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查房,與各種各樣的病人打交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3床病人,一位81歲的老奶奶,童南秀、因為“心包炎”入院;體格檢查時,憶江南發現她的腰帶上係了一個小布包包。
她的兩個兒媳婦很快就得知了那個布包包,引起了她們的種種猜測和爭執不休:“起碼有300元......”大媳婦猜。
二媳婦說:“不止,可能有500元錢”。
兩個媳婦之間開展了一場明爭暗鬥。
相互詆毀對方平日裏的種種不孝惡行、都一反常態地給童奶奶送來了燉雞蛋、排骨湯;引得病房裏的其他病人和家屬們的鄙視和笑話。
為了對她的錢財負責任,謝老師、龔醫生和憶江南三個人同時給她做工作,經過好一通勸慰說服,童南秀這才顫顫巍巍地打開了那個包裹了一層又一層的布包包。
經過3人一起清點,一共有9元錢、30斤50年代印發的、早就過期了的糧票;一張她老頭子的照片、幾張皺皺巴巴的收據,這些就是她的全部“財產”。
這位童奶奶,生過9個孩子、存活的隻有2個兒子。
老伴早年去世,兩個媳婦成天給她氣受、還在盤算她死後的“布包”遺產......真是一把心酸淚。
醫生、病友和家屬們都一致決定、要為童奶奶‘保密’。
希望利用那兩個兒媳婦對“遺產”的幻想和貪婪、為童奶奶爭取垂危之際的那點可憐的“討好”,哪怕是多送幾次燉雞蛋,也能為她增添一些營養。
5床病人,是一位冶金學院機械係的大學生,半個月內因為“急性貧血原因待查”入院;
這位小張姑娘,是江蘇常州人,一人外出求學、遠離父母家人,得急病住進醫院。
憶江南很是喜歡這個端莊秀麗、活潑愛笑的女孩子,時不時幫助她打個飯打打開水、帶她去做個檢查;但願她僅僅是“貧血”而不是血液係統的嚴重毛病。
醫學院在南野見習時的內科帶教李談建老師,為了準備帶教77屆學生的見習而到地區醫院來頂班。
這位老師基礎理論比較紮實,憶江南決心抓住機會向他多多討教。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李老師幫助憶江南係統地複習了《自發性氣胸》產生的原因、病理、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
講解了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肺部病理性呼吸音產生的機理、心髒聽診如何進行文字描述.....
進入實習以後、再進行這種基礎理論知識的強化、收獲太大了!
李談建老師覺得這位女生聰慧好學,接受能力很強,就像在南野教他們幾名學生學習《太極劍》那樣,很是令人愉悅、很有成就感。
與李老師相約,利用下午的空閑時間、多安排幾次這樣的強化學習。
出乎意外,中醫科那位多情的鍾老師,居然找人陪同,來到了地區醫院,借口是“來看看同學們”。
憶江南現在需要的是安寧清靜也包括感情上的療傷和靜止休眠,這時候她不歡迎任何人來擾亂她的平靜。
她對這位老師從來就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想與他發生什麽接觸;特意找了幾位同學鄒慶弟和周淑芬陪同一道接待這位“多情的騎士”。
幾個人聽著他有一搭沒一搭地提出的幾個問題:
“這個醫院的內科醫生之間是有派係之爭的,你們同學千萬不要卷進去......這麽多的進修醫生、實習醫生,要想打開工作局麵、就得要“搶的贏”,才能學到東西”......
幾個同學麵麵相覷,都未置可否沒有表態;看得出來這幾個學生都是一種很‘不以為然’的表情。
周淑芬趁他沒注意的時候,悄聲對憶江南嘀咕“這個老師講一些什麽問題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管理的病床、怎麽去搶別人應該做的事情,這不是要搞出事情來嗎?”
當憶江南送這位“多情騎士”下樓的時候,他還是很關心地問道:“這裏的夥食好不好,需要油票嗎......五一節放假打算做什麽,要不要回學校來玩玩或者我過來看看你......最近有一些新電影放映,需要我幫你們買電影票嗎”?
憶江南很客氣地一概謝絕了:“生活上很好、沒有任何問題;五一節期間要加班,希望能多學一些東西;如果需要看電影,都是同學們一起去的,單獨行動不太好”。
憶江南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過了拒絕交往的態度、做到了最大的克製與禮貌。
如果還是這樣“打擾”,就可能連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會維持了;那樣的話、當老師的就會一點麵子都沒有啦。
至於內科科室內部,老師之間對病情處理的分歧的確存在。
科主任姓王,主要是進行行政管理。
科室業務負責人是黎明老師,女性、她的特長是心血管係統。
她習慣於從循環係統出發來認識或解釋病人的臨床症狀、她也要求其他醫生按照她的意見來辦。
她在心髒的動力學方麵、對心律失常的治療方麵很有造詣。
許多心髒病的病人,一旦出現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全靠她用藥物進行調節並搶救成功,在這個專業領域,科室裏麵沒有任何一位醫生能超過她。
謝老師,是個內科的“多麵手”醫生。
他實踐經驗比較豐富、思路比較開闊、路子比較野膽子又很大、最不喜歡長官意誌和墨守成規;他對黎醫生在搞醫學材料和醫藥實踐中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一些做法很是不以為然。
如果這個年代就能分出心髒內科和普通內科,這兩個人的學術理念就不會出現碰撞。
目前的情況就是隻有一個大內科,不同專科學術理念必然會產生一些矛盾。
當這兩位老師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出現分歧意見的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
40多歲的人就會像小年輕人那樣、各自搬救兵或尋求支持者、從科主任到書本、x光心電圖檢查、連人帶檢查報告統統搬出來,就是為了扞衛自己學科的正確性。
兩位老師各有所長,都是科室裏的業務骨幹、業務水平都很不錯。
他們對進修和實習的醫生態度都很好,當他們都需要支持者的時候,就是考驗大家的態度和智慧了。
所有的旁觀者心裏都很清楚,都是隻敢在私底下悄悄地議論。
就連這位態度最溫順、在老師麵前最是唯唯諾諾的龔醫生,他在私下居然非常尖刻、用當地的土話罵了一句“狗咬狗骨頭”。
當他看到憶江南十分驚詫的目光時,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再用比較文明的普通話重新表述一遍:“這就是知識分子的通病、互相之間就是看不起別人,這個也叫‘文人相輕’”
有時候他並不讚成謝老師的診斷、但是當麵還是表態‘讚成’,搞得謝老師還以為他是一個‘支持者’。
憶江南笑他“兩麵三刀”,他回答:“千萬不能搞壞關係、否則你會學不到東西的,進修結束是由帶教老師寫進修鑒定的”。
謝老師也會問問憶江南這個實習醫生:“你是怎麽看待這個問題的?”
如果是屬於學術分歧的問題,憶江南都會把兩位老師的不同觀點、認真對照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仔細進行分析,然後再以提問的形式請謝老師指教。
她還敢很坦率地表態:隻是各個學科涵蓋的範圍不同而已,沒有必要先定對錯;處理意見雖然可以不同、關鍵要看治療的臨床效果。
憶江南是不會違背認知說假話的。
帶教的謝老師看出來了這一點,還是很欣賞這位女學生的。
憶江南有足夠的智慧、表達她自己的看法,把問題歸結到學術範圍的差異上麵,而不是個人的對錯。
有時候很明顯就是兩位老師的負氣爭鬥,憶江南則會詭秘地一笑:“我發現老師們有時候也會像小孩子一樣、孔夫子可是說過‘四十而不惑’的”。
謝老師顯然是明白憶江南的意思了,他笑笑也就承認了“就是這麽一回事”。
他很有點男子漢的味道,隻要不是與他搞得很僵、他也不至於意氣用事的。
3床病人,一位81歲的老奶奶,童南秀、因為“心包炎”入院;體格檢查時,憶江南發現她的腰帶上係了一個小布包包。
她的兩個兒媳婦很快就得知了那個布包包,引起了她們的種種猜測和爭執不休:“起碼有300元......”大媳婦猜。
二媳婦說:“不止,可能有500元錢”。
兩個媳婦之間開展了一場明爭暗鬥。
相互詆毀對方平日裏的種種不孝惡行、都一反常態地給童奶奶送來了燉雞蛋、排骨湯;引得病房裏的其他病人和家屬們的鄙視和笑話。
為了對她的錢財負責任,謝老師、龔醫生和憶江南三個人同時給她做工作,經過好一通勸慰說服,童南秀這才顫顫巍巍地打開了那個包裹了一層又一層的布包包。
經過3人一起清點,一共有9元錢、30斤50年代印發的、早就過期了的糧票;一張她老頭子的照片、幾張皺皺巴巴的收據,這些就是她的全部“財產”。
這位童奶奶,生過9個孩子、存活的隻有2個兒子。
老伴早年去世,兩個媳婦成天給她氣受、還在盤算她死後的“布包”遺產......真是一把心酸淚。
醫生、病友和家屬們都一致決定、要為童奶奶‘保密’。
希望利用那兩個兒媳婦對“遺產”的幻想和貪婪、為童奶奶爭取垂危之際的那點可憐的“討好”,哪怕是多送幾次燉雞蛋,也能為她增添一些營養。
5床病人,是一位冶金學院機械係的大學生,半個月內因為“急性貧血原因待查”入院;
這位小張姑娘,是江蘇常州人,一人外出求學、遠離父母家人,得急病住進醫院。
憶江南很是喜歡這個端莊秀麗、活潑愛笑的女孩子,時不時幫助她打個飯打打開水、帶她去做個檢查;但願她僅僅是“貧血”而不是血液係統的嚴重毛病。
醫學院在南野見習時的內科帶教李談建老師,為了準備帶教77屆學生的見習而到地區醫院來頂班。
這位老師基礎理論比較紮實,憶江南決心抓住機會向他多多討教。
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李老師幫助憶江南係統地複習了《自發性氣胸》產生的原因、病理、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
講解了測量血壓的注意事項、肺部病理性呼吸音產生的機理、心髒聽診如何進行文字描述.....
進入實習以後、再進行這種基礎理論知識的強化、收獲太大了!
李談建老師覺得這位女生聰慧好學,接受能力很強,就像在南野教他們幾名學生學習《太極劍》那樣,很是令人愉悅、很有成就感。
與李老師相約,利用下午的空閑時間、多安排幾次這樣的強化學習。
出乎意外,中醫科那位多情的鍾老師,居然找人陪同,來到了地區醫院,借口是“來看看同學們”。
憶江南現在需要的是安寧清靜也包括感情上的療傷和靜止休眠,這時候她不歡迎任何人來擾亂她的平靜。
她對這位老師從來就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想與他發生什麽接觸;特意找了幾位同學鄒慶弟和周淑芬陪同一道接待這位“多情的騎士”。
幾個人聽著他有一搭沒一搭地提出的幾個問題:
“這個醫院的內科醫生之間是有派係之爭的,你們同學千萬不要卷進去......這麽多的進修醫生、實習醫生,要想打開工作局麵、就得要“搶的贏”,才能學到東西”......
幾個同學麵麵相覷,都未置可否沒有表態;看得出來這幾個學生都是一種很‘不以為然’的表情。
周淑芬趁他沒注意的時候,悄聲對憶江南嘀咕“這個老師講一些什麽問題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管理的病床、怎麽去搶別人應該做的事情,這不是要搞出事情來嗎?”
當憶江南送這位“多情騎士”下樓的時候,他還是很關心地問道:“這裏的夥食好不好,需要油票嗎......五一節放假打算做什麽,要不要回學校來玩玩或者我過來看看你......最近有一些新電影放映,需要我幫你們買電影票嗎”?
憶江南很客氣地一概謝絕了:“生活上很好、沒有任何問題;五一節期間要加班,希望能多學一些東西;如果需要看電影,都是同學們一起去的,單獨行動不太好”。
憶江南覺得自己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過了拒絕交往的態度、做到了最大的克製與禮貌。
如果還是這樣“打擾”,就可能連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會維持了;那樣的話、當老師的就會一點麵子都沒有啦。
至於內科科室內部,老師之間對病情處理的分歧的確存在。
科主任姓王,主要是進行行政管理。
科室業務負責人是黎明老師,女性、她的特長是心血管係統。
她習慣於從循環係統出發來認識或解釋病人的臨床症狀、她也要求其他醫生按照她的意見來辦。
她在心髒的動力學方麵、對心律失常的治療方麵很有造詣。
許多心髒病的病人,一旦出現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全靠她用藥物進行調節並搶救成功,在這個專業領域,科室裏麵沒有任何一位醫生能超過她。
謝老師,是個內科的“多麵手”醫生。
他實踐經驗比較豐富、思路比較開闊、路子比較野膽子又很大、最不喜歡長官意誌和墨守成規;他對黎醫生在搞醫學材料和醫藥實踐中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一些做法很是不以為然。
如果這個年代就能分出心髒內科和普通內科,這兩個人的學術理念就不會出現碰撞。
目前的情況就是隻有一個大內科,不同專科學術理念必然會產生一些矛盾。
當這兩位老師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出現分歧意見的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
40多歲的人就會像小年輕人那樣、各自搬救兵或尋求支持者、從科主任到書本、x光心電圖檢查、連人帶檢查報告統統搬出來,就是為了扞衛自己學科的正確性。
兩位老師各有所長,都是科室裏的業務骨幹、業務水平都很不錯。
他們對進修和實習的醫生態度都很好,當他們都需要支持者的時候,就是考驗大家的態度和智慧了。
所有的旁觀者心裏都很清楚,都是隻敢在私底下悄悄地議論。
就連這位態度最溫順、在老師麵前最是唯唯諾諾的龔醫生,他在私下居然非常尖刻、用當地的土話罵了一句“狗咬狗骨頭”。
當他看到憶江南十分驚詫的目光時,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再用比較文明的普通話重新表述一遍:“這就是知識分子的通病、互相之間就是看不起別人,這個也叫‘文人相輕’”
有時候他並不讚成謝老師的診斷、但是當麵還是表態‘讚成’,搞得謝老師還以為他是一個‘支持者’。
憶江南笑他“兩麵三刀”,他回答:“千萬不能搞壞關係、否則你會學不到東西的,進修結束是由帶教老師寫進修鑒定的”。
謝老師也會問問憶江南這個實習醫生:“你是怎麽看待這個問題的?”
如果是屬於學術分歧的問題,憶江南都會把兩位老師的不同觀點、認真對照自己所學的書本知識仔細進行分析,然後再以提問的形式請謝老師指教。
她還敢很坦率地表態:隻是各個學科涵蓋的範圍不同而已,沒有必要先定對錯;處理意見雖然可以不同、關鍵要看治療的臨床效果。
憶江南是不會違背認知說假話的。
帶教的謝老師看出來了這一點,還是很欣賞這位女學生的。
憶江南有足夠的智慧、表達她自己的看法,把問題歸結到學術範圍的差異上麵,而不是個人的對錯。
有時候很明顯就是兩位老師的負氣爭鬥,憶江南則會詭秘地一笑:“我發現老師們有時候也會像小孩子一樣、孔夫子可是說過‘四十而不惑’的”。
謝老師顯然是明白憶江南的意思了,他笑笑也就承認了“就是這麽一回事”。
他很有點男子漢的味道,隻要不是與他搞得很僵、他也不至於意氣用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