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一說,和中堂顯然是在說笑,但中堂大人對於剛剛才被他判定為“馬屁精”的趙有祿卻是一改前觀,認為確是可造之材。
大白話,這小子腦袋瓜子挺靈活的嘛。
至於這小子在揚州府學大搞忠心教育,還弄出個什麽“生入文華殿、死入紫光閣”的口號出來,在中堂大人眼中就有點過了。
純純就是標新立異,妄圖以此引人注目,欲圖幸進而已。
若換作兩榜進士正途出身的官員做這事,中堂大人或許能給點個讚,幫著在皇上那吹兩句,但一個捐監的做這事,怎麽看都有些叫人別扭。
何況那趙有祿前番因為交一千兩議罪銀已經被皇上連升五級,這屁股還沒坐熱就迫不及待大拍皇上馬屁,中堂大人又不是傻子,怎麽可能成全這小子呢。
要不是考慮這小子剛被自己和皇上樹成議罪銀“典型”給上了報,中堂大人或許就一巴掌把這小子打成原型了。
你真當本官是高俅、蔡京之輩不成!
若論忠心,本中堂讓你兩條胳膊你小子都打不過。
隻未想這小子標新立異之餘倒也有點頭腦,其在揚州要搞的“借讀”一事恰到好處的撓到了中堂大人癢癢根——缺錢!
“揚州府學搞借讀收學費這事,你們幾個看一看,議一議,看看好還是不好。”
替大清掌了十幾年財政大權的中堂大人,豈能看不出“借讀”一事蘊含的巨大商業前景,但中堂大人有個好習慣,那就是善於聽取眾人意見,不喜歡獨斷專行。
“借讀?”
幾位內務府官員對這一從未聽過的名詞均是不解,待一一看過揚州恒利分號所報內容後,幹了多年“經濟”工作的他們立時就叫起了好。
不叫好不行,沒見剛剛中堂大人說趙有祿當教授屈材了麽。
這說明什麽?
不就說明中堂大人是認可揚州府學搞借讀嘛。
腦子壞了才跟中堂唱反調。
“對啊,各地官學若都能放開限製招收學子借讀,可不就能給朝廷收上不少銀子嘛!”
說這話的是都虞司郎中範濤,此人雖不是內務府包衣出身,家族跟內務府關係卻是很近,乃山西有名皇商範家之後。
曾祖便是“八大皇商”之首的範永鬥。
所謂“皇商”乃指明末時支持清軍入關立下大功的晉商,這幫山西商人被順治酬功禦封為皇商,籍也從民改隸內務府。
至如今,八大皇商有不少後人在朝廷和內務府任職,已然與內務府合二為一。
府存商存,府亡商亡。
其餘官員看法跟範濤差不多,都認為若允許各地官學廣為招收學子借讀,不僅有利地方教化,也能為國庫增收,乃一舉兩得的好事,若將此事於全國大力推廣更能極大緩減朝廷的財政壓力。
隻一個官員提出不同看法,此人就是營造司主事孫彥琨。
這位孫大人認為如果允許各地官學大搞借讀,勢必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原本作為公平公正所在的官學會充斥大量無才無德的學生。
“.卑職擔心此類學生一多,那些家境貧寒但學業優秀的學子很有可能會因此失去在官學就讀的機會,從而無法支撐舉業。
另外無才無德學生數量過多必會影響優秀學子學業,良莠不齊便違了朝廷科舉取士初衷,望中堂大人三思。”
孫彥琨的意見引起和珅重視,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曆。
當年他被選入鹹安宮官學讀書將“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深得老師嘉許,時著名大儒袁枚也曾當麵表彰他和弟弟和琳“少小聞詩通禮”。
可即便如此,自負胸有成墨的中堂大人信心百倍去報名參加科舉,結果卻是名落孫山,由此可見舉業之難,學子之艱辛。
“借讀”一事本質就是收錢讓差生進官學讀書,朝廷和地方好從中“漁利”,如此一來,那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怎麽辦?
官學是朝廷培養人才的地方,可不能真搞的烏煙瘴氣。
猶豫間,都虞司郎中範濤卻站起躬身道:“中堂,下官倒以為孫大人言之有誤。”
和珅抬手示意範濤坐下說話。
“好學子何必借讀?”
範郎中的意思學業優秀的學子本來就為官學錄取,隻要嚴令地方官學嚴格遵守這一製度,壓根不必擔心名額擠占問題。
孫彥琨聽後立即搖頭表示反對:“範大人如何保證地方為了蠅頭小利不去擠占優秀學子名額?又如何確保優秀學子不受劣生影響?”
“一是加強對地方官學的監察;二可令地方將招收的借讀生與官學生分開教學”
範濤提了幾點可行辦法,堅持借讀一事利大於弊,不可因區區小弊丟了大利。
接著算了筆賬,如果一個府的官學多收幾百名借讀生,一個借讀生就算一年收一百兩學費,一年也能多收幾萬兩。
全國有多少府?又有多少州縣?
又有多少想進入官學讀書卻因資質不行被拒之門外的?
哪怕一個學生隻收十兩費用,加在一起一年也有幾百萬兩進項了。
“中堂,眼下國庫空虛,多一筆進項總是好的,況這件事對普通百姓也並無多大損害,富人也不在乎這點學費,隻要朝廷加強監管,官學因材施教,卑職認為借讀一事絕對可行,況讀書的學生多了,不也是我乾隆盛世一大佐證?”
範濤最後那句話一下戳中和珅內心,不由點頭道:“範郎中言之有理,隻借讀一事古今中外聞所未聞,本朝亦無先例,我擔心若推廣此事朝中定有人反對,說我和珅前腳搞議罪銀禍國殃民,後腳搞借讀大肆斂財啊。”
言罷,苦笑一聲,在某些官員眼裏,他和珅還真就罪大惡極,高俅再生、蔡京第二。
可這幫官員又哪知道他為大清操碎了多少心。
還好,主子懂他。
“今年是皇上萬壽,中堂大人不若將這借讀稱為皇上萬壽恩典,如此朝中誰敢反對?”
晉商後人果然頭腦比一般人活一些,範濤出的這主意還真能把滿朝文武的嘴巴給堵住。
和珅沒有說話,隻是在那若有所思。
見狀,孫彥琨知道中堂大人這是心動了,暗歎一聲沒敢再反對。
果然,片刻之後中堂大人就吩咐管家劉全備轎進宮。
皇上身邊第一大紅人和中堂進宮,哪有侍衛敢攔,暢通無阻便到了皇帝寢宮養心殿,待問太監知皇帝在東暖閣後便步行走了過來。
暖閣外候著的首領太監李玉見和中堂來了,趕緊上前行禮低聲道:“中堂,主子在同成親王、嘉親王說話呢。”
“噢?”
和珅朝閣中看去,沒見到十五阿哥永琰身影,隻見到十一阿哥永瑆露出一半的身影,點了點頭後隨口問李玉:“二位王爺什麽時候來的?”
“來了有一會了。”
李玉起身時很自然的收了和中堂遞給他的一張百兩銀票,隨口給中堂大人遞了個小話:“孫中堂給主子上了折子,推薦朱珪出任四川總督。”
孫中堂說的是軍機大臣、吏部漢尚書孫士毅。
朱珪是現任禮部漢侍郎,也是嘉親王永琰的師傅。
和珅對此事一無所知,不由眉頭微皺:“主子是為朱珪的事召嘉親王進宮的?”
“那倒不是,”
四下看了眼,李玉壓低聲音道:“今兒晌午主子不知怎麽就想起端慧皇太子了,難過的很,用過午膳後便叫奴才派人叫二位親王進宮了。”
端慧皇太子是當今皇帝嫡長子,其名永璉乃祖父雍正所賜,不僅極受祖父疼愛,也最為父皇乾隆喜歡,故而乾隆元年時就被密定為皇太子,誰想過了兩年永璉就因偶感風寒夭折。
最喜歡的愛子早夭折,對乾隆無疑是個極大打擊,為此五天沒有臨朝,還把密定永璉為皇太子的密旨公之於眾。
隻此時永璉夭折已經五十二年,怎的主子突然想到這個早逝的嫡長子的?
和珅覺得事情不簡單,再結合孫士毅背著自己推薦十五阿哥師傅朱珪擔任四川總督,而四川總督又擔負明年用兵雪區的後勤輜重任務,屆時必與福康安、海蘭察等統兵大將來往密切,心中便隱隱有了猜測。
當下不著聲色來到暖閣外跪下請安道:“奴才和珅恭請聖安!”
“和珅麽,快進來。”
暖閣內的老太爺因為耳朵不太好使,剛開始還不知道自己最喜歡的和珅來了,還是十一阿哥永瑆跟父皇說的。
“是,主子!”
和珅趕緊從地上起身輕步邁入暖閣,剛進去卻見十五阿哥嘉慶王永琰跪在地上小心翼翼道:“父皇思念大哥之心兒臣豈能不知,隻兒臣為弟,大哥為兄,以弟拜兄似乎與禮不合。”
說完,有些忐忑不安的垂下頭,不敢正視父皇。
半躺在榻上的老太爺不知是沒聽清,還是不高興,並沒有理會很是緊張的兒子,而是看向進來的和珅:“你今兒不是不當值麽,怎麽有空到朕這邊來的?”
“回主子,奴才聽說件事覺得很高興,便想讓主子也高興高興。”
和珅笑著上前將兩淮巡鹽禦史鄭博文的折子給遞了上去。
這道折子他原本不想遞的,但這會非遞不可。
因為地上跪著的是十五阿哥。
大白話,這小子腦袋瓜子挺靈活的嘛。
至於這小子在揚州府學大搞忠心教育,還弄出個什麽“生入文華殿、死入紫光閣”的口號出來,在中堂大人眼中就有點過了。
純純就是標新立異,妄圖以此引人注目,欲圖幸進而已。
若換作兩榜進士正途出身的官員做這事,中堂大人或許能給點個讚,幫著在皇上那吹兩句,但一個捐監的做這事,怎麽看都有些叫人別扭。
何況那趙有祿前番因為交一千兩議罪銀已經被皇上連升五級,這屁股還沒坐熱就迫不及待大拍皇上馬屁,中堂大人又不是傻子,怎麽可能成全這小子呢。
要不是考慮這小子剛被自己和皇上樹成議罪銀“典型”給上了報,中堂大人或許就一巴掌把這小子打成原型了。
你真當本官是高俅、蔡京之輩不成!
若論忠心,本中堂讓你兩條胳膊你小子都打不過。
隻未想這小子標新立異之餘倒也有點頭腦,其在揚州要搞的“借讀”一事恰到好處的撓到了中堂大人癢癢根——缺錢!
“揚州府學搞借讀收學費這事,你們幾個看一看,議一議,看看好還是不好。”
替大清掌了十幾年財政大權的中堂大人,豈能看不出“借讀”一事蘊含的巨大商業前景,但中堂大人有個好習慣,那就是善於聽取眾人意見,不喜歡獨斷專行。
“借讀?”
幾位內務府官員對這一從未聽過的名詞均是不解,待一一看過揚州恒利分號所報內容後,幹了多年“經濟”工作的他們立時就叫起了好。
不叫好不行,沒見剛剛中堂大人說趙有祿當教授屈材了麽。
這說明什麽?
不就說明中堂大人是認可揚州府學搞借讀嘛。
腦子壞了才跟中堂唱反調。
“對啊,各地官學若都能放開限製招收學子借讀,可不就能給朝廷收上不少銀子嘛!”
說這話的是都虞司郎中範濤,此人雖不是內務府包衣出身,家族跟內務府關係卻是很近,乃山西有名皇商範家之後。
曾祖便是“八大皇商”之首的範永鬥。
所謂“皇商”乃指明末時支持清軍入關立下大功的晉商,這幫山西商人被順治酬功禦封為皇商,籍也從民改隸內務府。
至如今,八大皇商有不少後人在朝廷和內務府任職,已然與內務府合二為一。
府存商存,府亡商亡。
其餘官員看法跟範濤差不多,都認為若允許各地官學廣為招收學子借讀,不僅有利地方教化,也能為國庫增收,乃一舉兩得的好事,若將此事於全國大力推廣更能極大緩減朝廷的財政壓力。
隻一個官員提出不同看法,此人就是營造司主事孫彥琨。
這位孫大人認為如果允許各地官學大搞借讀,勢必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原本作為公平公正所在的官學會充斥大量無才無德的學生。
“.卑職擔心此類學生一多,那些家境貧寒但學業優秀的學子很有可能會因此失去在官學就讀的機會,從而無法支撐舉業。
另外無才無德學生數量過多必會影響優秀學子學業,良莠不齊便違了朝廷科舉取士初衷,望中堂大人三思。”
孫彥琨的意見引起和珅重視,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曆。
當年他被選入鹹安宮官學讀書將“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深得老師嘉許,時著名大儒袁枚也曾當麵表彰他和弟弟和琳“少小聞詩通禮”。
可即便如此,自負胸有成墨的中堂大人信心百倍去報名參加科舉,結果卻是名落孫山,由此可見舉業之難,學子之艱辛。
“借讀”一事本質就是收錢讓差生進官學讀書,朝廷和地方好從中“漁利”,如此一來,那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怎麽辦?
官學是朝廷培養人才的地方,可不能真搞的烏煙瘴氣。
猶豫間,都虞司郎中範濤卻站起躬身道:“中堂,下官倒以為孫大人言之有誤。”
和珅抬手示意範濤坐下說話。
“好學子何必借讀?”
範郎中的意思學業優秀的學子本來就為官學錄取,隻要嚴令地方官學嚴格遵守這一製度,壓根不必擔心名額擠占問題。
孫彥琨聽後立即搖頭表示反對:“範大人如何保證地方為了蠅頭小利不去擠占優秀學子名額?又如何確保優秀學子不受劣生影響?”
“一是加強對地方官學的監察;二可令地方將招收的借讀生與官學生分開教學”
範濤提了幾點可行辦法,堅持借讀一事利大於弊,不可因區區小弊丟了大利。
接著算了筆賬,如果一個府的官學多收幾百名借讀生,一個借讀生就算一年收一百兩學費,一年也能多收幾萬兩。
全國有多少府?又有多少州縣?
又有多少想進入官學讀書卻因資質不行被拒之門外的?
哪怕一個學生隻收十兩費用,加在一起一年也有幾百萬兩進項了。
“中堂,眼下國庫空虛,多一筆進項總是好的,況這件事對普通百姓也並無多大損害,富人也不在乎這點學費,隻要朝廷加強監管,官學因材施教,卑職認為借讀一事絕對可行,況讀書的學生多了,不也是我乾隆盛世一大佐證?”
範濤最後那句話一下戳中和珅內心,不由點頭道:“範郎中言之有理,隻借讀一事古今中外聞所未聞,本朝亦無先例,我擔心若推廣此事朝中定有人反對,說我和珅前腳搞議罪銀禍國殃民,後腳搞借讀大肆斂財啊。”
言罷,苦笑一聲,在某些官員眼裏,他和珅還真就罪大惡極,高俅再生、蔡京第二。
可這幫官員又哪知道他為大清操碎了多少心。
還好,主子懂他。
“今年是皇上萬壽,中堂大人不若將這借讀稱為皇上萬壽恩典,如此朝中誰敢反對?”
晉商後人果然頭腦比一般人活一些,範濤出的這主意還真能把滿朝文武的嘴巴給堵住。
和珅沒有說話,隻是在那若有所思。
見狀,孫彥琨知道中堂大人這是心動了,暗歎一聲沒敢再反對。
果然,片刻之後中堂大人就吩咐管家劉全備轎進宮。
皇上身邊第一大紅人和中堂進宮,哪有侍衛敢攔,暢通無阻便到了皇帝寢宮養心殿,待問太監知皇帝在東暖閣後便步行走了過來。
暖閣外候著的首領太監李玉見和中堂來了,趕緊上前行禮低聲道:“中堂,主子在同成親王、嘉親王說話呢。”
“噢?”
和珅朝閣中看去,沒見到十五阿哥永琰身影,隻見到十一阿哥永瑆露出一半的身影,點了點頭後隨口問李玉:“二位王爺什麽時候來的?”
“來了有一會了。”
李玉起身時很自然的收了和中堂遞給他的一張百兩銀票,隨口給中堂大人遞了個小話:“孫中堂給主子上了折子,推薦朱珪出任四川總督。”
孫中堂說的是軍機大臣、吏部漢尚書孫士毅。
朱珪是現任禮部漢侍郎,也是嘉親王永琰的師傅。
和珅對此事一無所知,不由眉頭微皺:“主子是為朱珪的事召嘉親王進宮的?”
“那倒不是,”
四下看了眼,李玉壓低聲音道:“今兒晌午主子不知怎麽就想起端慧皇太子了,難過的很,用過午膳後便叫奴才派人叫二位親王進宮了。”
端慧皇太子是當今皇帝嫡長子,其名永璉乃祖父雍正所賜,不僅極受祖父疼愛,也最為父皇乾隆喜歡,故而乾隆元年時就被密定為皇太子,誰想過了兩年永璉就因偶感風寒夭折。
最喜歡的愛子早夭折,對乾隆無疑是個極大打擊,為此五天沒有臨朝,還把密定永璉為皇太子的密旨公之於眾。
隻此時永璉夭折已經五十二年,怎的主子突然想到這個早逝的嫡長子的?
和珅覺得事情不簡單,再結合孫士毅背著自己推薦十五阿哥師傅朱珪擔任四川總督,而四川總督又擔負明年用兵雪區的後勤輜重任務,屆時必與福康安、海蘭察等統兵大將來往密切,心中便隱隱有了猜測。
當下不著聲色來到暖閣外跪下請安道:“奴才和珅恭請聖安!”
“和珅麽,快進來。”
暖閣內的老太爺因為耳朵不太好使,剛開始還不知道自己最喜歡的和珅來了,還是十一阿哥永瑆跟父皇說的。
“是,主子!”
和珅趕緊從地上起身輕步邁入暖閣,剛進去卻見十五阿哥嘉慶王永琰跪在地上小心翼翼道:“父皇思念大哥之心兒臣豈能不知,隻兒臣為弟,大哥為兄,以弟拜兄似乎與禮不合。”
說完,有些忐忑不安的垂下頭,不敢正視父皇。
半躺在榻上的老太爺不知是沒聽清,還是不高興,並沒有理會很是緊張的兒子,而是看向進來的和珅:“你今兒不是不當值麽,怎麽有空到朕這邊來的?”
“回主子,奴才聽說件事覺得很高興,便想讓主子也高興高興。”
和珅笑著上前將兩淮巡鹽禦史鄭博文的折子給遞了上去。
這道折子他原本不想遞的,但這會非遞不可。
因為地上跪著的是十五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