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也有說法認為字子車、子居),是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他出生於魯國鄒(今山東鄒城),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仁政學說和性善論,對中國乃至東亞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周遊列國,雖未能實現政治抱負,但晚年回到家鄉,著書立說,終成《孟子》一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二、人物生平


    1. 早年受教


    孟子出生於魯國鄒邑的一個貴族家庭,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然而,孟孫氏後來逐漸衰微,有一支從魯國遷居到了鄒國,這就是孟子的祖先。孟子自幼喪父,與母親仉氏相依為命。孟母非常注重孟子的教育,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在母親的教育下,孟子自幼便展現出了對學問的濃厚興趣。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孟子曾受業於子思(孔汲,孔子之孫)的門人。雖然孟子自己並未明確提及自己的老師姓名,但他曾表示:“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這意味著他雖然沒有直接師從孔子,但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私淑了孔子的思想。


    2. 遊說齊宋


    學成之後,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先後遊曆了齊、宋、滕、魏、魯等國,但均未能得到重用。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的時期,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


    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年間(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當時,他宣揚“仁政無敵”的主張,但並未得到齊威王的重視。後來,孟子又到了宋國,滕文公還是世子時曾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孟子認為,人民有了固定產業收入,才有穩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因此他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


    3. 回鄒赴滕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在鄒國期間,他遇到了滕國君主滕文公。滕文公親自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情,孟子提出了“民事不可緩也”的觀點,並詳細闡述了井田製等具體措施。然而,滕國自身實力弱小,根本無法實施孟子的政治主張。


    4. 奔赴魏國


    在滕國無法施展抱負後,孟子又來到了魏國。此時,他已經五十三歲。梁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因此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對孟子的空泛道理並不感興趣,因此孟子的政治主張在魏國也未得到重視。


    5. 二度奔齊


    離開魏國後,孟子再次來到齊國。齊宣王對孟子表示了禮遇,但孟子的政治主張與齊宣王圖謀霸業的想法並不相符。孟子主張效法“先王”,實行“仁政”,而齊宣王則更關心如何報複其他國家。盡管孟子對齊宣王進言多次,但並未得到采納。最終,孟子失望地離開了齊國。


    6. 再遊宋國


    離開齊國後,孟子又來到了宋國。此時,宋君偃已經自立為王。孟子在宋國期間,繼續宣揚自己的仁政學說,但並未得到宋王的重視。他認識到,在當時的戰亂時期,各國君主更關心的是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實施仁政。


    7. 去宋赴魯


    不久,孟子離開宋國來到了魯國。然而,在魯國他也未能得到重用。魯平公原本打算讓孟子的弟子樂正子為政,但因寵臣臧倉的讒言而改變了主意。孟子對此深感失望,於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鄒國。


    8. 講學著書


    回到鄒國後,孟子不再出遊,而是專心從事教育和著述工作。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他與弟子們一起整理《詩經》《書經》等古籍,闡發孔子的思想學說,最終寫成了《孟子》一書。《孟子》全書雖然隻有七篇三萬四千餘字,但內容博大精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主要影響


    孟子的思想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不僅在哲學、政治、教育等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對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


    1. 哲學思想的影響


    性善論的提出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是儒家哲學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這些品德是人性中固有的善的萌芽。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這些善的品質,否則將會喪失它們。這一觀點強調了人性本善,為儒家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它也提醒人們要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不斷地反省和修養來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天道觀的闡發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但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將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將天作為自己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這一觀點不僅深化了儒家對天道的理解,也為後世的哲學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認識論的見解


    孟子在認識論方麵也有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認為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他通過生動的比喻和故事,如“揠苗助長”等,闡述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掌握客觀規律的重要性。這些見解對後世的哲學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2. 政治思想的影響


    仁政學說的創立


    孟子在政治思想方麵最突出的貢獻是創立了仁政學說。他強調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命題,認為如何對待人民是國家治亂興亡的關鍵。孟子還主張實行井田製、省刑罰、薄稅斂等措施,以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這些思想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民本思想的深化


    孟子深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強調君主必須重視人民的需求和願望。他認為隻有實行仁政、贏得民心,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一觀點對後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民本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承和發展。


    王道與霸道的辨析


    孟子對王道與霸道進行了深刻的辨析。他認為王道是以仁政為基礎的政治理念,強調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而霸道則是以武力征服為手段的政治理念,強調以力服人、以勢壓人。孟子主張實行王道而非霸道,這一觀點對後世的政治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3. 教育思想的影響


    全民教育的倡導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倡導全民教育。他認為教育不僅是培養統治者的手段,更是實現社會公正和進步的重要途徑。他主張設立學校、加強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地位等措施來推動全民教育的發展。這些思想對後世的教育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教育方法的創新


    孟子在教育方法方麵也有許多創新之處。他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認為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往往難以進行嚴格的教育,易子讓別人來教育可以保持教育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他還強調因材施教、注重實踐等方法,這些思想對後世的教育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道德教育的重視


    孟子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在培養人才中的作用。他認為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於人的本性本心,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他強調道德教育要貫穿整個教育過程,通過言傳身教、榜樣示範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這些思想對後世的道德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4. 倫理道德的影響


    道德規範的概括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仁、義、禮、智四種基本品德,並認為它們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他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道德規範的概括不僅為儒家的倫理道德體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也為後世的道德規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仁義思想的弘揚


    孟子非常重視仁義在倫理道德中的作用。他認為仁義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隻有用仁義來處理各種關係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他強調君主和官員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來弘揚仁義思想,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這些思想對後世的倫理道德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個人修養的強調


    孟子認為個人修養是實現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途徑。他強調人們要通過內省、克己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思想對後世的個人修養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儒家文化在個人層麵的傳承和發展。


    5. 文學成就的影響


    散文風格的開創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中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孟子以“言近而指遠”為“善言”,他的文章前襟如話、明白曉暢而又寓意深遠。他善於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形成了獨特的散文風格。這種風格對後世的散文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古代散文的發展。


    文學理論的貢獻


    孟子在文學理論方麵也有許多貢獻。他認為文學應該具有教化功能和社會責任感,強調文學作品要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他還提出了“以意逆誌”的文學批評方法,主張通過理解作者的意圖來評價作品的價值和意義。這些觀點對後世的文學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古代文學批評的發展。


    6. 對後世思想家的影響


    對儒家學派的影響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係。他的思想被後世儒家學者所繼承和發揚光大,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也為儒家的教育、政治、倫理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


    對其他學派的影響


    孟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儒家學派的發展,也對其他學派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性善論、仁政學說等觀點被其他學派所借鑒和吸收,推動了不同學派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同時,他的思想也為後世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7. 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孟子的思想不僅在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東亞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朝鮮、日本、越南等東亞國家中,孟子的思想被廣泛傳播和接受。他的仁政學說、性善論等觀點被這些國家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借鑒和發揚光大,成為東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的思想也為這些國家的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支持。


    四、軼事典故


    1.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的故事是孟子早年生活中的一段佳話。孟子小時候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孟母曾三次搬家。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然而在市集上孟子又學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母再次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帶著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這次孟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影響逐漸成長為一位有學問的人。孟母三遷的故事成為了後世教育子女的典範。


    2. 孟母斷織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但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麽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將來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中國曆史上的儒學大師。


    3. 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麽?”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這個故事體現了孟母對孟子的誠信教育也展示了孟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教育方法。


    4.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麽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麽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麽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麽不同。”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麵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麽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麽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麽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這個故事揭示了孟子對當權者暴政的批判也展示了他對民生問題的關注。


    5. 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麽原因呢?”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隻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笑百步同樣道理。”這個故事用生動的比喻揭示了梁惠王治國政策的虛偽性也展示了孟子對戰爭和民生問題的深刻洞察。


    6. 一曝十寒


    戰國時代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地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麽辦呢?”接著他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弈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總盼望有天鵝飛來以射鵝為樂。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麽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後人將孟子所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五、後世紀念


    1. 紀念設施


    孟廟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據記載,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當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在兗州任職期間,尋訪到孟子墓於鄒縣城東北的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創建了孟廟。後來,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紱及鄉人出資,將孟廟遷到了鄒縣城南。此後,經過金、元、明、清曆代的拓展和維修,孟廟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孟廟占地2.4萬平方米,南北呈長方形,前後共有五進院落。廟宇前有欞星門、亞聖廟石坊、泰山氣象門等建築。自第三進院落起,分為左、中、右三路,中路有承聖門、亞聖殿、寢殿等建築;東路有啟賢門、啟聖殿、啟聖寢殿;西路則有致敬門、致嚴堂、祧祖祠、焚帛池等。廟內保存有曆代碑刻270餘塊,古樹名木300餘株,被譽為“古木參天繞古祠”“滿地豐碑滿壁詩”。


    亞聖殿是孟廟的主體建築,大殿正麵重簷之間高懸著一塊楷書貼金大字的匾額,上書“亞聖殿”。正中門額上還掛有一塊“道闡尼山”的橫匾。殿內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門正麵兩柱掛著一副巨型抱柱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切同禹顏。”這副對聯和門匾都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手書。此外,東側神龕內還懸掛著雍正皇帝手書的“守先待後”金匾一塊。


    孟廟不僅是祭祀孟子的場所,也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學者、遊客前來參觀瞻仰,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和曆史底蘊。


    先師廟


    “先師廟”也稱“孟軻廟”,位於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孟軻鄉的孟軻村。據傳,孟子在遊說各國期間,曾途經此地被大雨所阻。當時孟子聲望頗高,一時間奔走相告,轟動全村。孟子見此地人民如此好施樂道,決定留下講學數日。村民們為了紀念孟子,就在他講學的地方建起了“先師廟”,並把村名改為孟軻以示紀念。


    清嘉慶六年(1801年),開州(今濮陽)知州張極重修了孟軻廟,並將孟軻村改為大賢店。然而,在1958年,廟宇不幸被毀。1981年,村民們又恢複了孟軻村的村名,並一直沿用至今。雖然曆經滄桑,但先師廟依然承載著人們對孟子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2. 紀念郵票


    2000年11月11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名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郵票,共六枚。其中,第二枚郵票便是以古代思想家孟子為主題。這枚郵票麵值80分,圖案設計簡潔而莊重,充分展現了孟子的學者風範和思想魅力。郵票的發行不僅進一步弘揚了孟子的思想和文化,也為集郵愛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收藏品。


    3. 追封追諡


    孟子在世時雖然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身後卻得到了曆代帝王的追封追諡,地位逐漸上升。


    宋朝


    在宋朝時期,孟子開始受到官方的重視和尊崇。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為“鄒國公”。這是孟子首次獲得官方的封諡,標誌著他在曆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的認可。


    元朝


    到了元朝時期,孟子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鄒國亞聖公”。這一封諡不僅提升了孟子的地位,也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儒家學派中的核心地位。


    明朝


    明朝時期,孟子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正式奉為“亞聖”,並罷去了之前的公爵封號。這一變化不僅體現了明朝對孟子的高度尊崇,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明朝時期的重要地位。此外,在明景泰二年(1451年),孟子嫡派後裔還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這一職位。


    清朝及民國


    進入清朝後,孟子的地位依然穩固。清朝曆代帝王都對孟子表示了高度的尊崇和敬仰。到了民國時期,孟子的地位依然不減。民國3年(1914年),第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被改封為奉祀官。民國24年(1935年),這一職位又改稱亞聖奉祀官,繼續由孟子後裔世襲擔任。


    這些追封追諡不僅體現了曆代帝王對孟子的尊崇和敬仰,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4. 其他紀念方式


    除了上述的紀念設施、紀念郵票和追封追諡外,後人還通過其他多種方式來紀念孟子。例如,在山東鄒城孟府大堂簷下正中懸掛著一塊“七篇貽矩”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貽”是贈給的意思;“貽矩”則指《孟子》七篇給天下人為人處世的規矩。這塊金匾不僅是對孟子思想的肯定和傳承,也是對後人的一種鞭策和激勵。


    此外,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孟子的思想和學說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研究。許多學者和教育家都致力於解讀和傳承孟子的思想精髓,將其應用於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這些努力不僅有助於深化人們對孟子思想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助於推動儒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和影響跨越了千年時空依然熠熠生輝。後人通過各種方式來紀念他、緬懷他、傳承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底蘊。這些紀念方式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孟子的敬仰和懷念之情,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名人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瑩瑩燦燦的高孝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瑩瑩燦燦的高孝恭並收藏華夏名人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