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劇變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斯是什麽人?是整個秦帝國的左丞相,堪稱是嬴政最信任的大臣,也是整個秦帝國除去皇帝之外權力頂尖的人——秦朝的左丞相,放在如今,相當於我們的總理一職。】
【而李斯本人與秦始皇又關係良好,作為法家出身,他在嬴政尚為秦王時期就以一竹簡《諫逐客書》而讓嬴政采納諫言,並使其官複原職,且一步步得到皇帝的信任;
在統一六國之後,他被任命為左丞相,在日常履行丞相之職處理朝政外,又堅決支持皇帝廢分封行郡縣,並且輔佐皇帝同意文字、度量衡、車軌等,還建議皇帝禁絕私學,製定一係列法規,】
【此外,在姻親關係上,李斯之子全部迎娶公主,而李斯之女也都嫁給了皇子。】
【這一係列操作下來,足以看出皇帝對李斯的看重和關懷,李斯同樣為皇帝嘔心瀝血、盡心輔佐。】
【而這一次出巡,皇帝暴亡,李斯要麵對的問題有兩個方麵:一是天下,而是家族自身。】
【首先是天下,作為左丞相,李斯非常清楚皇帝在外身亡的消息一旦流傳開來,會給大秦江山帶來怎樣的影響。】
【皇帝駕崩,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皇宮之中,皇帝當著重臣皇子們的麵,安排好了一切後事,朝臣和皇子們也做好了後續安排,然後再讓這一信息向外傳播。】
【但是此時此刻,以上的種種情況,一條都沒能實現。】
【所以,現在應該怎麽辦?】
【作為大秦的左丞相,作為這個江山的奠基人之一,李斯完全不希望江山有任何動蕩——雖然這確實是皇帝的江山,但是這同樣是他的理想。】
【於是,李斯迅速做出了決定:秘不發喪。】
【秘不發喪這個方法,在整個華夏曆史上也並不非常少見,其作用是可以在一定時間中穩定局麵,同時有助於對抗可能的外部威脅;負麵作用是在事後可能會引發政治動蕩等。】
【李斯在此時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屬於一個可以理解的情況,實在是皇帝死的既不是時候,也不是地點。】
【像是日後某位一心想要太宗廟號,結果最終卻變成了成祖的皇帝駕崩之時,隨行在外的大臣們同樣選擇了秘不發喪。】
嬴政的目光釘在了李斯身上。
李斯也選擇了扶持胡亥為帝?他選擇扶持這個,自己並沒有打算當做繼承人的兒子?
他明明知道……!
嬴政自認為自己對李斯足夠仁至義盡,不論是出於一個單純的君主,還是出於私交。
他任李斯為左丞相,又與其結成徹徹底底的姻親,作為君主對待臣子已經足夠優厚,作為朋友他又在盡心為李斯謀劃家族日後——
鑒於大秦的曆史,他為李斯考慮到了一旦自己先一步離世後,李斯的境遇、李斯家族的未來。
但是,對於他的一番真心謀劃,李斯就是這樣報答自己的?!
扶蘇……扶蘇雖然在不少方麵與自己和李斯的政治觀念並不一致,但是他本身也並不會做絕,加上李斯兒女的婚嫁情況,李斯在未來完全不需要掙紮求生、驚惶度日。
嬴政的情緒翻湧,一方麵是因為李斯這般選擇的憤怒和不可思議,一方麵是因為李斯對自己的不信任,另一方麵是為大秦江山的擔憂。
李斯早已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向皇帝行大禮。
在其他大臣們或驚愕或憤怒的眼神中,李斯一邊叩首,一邊淚流滿麵:“是臣有負陛下,是臣對不起大秦……”
李斯很容易就想明白自己為什麽會這麽做。
不是為了大秦,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家族未來。
現在的他還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對於公子扶蘇的一些政治理念並不滿意,可是皇帝給他的信任和倚重已經完全足夠——日後的那個他,也絕不是不信任皇帝,絕不是!
隻要皇帝還活著,李斯相信自己絕不會對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有任何懷疑;哪怕皇帝駕崩了,皇帝給自己的優待和信任也同樣毋庸置疑。
但是,皇帝駕崩了。
自己可以絕對相信皇帝,但是下一任大秦皇帝呢?
——可不論怎麽說,再如何有理由,自己也確實有負於皇帝,有負於大秦江山。
-
其他朝代的皇帝們對於後麵被當做秘不發喪的例子的皇帝更感興趣一些。
秦朝的情況大家都有所了解,還是這個同樣秘不發喪的家夥更讓人好奇一些,特別是,他還好像有點倒黴的樣子嘿。
不僅死後遭遇了秘不發喪,而且看樣子也同樣是身在外地;最關鍵的是,在皇帝極為重視的身後名上,他想當太宗,最終卻變成了成祖……
雖然不管是太宗,還是“祖”,都是非常好的廟號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幾個對文字極為敏感的皇帝笑得更加開懷。
畢竟,這個“變成”二字,實在是讓人浮想聯翩。
如果一開始,這個皇帝的廟號就是成祖的話,好似也用不上這個“最終變成”幾個字。
所以……莫非,他一開始還是太宗來著?更好笑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這是什麽不肖子孫啊哈哈哈哈哈!還好我們這裏沒有這樣的子孫後代哈哈哈哈哈……
與這些大笑開懷的皇帝們不同,朱棣心中總有幾分不好的預感。
他一向還是很相信自己的感覺的,畢竟在戰場上,這種沒有來頭的神奇直覺給了他不小的幫助。
所以,難道,這個太宗變成祖的倒黴蛋,和自己有關係?
朱棣開始回憶自己有關曆史的知識。
好像,過往的朝代中,確實沒有這樣的情況?如果自己沒有記錯的話……
而且,自己確實想要一個太宗的廟號,自己也確實有一些特殊的登基過程,自己,也確實想要北征——?!
【而第二個方麵,關於自己和自己家族的未來,同樣是影響李斯進行決策的關鍵性因素。】
【秦朝,從秦國時期開始,就有那麽一個說不上傳統的傳統,即新一任君主對上一任君主的心腹重臣的清算活動。】
【之所以說這不算傳統,是因為這個活動並非曆代都會出現;說是傳統,則是因為其出現的次數也不算非常少。】
【從秦孝公開始,到秦惠文王,再到秦武王、秦昭襄王,乃至秦莊襄王,對於先代重臣的清理始終存在。】
【秦孝公所倚重的商鞅在其死後被秦惠文王五馬分屍,秦惠文王倚重的張儀在其死後被秦武王不喜而逃走,秦莊襄王倚重的呂不韋在其死後最終自盡;而秦昭襄王不需要別人動手,自己就清理掉了自己的數個重臣,如魏冉,如範雎,如白起。】
【——雖然客觀來講,這些最終被清算的重臣中,也有一些並不絕對無辜之人,他們手中握有大權,又不覺得自己在新君繼位後要老老實實放權,最終可以說是死於政治鬥爭。】
【但是,對李斯而言,這個問題並不重要。】
【縱使有不少是因為掌握大權對新君構成威脅又不願意放權才最終落個淒慘下場,但不論如何,他們都確實是走到了悲劇結尾不是嗎?】
【秦國國君們確實足夠有手段和眼光,幾代以來堪稱是代代明君,但是他們也足夠狠辣,這對於李斯而言相當重要。】
【而且,李斯本人現在也確實處在相同的位置之上——他是左丞相,他備受皇帝信任,他手握大權,他與更有可能即位的公子政治理念並不相和……】
【左看右看,這看起來都沒有什麽其他出路啊!】
【況且,他也並不真的願意就此放權遠離朝堂,不論是權力的美妙滋味,還是按照自己的理想來建設一個帝國的感覺,都讓李斯欲罷不能。】
【——李斯相信皇帝,但是他不能信任繼位之君。】
【即使皇帝已經盡可能給他安排後路,即使理論上的繼位之君看起來並不那麽心狠手辣,但是李斯依舊不敢相信。】
【於是,他選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來走出一條路來。】
【而恰好,隊伍中就有一個在朝堂上沒有什麽勢力、也沒有經過儲君教育不具備相應能力的年幼皇子。】
【也恰好,同樣知曉皇帝駕崩消息的趙高,也打著相同的主意。】
“秦朝的這個‘傳統’真的造成了很多不太好的影響。”楊堅有些感慨,“雖然李斯這個人選擇背叛皇帝,絕不隻是這個原因。”
但是,這些過往案例給他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可不好說。
楊堅作為一個既當過大臣,又當過、在當皇帝的人,對於大臣的邏輯和皇帝的邏輯都有幾分心得。
皇帝嘛,哪怕是原本的王,都天然覺得自己既然登基,權力就理當由自己全部掌握,那些掌握大權還倚老賣老、與自己政見不合、為舊勢力劃拉利益的先代重臣,不清理了還等什麽?!等著自己徹底變成一個傀儡嗎?
大臣嘛,盡管大家都明白君主為什麽要清理先代重臣,特別是有些重臣完全不想著交還權力,嚴重影響現任君主的威嚴和命令,但是大家到底是大臣,屁股再怎麽也不可能和皇帝坐到一塊兒去。
所以,哪怕李斯清楚曆史上的一部分重臣最終下場淒慘的原因,他也不可能去願意賭這一把。
“再者,以李斯整個人的經曆來看,他也完全不是那種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決定、自己隻在一旁等待的人。”他總結道。
李斯若是那種願意等著繼位之君上位而不做任何動作,等著繼位之君決定自己這個先代重臣如何處置的人,那他也不可能成為秦朝的左丞相。
正因為他不願默默等待別人決定自己的命運,他才成為了秦朝的左丞相;也正因為他是如此的性格,他才會在秦始皇在外暴亡時,做出這樣的選擇。
可惜,這一次選擇,並不正確。
-
康熙對於李斯的小心思自然清楚,但是他對此非常不滿——當然不是因為李斯,而是因為他將此代入了如今朝堂上的一群大臣。
現在,長子派係和太子派係爭鬥得正如火如荼,一群人在朝堂上抓住一切機會彼此攻訐,不論是一個芝麻大的個人私事,還是正兒八經的朝堂大事。
好好的一個朝堂,被他們攪和的亂七八糟;好好的皇家兄弟,被這群人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想要的從龍之功,搞的七零八落!
皇帝當然不會覺得自己有錯。
而在事情變得更加嚴重、時間不斷推移之前,自己的兒子當然也是沒有錯,至少沒有大錯的。
那麽有錯的是誰?當然隻能是朝堂諸公了。
這群臣子,一點都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個個打著皇太子、皇長子的旗號,為自己謀私利,像是李斯那樣都為著自己的小心思,挑撥天家兄弟關係……
當然,盡管憤怒至此,皇帝也沒有打算給朝堂來一次徹底肅清,整頓風氣。
畢竟,就算不論皇帝的其他打算,隻皇帝本人的行事風格,就是慣於玩弄平衡,而並不習慣於徹底打破朝堂平衡。
【嬴政在最後駕崩之前,曾經寫下一封信要傳給公子扶蘇,內容是要求他回到鹹陽參加自己的葬禮,並且蓋上了印章。】
【——是的,作為長子的扶蘇,不僅不在出巡的隊伍之中,甚至都不在鹹陽。】
【但是這封信雖然寫好並且封好了,卻並沒有傳遞出去,它被放在了中車府令趙高的辦公處,並沒有被交給信使。】
【隨後,皇帝駕崩,李斯在自己的考量以及趙高的威脅之下,選擇了與趙高一同謀劃政變,另立胡亥為帝。】
【他們先是查看了皇帝準備給扶蘇的信件,隨後由李斯出麵,假稱自己得到了皇帝的遺詔,要立皇十八子胡亥為太子,並且繼承皇位。】
【隨後,二人又共同炮製了一份詔書,命使者傳給遠在上郡的公子扶蘇。】
【而詔書的內容,則是斥責扶蘇,在與蒙恬鎮守邊疆的這些年中率軍數十萬,卻不能對外有所進展,還導致大量的士卒死亡,並且對父皇直言誹謗,心懷怨望;將軍蒙恬則不僅不能阻止扶蘇的行為,還參與了他的謀劃,因而,將二人賜死。】
【此外,隨信而去的還有一把劍,要求扶蘇用此賜劍自裁。】
【對於這份突如其來的賜死詔書,蒙恬並不願意相信,他勸說扶蘇調查一番再決定也不遲,但是扶蘇還是選擇了自盡,蒙恬則被關押了起來。】
【而李斯本人與秦始皇又關係良好,作為法家出身,他在嬴政尚為秦王時期就以一竹簡《諫逐客書》而讓嬴政采納諫言,並使其官複原職,且一步步得到皇帝的信任;
在統一六國之後,他被任命為左丞相,在日常履行丞相之職處理朝政外,又堅決支持皇帝廢分封行郡縣,並且輔佐皇帝同意文字、度量衡、車軌等,還建議皇帝禁絕私學,製定一係列法規,】
【此外,在姻親關係上,李斯之子全部迎娶公主,而李斯之女也都嫁給了皇子。】
【這一係列操作下來,足以看出皇帝對李斯的看重和關懷,李斯同樣為皇帝嘔心瀝血、盡心輔佐。】
【而這一次出巡,皇帝暴亡,李斯要麵對的問題有兩個方麵:一是天下,而是家族自身。】
【首先是天下,作為左丞相,李斯非常清楚皇帝在外身亡的消息一旦流傳開來,會給大秦江山帶來怎樣的影響。】
【皇帝駕崩,最理想的情況是在皇宮之中,皇帝當著重臣皇子們的麵,安排好了一切後事,朝臣和皇子們也做好了後續安排,然後再讓這一信息向外傳播。】
【但是此時此刻,以上的種種情況,一條都沒能實現。】
【所以,現在應該怎麽辦?】
【作為大秦的左丞相,作為這個江山的奠基人之一,李斯完全不希望江山有任何動蕩——雖然這確實是皇帝的江山,但是這同樣是他的理想。】
【於是,李斯迅速做出了決定:秘不發喪。】
【秘不發喪這個方法,在整個華夏曆史上也並不非常少見,其作用是可以在一定時間中穩定局麵,同時有助於對抗可能的外部威脅;負麵作用是在事後可能會引發政治動蕩等。】
【李斯在此時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屬於一個可以理解的情況,實在是皇帝死的既不是時候,也不是地點。】
【像是日後某位一心想要太宗廟號,結果最終卻變成了成祖的皇帝駕崩之時,隨行在外的大臣們同樣選擇了秘不發喪。】
嬴政的目光釘在了李斯身上。
李斯也選擇了扶持胡亥為帝?他選擇扶持這個,自己並沒有打算當做繼承人的兒子?
他明明知道……!
嬴政自認為自己對李斯足夠仁至義盡,不論是出於一個單純的君主,還是出於私交。
他任李斯為左丞相,又與其結成徹徹底底的姻親,作為君主對待臣子已經足夠優厚,作為朋友他又在盡心為李斯謀劃家族日後——
鑒於大秦的曆史,他為李斯考慮到了一旦自己先一步離世後,李斯的境遇、李斯家族的未來。
但是,對於他的一番真心謀劃,李斯就是這樣報答自己的?!
扶蘇……扶蘇雖然在不少方麵與自己和李斯的政治觀念並不一致,但是他本身也並不會做絕,加上李斯兒女的婚嫁情況,李斯在未來完全不需要掙紮求生、驚惶度日。
嬴政的情緒翻湧,一方麵是因為李斯這般選擇的憤怒和不可思議,一方麵是因為李斯對自己的不信任,另一方麵是為大秦江山的擔憂。
李斯早已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向皇帝行大禮。
在其他大臣們或驚愕或憤怒的眼神中,李斯一邊叩首,一邊淚流滿麵:“是臣有負陛下,是臣對不起大秦……”
李斯很容易就想明白自己為什麽會這麽做。
不是為了大秦,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家族未來。
現在的他還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雖然對於公子扶蘇的一些政治理念並不滿意,可是皇帝給他的信任和倚重已經完全足夠——日後的那個他,也絕不是不信任皇帝,絕不是!
隻要皇帝還活著,李斯相信自己絕不會對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有任何懷疑;哪怕皇帝駕崩了,皇帝給自己的優待和信任也同樣毋庸置疑。
但是,皇帝駕崩了。
自己可以絕對相信皇帝,但是下一任大秦皇帝呢?
——可不論怎麽說,再如何有理由,自己也確實有負於皇帝,有負於大秦江山。
-
其他朝代的皇帝們對於後麵被當做秘不發喪的例子的皇帝更感興趣一些。
秦朝的情況大家都有所了解,還是這個同樣秘不發喪的家夥更讓人好奇一些,特別是,他還好像有點倒黴的樣子嘿。
不僅死後遭遇了秘不發喪,而且看樣子也同樣是身在外地;最關鍵的是,在皇帝極為重視的身後名上,他想當太宗,最終卻變成了成祖……
雖然不管是太宗,還是“祖”,都是非常好的廟號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有幾個對文字極為敏感的皇帝笑得更加開懷。
畢竟,這個“變成”二字,實在是讓人浮想聯翩。
如果一開始,這個皇帝的廟號就是成祖的話,好似也用不上這個“最終變成”幾個字。
所以……莫非,他一開始還是太宗來著?更好笑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這是什麽不肖子孫啊哈哈哈哈哈!還好我們這裏沒有這樣的子孫後代哈哈哈哈哈……
與這些大笑開懷的皇帝們不同,朱棣心中總有幾分不好的預感。
他一向還是很相信自己的感覺的,畢竟在戰場上,這種沒有來頭的神奇直覺給了他不小的幫助。
所以,難道,這個太宗變成祖的倒黴蛋,和自己有關係?
朱棣開始回憶自己有關曆史的知識。
好像,過往的朝代中,確實沒有這樣的情況?如果自己沒有記錯的話……
而且,自己確實想要一個太宗的廟號,自己也確實有一些特殊的登基過程,自己,也確實想要北征——?!
【而第二個方麵,關於自己和自己家族的未來,同樣是影響李斯進行決策的關鍵性因素。】
【秦朝,從秦國時期開始,就有那麽一個說不上傳統的傳統,即新一任君主對上一任君主的心腹重臣的清算活動。】
【之所以說這不算傳統,是因為這個活動並非曆代都會出現;說是傳統,則是因為其出現的次數也不算非常少。】
【從秦孝公開始,到秦惠文王,再到秦武王、秦昭襄王,乃至秦莊襄王,對於先代重臣的清理始終存在。】
【秦孝公所倚重的商鞅在其死後被秦惠文王五馬分屍,秦惠文王倚重的張儀在其死後被秦武王不喜而逃走,秦莊襄王倚重的呂不韋在其死後最終自盡;而秦昭襄王不需要別人動手,自己就清理掉了自己的數個重臣,如魏冉,如範雎,如白起。】
【——雖然客觀來講,這些最終被清算的重臣中,也有一些並不絕對無辜之人,他們手中握有大權,又不覺得自己在新君繼位後要老老實實放權,最終可以說是死於政治鬥爭。】
【但是,對李斯而言,這個問題並不重要。】
【縱使有不少是因為掌握大權對新君構成威脅又不願意放權才最終落個淒慘下場,但不論如何,他們都確實是走到了悲劇結尾不是嗎?】
【秦國國君們確實足夠有手段和眼光,幾代以來堪稱是代代明君,但是他們也足夠狠辣,這對於李斯而言相當重要。】
【而且,李斯本人現在也確實處在相同的位置之上——他是左丞相,他備受皇帝信任,他手握大權,他與更有可能即位的公子政治理念並不相和……】
【左看右看,這看起來都沒有什麽其他出路啊!】
【況且,他也並不真的願意就此放權遠離朝堂,不論是權力的美妙滋味,還是按照自己的理想來建設一個帝國的感覺,都讓李斯欲罷不能。】
【——李斯相信皇帝,但是他不能信任繼位之君。】
【即使皇帝已經盡可能給他安排後路,即使理論上的繼位之君看起來並不那麽心狠手辣,但是李斯依舊不敢相信。】
【於是,他選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來走出一條路來。】
【而恰好,隊伍中就有一個在朝堂上沒有什麽勢力、也沒有經過儲君教育不具備相應能力的年幼皇子。】
【也恰好,同樣知曉皇帝駕崩消息的趙高,也打著相同的主意。】
“秦朝的這個‘傳統’真的造成了很多不太好的影響。”楊堅有些感慨,“雖然李斯這個人選擇背叛皇帝,絕不隻是這個原因。”
但是,這些過往案例給他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可不好說。
楊堅作為一個既當過大臣,又當過、在當皇帝的人,對於大臣的邏輯和皇帝的邏輯都有幾分心得。
皇帝嘛,哪怕是原本的王,都天然覺得自己既然登基,權力就理當由自己全部掌握,那些掌握大權還倚老賣老、與自己政見不合、為舊勢力劃拉利益的先代重臣,不清理了還等什麽?!等著自己徹底變成一個傀儡嗎?
大臣嘛,盡管大家都明白君主為什麽要清理先代重臣,特別是有些重臣完全不想著交還權力,嚴重影響現任君主的威嚴和命令,但是大家到底是大臣,屁股再怎麽也不可能和皇帝坐到一塊兒去。
所以,哪怕李斯清楚曆史上的一部分重臣最終下場淒慘的原因,他也不可能去願意賭這一把。
“再者,以李斯整個人的經曆來看,他也完全不是那種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決定、自己隻在一旁等待的人。”他總結道。
李斯若是那種願意等著繼位之君上位而不做任何動作,等著繼位之君決定自己這個先代重臣如何處置的人,那他也不可能成為秦朝的左丞相。
正因為他不願默默等待別人決定自己的命運,他才成為了秦朝的左丞相;也正因為他是如此的性格,他才會在秦始皇在外暴亡時,做出這樣的選擇。
可惜,這一次選擇,並不正確。
-
康熙對於李斯的小心思自然清楚,但是他對此非常不滿——當然不是因為李斯,而是因為他將此代入了如今朝堂上的一群大臣。
現在,長子派係和太子派係爭鬥得正如火如荼,一群人在朝堂上抓住一切機會彼此攻訐,不論是一個芝麻大的個人私事,還是正兒八經的朝堂大事。
好好的一個朝堂,被他們攪和的亂七八糟;好好的皇家兄弟,被這群人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想要的從龍之功,搞的七零八落!
皇帝當然不會覺得自己有錯。
而在事情變得更加嚴重、時間不斷推移之前,自己的兒子當然也是沒有錯,至少沒有大錯的。
那麽有錯的是誰?當然隻能是朝堂諸公了。
這群臣子,一點都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個個打著皇太子、皇長子的旗號,為自己謀私利,像是李斯那樣都為著自己的小心思,挑撥天家兄弟關係……
當然,盡管憤怒至此,皇帝也沒有打算給朝堂來一次徹底肅清,整頓風氣。
畢竟,就算不論皇帝的其他打算,隻皇帝本人的行事風格,就是慣於玩弄平衡,而並不習慣於徹底打破朝堂平衡。
【嬴政在最後駕崩之前,曾經寫下一封信要傳給公子扶蘇,內容是要求他回到鹹陽參加自己的葬禮,並且蓋上了印章。】
【——是的,作為長子的扶蘇,不僅不在出巡的隊伍之中,甚至都不在鹹陽。】
【但是這封信雖然寫好並且封好了,卻並沒有傳遞出去,它被放在了中車府令趙高的辦公處,並沒有被交給信使。】
【隨後,皇帝駕崩,李斯在自己的考量以及趙高的威脅之下,選擇了與趙高一同謀劃政變,另立胡亥為帝。】
【他們先是查看了皇帝準備給扶蘇的信件,隨後由李斯出麵,假稱自己得到了皇帝的遺詔,要立皇十八子胡亥為太子,並且繼承皇位。】
【隨後,二人又共同炮製了一份詔書,命使者傳給遠在上郡的公子扶蘇。】
【而詔書的內容,則是斥責扶蘇,在與蒙恬鎮守邊疆的這些年中率軍數十萬,卻不能對外有所進展,還導致大量的士卒死亡,並且對父皇直言誹謗,心懷怨望;將軍蒙恬則不僅不能阻止扶蘇的行為,還參與了他的謀劃,因而,將二人賜死。】
【此外,隨信而去的還有一把劍,要求扶蘇用此賜劍自裁。】
【對於這份突如其來的賜死詔書,蒙恬並不願意相信,他勸說扶蘇調查一番再決定也不遲,但是扶蘇還是選擇了自盡,蒙恬則被關押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