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幹部家訪
青磚下的秘密:靈泉守護者 作者:一隻頹廢的大肥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灶膛的火舌舔著鐵鍋,三姑沈張氏用木勺攪動著野菜糊糊,枯黃的槐葉在湯裏打轉,蒸騰起的熱氣混著焦糊味,將廚房熏得昏黃。大姑沈劉氏蹲在牆角,用槐葉汁給最後幾個空間紅薯染色,薯皮上的金斑被染成深褐色,埋進帶蟲眼的麥秸堆裏,隻露出半截發黑的薯身。
“他三姑,”大姑低聲道,“把靈泉土豆埋深點,灶灰裏多蓋層麥秸,桂花主任的眼睛比趙鐵柱還尖。”她望向院外,婦女主任林桂花的藍布衫已晃過竹籬笆,袖口的“抓革命”袖章在陽光下格外刺眼。
三姑點頭,將三個靈泉土豆塞進灶膛的熱灰裏,表麵用燒焦的薯皮蓋住:“昨兒夜裏,空間的土豆又結新果了,”她故意提高聲音,“可惜咱吃不上,都得交給公社大食堂。”
院門“吱呀”推開,林桂花的語錄本拍在門框上:“秀蘭她姑,忙著呢?”她的目光掃過灶台,落在牆角的破瓦罐上,那裏裝著沈家“發黴”的麥麩,“公社接到舉報,說有人家裏藏細糧,我來看看。”
大姑立刻抹著眼睛迎上去,袖口露出補丁下的靈泉艾草香囊:“主任,您瞅瞅,咱這廚房,比公社的牛棚還幹淨。”她掀開米缸,裏麵堆著摻了槐葉渣的碎紅薯幹,“晌午的糊糊,還是借的張老漢家的麥麩。”
林桂花用竹筷戳了戳缸底,碎薯幹上的金斑讓她心裏一跳——當然,那是沈秀蘭提前用槐葉汁染的。她忽然指向灶台:“這口鍋,比公社食堂的還新,莫不是‘投機倒把’換的?”
三姑從灶膛取出個焦黑的土豆,掰成兩半,裏麵的黃瓤混著槐葉碎:“主任說笑了,這鍋是秀蘭她爹留下的,補了三次鍋底,”她遞過土豆,“您嚐嚐?後山的野薯,苦得能咽死牛。”
林桂花皺眉避開,目光落在醃菜壇上,壇口漂著層白黴——那是沈秀蘭用野漆樹汁偽造的:“打開看看。”
大姑慌忙阻攔:“主任,這菜醃壞了,臭得很——”
“讓主任看!”林桂花掀開壇蓋,刺鼻的酸味混著腐葉味撲麵而來,上層的蘿卜幹發黑長黴,卻沒看見壇底用靈泉水泡的金黃菜心。她的指尖在壇沿劃過,觸到極淺的麥穗紋——那是沈家醃菜壇的暗記,與雞窩木牌一致。
沈秀蘭的身影從地窖上來,圍裙裏兜著剛從空間摘的野莧菜,葉片被染成枯黃:“主任來了?”她故意讓莧菜掉在地上,露出底下的金斑——當然,那是用槐花粉撒的,“巧了,正想給您送點‘神泉菜’,您上次說孩子咳嗽——”
林桂花的手在半空頓住,想起半個月前沈家送的靈泉蜜,治好了兒子的百日咳。她咳了兩聲,語氣放軟:“秀蘭,公社的‘節約糧食’運動,你家是模範,可別讓人戳脊梁骨。”她指向牆角的破碗櫃,“聽說你家有‘山神爺賜的細糧’?”
沈默軒適時地從裏屋轉出,手裏攥著本磨破的《毛澤東選集》:“主任,您看這碗櫃,”他推開櫃門,裏麵擺著幾個粗瓷碗,碗底剩著野菜糊糊,“咱全家每晚都念‘節約糧食’的語錄,碗都舔得比公社的菜勺還幹淨。”
林桂花的目光在碗櫃裏打轉,忽然看見碗底刻著極小的麥穗紋,與沈家雞窩的木牌一致。她想起趙鐵柱婆娘說的“沈家的雞蛋能下奶”,想起自己收的那罐蜂蜜,終於合上語錄本:“行吧,別藏著掖著,公社的眼睛亮著——”她忽然壓低聲音,“你三姑醃的菜,給我家捎半罐,孩子饞得慌。”
等主任離開,大姑立刻掀開醃菜壇,底層的金黃菜心在油燈下泛著微光:“好險,她再往下翻半寸——”
“沒事,”沈秀蘭輕笑,舉起片染成褐色的菜葉,“我在壇口鋪了三層腐葉,靈泉的菜心用槐葉汁泡過,連味都辨不出。”她望向灶膛,“剛才主任看見的焦土豆,是普通薯,靈泉的藏在第三層磚縫裏,用麥秸裹著。”
沈默軒從地窖上來,手裏攥著片金斑甘草葉,表麵用槐樹皮蹭得粗糙:“主任的語錄本裏夾著咱送的蜜漬枇杷葉,她要是化驗壇裏的菜,隻會測出‘天然生物堿’,”他指向院外,“明珠在學校說,主任家的孩子吃了咱的‘神泉菜’,病都好了,現在全鎮都傳‘桂花主任包庇沈家’。”
三姑忽然輕笑,用木勺敲了敲醃菜壇:“我在壇底刻了‘桂花’二字,主任要是再來查,就說‘給她備的年貨’,她好意思翻?”
更深露重時,沈家三兄妹在地窖裏複盤,沈默誠摸著新打的碗櫃榫卯,上麵刻著與醃菜壇相同的麥穗紋:“小軒,主任的袖章蹭到了靈泉菜葉,要不要——”
“不用,”沈默軒搖頭,從空間取出片野漆樹葉子,“她回家洗手時,隻會以為是壇口的腐葉汁,正好坐實‘醃菜有毒’的說法。”他望向二姐,“明早您去鎮上,給主任家送半罐‘毒醃菜’,就說‘壇口發黴的,底下的好’,她要是敢吃,苦得她三天睡不著。”
沈秀蘭點頭,指尖劃過醃菜壇的暗紋:“我在菜心裏藏了片靈泉甘草,主任要是拉肚子,就會以為是‘山神爺顯靈’,再也不敢查。”她忽然輕笑,“其實靈泉水早把苦味中和了,她吃著隻會覺得脆嫩。”
五更天,沈默軒蹲在灶台前,看著三姑將靈泉土豆埋進新燒的灶灰,薯皮上的焦痕完美掩蓋了金斑。他知道,這場幹部家訪不過是時代的小插曲,沈家早已將廚房變成了偽裝的戰場——灶灰裏藏著救命的糧食,醃菜壇底埋著靈泉的饋贈,每一碗野菜糊糊,都漂著掩蓋真相的槐葉。
林桂花的腳步聲在院外消失,伴隨著她的嘟囔:“沈家的廚房,比公社的糧倉還幹淨……”沈默軒笑了,摸了摸胸前的玉佩,麥穗紋在暗處發燙,像在肯定他們的應對——當秘密藏進焦黑的薯皮,當饋贈混著腐葉的酸臭,連最嚴苛的檢查,也會在生活的苦味中,悄然放過那些閃著微光的希望。
“他三姑,”大姑低聲道,“把靈泉土豆埋深點,灶灰裏多蓋層麥秸,桂花主任的眼睛比趙鐵柱還尖。”她望向院外,婦女主任林桂花的藍布衫已晃過竹籬笆,袖口的“抓革命”袖章在陽光下格外刺眼。
三姑點頭,將三個靈泉土豆塞進灶膛的熱灰裏,表麵用燒焦的薯皮蓋住:“昨兒夜裏,空間的土豆又結新果了,”她故意提高聲音,“可惜咱吃不上,都得交給公社大食堂。”
院門“吱呀”推開,林桂花的語錄本拍在門框上:“秀蘭她姑,忙著呢?”她的目光掃過灶台,落在牆角的破瓦罐上,那裏裝著沈家“發黴”的麥麩,“公社接到舉報,說有人家裏藏細糧,我來看看。”
大姑立刻抹著眼睛迎上去,袖口露出補丁下的靈泉艾草香囊:“主任,您瞅瞅,咱這廚房,比公社的牛棚還幹淨。”她掀開米缸,裏麵堆著摻了槐葉渣的碎紅薯幹,“晌午的糊糊,還是借的張老漢家的麥麩。”
林桂花用竹筷戳了戳缸底,碎薯幹上的金斑讓她心裏一跳——當然,那是沈秀蘭提前用槐葉汁染的。她忽然指向灶台:“這口鍋,比公社食堂的還新,莫不是‘投機倒把’換的?”
三姑從灶膛取出個焦黑的土豆,掰成兩半,裏麵的黃瓤混著槐葉碎:“主任說笑了,這鍋是秀蘭她爹留下的,補了三次鍋底,”她遞過土豆,“您嚐嚐?後山的野薯,苦得能咽死牛。”
林桂花皺眉避開,目光落在醃菜壇上,壇口漂著層白黴——那是沈秀蘭用野漆樹汁偽造的:“打開看看。”
大姑慌忙阻攔:“主任,這菜醃壞了,臭得很——”
“讓主任看!”林桂花掀開壇蓋,刺鼻的酸味混著腐葉味撲麵而來,上層的蘿卜幹發黑長黴,卻沒看見壇底用靈泉水泡的金黃菜心。她的指尖在壇沿劃過,觸到極淺的麥穗紋——那是沈家醃菜壇的暗記,與雞窩木牌一致。
沈秀蘭的身影從地窖上來,圍裙裏兜著剛從空間摘的野莧菜,葉片被染成枯黃:“主任來了?”她故意讓莧菜掉在地上,露出底下的金斑——當然,那是用槐花粉撒的,“巧了,正想給您送點‘神泉菜’,您上次說孩子咳嗽——”
林桂花的手在半空頓住,想起半個月前沈家送的靈泉蜜,治好了兒子的百日咳。她咳了兩聲,語氣放軟:“秀蘭,公社的‘節約糧食’運動,你家是模範,可別讓人戳脊梁骨。”她指向牆角的破碗櫃,“聽說你家有‘山神爺賜的細糧’?”
沈默軒適時地從裏屋轉出,手裏攥著本磨破的《毛澤東選集》:“主任,您看這碗櫃,”他推開櫃門,裏麵擺著幾個粗瓷碗,碗底剩著野菜糊糊,“咱全家每晚都念‘節約糧食’的語錄,碗都舔得比公社的菜勺還幹淨。”
林桂花的目光在碗櫃裏打轉,忽然看見碗底刻著極小的麥穗紋,與沈家雞窩的木牌一致。她想起趙鐵柱婆娘說的“沈家的雞蛋能下奶”,想起自己收的那罐蜂蜜,終於合上語錄本:“行吧,別藏著掖著,公社的眼睛亮著——”她忽然壓低聲音,“你三姑醃的菜,給我家捎半罐,孩子饞得慌。”
等主任離開,大姑立刻掀開醃菜壇,底層的金黃菜心在油燈下泛著微光:“好險,她再往下翻半寸——”
“沒事,”沈秀蘭輕笑,舉起片染成褐色的菜葉,“我在壇口鋪了三層腐葉,靈泉的菜心用槐葉汁泡過,連味都辨不出。”她望向灶膛,“剛才主任看見的焦土豆,是普通薯,靈泉的藏在第三層磚縫裏,用麥秸裹著。”
沈默軒從地窖上來,手裏攥著片金斑甘草葉,表麵用槐樹皮蹭得粗糙:“主任的語錄本裏夾著咱送的蜜漬枇杷葉,她要是化驗壇裏的菜,隻會測出‘天然生物堿’,”他指向院外,“明珠在學校說,主任家的孩子吃了咱的‘神泉菜’,病都好了,現在全鎮都傳‘桂花主任包庇沈家’。”
三姑忽然輕笑,用木勺敲了敲醃菜壇:“我在壇底刻了‘桂花’二字,主任要是再來查,就說‘給她備的年貨’,她好意思翻?”
更深露重時,沈家三兄妹在地窖裏複盤,沈默誠摸著新打的碗櫃榫卯,上麵刻著與醃菜壇相同的麥穗紋:“小軒,主任的袖章蹭到了靈泉菜葉,要不要——”
“不用,”沈默軒搖頭,從空間取出片野漆樹葉子,“她回家洗手時,隻會以為是壇口的腐葉汁,正好坐實‘醃菜有毒’的說法。”他望向二姐,“明早您去鎮上,給主任家送半罐‘毒醃菜’,就說‘壇口發黴的,底下的好’,她要是敢吃,苦得她三天睡不著。”
沈秀蘭點頭,指尖劃過醃菜壇的暗紋:“我在菜心裏藏了片靈泉甘草,主任要是拉肚子,就會以為是‘山神爺顯靈’,再也不敢查。”她忽然輕笑,“其實靈泉水早把苦味中和了,她吃著隻會覺得脆嫩。”
五更天,沈默軒蹲在灶台前,看著三姑將靈泉土豆埋進新燒的灶灰,薯皮上的焦痕完美掩蓋了金斑。他知道,這場幹部家訪不過是時代的小插曲,沈家早已將廚房變成了偽裝的戰場——灶灰裏藏著救命的糧食,醃菜壇底埋著靈泉的饋贈,每一碗野菜糊糊,都漂著掩蓋真相的槐葉。
林桂花的腳步聲在院外消失,伴隨著她的嘟囔:“沈家的廚房,比公社的糧倉還幹淨……”沈默軒笑了,摸了摸胸前的玉佩,麥穗紋在暗處發燙,像在肯定他們的應對——當秘密藏進焦黑的薯皮,當饋贈混著腐葉的酸臭,連最嚴苛的檢查,也會在生活的苦味中,悄然放過那些閃著微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