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濟南果然是宵禁前,陳娘子一聽忙拉著王婆與高娘子打下手,廚房裏熱氣升騰。
“大人可算回來了。”陳娘子顛勺笑道:“竟想不到大人這麽正直不阿。”
登州府的事情早已傳遍了濟南府,先是宋轍深入虎穴狼巢,揪出布政使司官糧之案,再是宋轍為佃戶重丈方田之舉,如今街頭巷尾誰不曉得。
倒不是誰有意為之,隻是那趙靖前陣子剛在濟南府裏走了一圈示眾,前因後果自然有人打聽。
“往日還當大人心裏隻有上頭,沒想到還是有下頭的。”王婆活了六十年,倒也總是看人看走眼。
佑兒進來時,三人都是一喜,隻叫她不沾陽春水,先將登州府的見聞講一遍。
她嘴皮子利索,講起事來抑揚頓挫,偏到關鍵處又吊足了三人胃口,陳娘子急得就要用鍋鏟子嚇她了。
比起這邊的歡聲笑語,宋轍回了公房眉頭就未曾舒展過。
先不說堆在案頭待他決斷的事務,就說玉京來的邸報就讓他心頭不安。
兵部、工部、漕運幾個要職都換成了首輔公孫賀的人,眼下趙靖在金吾衛地牢裏剛審出些眉目,隻怕後頭的事朝廷會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
隨著邸報送來的,還有戶部新下的律令,無非是些日常瑣事,隻多了條是單送運河沿路各司,責令今年提早勘核河道稅銀。
宋轍哂笑,若是沈謙這仗輸了,隻是進不了內閣,有皇上護著,他依舊高高在上,但他宋轍在山東就裏外不是人了。
自古牆頭草不會有好下場,宋轍緊握雙拳片刻,心頭已有答案。
佑兒端了宵夜叩門時,宋轍這屋裏都帶著一股子焦灼味。
見是她來,眉宇間的愁緒淡了些,也不急著用飯,隻喚她到書案前,指節點了點下頭的賬本道:“這是運河的稅銀,你明日得空在我屋子瞧瞧,可有不妥之處。”
這話的意思自然是有不妥處?運河要從汝州府過,因而佑兒是聽說過這筆稅銀的來由,南北行船經停各地歇腳時,都要給碼頭泊錢,這稅銀就是從這筆錢裏抽的。
泊錢視船隻大小多少來定,十兩泊前裏頭就要抽四錢上交稅銀。
佑兒咬了咬唇道:“大人,汝州的劉家就管著各碼頭生意......”
宋轍看了她一眼,自然曉得她心裏的忐忑不安:“你已是我衙門裏的人,不必在意其他。”
話是這樣說,瞧著佑兒眼裏的擔憂,又道:“山東段的河道大半流經汝州,你也知曉汝州的富裕,可這河道裏頭的文章比地上的還多。如今既已在齊總督那裏過了明路,往後與我隨行就以書吏打扮,自然無人小瞧了你。”
這意思是要帶她再回汝州府了。
“可是......奴婢沒有戶帖。”佑兒心頭還記掛著此事。
宋轍輕咳了聲,自己挖的坑還得自己填:“前陣子我已交代過了,你這戶籍就暫落清吏司衙門,想必這兩日就能拿到了。”
竟沒想到宋轍還掛著她的事,佑兒這次真的有些感動:“大人放心,這賬冊我必好好查看。”
“嗯,你曉得認真就好。”宋轍不再看她,隻往前去坐在飯桌前慢條斯理用著宵夜。
翌日,宋轍去了前院議事,佑兒果然坐在他的書桌前查賬。
她往日在家時,記的都是幾文錢,幾吊錢的賬目,如今跟著宋轍看的賬從未下過萬兩。
不免咂舌:“衙門這般有錢,也不知為何這賦稅還收得層出不窮。”
劉家富裕她是知道的,可佑兒不知的是劉家在汝州竟有碼頭八處,每處平攤下來一年至少有六萬兩泊錢,拋去每處給衙門的二千四百兩稅銀,隻是碼頭就要掙四十多萬兩!
佑兒倒吸一口涼氣,若劉家真有這麽多錢,也不必買她這樣琴棋書畫樣樣不通的女兒家,好歹是知書達理的小姐不是?
宋轍下晌回來,見佑兒麵色可謂是震驚,藏在袖裏的手頓了頓,問道:“這是怎得?”
佑兒回過神來,將自己的想法說明:“劉家雖富,但奴婢覺得還沒到這個地步。”
見她已會舉一反三,宋轍淡笑:“我昨夜早告訴你,水裏頭的情形比地上複雜。”
說罷將袖中的戶帖遞給她:“這是你的戶帖,何掌固親自跑了曆城縣衙給你落了戶,今後你就放心在衙門做事了。”
曆城是濟南府的附郭縣,就如登州與蓬萊,皆府縣同城。
佑兒自然喜不自勝,拿著戶帖左看右看,讀著裏頭的字,忽怔道:“我從鄭家單列出來了!立了女戶!”
時下女戶難立,即使寡婦也是暫領戶名,除非家中再無男丁,衙門才允單列。
佑兒本以為是另補一個,誰知竟是這般,豈能不喜。
她又是笑又是哭,竟語無倫次,宋轍倒是刻意矜持:“你本就被鄭家賣了,自然算不得鄭家的人,既然如此算作孤女,就隻能立女戶。”
佑兒抹了淚珠,抽泣道:“大人放心,奴婢不怕回汝州去了。”
宋轍將目光落在窗外,克製自己想為她拭去殘淚的情緒,隻用緊繃的手取下烏紗帽,擱到桌上道:“你不怕自然最好。”
相比較佑兒漫溢的情緒,他站在書案前沉穩看著佑兒算出的賬目,深思熟慮過後,才道:“既如此,這幾日你就先將存疑的賬目寫下來,待梳理好後,與我同去汝州。”
趙靖的案子審得極快,按道理來說,官員涉及貪腐之案,必然要都察院與吏部參與共審的,一來一回盤查少說也得兩個月的時間。
宋轍看著玉京下來布告,隻說了趙靖與山東布政使司參議何光茂勾結,倒賣官糧流入黑市牟利,期間牽扯另幾個知府縣令。
隻是這裏頭最大的官,也才是四品參議,趙炳這兼任的布政使連失察之責也未添筆寫上。
倒是稀奇,莫說是官場之人,就是百姓裏頭的明眼人也曉得,這麽多糧豈是一個參議能隻手遮天的。
若是沒有趙炳首肯,如何出得了布政使司倉房。
可見一來趙炳身後有人做保,二來朝廷也不打算在此時換下這巡撫。
正值催繳秋稅之時,不知是齊平宗下了暗令,還是被這官糧案震懾的緣故,倒是再無人請宋轍去相商稅銀之事。
“大人可算回來了。”陳娘子顛勺笑道:“竟想不到大人這麽正直不阿。”
登州府的事情早已傳遍了濟南府,先是宋轍深入虎穴狼巢,揪出布政使司官糧之案,再是宋轍為佃戶重丈方田之舉,如今街頭巷尾誰不曉得。
倒不是誰有意為之,隻是那趙靖前陣子剛在濟南府裏走了一圈示眾,前因後果自然有人打聽。
“往日還當大人心裏隻有上頭,沒想到還是有下頭的。”王婆活了六十年,倒也總是看人看走眼。
佑兒進來時,三人都是一喜,隻叫她不沾陽春水,先將登州府的見聞講一遍。
她嘴皮子利索,講起事來抑揚頓挫,偏到關鍵處又吊足了三人胃口,陳娘子急得就要用鍋鏟子嚇她了。
比起這邊的歡聲笑語,宋轍回了公房眉頭就未曾舒展過。
先不說堆在案頭待他決斷的事務,就說玉京來的邸報就讓他心頭不安。
兵部、工部、漕運幾個要職都換成了首輔公孫賀的人,眼下趙靖在金吾衛地牢裏剛審出些眉目,隻怕後頭的事朝廷會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
隨著邸報送來的,還有戶部新下的律令,無非是些日常瑣事,隻多了條是單送運河沿路各司,責令今年提早勘核河道稅銀。
宋轍哂笑,若是沈謙這仗輸了,隻是進不了內閣,有皇上護著,他依舊高高在上,但他宋轍在山東就裏外不是人了。
自古牆頭草不會有好下場,宋轍緊握雙拳片刻,心頭已有答案。
佑兒端了宵夜叩門時,宋轍這屋裏都帶著一股子焦灼味。
見是她來,眉宇間的愁緒淡了些,也不急著用飯,隻喚她到書案前,指節點了點下頭的賬本道:“這是運河的稅銀,你明日得空在我屋子瞧瞧,可有不妥之處。”
這話的意思自然是有不妥處?運河要從汝州府過,因而佑兒是聽說過這筆稅銀的來由,南北行船經停各地歇腳時,都要給碼頭泊錢,這稅銀就是從這筆錢裏抽的。
泊錢視船隻大小多少來定,十兩泊前裏頭就要抽四錢上交稅銀。
佑兒咬了咬唇道:“大人,汝州的劉家就管著各碼頭生意......”
宋轍看了她一眼,自然曉得她心裏的忐忑不安:“你已是我衙門裏的人,不必在意其他。”
話是這樣說,瞧著佑兒眼裏的擔憂,又道:“山東段的河道大半流經汝州,你也知曉汝州的富裕,可這河道裏頭的文章比地上的還多。如今既已在齊總督那裏過了明路,往後與我隨行就以書吏打扮,自然無人小瞧了你。”
這意思是要帶她再回汝州府了。
“可是......奴婢沒有戶帖。”佑兒心頭還記掛著此事。
宋轍輕咳了聲,自己挖的坑還得自己填:“前陣子我已交代過了,你這戶籍就暫落清吏司衙門,想必這兩日就能拿到了。”
竟沒想到宋轍還掛著她的事,佑兒這次真的有些感動:“大人放心,這賬冊我必好好查看。”
“嗯,你曉得認真就好。”宋轍不再看她,隻往前去坐在飯桌前慢條斯理用著宵夜。
翌日,宋轍去了前院議事,佑兒果然坐在他的書桌前查賬。
她往日在家時,記的都是幾文錢,幾吊錢的賬目,如今跟著宋轍看的賬從未下過萬兩。
不免咂舌:“衙門這般有錢,也不知為何這賦稅還收得層出不窮。”
劉家富裕她是知道的,可佑兒不知的是劉家在汝州竟有碼頭八處,每處平攤下來一年至少有六萬兩泊錢,拋去每處給衙門的二千四百兩稅銀,隻是碼頭就要掙四十多萬兩!
佑兒倒吸一口涼氣,若劉家真有這麽多錢,也不必買她這樣琴棋書畫樣樣不通的女兒家,好歹是知書達理的小姐不是?
宋轍下晌回來,見佑兒麵色可謂是震驚,藏在袖裏的手頓了頓,問道:“這是怎得?”
佑兒回過神來,將自己的想法說明:“劉家雖富,但奴婢覺得還沒到這個地步。”
見她已會舉一反三,宋轍淡笑:“我昨夜早告訴你,水裏頭的情形比地上複雜。”
說罷將袖中的戶帖遞給她:“這是你的戶帖,何掌固親自跑了曆城縣衙給你落了戶,今後你就放心在衙門做事了。”
曆城是濟南府的附郭縣,就如登州與蓬萊,皆府縣同城。
佑兒自然喜不自勝,拿著戶帖左看右看,讀著裏頭的字,忽怔道:“我從鄭家單列出來了!立了女戶!”
時下女戶難立,即使寡婦也是暫領戶名,除非家中再無男丁,衙門才允單列。
佑兒本以為是另補一個,誰知竟是這般,豈能不喜。
她又是笑又是哭,竟語無倫次,宋轍倒是刻意矜持:“你本就被鄭家賣了,自然算不得鄭家的人,既然如此算作孤女,就隻能立女戶。”
佑兒抹了淚珠,抽泣道:“大人放心,奴婢不怕回汝州去了。”
宋轍將目光落在窗外,克製自己想為她拭去殘淚的情緒,隻用緊繃的手取下烏紗帽,擱到桌上道:“你不怕自然最好。”
相比較佑兒漫溢的情緒,他站在書案前沉穩看著佑兒算出的賬目,深思熟慮過後,才道:“既如此,這幾日你就先將存疑的賬目寫下來,待梳理好後,與我同去汝州。”
趙靖的案子審得極快,按道理來說,官員涉及貪腐之案,必然要都察院與吏部參與共審的,一來一回盤查少說也得兩個月的時間。
宋轍看著玉京下來布告,隻說了趙靖與山東布政使司參議何光茂勾結,倒賣官糧流入黑市牟利,期間牽扯另幾個知府縣令。
隻是這裏頭最大的官,也才是四品參議,趙炳這兼任的布政使連失察之責也未添筆寫上。
倒是稀奇,莫說是官場之人,就是百姓裏頭的明眼人也曉得,這麽多糧豈是一個參議能隻手遮天的。
若是沒有趙炳首肯,如何出得了布政使司倉房。
可見一來趙炳身後有人做保,二來朝廷也不打算在此時換下這巡撫。
正值催繳秋稅之時,不知是齊平宗下了暗令,還是被這官糧案震懾的緣故,倒是再無人請宋轍去相商稅銀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