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
是新夏曾經的盟友。
在新夏向更西邊的域外探索之時,因為夏王的祖先趙歸拾取到了沒人要的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從而結下了深刻的緣分。
當時的夏君將趙氏的女子嫁給了大流士,並且幫助他從外敵手中,奪回了波斯東部的領土。
波斯雖然因此陷入了分裂,
但大流士起碼仍享有王者的尊崇。
他因此跟新夏簽訂的盟約,說阿契美尼德的血脈永遠不會忘記新夏的恩德。
之後,
大流士三世死去,
趙太後執政,輔佐自己年幼繼位的兒子,那諸夏名叫做“趙岡”的岡比西斯三世。
那是一位很有智慧和才能的女人。
在她的治理之下,
波斯和新夏得以更加親密,並且讓來自東方的古老智慧、高貴德行,狠狠教化了一下波斯的蠻夷們。
趙太後革新了很多波斯舊製,提拔了很多出身卑微的人才。
她從不吝嗇,毫無私心的為國家奉獻著一切。
當東波斯朝中,由於局勢穩定,貴族們又故態複萌,覺得東波斯的穩定繁榮“都是自己應得的”,掀起一股排斥新夏文化入侵,排斥趙太後這個“異族女子”統治浪潮的時候,趙太後並沒有驚恐的尋求新夏的幫助。
“東波斯能有今日,外靠新夏,內依於我!”
“吃著我的飯,還想砸我的鍋!”
“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賤人了!”
在身著戎裝,滿是英氣的趙太後號召下,向她效忠的力量,對這群費拉不堪的血脈貴族,以及宗教祭祀們,拔出了鋥亮的寶刀!
一秒六下,
這絕不是忠誠的極限!
“看我派親衛軍,把你們一個一個送天上去!”
在目睹這一切的新夏史官筆下,趙太後如是說道。
而等到趙太後年老放權後,
趙岡秉持著母親的教導,繼續親近新夏,甚至還不顧拜火教的阻攔,仍舊從新夏迎娶了一位妻子——
當然,
拜火教阻攔也是沒用的,
因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姐妹,盡數為外敵所俘,以至於趙岡繼位後,他並沒有其他的近親在側。
若以血緣論“聖婚”,那從新夏這邊算,指不定還更加親近些。
東波斯和新夏的關係因此更加親密。
而趙岡在位時期,
趁著西波斯頻頻內亂,沿著地勢,一路直下,最終成功收複了失地,使得波斯重新統一,阿契美尼德王朝再次偉大起來。
這自然也是一位明君,
他是新夏教化蠻夷,傳播智慧的代表人物,也是兩國友誼的見證。
趙岡年老的時候,
還曾經親自乘坐車馬,來到當初他父親被趙歸等人撿到的地方,按照周禮的規定,築造高台與新夏使者進行會盟,確定兩國疆界,並且再次為自己的繼承人求娶新夏的貴女。
有賴於趙太後的教導,以及年少時在新夏的生活,趙岡對“近親結婚”這件事,是了解其中弊端的。
他並不喜歡拜火教提倡的“聖婚”,也覺得波斯的文化和智慧,不如新夏的高深,認為波斯能夠敗而複興,不在於他那位被拾取的父親,而在於新夏對波斯的支持。
所以趙岡希望可以和新夏長久的綁定。
他甚至派出過使者,跟隨新夏使團一同前往諸夏,想要拜訪一下那傳說中“授天命而治天下”的周天子。
隻是可惜,
還沒有走到西域,那位使者便病死了。
之後數代,
兩國之間繼續往來,
奈何隨著時間流逝,感情終究不如最初那般親切真摯了。
在對新夏懷抱好感的趙太後及其子孫相繼去世後,越是後麵的波斯君主,便對新夏越是疏遠。
他們再次沉迷在波斯傳統的歌舞之中,而放棄了先祖辛苦尋求來的東方智慧。
當新夏陷入內亂時,
前任波斯王甚至自稱自己身上擁有多代新夏貴女的血統,所以也有新夏的繼承權,打著“匡扶夏室”的旗號,企圖吞並新夏。
隨後,
他就被新夏割據一方的豪強打的大敗而歸,倉惶不敢東顧,頗有自己祖先在伊蘇斯之戰中的風采。
由此,
兩國徹底撕破臉麵,過去的柔情蜜意再也不見。
夏王重建國家後,更是與之多番對峙,擊敗波斯軍隊。
“但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長久持續的。”
夏王在多次衝突後,曾經跟大臣如此說道,“波斯雖然兵弱,其民族之性格,類乎我祖先當年所征服的身毒人。”
小勝則驕,
驕則輕佻,
輕佻則敗。
“隻是其土廣大,民眾甚多,我新夏非有百年,不能滅其國家,絕其祭祀。”
諸夏君子的統治,
向來是重實際而輕虛名的,
占了一處土地,自然要好好管理,不然養一群就知道吃吃喝喝裝樣子的貴族,來惡心自己嗎?
哪裏能像當年的馬其頓人一樣,隨意的建立統治,又隨意的分裂敗亡呢!
所以新夏這邊,
對動不動就來邊疆騷擾一下,像蜚蠊那樣打不完的波斯人,十分苦惱。
而且新夏的敵人還不止波斯!
南麵的孔雀王朝仍舊存在,
北麵的禺知人正不斷的在河中繁衍壯大,
如果不想辦法阻止一二的話,
那新夏以後必然要麵對多方受敵的情況,
一著不慎,
國家便要破滅,
祖先的基業就要消散,
諸夏一統大九州的可能也要被削弱下去。
所以當聽說嬴秦在諸夏那邊內卷失敗,隻能來域外發展的時候,夏王心裏是頗為高興的。
反正此時域外的土地十分廣闊,
諸夏君子多多的出來占據它,
更多的影響,是給新夏提供幫助,增加盟友。“可若是嬴秦將波斯擊敗,吞並了它的土地,那新夏豈不是要麵臨一個更加棘手的敵人?”
臣子想了想,又擔憂起來。
夏王搖了搖頭說,“趙氏的遺澤,在波斯還有殘留,當年內亂之時,逃去波斯,為其獻計獻策的人,至今也沒有死絕。”
“嬴秦兩千人而已,如何將波斯兼並呢?”
學習了東方先進經驗的波斯,
可不是當年被馬其頓一攻即潰的廢物。
但嬴秦堅韌,
有新夏支持的話,
也不是個輕易可以擊敗的對手。
“讓他們拉扯去吧!”
夏王揮了揮衣袖,感覺有些疲憊了。
“隻要能讓國家的敵人少一些,那就是好的!”
他站起身,
在侍衛的擁護下,離開了接見貴賓臣子的宮室,走去自己的寢宮休息去了。
之後,
新夏又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祖典禮。
在秦趙共祖蜚廉麵前,
在嬴姓始祖伯益麵前,
在血脈源流的顓頊帝麵前,
夏王跟嬴秦簽訂了盟約。
“秦趙永為友好,誓不相負!”
嬴秦因此在新夏暫居下來。
等嬴辟疆二十歲後,
夏王會以長輩的身份,為他舉行冠禮,並且資助他的複國大業。
到那時,
已經成年的嬴辟疆會率領自己的族人,重新踏上西行的道路,尋找豐饒的土地,建立起一個新的秦國。
這是何等光明的未來!
奔波了許久的嬴秦,
也終於可以稍做休息,欣賞起新夏這邊的風光景物來。
他隨著新夏的王孫公子一同去拜謁國祖趙朝的陵墓——
雖然已經改朝換代了,
但作為新夏的始祖,
趙朝仍舊受到許多人的祭祀和懷念。
他和自己當年的夥伴們埋葬在一個地方,
他們後代的君主,也在其不遠處修建了陵墓。
夏王登基後,追念前朝的功業,特意下令,對這片地區進行了修繕,因此形成了一片寬闊的陵墓群。
陵墓的封土上,被栽種了許多樹木,如今長得十分茂密,讓地方顯得格外清幽安靜。
“夏天的時候,還有些人會借著祭祖尋古的名義,來這裏避暑呢!”
一名王孫笑著跟嬴辟疆介紹起來,“新夏的夏日非常炎熱,沒有樹木遮蔽的話,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嬴辟疆便說,“這是好事啊!”
“祖先的餘蔭還能替子孫遮蔽烈陽,舒緩他們的身心,這難道不值得人高興嗎?”
“而且櫟陽城外,也有這樣的樹……”
在國家沒有動亂之前,
嬴辟疆是個很活潑的少年,
在始皇帝的隔代親下,他可以自由的進出鹹陽,去往其他地方,開拓自己的視野。
而櫟陽,
作為秦朝舊時的國都,而且距離鹹陽並不遙遠,因此被秦王孫寵幸。
當時還居住在櫟陽的秦墨,很是熱情的招待了這位王孫。
他們特意帶著喜歡東跑西竄的嬴辟疆去了城外,指著那仍舊蒼勁挺拔,富有活力的老樹,講了一個關於遠行的故事,和一個古老的約定。
嬴辟疆當時是怎樣回應的呢?
他看著眼前青翠的鬆柏想了想,然後回憶起了自己那時天真單純的話語:
“竟然還有這樣的故事嗎?”
“那等我長大了,就把大秦的土地,盡量向西邊開拓吧!”
“這樣距離新夏更近一點,相裏夫子肯定會更高興的!”
隻是誰也想不到,
當年自信滿滿,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從父祖手裏接過龐大國家的秦王孫,如今卻是滿身風霜的,自己跑來了新夏。
嬴辟疆想到這點,忽然就因為命運的無常,而笑出了聲。
他的笑聲被樹林中吹來的風掩蓋下去。
而這風不僅僅吹得新夏的樹葉嘩嘩作響,吹得櫟陽的樹葉嘩嘩作響,也吹得驪山始皇陵上栽種幾年的新樹擺動起了枝葉。
嬴辟疆撫摸著樹幹上的紋路,心有所感,便唱起了《詩經中的歌謠: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外麵響起了巨大的雷聲,
不懂事的年輕人怎麽在這時候離家出走了?
趕緊回來吧,
趕緊回來吧!
不要再多做停留,
不要讓暴雨打濕了衣服,狂風吹散了你的頭發!
新夏的王孫聞言便知其意,詢問嬴辟疆,“你想家了?”
“是的!”
嬴辟疆點了點頭,帶著懷念和遺憾的語氣說道,“隻可惜,以後很難再回去了。”
風雨終究是把少年依賴的房屋吹倒了,
離開家的少年現在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地方,修建起新的房屋。
唯一值得高興的事,
那便是嬴辟疆的親人,還有很多圍繞在他的身邊。
撫摸著貼身放置的小白罐,嬴辟疆期待著: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裏,自己會在長久安眠之後,被人喚醒,然後見到自己在故鄉的親人。
(本章完)
是新夏曾經的盟友。
在新夏向更西邊的域外探索之時,因為夏王的祖先趙歸拾取到了沒人要的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從而結下了深刻的緣分。
當時的夏君將趙氏的女子嫁給了大流士,並且幫助他從外敵手中,奪回了波斯東部的領土。
波斯雖然因此陷入了分裂,
但大流士起碼仍享有王者的尊崇。
他因此跟新夏簽訂的盟約,說阿契美尼德的血脈永遠不會忘記新夏的恩德。
之後,
大流士三世死去,
趙太後執政,輔佐自己年幼繼位的兒子,那諸夏名叫做“趙岡”的岡比西斯三世。
那是一位很有智慧和才能的女人。
在她的治理之下,
波斯和新夏得以更加親密,並且讓來自東方的古老智慧、高貴德行,狠狠教化了一下波斯的蠻夷們。
趙太後革新了很多波斯舊製,提拔了很多出身卑微的人才。
她從不吝嗇,毫無私心的為國家奉獻著一切。
當東波斯朝中,由於局勢穩定,貴族們又故態複萌,覺得東波斯的穩定繁榮“都是自己應得的”,掀起一股排斥新夏文化入侵,排斥趙太後這個“異族女子”統治浪潮的時候,趙太後並沒有驚恐的尋求新夏的幫助。
“東波斯能有今日,外靠新夏,內依於我!”
“吃著我的飯,還想砸我的鍋!”
“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賤人了!”
在身著戎裝,滿是英氣的趙太後號召下,向她效忠的力量,對這群費拉不堪的血脈貴族,以及宗教祭祀們,拔出了鋥亮的寶刀!
一秒六下,
這絕不是忠誠的極限!
“看我派親衛軍,把你們一個一個送天上去!”
在目睹這一切的新夏史官筆下,趙太後如是說道。
而等到趙太後年老放權後,
趙岡秉持著母親的教導,繼續親近新夏,甚至還不顧拜火教的阻攔,仍舊從新夏迎娶了一位妻子——
當然,
拜火教阻攔也是沒用的,
因為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姐妹,盡數為外敵所俘,以至於趙岡繼位後,他並沒有其他的近親在側。
若以血緣論“聖婚”,那從新夏這邊算,指不定還更加親近些。
東波斯和新夏的關係因此更加親密。
而趙岡在位時期,
趁著西波斯頻頻內亂,沿著地勢,一路直下,最終成功收複了失地,使得波斯重新統一,阿契美尼德王朝再次偉大起來。
這自然也是一位明君,
他是新夏教化蠻夷,傳播智慧的代表人物,也是兩國友誼的見證。
趙岡年老的時候,
還曾經親自乘坐車馬,來到當初他父親被趙歸等人撿到的地方,按照周禮的規定,築造高台與新夏使者進行會盟,確定兩國疆界,並且再次為自己的繼承人求娶新夏的貴女。
有賴於趙太後的教導,以及年少時在新夏的生活,趙岡對“近親結婚”這件事,是了解其中弊端的。
他並不喜歡拜火教提倡的“聖婚”,也覺得波斯的文化和智慧,不如新夏的高深,認為波斯能夠敗而複興,不在於他那位被拾取的父親,而在於新夏對波斯的支持。
所以趙岡希望可以和新夏長久的綁定。
他甚至派出過使者,跟隨新夏使團一同前往諸夏,想要拜訪一下那傳說中“授天命而治天下”的周天子。
隻是可惜,
還沒有走到西域,那位使者便病死了。
之後數代,
兩國之間繼續往來,
奈何隨著時間流逝,感情終究不如最初那般親切真摯了。
在對新夏懷抱好感的趙太後及其子孫相繼去世後,越是後麵的波斯君主,便對新夏越是疏遠。
他們再次沉迷在波斯傳統的歌舞之中,而放棄了先祖辛苦尋求來的東方智慧。
當新夏陷入內亂時,
前任波斯王甚至自稱自己身上擁有多代新夏貴女的血統,所以也有新夏的繼承權,打著“匡扶夏室”的旗號,企圖吞並新夏。
隨後,
他就被新夏割據一方的豪強打的大敗而歸,倉惶不敢東顧,頗有自己祖先在伊蘇斯之戰中的風采。
由此,
兩國徹底撕破臉麵,過去的柔情蜜意再也不見。
夏王重建國家後,更是與之多番對峙,擊敗波斯軍隊。
“但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長久持續的。”
夏王在多次衝突後,曾經跟大臣如此說道,“波斯雖然兵弱,其民族之性格,類乎我祖先當年所征服的身毒人。”
小勝則驕,
驕則輕佻,
輕佻則敗。
“隻是其土廣大,民眾甚多,我新夏非有百年,不能滅其國家,絕其祭祀。”
諸夏君子的統治,
向來是重實際而輕虛名的,
占了一處土地,自然要好好管理,不然養一群就知道吃吃喝喝裝樣子的貴族,來惡心自己嗎?
哪裏能像當年的馬其頓人一樣,隨意的建立統治,又隨意的分裂敗亡呢!
所以新夏這邊,
對動不動就來邊疆騷擾一下,像蜚蠊那樣打不完的波斯人,十分苦惱。
而且新夏的敵人還不止波斯!
南麵的孔雀王朝仍舊存在,
北麵的禺知人正不斷的在河中繁衍壯大,
如果不想辦法阻止一二的話,
那新夏以後必然要麵對多方受敵的情況,
一著不慎,
國家便要破滅,
祖先的基業就要消散,
諸夏一統大九州的可能也要被削弱下去。
所以當聽說嬴秦在諸夏那邊內卷失敗,隻能來域外發展的時候,夏王心裏是頗為高興的。
反正此時域外的土地十分廣闊,
諸夏君子多多的出來占據它,
更多的影響,是給新夏提供幫助,增加盟友。“可若是嬴秦將波斯擊敗,吞並了它的土地,那新夏豈不是要麵臨一個更加棘手的敵人?”
臣子想了想,又擔憂起來。
夏王搖了搖頭說,“趙氏的遺澤,在波斯還有殘留,當年內亂之時,逃去波斯,為其獻計獻策的人,至今也沒有死絕。”
“嬴秦兩千人而已,如何將波斯兼並呢?”
學習了東方先進經驗的波斯,
可不是當年被馬其頓一攻即潰的廢物。
但嬴秦堅韌,
有新夏支持的話,
也不是個輕易可以擊敗的對手。
“讓他們拉扯去吧!”
夏王揮了揮衣袖,感覺有些疲憊了。
“隻要能讓國家的敵人少一些,那就是好的!”
他站起身,
在侍衛的擁護下,離開了接見貴賓臣子的宮室,走去自己的寢宮休息去了。
之後,
新夏又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祖典禮。
在秦趙共祖蜚廉麵前,
在嬴姓始祖伯益麵前,
在血脈源流的顓頊帝麵前,
夏王跟嬴秦簽訂了盟約。
“秦趙永為友好,誓不相負!”
嬴秦因此在新夏暫居下來。
等嬴辟疆二十歲後,
夏王會以長輩的身份,為他舉行冠禮,並且資助他的複國大業。
到那時,
已經成年的嬴辟疆會率領自己的族人,重新踏上西行的道路,尋找豐饒的土地,建立起一個新的秦國。
這是何等光明的未來!
奔波了許久的嬴秦,
也終於可以稍做休息,欣賞起新夏這邊的風光景物來。
他隨著新夏的王孫公子一同去拜謁國祖趙朝的陵墓——
雖然已經改朝換代了,
但作為新夏的始祖,
趙朝仍舊受到許多人的祭祀和懷念。
他和自己當年的夥伴們埋葬在一個地方,
他們後代的君主,也在其不遠處修建了陵墓。
夏王登基後,追念前朝的功業,特意下令,對這片地區進行了修繕,因此形成了一片寬闊的陵墓群。
陵墓的封土上,被栽種了許多樹木,如今長得十分茂密,讓地方顯得格外清幽安靜。
“夏天的時候,還有些人會借著祭祖尋古的名義,來這裏避暑呢!”
一名王孫笑著跟嬴辟疆介紹起來,“新夏的夏日非常炎熱,沒有樹木遮蔽的話,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嬴辟疆便說,“這是好事啊!”
“祖先的餘蔭還能替子孫遮蔽烈陽,舒緩他們的身心,這難道不值得人高興嗎?”
“而且櫟陽城外,也有這樣的樹……”
在國家沒有動亂之前,
嬴辟疆是個很活潑的少年,
在始皇帝的隔代親下,他可以自由的進出鹹陽,去往其他地方,開拓自己的視野。
而櫟陽,
作為秦朝舊時的國都,而且距離鹹陽並不遙遠,因此被秦王孫寵幸。
當時還居住在櫟陽的秦墨,很是熱情的招待了這位王孫。
他們特意帶著喜歡東跑西竄的嬴辟疆去了城外,指著那仍舊蒼勁挺拔,富有活力的老樹,講了一個關於遠行的故事,和一個古老的約定。
嬴辟疆當時是怎樣回應的呢?
他看著眼前青翠的鬆柏想了想,然後回憶起了自己那時天真單純的話語:
“竟然還有這樣的故事嗎?”
“那等我長大了,就把大秦的土地,盡量向西邊開拓吧!”
“這樣距離新夏更近一點,相裏夫子肯定會更高興的!”
隻是誰也想不到,
當年自信滿滿,覺得自己一定可以從父祖手裏接過龐大國家的秦王孫,如今卻是滿身風霜的,自己跑來了新夏。
嬴辟疆想到這點,忽然就因為命運的無常,而笑出了聲。
他的笑聲被樹林中吹來的風掩蓋下去。
而這風不僅僅吹得新夏的樹葉嘩嘩作響,吹得櫟陽的樹葉嘩嘩作響,也吹得驪山始皇陵上栽種幾年的新樹擺動起了枝葉。
嬴辟疆撫摸著樹幹上的紋路,心有所感,便唱起了《詩經中的歌謠: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
外麵響起了巨大的雷聲,
不懂事的年輕人怎麽在這時候離家出走了?
趕緊回來吧,
趕緊回來吧!
不要再多做停留,
不要讓暴雨打濕了衣服,狂風吹散了你的頭發!
新夏的王孫聞言便知其意,詢問嬴辟疆,“你想家了?”
“是的!”
嬴辟疆點了點頭,帶著懷念和遺憾的語氣說道,“隻可惜,以後很難再回去了。”
風雨終究是把少年依賴的房屋吹倒了,
離開家的少年現在需要尋找一個新的地方,修建起新的房屋。
唯一值得高興的事,
那便是嬴辟疆的親人,還有很多圍繞在他的身邊。
撫摸著貼身放置的小白罐,嬴辟疆期待著: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裏,自己會在長久安眠之後,被人喚醒,然後見到自己在故鄉的親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