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在吃早餐的時候,楊寧竟然拿出地圖鋪在了桌子上。


    她說:“書生,蕭安,你們覺得這地圖中畫的這種地形會是我們這邊的山嗎?燕山不太可能有這種地形,這山的坡度太陡峭了,不符合燕山的形製。”


    書生吃驚地說:“你咋有這地形圖的?你哪裏來的?”


    書生把本子拿過去,直接就把地形圖給扯下去,把那張紙緊緊地抓在了手心裏。


    蕭安一拍桌子看著我說:“王守仁,你腦殼裏裝的是漿糊還是屎哦,你在做啥子!”


    我說:“楊寧非要知道,我覺得我們既然是合作夥伴了,沒必要瞞著她吧。再說了,她可是我的未婚妻。”


    楊寧也說:“是啊,你們這是幹嘛,你們在挑撥我們夫妻感情嗎?”


    王寧氣得一摔筷子,說不吃了。起來就走了。


    書生也是指著我說:“你簡直就是豬!”


    說完書生也走了。


    老趙低著頭吃飯,一句話不說。


    我說:“老趙,你覺得呢?”


    老趙說:“吃飯吧!”


    我說:“我想知道,為啥都覺得我錯了,楊寧是我未婚妻,難道我把地圖告訴她有錯?你們到底咋想的嘛!”


    老趙一句話不說了,低著頭隻顧著吃東西。


    我也氣得一摔筷子說:“簡直莫名其妙!人跟人之間就不能真誠一點嗎?待人以誠難道就是傻?簡直豈有此理!”


    我起來也走了。


    楊寧立即追著我說:“守仁,守仁你別這樣,大家都是自己人,還是要團結!”


    我大聲說:“還可能團結嗎?你看看他們那嘴臉,給你看地圖咋了?就他們配知道,你就不配知道嗎?他們是不是太自私了啊!”


    楊寧這時候歎口氣說:“算了,我看啊,我還是退出吧。不能因為我影響了你們之間的友誼啊!守仁,我先回去住兩天,你千萬不要因為我和蕭安書生他們鬧掰了,我不想你這樣。”


    我說:“這樣的朋友還有必要處下去嗎?”


    楊寧說:“守仁,你聽我的,別這樣。做人要大度!”


    回到後院,楊寧騎上自行車就走了,臨走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要因為她影響我們之間的團結。


    楊寧走後,我去了前院,蕭安和書生都笑了。


    我說:“我就納悶兒了,楊寧怎麽就覺得我缺心眼的呢?”


    書生用折扇敲了一下我的肩膀說:“這你就不懂了,她不是覺得你傻,她隻是覺得自己太有魅力了。高估了自己。”


    我說:“楊寧的確是有魅力的,那小臉蛋,那整齊又潔白的牙齒,那眉眼,頭發是那麽的黑,頭皮又那麽白,挨著她坐著,就有香氣往鼻子裏鑽。”


    蕭安說:“真的假的?你的魂怕是都被勾走了吧。”


    我立即否定道:“咋會!我王守仁坐懷不亂!”


    楊寧走了就沒有再回來,當我去楊家找楊寧的時候,老段告訴我,楊寧去她姥姥家了,說是她大舅過六十大壽,她去給她大舅祝壽去了。


    其實我心知肚明,什麽祝壽啊,多半是去了金陵,到了金陵之後,她會和陸英俊在當地走訪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麽建文皇帝的傳說。之後他們再決定去什麽地方,不過大方向不會錯,大概率是朝著雲貴川一帶去了。


    雖然地圖給了他們,但是線索還在我們手裏,我們還是按照既定路線,準備進燕山。


    不過在走之前,我讓三小兒打聽了陸英俊的消息,果然,陸英俊也不在北平。他一定是和楊寧一起南下金陵了。


    這次進山是我們四個人,我,蕭安,書生和老趙。


    楊寧弄了兩頭驢過來,我們剛好就有了四頭驢,幹脆都帶上了,我們牽著驢就進了山。按照老趙說的,回來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騎驢回來。


    進山之後我就在想,一天時間,這一天時間我家祖先能走多遠呢。


    這故事裏也沒說是騎馬還是坐車,或者說是步行。


    老趙說:“大概率是趕車,古時候出門都是趕車出行的。騎馬打仗行,但是趕路是絕對不行的。因為騎馬帶不了物資啊!趕車就沒問題,最主要就是要有個車棚,走著走著,要是趕上下雨了,趕車到樹下,鑽進車棚不僅能避雨,還能美美地睡一覺。”


    我說:“那是馬車還是驢車呢?”


    “應該是驢車。”老趙說,“馬多值錢啊,那是要上戰場的,牛更值錢,那是要耕田的。隻有驢,上不了戰場,耕不了田,但是驢要是用來拉車,兼顧了馬的速度和牛的耐力。”


    我點頭說:“驢車的話跑得可就快了,我見過小毛驢拉著車在路上跑,人根本追不上。那小鈴鐺響得才叫一個清脆。”


    老趙說:“一輛驢車要是走平路,一天能走一百裏。要是走山路,一天也能走五十裏。尤其是你家祖先那種跑長途的驢車,車都很輕,驢很壯。”


    書生擺著手說:“那時候的車質量並不好,尤其是車輪的質量沒辦法和現在比。我覺得一天能走三十裏就不錯了。”


    老趙說:“那就按照四十裏算吧。還有,我覺得離開北平進山,並不是離開北平城區,應該是離開了居庸關大車店,然後出了居庸關到了匈奴那邊,走了一天的時間。你們覺得呢?”


    書生說:“老趙,你覺得這大瓦房村在居庸關外麵不合理,匈奴咋可能建大瓦房嘛!大瓦房村一定在居庸關以內。蕭安,你覺得呢?”


    蕭安點頭說:“我覺得書生說得有道理,這大瓦房村啊,一定在居庸關內。關外不可能有大瓦房,匈奴除了會打獵,根本不懂燒瓦。他們連鐵鍋都沒有,肉都是用火燒著吃。”


    書生說:“最關鍵的是,在這深山裏有大瓦房的話,那一定是軍事設施。要麽是朱元璋修的,要麽是朱棣修的,我覺得這大瓦房啊,應該離著居庸關不遠。”


    老趙也點點頭,看來他是認同了這個說法,不過他又說:“這樣的話,我們就在居庸關內尋訪。我們就朝著居庸關方向走。”


    我們師徒四人,哦不,我們四個家夥就這樣牽著驢,直奔居庸關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探墓筆記:1949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渡並收藏我的探墓筆記:1949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