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一寫完,餘切立刻帶去《收獲》雜誌社。整個編輯部已經提前得到通知,專程來這等他。
“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看到了餘則成最後的結局。”李小林道。
交給他們,稿子一頁一頁的傳給每個人,頓時隻剩下紙張翻動的聲音。花了一些時間看完後,李小林沉默片刻道:“餘則成假死了,又回來。但這樣是否太直白……”
放下稿紙,其他人也是類似的表情。
餘切說:“我是想過給一個仍在潛伏的結局,比如,某一天失聯已久的深海同誌忽然又發來了摩斯電碼,報告自己目前的情況……專家將之破譯出來,發現是一句‘潛伏仍在繼續’的話,深海同誌闊別三十年後又發來了信號。但我也想給一個明明白白結局,告訴大家,這個人是活著的。”
“為什麽非得寫這麽明白?”李小林感到不解。
寫講究一個“豹尾”,就是說這結局需戛然而止,留有餘味。恰好《潛伏》的末尾,正有數個場景可以用作結尾,處處都是豹尾。
當重兵圍攻城內,我方的電台通過詩朗誦的形式,已經幾乎明文宣告“深海”同誌快回來:“媽媽為你守歲,媽媽為你祈禱!回來吧,我的兒子,媽媽等你回來,迎接1949的春天!”
隨後萬炮齊鳴,攻入城內。
就這便可結局,餘則成在城內做內應起義了嗎?還是最後一刻被識破了身份?讓讀者去想吧。
或者,當餘則成被命令帶去寶島,機場那裏,他忽然遇見了偽裝成農婦的翠萍,夫妻相見,卻不能說明身份,餘則成在機場中,忽然癲狂一樣的模仿公雞打鳴,一方麵是告訴翠萍,他把最後的情報放在雞窩裏麵,另一方麵,也是在暗示,黑暗即將過去,黎眀已經到來。
當餘則成被帶上飛機,離開大陸時,同樣可以在此結束——這代表餘則成新的潛伏生涯開始了。
餘切說:“因為這部發展到現在,已經像《紅樓夢》一樣,被抓著細節看出了許多版本,有些想法是我自己都沒有能想到過的。餘則成是一個好人,好人該有個好結局。”
“那後麵呢?後麵怎麽辦?”有編輯道。
“餘則成都勞累了大半輩子了,讓他告老還鄉吧。我老師馬識途搞了一輩子地下工作,現在不也天天靠寫回憶錄為生嘛。餘則成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
李小林把稿子第一時間帶回給巴老看,說:“餘則成最後活著的,成了個富商。餘切說,餘則成有千千萬,潛伏仍在繼續。”
巴老看完故事,卻忍不住落淚。他把稿紙放在輪椅的小桌板上,仰麵朝天閉上眼睛。
“爸爸,你怎麽了?”李小林道。
巴老深吸一口氣道:“這一開始是寫給他老師馬識途的。馬識途一輩子沒能和劉一清團聚,寫了十篇百篇文章去回憶她也沒什麽用,在這本書中,至少馬識途有了個歸宿。我和馬識途原先有過一些交際,他是很感性的人,看了之後恐怕會大哭一場。”
“在中,馬識途和劉一清再一次相遇了。”
李小林才懂得餘切的良苦用心。原來還有這麽一層關係,這對師徒簡直是文壇的佳話。
其實,原時空中,《潛伏》電視劇殺青時,每個人對結局都有自己的意見。飾演翠萍的女演員原本在送別餘則成時痛哭流涕,情緒給得很足,後來卻要求再拍一次平淡的。因為她認為,站在當時,翠萍並不能知道要天人永隔,還以為是一次普通的離別。翠萍沒有理由過於傷心。
編劇同樣對結局不滿,劇本上原情節是餘則成立刻被殺害,而翠萍作為失去聯係的地下人員,並沒有受到信任,趕來的士兵對她相當冷淡……故事走向了永遠的黑深殘結尾。
出錢的甲方,電視台也對結局不滿,餘則成不應該死亡,這會大大影響到收視率,劇組隻好想辦法圓回來……最後呈現出來的,是綜合各方意見的結果。餘則成死了,似乎沒死,故事中明明沒死,畫麵卻給了黑白照暗示死亡。餘則成最後的結局,處於一個說不清楚的混沌態。
現在餘切大手一揮,全安排了。
聽我的,餘則成就是活著的!別瞎想!
此時已經是十月下旬,雜誌社立刻安排下一期出版工作。同時,《潛伏》單行本也交由滬市文藝出版社出版,餘切親自操刀設計的封麵——一個正在發射消息的電台,下麵是拉開的抽屜,滿是獎章,但其中並沒有任何一個獎章有姓名。
一道陽光,將整個畫麵分割成陰陽兩麵,陽光的那一麵是虛化的,啥也看不清,陰影的那一麵黯淡卻實在,有細小的摩斯電碼。暗示餘則成的雙麵人生。
如果有人把電碼翻譯出來,會得出一個很有趣的結果,這一串電碼的意思是:“深海仍然在潛伏。”
對應了餘則成假死,去往港地,偽裝成商人的後半生——其中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故事。
說不定這個華人富商,仍然在做地下黨呢。
設計稿一出來,幾乎所有人都叫好。李小林道:“沒想到餘切你還有這樣的本事!魯迅原先就喜歡設計自己的封麵,現在你也走上了這一條路。隻是這個設計圖太複雜,不知道能不能印刷出來。”
餘切道:“我們去試試看吧。”
交由出版社排版、設計,而後給印刷廠。滬市印刷廠有專門負責做封麵的專家,一見到封麵便道:“這封麵設計的好,信息量很大。過去我們封麵上的信息量很少,大多是幾何線條來組成,不光是為了簡潔美,也是為了控製印刷成本。這本,開辟了新風氣。”
餘切問:“那咱們印刷廠有能力印出來嗎?”
“這有什麽難的?我們早能做這些了。您知道西方那些人體畫嗎?還有美術學院用的教材,醫生用的器官圖——這都是我們來負責的。印出來纖毫畢現,比照出來還真實。”
新華印刷廠立下了軍令狀:“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這個封麵設計得尤其好,價格也很貴。新華印刷廠給出的報價不低,於是,滬市文藝出版社來問餘切:“是不是去掉咱這個封麵,這一張精美的畫抵得上十張紙。”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和《小鞋子》在日本出版時麵臨的情況很相似。上一次的結果證明,讀者是完全可以支付這個成本的。
但那是日本的讀者,他們有充足的資金用於購買。
大陸的讀者能接受嗎?
李小林說:“封麵雖好,卻和故事無關,而且要多花錢。我原先在滬市戲劇讀書的時候,學生們大多不看書的封麵,而是把故事內容抄來抄去到處分享,可見大眾是不注重封麵的。”
這可錯得離譜了。
李小林畢竟是巴老的女兒,家裏麵藏書無數,反而沒注意到普通人看書的細節。普通人看書,翻來翻去,恨不得把頁碼都背下來。
餘切當場把原稿壓在紙上,訂在一起。他舉起這本書道:“李小林,你完整的看過一部嗎?你知道意猶未盡是怎麽一回事嗎?”
寫出《潛伏》的餘切,如今正是鋒芒畢露的時候。《收獲》全靠《潛伏》起死回生,十多家出版社圍著餘切轉悠……他一發問,李小林以為餘切在責怪他。
李小林頓時傻眼了,支支吾吾,講不出什麽話。
餘切並沒有嘲諷李小林,而是很耐心道:“是這樣的:我們看完之後,意猶未盡,開始的作者、的書名,用指腹摩挲外層的牛皮紙的做工,看看這本有沒有寫過序言或是後記……有個叫管謨業的作家,原先把《百年孤獨》看了許多次,把我寫的序也看了許多遍。”
餘切越是說,所有人越是低下頭。餘切道:“當我們把全部看完之後,合上書,腦海裏麵回憶情節,睜開眼,就發現了這一本書的封麵,上麵濃縮了整本書的劇情!這還沒完,如果有興趣學摩斯電碼的,再去破譯上麵的電碼,就發現餘則成未曾寫出的後半生,也在那一句話中了。”
“買了這一本書,五年、十年後你再看,這都是能有新的細節的。”
所有人都被說服了。因為餘切表明,這個單行本封麵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漫畫家張樂平(《三毛》作者)後來聽說這件事情後,說:“餘切要是畫連環畫,畫漫畫,肯定也是個好手!”
這是當然了!
“哐當!哐當!哐當!”
單行本和新一期《收獲》同時印刷。餘則成最後的結局飄落在印刷廠的石墨中,從工人們的口中傳出,口口相傳,整個滬市都知道,深海同誌仍然在潛伏,餘則成做了個大富商。
“——《潛伏》都寫完啦!”
消息也飛過了江畔,傳到了普東的滬市製片廠宿舍。
“對!我今天出差,製片廠裏麵說的都是這件事情。”宮雪對妹妹宮瑩道。
宮瑩問:“這是不是馬上要拍成電影了?”
“拍不成!”宮雪搖頭,“哪裏有錢拍成電視劇,就算是電影,也要拍攝好多部,我們廠都要拍垮!”
“那難道就這樣了?沒有編排成話劇,沒有出小人書,沒有……沒有……”
宮瑩一連羅列了許多個沒有。
宮雪道:“當然有了。我聽說,央台廣播已經接下了這個工作,請來了趙中祥和盧晶——就是新聞裏麵那兩個男女主持來錄製,將來還要拿去到前線播放,鼓舞戰士們。京城人藝也在琢磨如何來改編,就等餘切回首都……這部廣受歡迎,好幾個出版社都要來發行,連俄文版、日本版也不放過!”
央台?京城?
央台的地址可不在滬市啊,那是國字頭的天字第一號媒體。宮瑩忽然想到,既然已經告一段落,餘切豈不是要回首都了嗎?
這個人在小小的製片廠宿舍裏麵,呆了兩個月,期間讓姐妹倆真正見識到了什麽叫“踏破鐵門”。滬市本地的文藝名流,排著隊來找餘切搭話,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信件,需要用承得住重的兩個大帆布袋,裝滿了,送到門口來。
光是寄信用的郵票,就已經能攢出多少套紀念冊。
朝鮮送來的紅酒、《十月》雜誌社發的大哥大……都是她們能看到的。在這期間,還有很多餘切自己都沒注意到的禮物,讀者送他的糧票,都被餘切拿去捐了。
如今餘切要離開了,宮瑩忽然感到特別失落。她說:“我本來是因為你,才對餘切這個人另眼相看。他來這之後,我天天給他跑腿、做飯,有時候還洗衣服,那個古孜麗努爾還跟我搶這個活兒,但是知道他要走了,我才覺得他確實不一樣。”
宮瑩拿出導演楊婕寫給她的回信道:“這個女導演也是餘切的書迷,現在簡直遇不到一個沒看過餘切書的。”
又拿出地圖,那上麵早已經插滿牙簽,在地圖之外的島嶼,姐妹倆也做了記錄。宮雪一看也惆悵了:“那個張鉄林跑去英國去了,說是流言蜚語讓他承受不了……這麽發展下去,說不定有一天,英國人也看餘切的,張鉄林又躲去哪裏呢?躲去南極洲嗎?”
宮瑩說:“有個地方,還有一個地方,是我們還沒有想起來的。”
“什麽地方?”
伴隨著一根潔白的食指在地圖上遊走,姐妹倆都看到了同一處:那是一片形同芭蕉葉的小島。
宮雪歎道:“這可不容易啊。”
這番對話發生沒幾天,餘切就收到一封信件。來自於“長城”科考站。這個科考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考站,當時隻要男同誌不要女同誌,而且嚴格控製體重——如果體重低於一百斤,會被狂風吹走。
撒一泡尿,尿剛一出來,就凝結成了冰柱;凍得哭鼻子也很危險,眼淚還在眼眶中,就會凝結成冰柱粘在睫毛上。
信上麵的內容很簡單:“十月是新中國成立的日子,我們都知道!對俄國人來講,是他們阿芙樂爾號向冬宮開炮的日子!對企鵝來講,是它們產卵的日子,這邊有一種叫阿德利企鵝的企鵝,通常會在十月份開始產卵,開始族群下一代的傳承。餘老師,這裏是長城站,位於南緯62°13′,我們經曆了小半年的極夜,沒有一絲光亮,隻有這種叫阿德利企鵝與我們相伴,它們也在潛伏。”
“還有你寫過的《潛伏》,它將通過餘則成所使用的無線電台技術傳到我們這裏來,實在是大好消息。雖然已經過去小半個世紀,我們像餘則成一樣守在電台前傾聽,和風雪做鬥爭。”
“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看到了餘則成最後的結局。”李小林道。
交給他們,稿子一頁一頁的傳給每個人,頓時隻剩下紙張翻動的聲音。花了一些時間看完後,李小林沉默片刻道:“餘則成假死了,又回來。但這樣是否太直白……”
放下稿紙,其他人也是類似的表情。
餘切說:“我是想過給一個仍在潛伏的結局,比如,某一天失聯已久的深海同誌忽然又發來了摩斯電碼,報告自己目前的情況……專家將之破譯出來,發現是一句‘潛伏仍在繼續’的話,深海同誌闊別三十年後又發來了信號。但我也想給一個明明白白結局,告訴大家,這個人是活著的。”
“為什麽非得寫這麽明白?”李小林感到不解。
寫講究一個“豹尾”,就是說這結局需戛然而止,留有餘味。恰好《潛伏》的末尾,正有數個場景可以用作結尾,處處都是豹尾。
當重兵圍攻城內,我方的電台通過詩朗誦的形式,已經幾乎明文宣告“深海”同誌快回來:“媽媽為你守歲,媽媽為你祈禱!回來吧,我的兒子,媽媽等你回來,迎接1949的春天!”
隨後萬炮齊鳴,攻入城內。
就這便可結局,餘則成在城內做內應起義了嗎?還是最後一刻被識破了身份?讓讀者去想吧。
或者,當餘則成被命令帶去寶島,機場那裏,他忽然遇見了偽裝成農婦的翠萍,夫妻相見,卻不能說明身份,餘則成在機場中,忽然癲狂一樣的模仿公雞打鳴,一方麵是告訴翠萍,他把最後的情報放在雞窩裏麵,另一方麵,也是在暗示,黑暗即將過去,黎眀已經到來。
當餘則成被帶上飛機,離開大陸時,同樣可以在此結束——這代表餘則成新的潛伏生涯開始了。
餘切說:“因為這部發展到現在,已經像《紅樓夢》一樣,被抓著細節看出了許多版本,有些想法是我自己都沒有能想到過的。餘則成是一個好人,好人該有個好結局。”
“那後麵呢?後麵怎麽辦?”有編輯道。
“餘則成都勞累了大半輩子了,讓他告老還鄉吧。我老師馬識途搞了一輩子地下工作,現在不也天天靠寫回憶錄為生嘛。餘則成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
李小林把稿子第一時間帶回給巴老看,說:“餘則成最後活著的,成了個富商。餘切說,餘則成有千千萬,潛伏仍在繼續。”
巴老看完故事,卻忍不住落淚。他把稿紙放在輪椅的小桌板上,仰麵朝天閉上眼睛。
“爸爸,你怎麽了?”李小林道。
巴老深吸一口氣道:“這一開始是寫給他老師馬識途的。馬識途一輩子沒能和劉一清團聚,寫了十篇百篇文章去回憶她也沒什麽用,在這本書中,至少馬識途有了個歸宿。我和馬識途原先有過一些交際,他是很感性的人,看了之後恐怕會大哭一場。”
“在中,馬識途和劉一清再一次相遇了。”
李小林才懂得餘切的良苦用心。原來還有這麽一層關係,這對師徒簡直是文壇的佳話。
其實,原時空中,《潛伏》電視劇殺青時,每個人對結局都有自己的意見。飾演翠萍的女演員原本在送別餘則成時痛哭流涕,情緒給得很足,後來卻要求再拍一次平淡的。因為她認為,站在當時,翠萍並不能知道要天人永隔,還以為是一次普通的離別。翠萍沒有理由過於傷心。
編劇同樣對結局不滿,劇本上原情節是餘則成立刻被殺害,而翠萍作為失去聯係的地下人員,並沒有受到信任,趕來的士兵對她相當冷淡……故事走向了永遠的黑深殘結尾。
出錢的甲方,電視台也對結局不滿,餘則成不應該死亡,這會大大影響到收視率,劇組隻好想辦法圓回來……最後呈現出來的,是綜合各方意見的結果。餘則成死了,似乎沒死,故事中明明沒死,畫麵卻給了黑白照暗示死亡。餘則成最後的結局,處於一個說不清楚的混沌態。
現在餘切大手一揮,全安排了。
聽我的,餘則成就是活著的!別瞎想!
此時已經是十月下旬,雜誌社立刻安排下一期出版工作。同時,《潛伏》單行本也交由滬市文藝出版社出版,餘切親自操刀設計的封麵——一個正在發射消息的電台,下麵是拉開的抽屜,滿是獎章,但其中並沒有任何一個獎章有姓名。
一道陽光,將整個畫麵分割成陰陽兩麵,陽光的那一麵是虛化的,啥也看不清,陰影的那一麵黯淡卻實在,有細小的摩斯電碼。暗示餘則成的雙麵人生。
如果有人把電碼翻譯出來,會得出一個很有趣的結果,這一串電碼的意思是:“深海仍然在潛伏。”
對應了餘則成假死,去往港地,偽裝成商人的後半生——其中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故事。
說不定這個華人富商,仍然在做地下黨呢。
設計稿一出來,幾乎所有人都叫好。李小林道:“沒想到餘切你還有這樣的本事!魯迅原先就喜歡設計自己的封麵,現在你也走上了這一條路。隻是這個設計圖太複雜,不知道能不能印刷出來。”
餘切道:“我們去試試看吧。”
交由出版社排版、設計,而後給印刷廠。滬市印刷廠有專門負責做封麵的專家,一見到封麵便道:“這封麵設計的好,信息量很大。過去我們封麵上的信息量很少,大多是幾何線條來組成,不光是為了簡潔美,也是為了控製印刷成本。這本,開辟了新風氣。”
餘切問:“那咱們印刷廠有能力印出來嗎?”
“這有什麽難的?我們早能做這些了。您知道西方那些人體畫嗎?還有美術學院用的教材,醫生用的器官圖——這都是我們來負責的。印出來纖毫畢現,比照出來還真實。”
新華印刷廠立下了軍令狀:“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這個封麵設計得尤其好,價格也很貴。新華印刷廠給出的報價不低,於是,滬市文藝出版社來問餘切:“是不是去掉咱這個封麵,這一張精美的畫抵得上十張紙。”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和《小鞋子》在日本出版時麵臨的情況很相似。上一次的結果證明,讀者是完全可以支付這個成本的。
但那是日本的讀者,他們有充足的資金用於購買。
大陸的讀者能接受嗎?
李小林說:“封麵雖好,卻和故事無關,而且要多花錢。我原先在滬市戲劇讀書的時候,學生們大多不看書的封麵,而是把故事內容抄來抄去到處分享,可見大眾是不注重封麵的。”
這可錯得離譜了。
李小林畢竟是巴老的女兒,家裏麵藏書無數,反而沒注意到普通人看書的細節。普通人看書,翻來翻去,恨不得把頁碼都背下來。
餘切當場把原稿壓在紙上,訂在一起。他舉起這本書道:“李小林,你完整的看過一部嗎?你知道意猶未盡是怎麽一回事嗎?”
寫出《潛伏》的餘切,如今正是鋒芒畢露的時候。《收獲》全靠《潛伏》起死回生,十多家出版社圍著餘切轉悠……他一發問,李小林以為餘切在責怪他。
李小林頓時傻眼了,支支吾吾,講不出什麽話。
餘切並沒有嘲諷李小林,而是很耐心道:“是這樣的:我們看完之後,意猶未盡,開始的作者、的書名,用指腹摩挲外層的牛皮紙的做工,看看這本有沒有寫過序言或是後記……有個叫管謨業的作家,原先把《百年孤獨》看了許多次,把我寫的序也看了許多遍。”
餘切越是說,所有人越是低下頭。餘切道:“當我們把全部看完之後,合上書,腦海裏麵回憶情節,睜開眼,就發現了這一本書的封麵,上麵濃縮了整本書的劇情!這還沒完,如果有興趣學摩斯電碼的,再去破譯上麵的電碼,就發現餘則成未曾寫出的後半生,也在那一句話中了。”
“買了這一本書,五年、十年後你再看,這都是能有新的細節的。”
所有人都被說服了。因為餘切表明,這個單行本封麵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漫畫家張樂平(《三毛》作者)後來聽說這件事情後,說:“餘切要是畫連環畫,畫漫畫,肯定也是個好手!”
這是當然了!
“哐當!哐當!哐當!”
單行本和新一期《收獲》同時印刷。餘則成最後的結局飄落在印刷廠的石墨中,從工人們的口中傳出,口口相傳,整個滬市都知道,深海同誌仍然在潛伏,餘則成做了個大富商。
“——《潛伏》都寫完啦!”
消息也飛過了江畔,傳到了普東的滬市製片廠宿舍。
“對!我今天出差,製片廠裏麵說的都是這件事情。”宮雪對妹妹宮瑩道。
宮瑩問:“這是不是馬上要拍成電影了?”
“拍不成!”宮雪搖頭,“哪裏有錢拍成電視劇,就算是電影,也要拍攝好多部,我們廠都要拍垮!”
“那難道就這樣了?沒有編排成話劇,沒有出小人書,沒有……沒有……”
宮瑩一連羅列了許多個沒有。
宮雪道:“當然有了。我聽說,央台廣播已經接下了這個工作,請來了趙中祥和盧晶——就是新聞裏麵那兩個男女主持來錄製,將來還要拿去到前線播放,鼓舞戰士們。京城人藝也在琢磨如何來改編,就等餘切回首都……這部廣受歡迎,好幾個出版社都要來發行,連俄文版、日本版也不放過!”
央台?京城?
央台的地址可不在滬市啊,那是國字頭的天字第一號媒體。宮瑩忽然想到,既然已經告一段落,餘切豈不是要回首都了嗎?
這個人在小小的製片廠宿舍裏麵,呆了兩個月,期間讓姐妹倆真正見識到了什麽叫“踏破鐵門”。滬市本地的文藝名流,排著隊來找餘切搭話,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信件,需要用承得住重的兩個大帆布袋,裝滿了,送到門口來。
光是寄信用的郵票,就已經能攢出多少套紀念冊。
朝鮮送來的紅酒、《十月》雜誌社發的大哥大……都是她們能看到的。在這期間,還有很多餘切自己都沒注意到的禮物,讀者送他的糧票,都被餘切拿去捐了。
如今餘切要離開了,宮瑩忽然感到特別失落。她說:“我本來是因為你,才對餘切這個人另眼相看。他來這之後,我天天給他跑腿、做飯,有時候還洗衣服,那個古孜麗努爾還跟我搶這個活兒,但是知道他要走了,我才覺得他確實不一樣。”
宮瑩拿出導演楊婕寫給她的回信道:“這個女導演也是餘切的書迷,現在簡直遇不到一個沒看過餘切書的。”
又拿出地圖,那上麵早已經插滿牙簽,在地圖之外的島嶼,姐妹倆也做了記錄。宮雪一看也惆悵了:“那個張鉄林跑去英國去了,說是流言蜚語讓他承受不了……這麽發展下去,說不定有一天,英國人也看餘切的,張鉄林又躲去哪裏呢?躲去南極洲嗎?”
宮瑩說:“有個地方,還有一個地方,是我們還沒有想起來的。”
“什麽地方?”
伴隨著一根潔白的食指在地圖上遊走,姐妹倆都看到了同一處:那是一片形同芭蕉葉的小島。
宮雪歎道:“這可不容易啊。”
這番對話發生沒幾天,餘切就收到一封信件。來自於“長城”科考站。這個科考站是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考站,當時隻要男同誌不要女同誌,而且嚴格控製體重——如果體重低於一百斤,會被狂風吹走。
撒一泡尿,尿剛一出來,就凝結成了冰柱;凍得哭鼻子也很危險,眼淚還在眼眶中,就會凝結成冰柱粘在睫毛上。
信上麵的內容很簡單:“十月是新中國成立的日子,我們都知道!對俄國人來講,是他們阿芙樂爾號向冬宮開炮的日子!對企鵝來講,是它們產卵的日子,這邊有一種叫阿德利企鵝的企鵝,通常會在十月份開始產卵,開始族群下一代的傳承。餘老師,這裏是長城站,位於南緯62°13′,我們經曆了小半年的極夜,沒有一絲光亮,隻有這種叫阿德利企鵝與我們相伴,它們也在潛伏。”
“還有你寫過的《潛伏》,它將通過餘則成所使用的無線電台技術傳到我們這裏來,實在是大好消息。雖然已經過去小半個世紀,我們像餘則成一樣守在電台前傾聽,和風雪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