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頭一回,講的是幾位逃難去南洋的男女,一路上曆經各種苦難,勉強立足的過程。
其中最有戲劇衝突的是漂亮的女性一來就要被威逼搶走,有錢的就要被哄騙走所有錢,有力氣的就被殖民者征用,去扛沙袋修碼頭。
他們原先都以為南洋是世外之地,一片淨土,然而來了之後卻發覺是另一個人間煉獄。
發布之後,當然沒有立刻引發轟動。
然後每天一發,第二、第三回之後,劇情進入到第一個轉折點:有人已經積累了原始資本,打算開廠單幹;而有的人準備和日本人合作,大發國難財;女人們則被賣來賣去,受盡屈辱。
第四回後,前麵的鋪墊得到收束,開廠單幹的資金被奸商攜款潛逃,和日本人合作的卻發財致富,霸占娘家婦女,女人們已經開始能頂半邊天,吃盡了苦頭,努力生活。
書中簡直是一個南洋社會的大觀園,這地方人種歧視嚴重,貪腐腐敗橫行,沒有法律法規……華人要麽團結起來,一點一點的打拚,要麽就做二鬼子,得到暫時的平安。
人們開始覺得:這倒是有點意思!
84年的泰國經濟發達遠勝過大陸,因此無論是水果攤上擺攤的販子,還是在河上泛舟的船夫,都有錢買一份報紙來打發時間,這些人是純粹的底層體力勞動者,許多人時,還不得不掏出字典來認字。
曼穀的唐人街,一位挑水貨來賣的華人老農,正戴著老鏡看《出路》這篇,看得眼淚汪汪。
許多年前,他父親活活累死,他母親靠著洗衣服和乞討,一點一點給他和另外幾個兄弟姐妹撫養長大,盡管經濟拮據,母親卻始終讓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
於是到了成年後,老農成為了一個水產販子,多年打拚後,擁有一輛日本產的廂式車。他當然還是個小人物,但比他母親那一代,已經實現了階級的躍遷。
而且兄弟感情和睦,一有事情,一聲令下,全家族的人都會趕來拚命。
這篇,簡直就是在寫他家族過去的人生啊,這個叫“餘切”的作家,真是一個知道我們苦的好作家。
但是他有一些字不認識,於是攔住了過路而來的中年人:“請問,這兩個字怎麽讀?”
“氤氳,就是說水汽彌漫的樣子,比如我們泰國常常會下起大雨,天地間都仿佛隔了一層恍惚的看不見的紗,這種感覺就是氤氳。”
老農明白了,就把報紙要回來:“謝謝你,原來這幾個字是這個意思。”
“不用謝!”
中年人叫謝國民,他是謝家這一代的第四個孩子。
謝國民這個人運氣有點倒黴,二十年前做雞鴨禽蛋的出口業務,但當時因為中國要償還蘇聯的貸款,大量出口農產品,連帶著他這個泰國的華人也跟著虧損,公司直接破產。
好在家裏,足足有四個兄弟在創業,另外幾個兄弟做成功了,把他請回來做總經理,最後成為公司掌門人。
謝國民既然做禽類生意,就經常往返大陸,因為大陸開放之後,人口最多,市場消費力最大,不論是飼料還是種雞,他都有利可圖。
他孜孜不倦的投資大陸,維護大陸的政商關係,大陸有一批來泰國的訪問團,他還捐了不少錢,雖然他本人並不信教。
這麽一想,忽然謝國民覺得,那篇上作者的名字有點熟悉。
“餘切”這兩個字,不是一般人能取得出來的名字。在《中華日報》上,刊登的常常是華人圈內的消息和大陸消息,偶爾也有模仿查良庸的武俠問世,泰國人經常借助武俠,批評政府。
但這種接近於傳統文學的修辭,劇情卻跌宕起伏,故事性強的,他屬實是沒有見過。
謝國民走路的時候想,上奔馳的時候想,到了公司,聽秘書匯報的時候,還是在想這個事情。
他開了小差,依稀記得,似乎是前幾月去大陸時,聽說有一個流行的軍旅作家……
等等,餘切?
謝國民騰的彈起來,據他所知,餘切這個人不就在此次的訪泰代表團中嗎!
“你馬上給我找來餘切寫的,是一個名字叫《出路》的,我今天碰巧看到……他的,連一個挑擔的販子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秘書瞪大眼睛:“您也知道餘切?”
“我知道什麽了?怎麽,你又怎麽知道的?”秘書說:“餘切這個人是大陸來的作家,我們華人的報紙上講過他這號人,他和詩琳通公主的關係好,許多人說,如果不是詩琳通歲數大了他許多,說不定是想要他來入贅……”
謝國民啞然失笑:“你都說了些什麽,他寫再厲害,哪裏能被公主看得上。他是因為得罪了越南人,我們害怕他被人暗殺,弄出國際性大笑話,才時時刻刻守著他的。”
“餘切還上過本地節目呢!”
“節目?”
“他在節目裏麵,說了《未婚妻的信》這篇的創作背景,還鼓勵我們華人去參軍,去考公,去做警察……做那些直接和暴力有關的職能部門。”
謝國民更覺得有趣了:“這個餘切,還真是不一般的大陸人,什麽話都拿出去說啊,也就我們泰國能這麽說了,要是馬來西亞這些地方,要趕走他的。”
此後謝國民了一些時間來看餘切的《出路》,看完之後抓耳撓腮,心中堵了一股氣,睡也睡不好,竟然到半夜都驚醒了!
他一抬起頭,腦海裏就是的劇情:“那幾個人後麵的結局到底怎麽樣了?”
為什麽謝國民這麽關心故事發展呢?
因為謝家幾兄弟就是標準的華人奮鬥上去的家族,先有個舍得給孩子錢讀書的父母,然後幾個兄弟之間互幫互助,成全最有本事的那一個。
謝國民就是卜蜂集團如今的總經理,而卜蜂集團,也是少數的家族成員不內鬥,一致對外的華人集團。
他這,難道是參考了我們家的發展嗎?
他實在想知道故事結局,想知道的厲害,就打聽訪問團在泰國的行程,得知他們還有幾場佛學的交流會,等到了那一天。
這期間,《出路》又連載了幾期,看故事情節已經到了尾聲:好人都得到了好報,壞人全以各種方式得不到幸福。
但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們但凡是要做出一點成就,都得依靠自己的家族,因為他們在本地是少數派,外人完全不可信。
這有點《教父》的意思了啊,任你再牛逼的意大利家族,做大事還是靠兒子和兄弟們衝鋒陷陣。
要不說“意大利人是歐洲人當中的中國人”呢。
《出路》一共隻有十二期,倒數第二期是當年的主角們,今天以華人、華僑的身份回國認親,他們感到近鄉情怯,他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一個傳承。
謝國民報名參加了會麵,做好了捐錢的準備,心裏還在想:來的真巧,這不又是他家裏麵的寫照嗎?
五十年代,謝國民的父親讓這一代的四兄弟通通去大陸讀書,足跡遍布川省、粵省許多地方,因為這種先見之明,改開後,他所在的卜蜂集團得以拿到第一個外資集團在華營業執照。
他趕到金佛寺,這裏有泰國華人華僑組建僧侶接待團,和大陸來的訪問團。除了詩琳通和少數學者,全場最受歡迎的,就是那個挺像電影明星的青年人。
“餘切?”謝國民忍不住喊出聲。
“什麽餘切?”旁邊,有一個歲數看起來比他大的商人驚訝道。
謝國民認出來了,許書標,泰國現在的飲料大王。旗下的“紅牛”在全世界暢銷,一直有在大陸辦飲料生產線的想法。
“你也是看《出路》來的?”謝國民問他。
許書標卻說:“什麽是《出路》?”
“餘切寫的。”
“餘切是誰?”
謝國民無奈一笑。
嗨,搞不好,隻有我確實是看了才來的。
(本章完)
其中最有戲劇衝突的是漂亮的女性一來就要被威逼搶走,有錢的就要被哄騙走所有錢,有力氣的就被殖民者征用,去扛沙袋修碼頭。
他們原先都以為南洋是世外之地,一片淨土,然而來了之後卻發覺是另一個人間煉獄。
發布之後,當然沒有立刻引發轟動。
然後每天一發,第二、第三回之後,劇情進入到第一個轉折點:有人已經積累了原始資本,打算開廠單幹;而有的人準備和日本人合作,大發國難財;女人們則被賣來賣去,受盡屈辱。
第四回後,前麵的鋪墊得到收束,開廠單幹的資金被奸商攜款潛逃,和日本人合作的卻發財致富,霸占娘家婦女,女人們已經開始能頂半邊天,吃盡了苦頭,努力生活。
書中簡直是一個南洋社會的大觀園,這地方人種歧視嚴重,貪腐腐敗橫行,沒有法律法規……華人要麽團結起來,一點一點的打拚,要麽就做二鬼子,得到暫時的平安。
人們開始覺得:這倒是有點意思!
84年的泰國經濟發達遠勝過大陸,因此無論是水果攤上擺攤的販子,還是在河上泛舟的船夫,都有錢買一份報紙來打發時間,這些人是純粹的底層體力勞動者,許多人時,還不得不掏出字典來認字。
曼穀的唐人街,一位挑水貨來賣的華人老農,正戴著老鏡看《出路》這篇,看得眼淚汪汪。
許多年前,他父親活活累死,他母親靠著洗衣服和乞討,一點一點給他和另外幾個兄弟姐妹撫養長大,盡管經濟拮據,母親卻始終讓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
於是到了成年後,老農成為了一個水產販子,多年打拚後,擁有一輛日本產的廂式車。他當然還是個小人物,但比他母親那一代,已經實現了階級的躍遷。
而且兄弟感情和睦,一有事情,一聲令下,全家族的人都會趕來拚命。
這篇,簡直就是在寫他家族過去的人生啊,這個叫“餘切”的作家,真是一個知道我們苦的好作家。
但是他有一些字不認識,於是攔住了過路而來的中年人:“請問,這兩個字怎麽讀?”
“氤氳,就是說水汽彌漫的樣子,比如我們泰國常常會下起大雨,天地間都仿佛隔了一層恍惚的看不見的紗,這種感覺就是氤氳。”
老農明白了,就把報紙要回來:“謝謝你,原來這幾個字是這個意思。”
“不用謝!”
中年人叫謝國民,他是謝家這一代的第四個孩子。
謝國民這個人運氣有點倒黴,二十年前做雞鴨禽蛋的出口業務,但當時因為中國要償還蘇聯的貸款,大量出口農產品,連帶著他這個泰國的華人也跟著虧損,公司直接破產。
好在家裏,足足有四個兄弟在創業,另外幾個兄弟做成功了,把他請回來做總經理,最後成為公司掌門人。
謝國民既然做禽類生意,就經常往返大陸,因為大陸開放之後,人口最多,市場消費力最大,不論是飼料還是種雞,他都有利可圖。
他孜孜不倦的投資大陸,維護大陸的政商關係,大陸有一批來泰國的訪問團,他還捐了不少錢,雖然他本人並不信教。
這麽一想,忽然謝國民覺得,那篇上作者的名字有點熟悉。
“餘切”這兩個字,不是一般人能取得出來的名字。在《中華日報》上,刊登的常常是華人圈內的消息和大陸消息,偶爾也有模仿查良庸的武俠問世,泰國人經常借助武俠,批評政府。
但這種接近於傳統文學的修辭,劇情卻跌宕起伏,故事性強的,他屬實是沒有見過。
謝國民走路的時候想,上奔馳的時候想,到了公司,聽秘書匯報的時候,還是在想這個事情。
他開了小差,依稀記得,似乎是前幾月去大陸時,聽說有一個流行的軍旅作家……
等等,餘切?
謝國民騰的彈起來,據他所知,餘切這個人不就在此次的訪泰代表團中嗎!
“你馬上給我找來餘切寫的,是一個名字叫《出路》的,我今天碰巧看到……他的,連一個挑擔的販子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秘書瞪大眼睛:“您也知道餘切?”
“我知道什麽了?怎麽,你又怎麽知道的?”秘書說:“餘切這個人是大陸來的作家,我們華人的報紙上講過他這號人,他和詩琳通公主的關係好,許多人說,如果不是詩琳通歲數大了他許多,說不定是想要他來入贅……”
謝國民啞然失笑:“你都說了些什麽,他寫再厲害,哪裏能被公主看得上。他是因為得罪了越南人,我們害怕他被人暗殺,弄出國際性大笑話,才時時刻刻守著他的。”
“餘切還上過本地節目呢!”
“節目?”
“他在節目裏麵,說了《未婚妻的信》這篇的創作背景,還鼓勵我們華人去參軍,去考公,去做警察……做那些直接和暴力有關的職能部門。”
謝國民更覺得有趣了:“這個餘切,還真是不一般的大陸人,什麽話都拿出去說啊,也就我們泰國能這麽說了,要是馬來西亞這些地方,要趕走他的。”
此後謝國民了一些時間來看餘切的《出路》,看完之後抓耳撓腮,心中堵了一股氣,睡也睡不好,竟然到半夜都驚醒了!
他一抬起頭,腦海裏就是的劇情:“那幾個人後麵的結局到底怎麽樣了?”
為什麽謝國民這麽關心故事發展呢?
因為謝家幾兄弟就是標準的華人奮鬥上去的家族,先有個舍得給孩子錢讀書的父母,然後幾個兄弟之間互幫互助,成全最有本事的那一個。
謝國民就是卜蜂集團如今的總經理,而卜蜂集團,也是少數的家族成員不內鬥,一致對外的華人集團。
他這,難道是參考了我們家的發展嗎?
他實在想知道故事結局,想知道的厲害,就打聽訪問團在泰國的行程,得知他們還有幾場佛學的交流會,等到了那一天。
這期間,《出路》又連載了幾期,看故事情節已經到了尾聲:好人都得到了好報,壞人全以各種方式得不到幸福。
但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們但凡是要做出一點成就,都得依靠自己的家族,因為他們在本地是少數派,外人完全不可信。
這有點《教父》的意思了啊,任你再牛逼的意大利家族,做大事還是靠兒子和兄弟們衝鋒陷陣。
要不說“意大利人是歐洲人當中的中國人”呢。
《出路》一共隻有十二期,倒數第二期是當年的主角們,今天以華人、華僑的身份回國認親,他們感到近鄉情怯,他們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一個傳承。
謝國民報名參加了會麵,做好了捐錢的準備,心裏還在想:來的真巧,這不又是他家裏麵的寫照嗎?
五十年代,謝國民的父親讓這一代的四兄弟通通去大陸讀書,足跡遍布川省、粵省許多地方,因為這種先見之明,改開後,他所在的卜蜂集團得以拿到第一個外資集團在華營業執照。
他趕到金佛寺,這裏有泰國華人華僑組建僧侶接待團,和大陸來的訪問團。除了詩琳通和少數學者,全場最受歡迎的,就是那個挺像電影明星的青年人。
“餘切?”謝國民忍不住喊出聲。
“什麽餘切?”旁邊,有一個歲數看起來比他大的商人驚訝道。
謝國民認出來了,許書標,泰國現在的飲料大王。旗下的“紅牛”在全世界暢銷,一直有在大陸辦飲料生產線的想法。
“你也是看《出路》來的?”謝國民問他。
許書標卻說:“什麽是《出路》?”
“餘切寫的。”
“餘切是誰?”
謝國民無奈一笑。
嗨,搞不好,隻有我確實是看了才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