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被後世尊稱為“宗聖”。他是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黃帝後代,夏禹王之後,曾點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儒學五大聖人之一,孔廟四配之一。曾子少時常隨父學詩書,後師從孔子,成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他參與編製了《論語》,創作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提出了修、齊、治、平的政治觀,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係,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人物生平


    1、家世背景與早年求學


    曾子出生於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庭,是黃帝的第25代孫昌意的後代,夏禹王的直係後裔。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國,曾姓自此發源。鄫國曆經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前期(前567年)被莒國所滅。太子巫出奔魯國南武城定居,其後代用“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玄孫即為曾子。


    曾子自幼便展現出對學問的濃厚興趣,常隨父曾點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在魯哀公五年(前490年),年僅十六歲的曾子奉父命至楚,正式拜入孔子門下求學。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逐漸成為孔子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


    2、師從孔子與學術傳承


    在孔子門下求學的日子裏,曾子不僅深入學習了儒家經典,還積極參與了孔子的教學活動。他善於思考,勇於提問,經常與孔子及其他弟子討論學術問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見解。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年),孔子的高足顏回病故,曾子便成為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孔子在病榻上呼喚曾子,對他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聽後,若有所悟,回答道:“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裏仁》)孔子聽後,深感欣慰,便將《大學》一書親自傳授給了曾子。這部經典著作後來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3、孔子托孤與守墓三年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曾子聞訊後,悲痛欲絕,若父喪而無服,毅然決定守孔子墓三年。在這三年裏,他日夜守護在孔子墓旁,緬懷恩師的教誨和恩情。同時,他還積極整理孔子的遺著和教誨,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守墓期間,孔子臨終前還將自己的孫子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給了曾子。曾子深感責任重大,便盡心盡力地撫養和教育子思,使他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之一。


    4、拒入仕途與設教西河


    曾子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絕了各國君主的征聘。魯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齊國聘請以他為相,楚國迎請以他為令尹,晉國迎請以他為上卿,但曾子均不應命。他堅持認為,真正的學者應該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而不是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


    魯悼公二十一年(前446年),曾子已經六十歲高齡,但他依然堅持設教於西河一帶,與子夏、段幹木等儒家學者一起傳播儒家思想。他的學識和品德得到了廣泛認可,吸引了眾多學子前來求學。在他的教導下,許多學子成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和發展者。


    5、病逝魯國與遺訓傳世


    魯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病逝於魯國,終年七十一歲。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病危之際,他還念念不忘自己的學術使命和教育事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訓和教誨。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曾子病重時躺在床上,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一個小童坐在角落拿著蠟燭。小童說:“這張席子華美光潔,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說:“住口!”曾子聽見這話,驚覺地說:“啊!”小童又說:“這張席子華美光潔,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送給我的,我未能把它換掉。元啊!起來,把席子換掉!”曾元說:“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重了,不能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再恭敬地換掉它。”曾子說:“你愛我不如他。君子愛人依禮,小人愛人以無原則。我還有什麽要求呢?我能按禮法而死去,也就夠了。”於是大家扶他起來換了席子,然後回到原位,還沒躺好就去世了。


    三、主要影響


    1、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和發展者之一。他一生致力於儒家經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為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參與編製的《論語》和創作的《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這些作品不僅係統地闡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價值觀念還提出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觀點和理論為儒家思想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修齊治平的政治觀


    曾子提出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認為一個人要想成為真正的君子就必須注重自身修養和家庭管理進而實現國家治理和社會和諧。這一觀點不僅為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哲學基礎還為後世政治家提供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


    3、內省慎獨的修養觀


    曾子強調內省慎獨的修養方法認為一個人要想成為真正的君子就必須時刻保持內心的清淨和警覺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即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忠誠、守信和傳習經典等要求。這一方法不僅有助於個人品德的提升還有助於社會風氣的淨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4、以孝為本的孝道觀


    曾子非常注重孝道認為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他提出了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強調子女應該尊敬父母、關愛父母並盡力為父母盡孝。他還創作了《孝經》一書係統地闡述了孝道的內涵和實踐方法。這一觀點不僅有助於維護家庭和睦還有助於推動社會道德風尚的提升。


    四、軼事典故


    1、齧指痛心


    據《二十四孝》記載,曾子非常孝順母親。有一次他在山中砍柴時家裏來了客人母親因無措而焦急萬分便咬自己的手指。曾子突然感到心痛便背著柴火匆匆趕回家中詢問原因。母親告訴他:“有急客至吾齧指以悟汝爾。”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現了曾子對母親的深厚感情和孝順之心。


    2、曾子殺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場買東西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妻子為了安撫兒子便說:“你回去吧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妻子從市場回來後曾子真的要去殺豬。妻子勸阻他說:“我隻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卻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年紀小還沒有辨別能力隻會學習父母的樣子。如果你欺騙了他他就會學會欺騙別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於是曾子堅持把豬殺了煮給兒子吃。這個故事體現了曾子注重誠信和教育的思想。


    3、曾子避席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邊侍坐時孔子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麽嗎?”曾子聽後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這個故事展現了曾子對老師的尊敬和對學問的虔誠態度。


    4、曾子居衛


    據《莊子》記載曾子曾經居住在衛國時穿著破舊的衣服顏色憔悴手足生繭。他三天不生火做飯十年不做新衣服。即使帽子上的帶子斷了衣襟裂開了鞋子破了腳後跟露出來了他也毫不在意依然唱著《商頌》聲音響徹天地。天子不能使他為臣諸侯不能使他為友。這個故事體現了曾子注重內在修養和超脫物欲的思想境界。


    5、曾子換席


    在曾子病重時他躺在一張華美光潔的大夫用的席子上。小童指出這是大夫用的席子後曾子堅持要換掉它。他認為自己一生沒有做到大夫的職位不應該躺在大夫的席子上。在換席子的過程中他去世了。這個故事展現了曾子注重禮法和名分的思想觀念。


    五、後世紀念


    1、學術傳承


    曾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和發展者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和著作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曆代儒家學者都非常重視曾子的學術地位和思想貢獻,紛紛對他的著作進行研究和傳承。他的《大學》、《孝經》等作品被奉為儒家經典之一,為後世儒家學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學術支撐。


    2、曆史評價


    曆代史學家和儒家學者對曾子的評價都非常高。他們認為曾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學術思想和著作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價值還具有廣泛的實踐意義。因此,曾子在曆史上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敬仰。


    3、文化影響


    曾子的故事和事跡在儒家文化和民間文化中廣為流傳。他的孝順之心、誠信之道、內省慎獨的修養方法以及以孝為本的孝道觀等都成為了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的故事和事跡也被廣泛應用於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為後世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精神支撐。在現代社會中,曾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對於推動社會道德風尚的提升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名人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瑩瑩燦燦的高孝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瑩瑩燦燦的高孝恭並收藏華夏名人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