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木器換糧
青磚下的秘密:靈泉守護者 作者:一隻頹廢的大肥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臘月初二,西北風卷著碎雪灌進西廂房的木格窗,沈默誠握著刨子的手凍得通紅,新打的梨木鋤頭把在煤油燈下泛著溫潤的光。這是他用空間裏的野鬆木刨的第三件農具,木紋裏隱約可見麥穗狀的金斑,比普通鬆木硬上三分,卻又帶著奇異的韌性。
“哥,這木頭比公社倉庫的椴木還好。”沈默軒蹲在地上,摸著剛打好的犁鏵,鐵刃上凝著層薄霜——這是用空間裏的磁石礦砂淬的火,鋒利得能劃破凍土。
沈默誠擦了把額角的汗,刨花落在補丁摞補丁的褲腿上:“老陳說明晚在土地廟交易,讓帶兩把鋤頭、三柄鐮刀。”他壓低聲音,“可趙鐵柱那小子最近總在村口晃悠,看見我進山就跟著,昨兒還把咱新打的木鍬搶去‘檢查’。”
沈秀蘭端著靈泉煮的紅薯粥進來,碗沿結著薄冰:“放心,我在木柄裏塞了片槐葉——趙鐵柱聞見就咳嗽,他娘的還以為咱後山有‘瘴氣’。”她指著牆角的竹筐,裏麵碼著五匹新紡的土布,“這匹青布給老陳當‘封口費’,他要是敢泄露,就斷了他的‘野雞蛋’供應。”
沈默軒點頭,忽然聽見東廂房傳來三姑的咳嗽聲。自從用靈泉水泡過桑樹皮當茶飲,三姑的癆病好了大半,此刻正借著油燈給巧兒補棉襖,針腳細密得能穿針引線:“誠子,把鬆木屑收起來,明早我拌上麩子喂雞,比集體的飼料還頂餓。”
夜深人靜時,沈默誠背著竹簍出門,簍底墊著半筐玉米芯,農具藏在夾層裏。後山的土地廟離村三裏,廟前的老槐樹在月光下投出詭異的影子,樹洞裏傳來三聲貓頭鷹叫——這是老陳的暗號。
“沈大哥,來了?”老陳的獨眼在陰影裏發亮,手裏的旱煙袋明滅不定,“縣供銷社的王主任放話了,隻要你家的農具能砍動凍土層,一斤木材換三兩糧票,比黑市高一倍。”
沈默誠掀開竹簍,露出油光水滑的鋤頭把:“老陳叔,這是後山岩縫裏長的‘鐵鬆木’,十年才長碗口粗,您看這紋路——”他故意用鐮刀在木柄上劃了道,露出下麵的金斑,“砍石頭都不帶崩口的。”
老陳倒吸一口涼氣,煙袋鍋子差點掉地上:“我的娘嘞,這要是讓公社知道,還不得當成‘資本主義奇珍’收走?”他迅速掏出布票和糧票,“五把鋤頭,十柄鐮刀,換二十斤糧票、三尺工業票,還有——”他神秘兮兮地遞過個小紙包,“縣醫院的退燒片,給你家小妹備著。”
交易剛結束,西北坡傳來踩雪聲。沈默誠心頭一緊,立刻將農具塞進樹洞,抓起把鬆針撒在路口——這是沈默軒教的,靈泉泡過的鬆針能讓追蹤者打噴嚏。果然,趙鐵柱的咒罵聲傳來:“他娘的,誰撒的迷魂藥?”
回到家,沈默軒正在地窖裏清點糧票,煤油燈映得他臉色發青:“哥,老陳說縣木材廠在招臨時工,要會使刨子的好手,你把這柄‘鐵鬆木’斧子帶上,就說在後山拾的。”他摸著斧柄上的天然紋路,“記住,隻說能砍硬木,別提金斑。”
三日後,沈默誠揣著斧子走進縣木材廠,木屑味撲麵而來。廠長王建國正在訓斥木工:“一群飯桶,凍土層刨不動,春播就要耽誤!”看見沈默誠手裏的斧子,眼睛登時亮了:“試試這根槐木!”
斧子落下,槐木應聲而斷,刃口竟毫無缺口。王建國搶過斧子,發現木紋裏的金斑:“好小子,從哪兒弄的神斧?”
沈默誠按照弟弟教的,憨厚地笑:“後山崖縫裏撿的,廠長要是看得上,我每周送兩把來,換個臨時工名額就行。”
王建國拍著他的肩膀大笑:“臨時工?隻要你能保證每月五把這樣的斧子,我直接給你轉正式工,還能住廠裏的集體宿舍!”他壓低聲音,“不過醜話說在前頭,這斧子的來路,你要是敢泄露半個字——”
沈默誠忙不迭點頭,心裏卻鬆了口氣。出了廠門,他摸了摸懷裏的招工表,發現上麵的“家庭成分”欄被劃了紅圈,想起弟弟連夜偽造的“三代貧農證明”,突然覺得手裏的斧子比平時重了三分。
臘月廿三,沈家迎來第一次“豐收宴”。沈默誠用糧票換了半塊臘肉,沈秀蘭用空間麵粉蒸了花卷,就連三個姑姑都喝上了靈泉燉的雞湯。巧兒咬著花卷,突然指著窗台上的農具驚呼:“哥,鋤頭把上的金斑會動!”
眾人望去,隻見木柄上的麥穗狀金斑在油燈下若隱若現,像是活過來的麥穗在微風中搖曳。沈默軒心裏明白,這是空間木材與玉佩的共鳴,卻故意笑道:“傻丫頭,那是樹疤,明天帶你去後山看真正的‘會動的麥穗’。”
深夜,沈默誠獨自坐在門檻上,望著後山的方向。新打的農具藏在空間入口的石縫裏,那裏新栽了三棵空間鬆樹,樹苗在月光下泛著銀光,比普通鬆苗粗上一倍。他摸了摸腰間的玉佩——自從弟弟說這是沈家的“活命根”,他便時刻揣在懷裏,睡覺都不敢離身。
“誠子,想啥呢?”大姑沈劉氏披著棉襖過來,手裏攥著雙新納的鞋底,“你爹臨走前說,沈家的男人就得像後山的鬆樹,經得起風雪。如今你帶著弟妹們熬出了頭,他在底下也能閉眼了。”
沈默誠接過鞋底,觸到裏麵墊著的空間棉絮,柔軟得像雲彩:“娘,等開春,我打算用老陳換的化肥在後山開塊地,就說種‘試驗田’,收的糧食……”
“收的糧食先緊著孩子們。”大姑打斷他,渾濁的眼睛望著東廂房,“你二姑的癆病雖好了,可巧兒還在長身體,明珠在公社小學教書,也得吃得體麵些。”她忽然壓低聲音,“秀蘭說,你換的糧票能給巧兒做件新棉褲?”
沈默誠點頭,看著大姑蹣跚著回屋,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她把自己的棉褲撕了給巧兒補棉襖,自己裹著草簾子過夜。他抹了把臉,起身走進地窖,空間裏的靈泉正在靜靜流淌,新打的農具整齊地擺在石台上,木紋裏的金斑愈發清晰,像是老祖宗在暗處看著他們,看著沈家在這饑荒年代,用雙手和秘密,耕出一條活路。
趙鐵柱的腳步聲再次在村口響起,這次他沒帶狗,卻抱著個陶罐,裏麵裝著沈家送的“鬆針茶”——喝了能治咳嗽的“神藥”。沈默誠冷笑,知道對方又來討好處,卻不打算揭穿。在這吃人的年代,利益交換比刀子更能堵住嘴。
雪越下越大,沈默軒正在空間裏嚐試用靈泉水浸泡棉籽,忽然發現黑土邊緣又擴出半畝地,新土上竟自動長出了麻類植物。他想起《農正秘典》裏的“五果篇”,知道空間在根據他的需求自我調整,心裏既喜又憂——秘密越大,風險也越大,可看著家人逐漸紅潤的臉色,他知道,這條路,必須走下去。
“哥,這木頭比公社倉庫的椴木還好。”沈默軒蹲在地上,摸著剛打好的犁鏵,鐵刃上凝著層薄霜——這是用空間裏的磁石礦砂淬的火,鋒利得能劃破凍土。
沈默誠擦了把額角的汗,刨花落在補丁摞補丁的褲腿上:“老陳說明晚在土地廟交易,讓帶兩把鋤頭、三柄鐮刀。”他壓低聲音,“可趙鐵柱那小子最近總在村口晃悠,看見我進山就跟著,昨兒還把咱新打的木鍬搶去‘檢查’。”
沈秀蘭端著靈泉煮的紅薯粥進來,碗沿結著薄冰:“放心,我在木柄裏塞了片槐葉——趙鐵柱聞見就咳嗽,他娘的還以為咱後山有‘瘴氣’。”她指著牆角的竹筐,裏麵碼著五匹新紡的土布,“這匹青布給老陳當‘封口費’,他要是敢泄露,就斷了他的‘野雞蛋’供應。”
沈默軒點頭,忽然聽見東廂房傳來三姑的咳嗽聲。自從用靈泉水泡過桑樹皮當茶飲,三姑的癆病好了大半,此刻正借著油燈給巧兒補棉襖,針腳細密得能穿針引線:“誠子,把鬆木屑收起來,明早我拌上麩子喂雞,比集體的飼料還頂餓。”
夜深人靜時,沈默誠背著竹簍出門,簍底墊著半筐玉米芯,農具藏在夾層裏。後山的土地廟離村三裏,廟前的老槐樹在月光下投出詭異的影子,樹洞裏傳來三聲貓頭鷹叫——這是老陳的暗號。
“沈大哥,來了?”老陳的獨眼在陰影裏發亮,手裏的旱煙袋明滅不定,“縣供銷社的王主任放話了,隻要你家的農具能砍動凍土層,一斤木材換三兩糧票,比黑市高一倍。”
沈默誠掀開竹簍,露出油光水滑的鋤頭把:“老陳叔,這是後山岩縫裏長的‘鐵鬆木’,十年才長碗口粗,您看這紋路——”他故意用鐮刀在木柄上劃了道,露出下麵的金斑,“砍石頭都不帶崩口的。”
老陳倒吸一口涼氣,煙袋鍋子差點掉地上:“我的娘嘞,這要是讓公社知道,還不得當成‘資本主義奇珍’收走?”他迅速掏出布票和糧票,“五把鋤頭,十柄鐮刀,換二十斤糧票、三尺工業票,還有——”他神秘兮兮地遞過個小紙包,“縣醫院的退燒片,給你家小妹備著。”
交易剛結束,西北坡傳來踩雪聲。沈默誠心頭一緊,立刻將農具塞進樹洞,抓起把鬆針撒在路口——這是沈默軒教的,靈泉泡過的鬆針能讓追蹤者打噴嚏。果然,趙鐵柱的咒罵聲傳來:“他娘的,誰撒的迷魂藥?”
回到家,沈默軒正在地窖裏清點糧票,煤油燈映得他臉色發青:“哥,老陳說縣木材廠在招臨時工,要會使刨子的好手,你把這柄‘鐵鬆木’斧子帶上,就說在後山拾的。”他摸著斧柄上的天然紋路,“記住,隻說能砍硬木,別提金斑。”
三日後,沈默誠揣著斧子走進縣木材廠,木屑味撲麵而來。廠長王建國正在訓斥木工:“一群飯桶,凍土層刨不動,春播就要耽誤!”看見沈默誠手裏的斧子,眼睛登時亮了:“試試這根槐木!”
斧子落下,槐木應聲而斷,刃口竟毫無缺口。王建國搶過斧子,發現木紋裏的金斑:“好小子,從哪兒弄的神斧?”
沈默誠按照弟弟教的,憨厚地笑:“後山崖縫裏撿的,廠長要是看得上,我每周送兩把來,換個臨時工名額就行。”
王建國拍著他的肩膀大笑:“臨時工?隻要你能保證每月五把這樣的斧子,我直接給你轉正式工,還能住廠裏的集體宿舍!”他壓低聲音,“不過醜話說在前頭,這斧子的來路,你要是敢泄露半個字——”
沈默誠忙不迭點頭,心裏卻鬆了口氣。出了廠門,他摸了摸懷裏的招工表,發現上麵的“家庭成分”欄被劃了紅圈,想起弟弟連夜偽造的“三代貧農證明”,突然覺得手裏的斧子比平時重了三分。
臘月廿三,沈家迎來第一次“豐收宴”。沈默誠用糧票換了半塊臘肉,沈秀蘭用空間麵粉蒸了花卷,就連三個姑姑都喝上了靈泉燉的雞湯。巧兒咬著花卷,突然指著窗台上的農具驚呼:“哥,鋤頭把上的金斑會動!”
眾人望去,隻見木柄上的麥穗狀金斑在油燈下若隱若現,像是活過來的麥穗在微風中搖曳。沈默軒心裏明白,這是空間木材與玉佩的共鳴,卻故意笑道:“傻丫頭,那是樹疤,明天帶你去後山看真正的‘會動的麥穗’。”
深夜,沈默誠獨自坐在門檻上,望著後山的方向。新打的農具藏在空間入口的石縫裏,那裏新栽了三棵空間鬆樹,樹苗在月光下泛著銀光,比普通鬆苗粗上一倍。他摸了摸腰間的玉佩——自從弟弟說這是沈家的“活命根”,他便時刻揣在懷裏,睡覺都不敢離身。
“誠子,想啥呢?”大姑沈劉氏披著棉襖過來,手裏攥著雙新納的鞋底,“你爹臨走前說,沈家的男人就得像後山的鬆樹,經得起風雪。如今你帶著弟妹們熬出了頭,他在底下也能閉眼了。”
沈默誠接過鞋底,觸到裏麵墊著的空間棉絮,柔軟得像雲彩:“娘,等開春,我打算用老陳換的化肥在後山開塊地,就說種‘試驗田’,收的糧食……”
“收的糧食先緊著孩子們。”大姑打斷他,渾濁的眼睛望著東廂房,“你二姑的癆病雖好了,可巧兒還在長身體,明珠在公社小學教書,也得吃得體麵些。”她忽然壓低聲音,“秀蘭說,你換的糧票能給巧兒做件新棉褲?”
沈默誠點頭,看著大姑蹣跚著回屋,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她把自己的棉褲撕了給巧兒補棉襖,自己裹著草簾子過夜。他抹了把臉,起身走進地窖,空間裏的靈泉正在靜靜流淌,新打的農具整齊地擺在石台上,木紋裏的金斑愈發清晰,像是老祖宗在暗處看著他們,看著沈家在這饑荒年代,用雙手和秘密,耕出一條活路。
趙鐵柱的腳步聲再次在村口響起,這次他沒帶狗,卻抱著個陶罐,裏麵裝著沈家送的“鬆針茶”——喝了能治咳嗽的“神藥”。沈默誠冷笑,知道對方又來討好處,卻不打算揭穿。在這吃人的年代,利益交換比刀子更能堵住嘴。
雪越下越大,沈默軒正在空間裏嚐試用靈泉水浸泡棉籽,忽然發現黑土邊緣又擴出半畝地,新土上竟自動長出了麻類植物。他想起《農正秘典》裏的“五果篇”,知道空間在根據他的需求自我調整,心裏既喜又憂——秘密越大,風險也越大,可看著家人逐漸紅潤的臉色,他知道,這條路,必須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