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匡章,又稱章子、匡子、田章,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傑出將領。他曆仕齊威王、齊宣王及齊湣王三世,對齊國的霸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盡管匡章的生平細節在史書中記載並不詳盡,但從現有的史料中,我們依然可以勾勒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曆與威王時期


    匡章的出生年份不詳,但根據他在齊威王時期的軍事活動,可以推測他應出生於戰國早期。匡章首次嶄露頭角是在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事件中。當時,匡章作為齊國代表參與了與魏國的會盟,並與魏國國相惠施進行了辯論,最終促成了齊、魏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王位,展現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


    齊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國借道魏、韓兩國向齊國發起進攻。麵對秦軍的強勢來襲,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率領齊軍迎戰。匡章在桑丘(今山東省兗州市)與秦軍相遇,他巧妙利用秦軍孤軍深入、後顧之憂的弱點,通過變更部分齊軍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中的戰術,成功內外夾攻,大敗秦軍。此戰不僅彰顯了匡章的軍事智慧,也奠定了他在齊國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2、宣王時期與滅燕之戰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趁機派遣匡章率領十萬大軍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匡章充分利用燕國人心離散的機會,僅用五十天便攻破了燕都。然而,齊軍在攻占燕國後並未及時撤回,加之匡章對軍隊管束不嚴,導致士卒欺淩百姓,引發了燕人的反抗。最終,匡章不得不帶兵撤回齊國。


    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楚懷王背棄齊楚聯盟,楚軍景翠部駐於齊楚邊境。匡章率齊、宋聯軍攻魏,以策應齊國對楚國的戰略。然而,由於秦軍在丹陽戰勝楚軍後迅速救援魏國,並聯合宋軍進攻齊國,導致匡章在濮水之戰中失利。此戰雖然未能取得勝利,但匡章的軍事才能和英勇表現依然得到了齊宣王的認可。


    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匡章再次率軍出征,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聯合進攻楚國的方城。麵對楚軍的頑強抵抗,匡章采取了謹慎的戰術,與楚軍相持六個多月。期間,齊宣王多次催促匡章渡河作戰,但匡章堅持認為應在戰機成熟後再出戰。最終,匡章通過一位樵夫得知了沘水的深淺情況,選派精兵乘夜幕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斬殺了楚將唐昧。此戰不僅擴大了齊國的疆域,也進一步鞏固了匡章在軍事史上的地位。


    3、閔王時期與函穀關之戰


    齊湣王三年(公元前298年),孟嚐君田文回齊為相,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的戰役。匡章再次被任命為聯軍統帥,他率領三國聯軍攻入秦國的函穀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此戰是戰國時期唯一一次聯軍攻入秦國關中的戰役,對秦國的震動極大。秦昭王不得不向齊國求和,並歸還了魏、韓兩國的一些侵地。此戰不僅彰顯了匡章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也標誌著齊國在戰國時期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然而,齊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雖然函穀關被攻破,但齊相孟嚐君卻聽信韓慶之言與秦議和,放棄了滅亡秦國的良機。此後不久,齊國便因內部矛盾而逐漸衰落。匡章在齊國的軍事和政治生涯也隨之走到了盡頭。關於匡章的死亡年份和具體情況,史書中並無明確記載,但可以推測他應在晚年去世,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三、主要影響


    1、軍事成就


    匡章作為齊國大將,曆仕齊威王至齊湣王三世,是齊國霸業的奠基者之一。他在軍事上的成就卓越,多次率領齊軍取得重大勝利。桑丘之戰中,他巧妙利用秦軍的弱點,成功大敗秦軍;滅燕之戰中,他充分利用燕國人心離散的機會,迅速攻破燕都;垂沙之戰中,他通過謹慎的戰術和突然的襲擊,大敗楚軍;函穀關之戰中,他率領三國聯軍攻入秦國關中,對秦國造成了極大的震動。這些戰役不僅擴大了齊國的疆域和影響力,也彰顯了匡章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


    2、政治影響


    匡章在齊國的政治地位也十分顯赫。他曆任多職,深受齊威王、齊宣王及齊湣王三代君主的信任和重用。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對齊國的政治和軍事決策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他也積極參與齊國的外交活動,與各國進行交流和談判,為齊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3、對齊國霸業的影響


    匡章的軍事和政治成就對齊國的霸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他的努力下,齊國逐漸成為了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使得齊國在戰爭中屢屢獲勝,擴大了疆域和影響力。同時,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也使得齊國在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占據了有利地位。這些成就為齊國的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軼事典故


    1、尊王之辯


    在徐州相王事件中,匡章與魏國國相惠施進行了激烈的辯論。惠施主張廢棄尊位,而匡章則對此提出了質疑。他問道:“您的學說主張廢棄尊位,現在卻尊齊王為王,為什麽言行如此矛盾呢?”惠施解釋說:“這是為了用尊齊王為王的方法使齊王罷兵,使百姓得以壽終,免於死亡。”匡章對此表示理解,並繼續與惠施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這場辯論不僅展現了匡章的智慧和口才,也促進了齊、魏兩國之間的和解與合作。


    2、責難惠施


    在魏國期間,匡章曾對惠施提出了責難。他指出惠施身邊跟隨的人很多,這些人都是不耕而食的人,對莊稼造成了損害。惠施則辯解說自己是管理農夫的人,而不是親自耕種的人。這場爭論雖然看似瑣碎,但實際上反映了匡章對於國家治理和民生問題的關注。他認為國家的治理應該注重實際效益,而不是追求虛名和無用的形式。


    3、不辱死父


    在桑丘之戰前夕,匡章讓雙方使者多次互相來往,並借機變更了部分齊軍的旗幟標記,混雜到秦軍當中。這一行為引起了齊威王的猜疑和朝廷大臣的質疑。然而,匡章卻堅定地執行了自己的戰術計劃,並最終取得了勝利。戰後,齊威王詢問匡章為何這樣做時,匡章解釋道:“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這段話不僅展現了匡章的孝道和忠誠,也解釋了他為何在戰爭中采取如此大膽的戰術計劃。


    4、性格與倫理衝突下的父子關係


    匡章與其父的關係也頗具傳奇色彩。據《孟子》記載,匡章的父親曾殺死其母,並將其埋在馬棚下。當匡章被任命為將軍時,齊威王曾勉勵他說:“先生的能力很強,過幾天率領全部軍隊回來時,一定要改葬將軍的母親。”然而,匡章卻拒絕了這一提議,他認為沒有得到父親的允許而改葬母親是欺辱死去的父親。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匡章堅守孝道的精神,也揭示了他在性格與倫理衝突下的艱難抉擇。


    五、後世紀念


    1、墓址


    女郎山戰國匡章墓是匡章在後世的重要紀念之一。該墓位於一處風水寶地,整個大墓口長13.58米、寬12.15米,槨室位於墓室中央,四周有寬大的生土二層台。墓主用雙槨一棺,外槨蓋板上麵埋有一個被肢解的殉人,槨外填充鵝卵石。在大墓的棺和槨之間,隨葬有大批的青銅禮器和兵器。關於這座古墓的墓主身份,遠在隋唐以前即無定論。直到1990年,考古人員才通過墓葬的形製特點及隨葬器、棺槨、列鼎和樂器等方麵確定該墓為戰國時代匡章的墓。這一發現不僅為後世提供了研究匡章生平的寶貴資料,也成為了人們緬懷這位傑出將領的重要場所。


    2、曆史評價


    後世對匡章的評價普遍較高。莊子雖然批評他“不見父”為“義之失”,但也從側麵反映了匡章在孝道與忠誠之間的艱難抉擇。孟子則對匡章的行為表示了理解和同情,他認為匡章是“子父責善而不相遇”的典型代表,並稱讚他的孝道和忠誠。戰國名相呂不韋也高度評價匡章說:“匡章,天下之將也,用之必勝,戰之必克。”這些評價不僅體現了匡章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也反映了他在個人品德和社會責任上的高尚情操。後世人們常常將匡章作為忠孝兩全、智勇兼備的典範來傳頌,他的事跡和精神也成為了激勵後人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


    3、文化傳承


    匡章的故事和形象也被廣泛傳承於後世的文化藝術之中。在文學作品中,匡章常被描繪為一位英勇善戰、智謀過人的將領,他的事跡被賦予了傳奇色彩,成為了人們口耳相傳的佳話。在戲曲、繪畫等藝術形式中,匡章的形象也被生動展現,成為了人們心中不朽的英雄形象。這些文化傳承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讓匡章的事跡和精神得以永載史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名人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瑩瑩燦燦的高孝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瑩瑩燦燦的高孝恭並收藏華夏名人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