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認同
快穿:每次都是地獄開局 作者:音冰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煤球還是很快做出了成品,嬴政最後甚至調了兵去煤礦那邊做事,就是為了加急處理好更多的煤礦,讓秦國百姓能過個暖和的冬天。
殷靈毓的“民家”不是光說說的,她是真的會做,嬴政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在著眼於六國時,也能等一等秦人。
更何況殷靈毓拿出來的東西也大多都是民生一類。
有一日落雪時,嬴政與殷靈毓一同賞雪,兩人倒是沒喝酒,煮的是趙姬從前發明的那“藥茶”,隻是水裏除了紅棗還有蜂蜜,甘草,枸杞,甜絲絲的,比起從前的簡陋版本要好喝很多。
煮茶用的是就是煤爐,但這個並未廣泛推廣應用,實在是當下才開始改善煉鐵,供應不上。
另一邊炭盆上還烤著糯米糕,板栗,橘子,氣味清甜。
嬴政就放鬆著心情,看雪花一層層飄落在鹹陽宮,往年這個時候他總要擔憂,冬日會導致人口的減少,百姓撿不足柴火,又沒有厚重的衣物,總會在冬日裏凍餓而死。
但今年,至少煤炭很便宜,絕大多數百姓家中,都能足足的燒起炭盆來。
“靈毓,多謝你。”
私下裏無人時,嬴政就會叫殷靈毓為靈毓,人前才會稱殷卿。
今日便就他們二人,李斯忙著一樁捕快們遞上來的案子,並不在場。
殷靈毓抿了口茶水,輕聲歎息:“政兄竟是與我生分了。”
嬴政一怔,這樣的稱呼他已經許久未聽到了,他抬眼看向殷靈毓,她總是黑衣,灑脫又耀眼,此刻與他對視,大大方方抬手敬他一杯。
於是嬴政失笑的抬手回了一下:“說好的酒,你這算不算敷衍我?”
“怎麽會呢。”殷靈毓把玩著玉爵,狡黠一笑:“你就說,我來沒來。”
嬴政垂眸,指尖摩挲一下腕上早已圓潤的玄鳥。
“所以,我才說謝。”
那何止是來了,還帶了那麽多人和東西,來了就開始為他大秦增磚添瓦,他和殷靈毓敘舊都沒敘,先就為了大秦學宮,為了今冬和明春忙碌了個明明白白。
殷靈毓給他的,遠比他們當初的約定要厚重許多。
嬴政並非能理所應當,對此視而不見的接下之人。
殷靈毓用筷子夾起一塊被烤的鼓起泡,撐裂了酥脆外殼的糯米糕拍了拍,等它稍微晾涼。
“你無需自覺有愧,你本就配得上這些。”
嬴政心中溫暖,麵上卻一伸手。
“那這塊歸我。”
“一半。”
“也行。”
“就不能自己烤去?”
“不要,自己烤哪有順手快。”
這話一出,嬴政與殷靈毓對視一眼,彼此明了。
農具改良後,說簡單也簡單,要發下去用就注定會被研究,仿製,像是草木灰肥與發酵肥料,必定要於市井田間反複傳揚,也瞞不住。
就像前兩日探子才傳回來的,趙國已經再四處尋找煤炭,試圖照搬煤球一樣。
既然瞞不住,那不如就讓六國人好好瞧一瞧,看一看,哪怕將他們養肥了一些也沒關係,總歸最終還是他們秦國的人。
特別是在知道,殷靈毓有何等秘密武器之後,嬴政更是信心十足了。
“王上打算怎麽辦?”殷靈毓咬了一口自己那一半。
“要說名正言順征戰,還是要等親政。”嬴政也咬下一口,表情有些無奈。
這個確實沒辦法,他雖然握住了大部分的權力,但名義上沒有親政就是沒有,底層的士兵現在雖然讓尉繚按照殷靈毓所說的開始進行愛國教育,但要想真正讓軍隊士氣高昂,為大秦而戰,他現在的威望還不夠。
也是因此,他們重逢後,哪怕嬴政看著那六國輿圖蠢蠢欲動,也還是暫且壓下,與殷靈毓等人商議,決意專心富民強國,以待來日。
想到這裏,嬴政又歎口氣,狠狠咬下一大口,他現在都快要想親自進軍營了,可惜他到底是秦王,而且手握政權,不合適也沒時間。
“不急,總歸你我不也做好長久打算了麽?”殷靈毓慢悠悠道。
“是。”嬴政一想,那點子心急也就煙消雲散,勾了勾唇角,重回了運籌帷幄的沉穩:“總要讓我秦人永以生為秦民而自驕,讓六國之民爭先恐後來投為好。”
苛政?暴秦?
可我大秦能讓百姓吃飽穿暖,你們卻連民眾都留不住,又拿什麽來與我大秦相爭,相抗衡?
嬴政於是笑的越發欣然,隻是二人賞完了雪,喝飽了茶,李斯已經帶著新的政務文書通報入內了。
“斯卿用些點心茶水暖暖身子吧。”嬴政接過那一遝紙,順口關懷道。
“多謝王上。”李斯的確有些凍著了,跪坐到炭盆旁,殷靈毓給他倒了杯熱水,李斯謝了聲,接過就啜飲起來。
三人圍著爐子,再次加班。
所幸嬴政等人的努力並未白費,在低廉量大的煤球下,秦國罕見的過了個暖冬。
翻過年,春漫山。
改良過後的農具,伴隨著秦吏們的呼喊,傳遍了鄉間田頭。
“燒草木灰撒在地裏能肥田!但別撒太多!多了莊稼要長不活!”
“官府發的犁頭並非私有!各家各戶什麽時候用自行協調!敢以此生事者!罰錢入獄!”
“還有起壟溝,把田地整成一條條的壟和溝,這樣排水方便,莊稼根也長的更好!”
秦吏扯著嗓子喊了一遍又一遍,百姓們雖然一開始有些疑惑,但看到官府如此重視,還是照做起來。
私底下自然是絮絮交談,交換情報。
“這犁看著怪模怪樣,好用著嘞!”
“可不!真輕!好拉多了!這玩意兒可真中!”
“那什麽簍子車,推著就能往地裏撒種子!可好使了!你們家還沒使上嗎?”
“哎呦!你不早說!俺家人當時沒聽懂,不會用嘞!”
“傻了不是?去找那些什麽捕快呀!他們主動教!還幫咱幹活嘞!”
昔日遊俠成了下地好手,鄧陵氏倒不覺得有什麽,這樣利國利民,幫扶百姓的好事,墨家子弟義不容辭。
春耕是大事,秦國上下雖然做足了準備,推廣起各種新技術,新工具依舊是磕磕絆絆的,更別提才拿到情報的其他六國。
學?怎麽學?百姓地都種好了,挖了重種嗎?
殷靈毓的“民家”不是光說說的,她是真的會做,嬴政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在著眼於六國時,也能等一等秦人。
更何況殷靈毓拿出來的東西也大多都是民生一類。
有一日落雪時,嬴政與殷靈毓一同賞雪,兩人倒是沒喝酒,煮的是趙姬從前發明的那“藥茶”,隻是水裏除了紅棗還有蜂蜜,甘草,枸杞,甜絲絲的,比起從前的簡陋版本要好喝很多。
煮茶用的是就是煤爐,但這個並未廣泛推廣應用,實在是當下才開始改善煉鐵,供應不上。
另一邊炭盆上還烤著糯米糕,板栗,橘子,氣味清甜。
嬴政就放鬆著心情,看雪花一層層飄落在鹹陽宮,往年這個時候他總要擔憂,冬日會導致人口的減少,百姓撿不足柴火,又沒有厚重的衣物,總會在冬日裏凍餓而死。
但今年,至少煤炭很便宜,絕大多數百姓家中,都能足足的燒起炭盆來。
“靈毓,多謝你。”
私下裏無人時,嬴政就會叫殷靈毓為靈毓,人前才會稱殷卿。
今日便就他們二人,李斯忙著一樁捕快們遞上來的案子,並不在場。
殷靈毓抿了口茶水,輕聲歎息:“政兄竟是與我生分了。”
嬴政一怔,這樣的稱呼他已經許久未聽到了,他抬眼看向殷靈毓,她總是黑衣,灑脫又耀眼,此刻與他對視,大大方方抬手敬他一杯。
於是嬴政失笑的抬手回了一下:“說好的酒,你這算不算敷衍我?”
“怎麽會呢。”殷靈毓把玩著玉爵,狡黠一笑:“你就說,我來沒來。”
嬴政垂眸,指尖摩挲一下腕上早已圓潤的玄鳥。
“所以,我才說謝。”
那何止是來了,還帶了那麽多人和東西,來了就開始為他大秦增磚添瓦,他和殷靈毓敘舊都沒敘,先就為了大秦學宮,為了今冬和明春忙碌了個明明白白。
殷靈毓給他的,遠比他們當初的約定要厚重許多。
嬴政並非能理所應當,對此視而不見的接下之人。
殷靈毓用筷子夾起一塊被烤的鼓起泡,撐裂了酥脆外殼的糯米糕拍了拍,等它稍微晾涼。
“你無需自覺有愧,你本就配得上這些。”
嬴政心中溫暖,麵上卻一伸手。
“那這塊歸我。”
“一半。”
“也行。”
“就不能自己烤去?”
“不要,自己烤哪有順手快。”
這話一出,嬴政與殷靈毓對視一眼,彼此明了。
農具改良後,說簡單也簡單,要發下去用就注定會被研究,仿製,像是草木灰肥與發酵肥料,必定要於市井田間反複傳揚,也瞞不住。
就像前兩日探子才傳回來的,趙國已經再四處尋找煤炭,試圖照搬煤球一樣。
既然瞞不住,那不如就讓六國人好好瞧一瞧,看一看,哪怕將他們養肥了一些也沒關係,總歸最終還是他們秦國的人。
特別是在知道,殷靈毓有何等秘密武器之後,嬴政更是信心十足了。
“王上打算怎麽辦?”殷靈毓咬了一口自己那一半。
“要說名正言順征戰,還是要等親政。”嬴政也咬下一口,表情有些無奈。
這個確實沒辦法,他雖然握住了大部分的權力,但名義上沒有親政就是沒有,底層的士兵現在雖然讓尉繚按照殷靈毓所說的開始進行愛國教育,但要想真正讓軍隊士氣高昂,為大秦而戰,他現在的威望還不夠。
也是因此,他們重逢後,哪怕嬴政看著那六國輿圖蠢蠢欲動,也還是暫且壓下,與殷靈毓等人商議,決意專心富民強國,以待來日。
想到這裏,嬴政又歎口氣,狠狠咬下一大口,他現在都快要想親自進軍營了,可惜他到底是秦王,而且手握政權,不合適也沒時間。
“不急,總歸你我不也做好長久打算了麽?”殷靈毓慢悠悠道。
“是。”嬴政一想,那點子心急也就煙消雲散,勾了勾唇角,重回了運籌帷幄的沉穩:“總要讓我秦人永以生為秦民而自驕,讓六國之民爭先恐後來投為好。”
苛政?暴秦?
可我大秦能讓百姓吃飽穿暖,你們卻連民眾都留不住,又拿什麽來與我大秦相爭,相抗衡?
嬴政於是笑的越發欣然,隻是二人賞完了雪,喝飽了茶,李斯已經帶著新的政務文書通報入內了。
“斯卿用些點心茶水暖暖身子吧。”嬴政接過那一遝紙,順口關懷道。
“多謝王上。”李斯的確有些凍著了,跪坐到炭盆旁,殷靈毓給他倒了杯熱水,李斯謝了聲,接過就啜飲起來。
三人圍著爐子,再次加班。
所幸嬴政等人的努力並未白費,在低廉量大的煤球下,秦國罕見的過了個暖冬。
翻過年,春漫山。
改良過後的農具,伴隨著秦吏們的呼喊,傳遍了鄉間田頭。
“燒草木灰撒在地裏能肥田!但別撒太多!多了莊稼要長不活!”
“官府發的犁頭並非私有!各家各戶什麽時候用自行協調!敢以此生事者!罰錢入獄!”
“還有起壟溝,把田地整成一條條的壟和溝,這樣排水方便,莊稼根也長的更好!”
秦吏扯著嗓子喊了一遍又一遍,百姓們雖然一開始有些疑惑,但看到官府如此重視,還是照做起來。
私底下自然是絮絮交談,交換情報。
“這犁看著怪模怪樣,好用著嘞!”
“可不!真輕!好拉多了!這玩意兒可真中!”
“那什麽簍子車,推著就能往地裏撒種子!可好使了!你們家還沒使上嗎?”
“哎呦!你不早說!俺家人當時沒聽懂,不會用嘞!”
“傻了不是?去找那些什麽捕快呀!他們主動教!還幫咱幹活嘞!”
昔日遊俠成了下地好手,鄧陵氏倒不覺得有什麽,這樣利國利民,幫扶百姓的好事,墨家子弟義不容辭。
春耕是大事,秦國上下雖然做足了準備,推廣起各種新技術,新工具依舊是磕磕絆絆的,更別提才拿到情報的其他六國。
學?怎麽學?百姓地都種好了,挖了重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