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裏收治了一位16歲的兩性畸形的病人,外表和社會性別是男性、染色體檢查卻是女性、準備手術還她一個女兒身。
這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病例。
在這個思想觀念落後的封閉地方,然會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其中還包括了一些進修醫生。
病房裏的病人和家屬,成天在背後嘀嘀咕咕指指點點大加議論、仿佛這個病人就是一個怪物。
一些人會時不時就會闖進病房、用好奇興奮還有一些曖昧猥瑣的目光時、肆無忌憚地打量這個病人。
病人原本的痛苦和自卑被這些俗人的無知加倍放大、仿佛成了一個被裸露的展品、時時刻刻都要被人窺探、赤裸裸好奇歧視的目光更加使她無所遁形
憶江南很是同情這個病人,因為病房成了動物園、老是有人闖入窺探。
她請示婦產科郭主任、建議把她安排在小房間裏、以保證病人能好好休息、安靜地接受手術。
郭主任非常讚成這個實習醫生的建議,親自為病人做了安排。
這台手術難度比較大、最後是由泌尿科主任和婦產科主任親自上台做手術;現場觀摩的醫生很多、手術時間很長、手術還是很成功的。
天氣不好下大暴雨、沒有病人的時候,醫生也會聚在一起閑聊。
這次說的就是本醫院的一位40多歲的男醫生,被大家戲稱為“項大姐”。
他至今沒有結婚,言行舉止扭扭捏捏特別“娘娘腔”,也被當作怪人成為笑談人物。
比如,他第一次去相親,上門時帶了半斤水果糖和半斤餅幹,因為他天生有一股“娘娘腔”,第一次見麵就失敗的很徹底,人家連飯都不留、還用另類的眼光看著他。
他倒也很自然,告別之時順手就把那兩個半斤的水果糖和餅幹都帶走了。
第二次,被人介紹是去一個老幹部家相親。
這次還行,人家老幹部見多識廣、也沒太在乎他的“娘娘腔”,還留下他吃了一頓飯。
介紹人心中暗喜“這次有點希望了”。
不料飯後他規規矩矩留下了三兩糧票、1毛5分錢,他說這是“餐費”;一方不肯收、一個非要給、推來推去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第三次,又有了一點進步;吃過飯後不再交飯費了,還和那家的女孩子說了一會會話。
第一次見麵嘛,三五句寒暄以後、就覺得沒有什麽好說的啦,硬著頭皮又東拉西扯了好幾句。
實在扯不下去了、隻好起身告別。
人家送他到家門口道別的時候、他提出:“你不要再穿這種花衣服,太不嚴肅了”。
以後,再也沒有以後了......大家根據他的姓氏諧音、給他取了一個外號“項大姐”、他就這樣成了一個娶不到媳婦的怪人。
大家提到這個“怪人”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他是被叔父撫養長大、而後又供他上了大學,他參加工作已經10多年了。
據說個人存款有8千塊,這在當時可以算是一筆巨款。
他的叔父一家還是一貧如洗、他還能做到一如既往地一毛不拔......。
有人談起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浮州軼事。
全國最早的武鬥,就是在浮州這座經濟落後的老革命根據地爆發的,那是1967年的“6.29事件”。
觀點不同的兩派群眾組織,真刀實槍地幹起來了。
造反派當中工人和城市貧民居多,占據著浮州城區;保守派是以農民為主,他們實行的是“以農村包圍城市”。
兩派群眾組織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結果是保守派攻進了浮州城內......
5天之內,兩派群眾組織武裝械鬥期間、當時的城區大街上空無一人、隻是留下了橫七豎八的屍體100多具;在菜市場裏看不到一個人出現,不知道是哪些無聊的好事之徒,就把兩具屍體橫放在平日裏賣肉的案板上......
有些屍體無人認領,最後都被送到了浮州第二醫學院。
最終結果是,當許多醫學院校為了能解決教學所需的一具屍體、絞盡腦汁而不得的時候;浮州市第二醫學院,解剖教研組的人體標本數量、居全國之首......據說,還陸陸續續支援了全國的許多醫學院校......
在浮州發生的這場武鬥以後、曾積極參與文化大革命運動的一位高中的女學生黎蓮、引發出了自己的深刻反思......
她把對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疑問寫在一封信裏麵、寄給了與她談戀愛的另一名高中同學。
當時那人參軍不久、為了自己的進步、將來信舉報上交給了部隊政治部,再轉回到了地方革命委員會,這種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
從1972年開始、浮州的許多幹部、人民群眾陸陸續續自發行動起來、要求為黎蓮平反。
一直到四人幫垮台以後、結果是命運的齒輪來來回回從她身上碾過去再碾回來、最後還是被以“現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槍斃......曾經幫助她、呼籲要平反的群眾一直到現在,還是堅信:“不論早晚、黎蓮一定會平反的”......
有一位醫生的女兒、從5歲開始學習彈鋼琴。
先是在地區文工團找了一位鋼琴師教學,練習一段時間以後、文工團裏有人抱怨:“團裏自己的孩子不教、卻去培養外麵的孩子?”
無奈,為了孩子繼續學習彈鋼琴、千方百計再找到文化宮的一位老師。
每天早上、父親用自行車載著女兒小妞妞去文化宮、從5:30開始練琴2個小時、練琴結束父女倆再分別去上學和上班,就這樣堅持數年之久。
路途往返的時間消耗與風雨無阻的艱辛中、坐在自行車車架上、晃悠著小腳丫子、天真的孩子提出來:“爸爸,咱們買一架鋼琴吧,你就不要這麽辛苦來回跑了”。
父親說:“買琴?咱們沒錢買不起”。
女兒說:“我有錢,奶奶給了4分錢、買冰棍的,我以後不吃冰棍了、把錢存起來;一天4分、10天就是40分了......要不然,就賣掉一點東西再來買吧”。
“賣東西?賣掉了你也不夠買琴的”
“那就把哥哥賣掉吧、哥哥比我值錢、賣掉哥哥來買琴吧”。
當父母的、聽到孩子這麽天真幼稚的要求、想到孩子的才能和前途、縮衣節食再到處借錢,終於花700多元錢買下了一架二手鋼琴。
這個孩子現在已經有9歲了、已經會彈80多首鋼琴曲了。
上個月,上海音樂學院來浮州招生,熟知父女練琴故事的人們都紛紛推薦這個小妞妞,還帶著上海來的老師找到這個孩子的家裏。
麵試通過後,父母親糾結了好久。
孩子還很小、還要學習文化基礎知識、一個這麽小的孩子去上海上學、生活都不能自理......考慮再三,最後還是忍痛割愛了。
這對醫生夫妻,暗暗下定決心:“等孩子長大一點,再去上海那座音樂學府吧。”
這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病例。
在這個思想觀念落後的封閉地方,然會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其中還包括了一些進修醫生。
病房裏的病人和家屬,成天在背後嘀嘀咕咕指指點點大加議論、仿佛這個病人就是一個怪物。
一些人會時不時就會闖進病房、用好奇興奮還有一些曖昧猥瑣的目光時、肆無忌憚地打量這個病人。
病人原本的痛苦和自卑被這些俗人的無知加倍放大、仿佛成了一個被裸露的展品、時時刻刻都要被人窺探、赤裸裸好奇歧視的目光更加使她無所遁形
憶江南很是同情這個病人,因為病房成了動物園、老是有人闖入窺探。
她請示婦產科郭主任、建議把她安排在小房間裏、以保證病人能好好休息、安靜地接受手術。
郭主任非常讚成這個實習醫生的建議,親自為病人做了安排。
這台手術難度比較大、最後是由泌尿科主任和婦產科主任親自上台做手術;現場觀摩的醫生很多、手術時間很長、手術還是很成功的。
天氣不好下大暴雨、沒有病人的時候,醫生也會聚在一起閑聊。
這次說的就是本醫院的一位40多歲的男醫生,被大家戲稱為“項大姐”。
他至今沒有結婚,言行舉止扭扭捏捏特別“娘娘腔”,也被當作怪人成為笑談人物。
比如,他第一次去相親,上門時帶了半斤水果糖和半斤餅幹,因為他天生有一股“娘娘腔”,第一次見麵就失敗的很徹底,人家連飯都不留、還用另類的眼光看著他。
他倒也很自然,告別之時順手就把那兩個半斤的水果糖和餅幹都帶走了。
第二次,被人介紹是去一個老幹部家相親。
這次還行,人家老幹部見多識廣、也沒太在乎他的“娘娘腔”,還留下他吃了一頓飯。
介紹人心中暗喜“這次有點希望了”。
不料飯後他規規矩矩留下了三兩糧票、1毛5分錢,他說這是“餐費”;一方不肯收、一個非要給、推來推去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第三次,又有了一點進步;吃過飯後不再交飯費了,還和那家的女孩子說了一會會話。
第一次見麵嘛,三五句寒暄以後、就覺得沒有什麽好說的啦,硬著頭皮又東拉西扯了好幾句。
實在扯不下去了、隻好起身告別。
人家送他到家門口道別的時候、他提出:“你不要再穿這種花衣服,太不嚴肅了”。
以後,再也沒有以後了......大家根據他的姓氏諧音、給他取了一個外號“項大姐”、他就這樣成了一個娶不到媳婦的怪人。
大家提到這個“怪人”的時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他是被叔父撫養長大、而後又供他上了大學,他參加工作已經10多年了。
據說個人存款有8千塊,這在當時可以算是一筆巨款。
他的叔父一家還是一貧如洗、他還能做到一如既往地一毛不拔......。
有人談起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浮州軼事。
全國最早的武鬥,就是在浮州這座經濟落後的老革命根據地爆發的,那是1967年的“6.29事件”。
觀點不同的兩派群眾組織,真刀實槍地幹起來了。
造反派當中工人和城市貧民居多,占據著浮州城區;保守派是以農民為主,他們實行的是“以農村包圍城市”。
兩派群眾組織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結果是保守派攻進了浮州城內......
5天之內,兩派群眾組織武裝械鬥期間、當時的城區大街上空無一人、隻是留下了橫七豎八的屍體100多具;在菜市場裏看不到一個人出現,不知道是哪些無聊的好事之徒,就把兩具屍體橫放在平日裏賣肉的案板上......
有些屍體無人認領,最後都被送到了浮州第二醫學院。
最終結果是,當許多醫學院校為了能解決教學所需的一具屍體、絞盡腦汁而不得的時候;浮州市第二醫學院,解剖教研組的人體標本數量、居全國之首......據說,還陸陸續續支援了全國的許多醫學院校......
在浮州發生的這場武鬥以後、曾積極參與文化大革命運動的一位高中的女學生黎蓮、引發出了自己的深刻反思......
她把對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疑問寫在一封信裏麵、寄給了與她談戀愛的另一名高中同學。
當時那人參軍不久、為了自己的進步、將來信舉報上交給了部隊政治部,再轉回到了地方革命委員會,這種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
從1972年開始、浮州的許多幹部、人民群眾陸陸續續自發行動起來、要求為黎蓮平反。
一直到四人幫垮台以後、結果是命運的齒輪來來回回從她身上碾過去再碾回來、最後還是被以“現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槍斃......曾經幫助她、呼籲要平反的群眾一直到現在,還是堅信:“不論早晚、黎蓮一定會平反的”......
有一位醫生的女兒、從5歲開始學習彈鋼琴。
先是在地區文工團找了一位鋼琴師教學,練習一段時間以後、文工團裏有人抱怨:“團裏自己的孩子不教、卻去培養外麵的孩子?”
無奈,為了孩子繼續學習彈鋼琴、千方百計再找到文化宮的一位老師。
每天早上、父親用自行車載著女兒小妞妞去文化宮、從5:30開始練琴2個小時、練琴結束父女倆再分別去上學和上班,就這樣堅持數年之久。
路途往返的時間消耗與風雨無阻的艱辛中、坐在自行車車架上、晃悠著小腳丫子、天真的孩子提出來:“爸爸,咱們買一架鋼琴吧,你就不要這麽辛苦來回跑了”。
父親說:“買琴?咱們沒錢買不起”。
女兒說:“我有錢,奶奶給了4分錢、買冰棍的,我以後不吃冰棍了、把錢存起來;一天4分、10天就是40分了......要不然,就賣掉一點東西再來買吧”。
“賣東西?賣掉了你也不夠買琴的”
“那就把哥哥賣掉吧、哥哥比我值錢、賣掉哥哥來買琴吧”。
當父母的、聽到孩子這麽天真幼稚的要求、想到孩子的才能和前途、縮衣節食再到處借錢,終於花700多元錢買下了一架二手鋼琴。
這個孩子現在已經有9歲了、已經會彈80多首鋼琴曲了。
上個月,上海音樂學院來浮州招生,熟知父女練琴故事的人們都紛紛推薦這個小妞妞,還帶著上海來的老師找到這個孩子的家裏。
麵試通過後,父母親糾結了好久。
孩子還很小、還要學習文化基礎知識、一個這麽小的孩子去上海上學、生活都不能自理......考慮再三,最後還是忍痛割愛了。
這對醫生夫妻,暗暗下定決心:“等孩子長大一點,再去上海那座音樂學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