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巨鹿城,秦軍對趙軍已經形成了碾壓性的優勢。馳騁疆場,經驗老道的章邯率領二十萬大軍守護甬道,將主攻的任務交由王離為首的遠道而來的長城軍團。王離這十五至二十萬正規軍團,是當年蒙恬用來防禦抗擊匈奴的主力部隊,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我們來看看這幾十萬秦軍在巨鹿的表現吧。
當初,趙王歇和張耳被圍後,向各諸侯國發了無數雞毛信請求支援,楚懷王派出的宋義等安陽逗留了四十六天,往來信使加上軍隊調集、行軍前後加起來都快兩個月了。不要說王離這部分正規軍了,即便是章邯帶領的驪山部隊也能輕易拿下巨鹿。為何章邯偏偏要去修甬道?王離接手攻堅任務後,又為何遲遲沒能拿下巨鹿?
這裏恐怕有兩個因素值得猜想。首先一個是,章邯擊潰項梁後,認為南邊最大的威脅已經解除,最大的反秦武裝趙國已成為平叛的主要障礙。如果能打敗趙國,那麽僅剩弱小的燕國和四分五裂的齊國隻能算是餐後的甜點了。
可以說,巨鹿一戰,既是秦軍能否最終平息叛亂的關鍵,也是反秦起義軍能否繼續存活的希望。對各路義軍來說,唇亡齒寒,巨鹿是非救不可的。
因此,除了項羽五萬精兵外,齊將田都、燕將臧荼、趙將張敖等救趙諸軍都駐紮在巨鹿北陳餘軍周圍。一個巨鹿吸引了所有反秦義軍前來會戰。
章邯和王離均是久經沙場的狐狸,他們有沒有圍點打援的計劃?如果能在巨鹿城外一舉殲滅反秦有生力量,那麽就能為平定這場叛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種可能。
第二種可能就複雜了。
章邯在打退周章大軍,消滅張楚後,一度得到秦二世的信任,讓他節製全國的軍隊,其地位似乎高於王離。
但是王離是戰國名將王翦的孫子,其父王賁也是秦國名將,他家三代名將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王離還因功被封為武城侯,拜上將軍,當了蒙恬的副手,出任長城軍團的副將。長城軍團是駐守秦朝北方邊境,防禦匈奴的秦軍精銳部隊。王離在軍中威望很高,如今章邯一介文官竟然指揮這支正規軍,王離是否另有想法。尤其麵臨兩人的進攻思路有所不同時,協調起來矛盾就來了。
秦二世派出章邯組織軍隊抵禦反秦聯軍的同時,也召集了長城軍團王離南下支援。其實兩路大軍都取得較大的進展。
二世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協助章邯章東進取得節節勝利時,南下的王離軍也是橫掃聯軍,各國的反秦武裝消停了不少。
消滅了張楚後,章邯把主要目標對準了楚國,項梁戰敗身亡,對楚國造成了重創。章邯便認為楚軍已無大礙,轉而將注意力轉向趙國。
而王離南下後,先擊敗了趙王武臣的軍隊,又招降了趙國的將領李良,消滅了趙軍主力。然後他帶兵南下,要和章邯合軍攻打楚國。偏偏章邯的策略是暫時放棄楚國,他要把目標轉向北方的趙國,而王離卻堅持攻打楚國國都彭城和周邊郡縣。
最後兩軍分道揚鑣,章邯率領大軍北上,連續擊敗了趙國大將陳餘和相國張耳,逼迫趙王率領殘軍逃入了巨鹿城固守。
由於王離沒有聽從指揮,遲遲未北上與章邯匯合,章邯隻好給王離施加壓力,迫使王離將主力抽調到巨鹿。這就給了楚懷王一個喘息的機會,沛公出征一開始就以幾千人的部隊打敗了王離的長城兵團,這隻能說明了他打敗的是王離急於北上的後軍。基本上是趕跑了事。
再來看章邯的安排,他讓王離這十五萬大軍圍攻巨鹿,自己近三十多萬大軍負責修建、保護甬道,維係糧草安全。
眼睜睜看著王離與項羽激戰,章邯沒有出兵相助。是章邯的不願意還是出於王離的拒絕?雖然後麵曾派兵救援,但都被項羽打退,要知道項羽總共才五萬人,章邯打不過就算了,還不顧王離的死活退兵,導致王離全軍覆沒。
這之間二將是否有爭功的嫌疑不好說,但矛盾肯定是落下了。再說朝廷內部趙高和李斯之間的爭鬥也愈演愈烈。這對前線將士的影響也是難免的。李由戰死、李斯滅族等一係列亂象都在這期間發生。
朝廷內亂,嚴重打擊了秦軍的士氣,章邯在李斯被殺後,感察到一股寒氣從腳底升起。李斯在丞相崗位的時期,全麵主持秦始皇陵墓的修建工作,而章邯是具體負責驪山工程的主管。可以想象,章邯必須是李斯信的過的人,否則到不了這個位置。
章邯臨危受命負責阻擊周章叛軍的時候,李斯尚在掌權時期,對章邯的支援力度很大,雖然二世同樣很信任章邯,但趙高能否像過去一樣繼續支持自己,章邯沒有把握。
正當章邯與反秦聯軍激烈爭戰的時候,李斯被捕下獄,章邯突然兵敗東阿,是否已經有了擁兵自保的想法,這個不得而知。但是,趙高把持朝政的事情,章邯早有所聞,既然李斯都能被害,章邯作為外將,難保不被趙高猜疑。
章邯很清楚,必須保留手中的軍隊作為與趙高博弈的資本,否則下場可能比李斯還要悲慘。
秦廷大員之間的關係,孰是孰非,眾說紛紜,隻能從史料中慢慢尋覓,這裏隻是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當初,趙王歇和張耳被圍後,向各諸侯國發了無數雞毛信請求支援,楚懷王派出的宋義等安陽逗留了四十六天,往來信使加上軍隊調集、行軍前後加起來都快兩個月了。不要說王離這部分正規軍了,即便是章邯帶領的驪山部隊也能輕易拿下巨鹿。為何章邯偏偏要去修甬道?王離接手攻堅任務後,又為何遲遲沒能拿下巨鹿?
這裏恐怕有兩個因素值得猜想。首先一個是,章邯擊潰項梁後,認為南邊最大的威脅已經解除,最大的反秦武裝趙國已成為平叛的主要障礙。如果能打敗趙國,那麽僅剩弱小的燕國和四分五裂的齊國隻能算是餐後的甜點了。
可以說,巨鹿一戰,既是秦軍能否最終平息叛亂的關鍵,也是反秦起義軍能否繼續存活的希望。對各路義軍來說,唇亡齒寒,巨鹿是非救不可的。
因此,除了項羽五萬精兵外,齊將田都、燕將臧荼、趙將張敖等救趙諸軍都駐紮在巨鹿北陳餘軍周圍。一個巨鹿吸引了所有反秦義軍前來會戰。
章邯和王離均是久經沙場的狐狸,他們有沒有圍點打援的計劃?如果能在巨鹿城外一舉殲滅反秦有生力量,那麽就能為平定這場叛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種可能。
第二種可能就複雜了。
章邯在打退周章大軍,消滅張楚後,一度得到秦二世的信任,讓他節製全國的軍隊,其地位似乎高於王離。
但是王離是戰國名將王翦的孫子,其父王賁也是秦國名將,他家三代名將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王離還因功被封為武城侯,拜上將軍,當了蒙恬的副手,出任長城軍團的副將。長城軍團是駐守秦朝北方邊境,防禦匈奴的秦軍精銳部隊。王離在軍中威望很高,如今章邯一介文官竟然指揮這支正規軍,王離是否另有想法。尤其麵臨兩人的進攻思路有所不同時,協調起來矛盾就來了。
秦二世派出章邯組織軍隊抵禦反秦聯軍的同時,也召集了長城軍團王離南下支援。其實兩路大軍都取得較大的進展。
二世增派長史司馬欣、董翳協助章邯章東進取得節節勝利時,南下的王離軍也是橫掃聯軍,各國的反秦武裝消停了不少。
消滅了張楚後,章邯把主要目標對準了楚國,項梁戰敗身亡,對楚國造成了重創。章邯便認為楚軍已無大礙,轉而將注意力轉向趙國。
而王離南下後,先擊敗了趙王武臣的軍隊,又招降了趙國的將領李良,消滅了趙軍主力。然後他帶兵南下,要和章邯合軍攻打楚國。偏偏章邯的策略是暫時放棄楚國,他要把目標轉向北方的趙國,而王離卻堅持攻打楚國國都彭城和周邊郡縣。
最後兩軍分道揚鑣,章邯率領大軍北上,連續擊敗了趙國大將陳餘和相國張耳,逼迫趙王率領殘軍逃入了巨鹿城固守。
由於王離沒有聽從指揮,遲遲未北上與章邯匯合,章邯隻好給王離施加壓力,迫使王離將主力抽調到巨鹿。這就給了楚懷王一個喘息的機會,沛公出征一開始就以幾千人的部隊打敗了王離的長城兵團,這隻能說明了他打敗的是王離急於北上的後軍。基本上是趕跑了事。
再來看章邯的安排,他讓王離這十五萬大軍圍攻巨鹿,自己近三十多萬大軍負責修建、保護甬道,維係糧草安全。
眼睜睜看著王離與項羽激戰,章邯沒有出兵相助。是章邯的不願意還是出於王離的拒絕?雖然後麵曾派兵救援,但都被項羽打退,要知道項羽總共才五萬人,章邯打不過就算了,還不顧王離的死活退兵,導致王離全軍覆沒。
這之間二將是否有爭功的嫌疑不好說,但矛盾肯定是落下了。再說朝廷內部趙高和李斯之間的爭鬥也愈演愈烈。這對前線將士的影響也是難免的。李由戰死、李斯滅族等一係列亂象都在這期間發生。
朝廷內亂,嚴重打擊了秦軍的士氣,章邯在李斯被殺後,感察到一股寒氣從腳底升起。李斯在丞相崗位的時期,全麵主持秦始皇陵墓的修建工作,而章邯是具體負責驪山工程的主管。可以想象,章邯必須是李斯信的過的人,否則到不了這個位置。
章邯臨危受命負責阻擊周章叛軍的時候,李斯尚在掌權時期,對章邯的支援力度很大,雖然二世同樣很信任章邯,但趙高能否像過去一樣繼續支持自己,章邯沒有把握。
正當章邯與反秦聯軍激烈爭戰的時候,李斯被捕下獄,章邯突然兵敗東阿,是否已經有了擁兵自保的想法,這個不得而知。但是,趙高把持朝政的事情,章邯早有所聞,既然李斯都能被害,章邯作為外將,難保不被趙高猜疑。
章邯很清楚,必須保留手中的軍隊作為與趙高博弈的資本,否則下場可能比李斯還要悲慘。
秦廷大員之間的關係,孰是孰非,眾說紛紜,隻能從史料中慢慢尋覓,這裏隻是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