


    5月基督升天日:德國


    6月5日:丹麥(憲法紀念日)


    6月第一個星期日:立陶宛


    6月第二個星期日:奧地利、比利時


    6月第三個星期日:美國、阿根廷、加拿大等


    6月17日:薩爾瓦多、危地馬拉


    伊斯蘭曆拉嘉伯月13日:伊朗


    6月20日:保加利亞


    6月21日:黎巴嫩


    6月23日:尼加拉瓜、波蘭、烏幹達


    6月最後一個星期日:海地


    7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烏拉圭


    7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多米尼加共和國


    8月8日:中國台灣(“八八”與“爸爸”諧音)


    8月第二個星期日:巴西


    9月第一個星期日:新西蘭、澳大利亞


    9月的新月日:尼泊爾


    10月第一個星期日:盧森堡


    11月第二個星期日:愛沙尼亞、芬蘭、挪威、瑞典


    12月5日:泰國。


    從上可知,把美國父親節當作全世界的父親節,那是不符合事實的,是沒有理由的,我們不能數典忘祖認人作父!這種誤導如果聽任其蔓延開,又將失去一個中華節日陣地,我們守土有責,不可大意。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周而複始的重要人倫節日,可以加深對自己文化的體驗和認同,進而成為全民族的“文化記憶”。當我們未設中華母親節、父親節、情侶節時,此類主題洋節就乘虛而入。如果聽之任之,這些來自異質文化的象征,將會成為這一代人的“文化記憶”而淡忘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當我們過中華母親節、父親節、情侶節之時,我們已經承擔起延續中華文化記憶的重托。讓我們通過重陽節把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2013年6月3日中央文明辦當時的負責人邀會筆者,希望在重陽節把孝的主題叫響,中華父親節可附在重陽節上。有關領導的想法與我們不謀而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長城學會、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尼山論壇組委會、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文化部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節慶研究會、中華父親節促進會、中華母親節促進會、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河南省黃帝故裏基金會、愛國網等組織再次倡議:以九九重陽為中華父親節,實現“父教子孝,人倫和諧”,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應有的貢獻!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湖南省代表通過紙質樣本和網上樣本(紙質樣本主要來自湖南、遼寧、吉林、北京、陝西、四川、福建、湖北、上海等9個省市),共調研了5061名民眾,其中讚成設立“中華母親節”和“中華父親節”的達88.18%,由此看出,設立“中華母親節”、“中華父親節”為民心所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這話不是虛的,是有實實在在的具體內涵的,中華節日就是內涵之一。彰顯中華節日的深厚人倫內涵,可以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近來國家領導人說,“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並一再呼籲要保持做中國人的底氣和骨氣,不能數典忘祖,不能搞“去中國化”。建設好中華人倫節日可以更好地弘揚這種傳統精神追求和發揮這種優勢。何況中華父親節、中華母親節都直接以弘揚親慈子孝為核心內容,是踐行孝道的重要契機,是弘揚孝道的重要載體。重陽節疊加上父親節,如能獲得認同而推廣,則可為孝道之發揚增加一重要載體和管道,契機難得,望有識者共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漢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漢秋並收藏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