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放假3天,龐雲邀請憶江南去家裏玩,還特意貼著耳朵小聲說了一句“要舉行舞會”,憶江南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
她隻是從國內外小說裏麵得知,會跳宮廷社交舞蹈那是貴族名媛的基本素養;20世紀20年代交誼舞是通過通商口岸傳入中國,首先在上海、廣州率先流行起來的。
憶江南這個年齡的年輕人都隻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電影裏麵,看到過這種舞會的場景。
隻是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被作為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被禁止達到十年之久。
憶江南知道,就像華夏民族源於夏代、發展於商代、成熟於周朝的禮、樂、射、禦、書、數統稱為“六藝”、那是古代貴族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就像中國的現代要求琴棋書畫詩歌球作為個人才藝一樣。
從文藝複興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得知,國外的貴族青年必須掌握的技藝是馬術馬球網球高爾夫、帆船飛釣斯諾克、劍道射擊\/狩獵圍棋。
憶江南是一個很好奇的人、她喜歡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
據她所知,毛主席和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戰爭年代的延安時期、在全國解放的五、六十年代、也是提倡並身體力行參加這種活動的。
放假前一天,正巧住在靠牆又靠窗下鋪的張秀梅醫生結束了她的進修、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大顯身手了。
惦記著並掛號了她的這張床位、已經長達半年之久的憶江南,滿心歡喜洗好了床單被單枕頭套、開始了收拾新床鋪。
借來了鉗子榔頭乒乒乓乓一通忙乎、照例是找了幾張大白紙,糊好了牆,封閉好了小床的空間,安裝好了那道床簾。
這次特別出彩的是,貼上了從陳阿姨家裏拿來的2張心愛的楊柳青年畫,那張葉帶露珠含苞綻放的鮮花、立刻就在小床的牆上怒放開來;一拉開床簾還有那個嫵媚嬌柔的仕女就羞羞答答站在鮮花旁邊。
鮮花美女展現在大家的眼前,可想而知,憶江南每天上床躺下,她這個美麗的小空間該是何等的愜意養眼。
全宿舍的人都站在這張小床前麵點評:“素淨簡潔漂亮”“可惜隻剩下2個月了”。
憶江南美不滋滋地回答:“美化生活、過好每一天”。
秋天來了,早晚可以感覺到風的寒意、憶江南照例還是冷水浴,從內到外滿心歡舒適暢。
她已經28歲了,還是精神煥發健康年輕;她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內心堅定知識充裕、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怎樣走向遠方的目標。
按照龐雲的提示,“麵對郵電局的巷子,走進去右邊第一家”。
站在巷子口就聞到了一陣陣白玉蘭的花香,憶江南馬上就想起了在東海前線服役的薌城,那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種著白玉蘭,每年開花的時候都是滿城飄香。
沒想到,浮州的10月居然也有這種生長在街頭巷尾的高大白玉蘭樹、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花香。
推開那道油漆鮮豔、半開著的紅門,這是一個幹淨的小院子。
在家的有龐雲的媽媽楊阿姨,她的姐姐龐莉、還有2位前腳剛進門來參加舞會的小夥子;龐雲因為參加朋友的婚禮要晚一點才回來。
楊阿姨是一位60來歲、極其樂觀開明的小老太太。
熱情地招呼那些就近走路來的、稍遠就騎自行車來的年輕人:“你們年輕人好好玩,好好跳、不會的就快點學......等一會我可是要出門去看戲了,你們盡情的玩”。
陸陸續續地來了不少人,大家一起動手、把客廳裏麵的桌子沙發統統搬到院子裏、桌子上擺著茶水瓜果、任人自取;客廳裏隻留下一個不占地方的小茶幾、上麵放著一台錄音機。
有幾個小年輕人已經不等主人發話了,迫不及待在試放音樂的時候、就積極下場開始起舞了。
憶江南和楊阿姨坐在院子裏嘮著家常。
楊阿姨當年還是延安魯迅藝術學校有名的“河北梆子王”,用她的話來說“哪次唱戲也少不了我,我最善於演‘醜角’的,每次登台演出真能逗死人”。
那些傳統名劇“竇娥冤”“李慧娘”“杜十娘”“鎖麟囊”如數珍寶;還有現代梆子戲“洪湖赤衛隊”“龍江頌”“蝶戀花”說到高興之處,還會比比劃劃扯開高亢的嗓子哼唱幾句。
龐莉走到這老少二人跟前:“媽,你不是要去看戲嗎,到點該走了”。
楊阿姨連忙站起來就走,一邊還特意回頭交代一聲:“小憶,今天晚上別走了,就住在家裏,等我回來,咱們再聊”。
龐莉看到媽媽出了大門,回頭就叫喚:“大黃、大黃、大黃過來一下......江南還從來沒有跳過、你負責教會她”。
剛開始那聲“大黃”,還誤以為是叫喚狗呢,憶江南一下子還真沒有反應過來。
直到一位臉上長著青春痘、戴眼鏡的小夥子跑過來,她才憋住了笑,紅著臉起身打招呼:“你好,我是第一次來,請黃老師多指教”。
“黃老師”突然就紅了臉,“還是叫我大黃吧”。
兩人正式下場,麵對麵站好:“現在,你的左手輕扶在我的右肩頭,我的右手輕扶著你的腰,另一隻手兩兩輕握”。
大黃很認真地從最基本的站立姿勢教起:“現在是四步舞曲,我先退左腳,你的右腳跟進、再左右腳跟進、第4步是並步......1 2 34......2 2 34......3 2 34......”。
走舞步那是很容易的,特別是當過兵走過隊列的憶江南;她身姿挺拔步履輕盈音樂的節奏感很強,步子都踩在點子上了。
很快就學會了快四、慢四、中三、慢三這幾個最基本的舞步;她學的很快、一遍就過、輕巧靈活被男舞伴帶著滿場轉,很快就適應了。
來的人還真不少,大多數是冶金學院、師範學院、第二醫學院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幹部子弟。
那個年代的新鮮玩意、新式服裝都是由這些幹部子弟引領新潮流的。
龐雲到8點多鍾才回來,她指指點點、抽空就悄聲地對憶江南介紹:
“那一位是地委婦聯主任的兒子、師範學院的學生”、“那邊高個子的是冶金學院的學生、他父親也是高幹”、“大黃的父親是軍幹所的、他是從部隊退伍回來的”、“這個小劉,我們都叫他‘小六子’、是南昌軍幹所的,你們學校的校友”......
這位高而瘦的校友,是58年出生的小弟弟,據說是一個最積極的舞迷。
每次第一個來、第一個下場跳、從音樂開始一直跳到舞會結束,場場不落幹勁十足。
舞會中場休息,校友小六子主動和憶江南這個學姐聊聊:
“現在省城,所有的幹部子弟都會跳交誼舞了,從少年15、6歲到30多歲的中青年,包括那些結過婚有了孩子的人;現在不會跳交誼舞被認為是落伍者......
幾乎每個星期六、家家戶戶都會舉辦小型家庭舞會;我就是暑假期間整整跳了1個月才學會的......現在最時髦的活動就是這個,北京上海廣州都在跳......
不過,這些幹部子弟不會去那些社會上賣票的舞廳罷了,都是在同一階層的家庭舞會上玩玩而已”。
她隻是從國內外小說裏麵得知,會跳宮廷社交舞蹈那是貴族名媛的基本素養;20世紀20年代交誼舞是通過通商口岸傳入中國,首先在上海、廣州率先流行起來的。
憶江南這個年齡的年輕人都隻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電影裏麵,看到過這種舞會的場景。
隻是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被作為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被禁止達到十年之久。
憶江南知道,就像華夏民族源於夏代、發展於商代、成熟於周朝的禮、樂、射、禦、書、數統稱為“六藝”、那是古代貴族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就像中國的現代要求琴棋書畫詩歌球作為個人才藝一樣。
從文藝複興時代的文學作品中得知,國外的貴族青年必須掌握的技藝是馬術馬球網球高爾夫、帆船飛釣斯諾克、劍道射擊\/狩獵圍棋。
憶江南是一個很好奇的人、她喜歡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
據她所知,毛主席和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戰爭年代的延安時期、在全國解放的五、六十年代、也是提倡並身體力行參加這種活動的。
放假前一天,正巧住在靠牆又靠窗下鋪的張秀梅醫生結束了她的進修、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單位大顯身手了。
惦記著並掛號了她的這張床位、已經長達半年之久的憶江南,滿心歡喜洗好了床單被單枕頭套、開始了收拾新床鋪。
借來了鉗子榔頭乒乒乓乓一通忙乎、照例是找了幾張大白紙,糊好了牆,封閉好了小床的空間,安裝好了那道床簾。
這次特別出彩的是,貼上了從陳阿姨家裏拿來的2張心愛的楊柳青年畫,那張葉帶露珠含苞綻放的鮮花、立刻就在小床的牆上怒放開來;一拉開床簾還有那個嫵媚嬌柔的仕女就羞羞答答站在鮮花旁邊。
鮮花美女展現在大家的眼前,可想而知,憶江南每天上床躺下,她這個美麗的小空間該是何等的愜意養眼。
全宿舍的人都站在這張小床前麵點評:“素淨簡潔漂亮”“可惜隻剩下2個月了”。
憶江南美不滋滋地回答:“美化生活、過好每一天”。
秋天來了,早晚可以感覺到風的寒意、憶江南照例還是冷水浴,從內到外滿心歡舒適暢。
她已經28歲了,還是精神煥發健康年輕;她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內心堅定知識充裕、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怎樣走向遠方的目標。
按照龐雲的提示,“麵對郵電局的巷子,走進去右邊第一家”。
站在巷子口就聞到了一陣陣白玉蘭的花香,憶江南馬上就想起了在東海前線服役的薌城,那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種著白玉蘭,每年開花的時候都是滿城飄香。
沒想到,浮州的10月居然也有這種生長在街頭巷尾的高大白玉蘭樹、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花香。
推開那道油漆鮮豔、半開著的紅門,這是一個幹淨的小院子。
在家的有龐雲的媽媽楊阿姨,她的姐姐龐莉、還有2位前腳剛進門來參加舞會的小夥子;龐雲因為參加朋友的婚禮要晚一點才回來。
楊阿姨是一位60來歲、極其樂觀開明的小老太太。
熱情地招呼那些就近走路來的、稍遠就騎自行車來的年輕人:“你們年輕人好好玩,好好跳、不會的就快點學......等一會我可是要出門去看戲了,你們盡情的玩”。
陸陸續續地來了不少人,大家一起動手、把客廳裏麵的桌子沙發統統搬到院子裏、桌子上擺著茶水瓜果、任人自取;客廳裏隻留下一個不占地方的小茶幾、上麵放著一台錄音機。
有幾個小年輕人已經不等主人發話了,迫不及待在試放音樂的時候、就積極下場開始起舞了。
憶江南和楊阿姨坐在院子裏嘮著家常。
楊阿姨當年還是延安魯迅藝術學校有名的“河北梆子王”,用她的話來說“哪次唱戲也少不了我,我最善於演‘醜角’的,每次登台演出真能逗死人”。
那些傳統名劇“竇娥冤”“李慧娘”“杜十娘”“鎖麟囊”如數珍寶;還有現代梆子戲“洪湖赤衛隊”“龍江頌”“蝶戀花”說到高興之處,還會比比劃劃扯開高亢的嗓子哼唱幾句。
龐莉走到這老少二人跟前:“媽,你不是要去看戲嗎,到點該走了”。
楊阿姨連忙站起來就走,一邊還特意回頭交代一聲:“小憶,今天晚上別走了,就住在家裏,等我回來,咱們再聊”。
龐莉看到媽媽出了大門,回頭就叫喚:“大黃、大黃、大黃過來一下......江南還從來沒有跳過、你負責教會她”。
剛開始那聲“大黃”,還誤以為是叫喚狗呢,憶江南一下子還真沒有反應過來。
直到一位臉上長著青春痘、戴眼鏡的小夥子跑過來,她才憋住了笑,紅著臉起身打招呼:“你好,我是第一次來,請黃老師多指教”。
“黃老師”突然就紅了臉,“還是叫我大黃吧”。
兩人正式下場,麵對麵站好:“現在,你的左手輕扶在我的右肩頭,我的右手輕扶著你的腰,另一隻手兩兩輕握”。
大黃很認真地從最基本的站立姿勢教起:“現在是四步舞曲,我先退左腳,你的右腳跟進、再左右腳跟進、第4步是並步......1 2 34......2 2 34......3 2 34......”。
走舞步那是很容易的,特別是當過兵走過隊列的憶江南;她身姿挺拔步履輕盈音樂的節奏感很強,步子都踩在點子上了。
很快就學會了快四、慢四、中三、慢三這幾個最基本的舞步;她學的很快、一遍就過、輕巧靈活被男舞伴帶著滿場轉,很快就適應了。
來的人還真不少,大多數是冶金學院、師範學院、第二醫學院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幹部子弟。
那個年代的新鮮玩意、新式服裝都是由這些幹部子弟引領新潮流的。
龐雲到8點多鍾才回來,她指指點點、抽空就悄聲地對憶江南介紹:
“那一位是地委婦聯主任的兒子、師範學院的學生”、“那邊高個子的是冶金學院的學生、他父親也是高幹”、“大黃的父親是軍幹所的、他是從部隊退伍回來的”、“這個小劉,我們都叫他‘小六子’、是南昌軍幹所的,你們學校的校友”......
這位高而瘦的校友,是58年出生的小弟弟,據說是一個最積極的舞迷。
每次第一個來、第一個下場跳、從音樂開始一直跳到舞會結束,場場不落幹勁十足。
舞會中場休息,校友小六子主動和憶江南這個學姐聊聊:
“現在省城,所有的幹部子弟都會跳交誼舞了,從少年15、6歲到30多歲的中青年,包括那些結過婚有了孩子的人;現在不會跳交誼舞被認為是落伍者......
幾乎每個星期六、家家戶戶都會舉辦小型家庭舞會;我就是暑假期間整整跳了1個月才學會的......現在最時髦的活動就是這個,北京上海廣州都在跳......
不過,這些幹部子弟不會去那些社會上賣票的舞廳罷了,都是在同一階層的家庭舞會上玩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