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要離,讀作yāo li,是春秋時期吳國的一名著名刺客,生活在吳王闔閭的時代。他的名字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主要因為他成功地刺殺了慶忌,一位對吳國政權構成嚴重威脅的勇士。要離的事跡不僅體現了春秋時期刺客文化的特點,還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與複雜。本文將詳細探討要離的生平、主要影響、軼事典故以及後世紀念,力求還原這位曆史人物的真實麵貌。


    二、人物生平


    1、出生與早年經曆


    要離的出生年份不詳,但根據曆史記載,他死於公元前513年。他出生在吳國,父親是一名職業刺客,這或許為他日後成為刺客埋下了伏筆。要離本人則是一名屠夫,身材瘦小,僅五尺餘,腰圍一束,形容醜陋,但力大無窮,是當時有名的擊劍能手。他不僅武藝高強,還足智多謀,以捕魚為業,居住在無錫鴻山的山北。至今,在無錫鴻山的東邊有要潭河,西南角有要家墩,傳說是要離捕魚、曬網的地方。


    2、苦肉計與刺殺慶忌的準備


    要離的生平事跡主要記載於《吳越春秋》卷四《闔閭內傳》中。據記載,吳王闔閭在即位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13年,決定派遣要離去刺殺慶忌。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因吳王闔閭篡位而流亡在外,籌集兵力,準備攻打吳國,奪回王位。慶忌的勇武和威望對闔閭的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吳國朝堂上,伍子胥極力推薦要離為將,要離也毛遂自薦,表示願意去殺死慶忌。然而,慶忌疑心極重,吳王擔心要離不能成功。於是,要離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苦肉計。他請求吳王殺死他的妻兒,並斷其一臂,以消除慶忌的疑心。吳王起初不同意,但要離堅持說,一個戰士不應享受家庭的溫暖,並請求吳王在他回來後厚葬其家人。吳王被要離的忠誠所感動,最終同意了這一計劃。


    在朝堂上,吳王闔閭故意貶低要離,稱他“力不如小兒”,並拒絕了他的請求去討伐楚國。要離則反駁說,吳王如果不為伍子胥報仇雪恨,就是不仁慈。吳王聽後大怒,命令武士將要離推出去斷其右臂,然後投入監獄,同時抓捕了他的妻子。吳國的大臣們都不知道這一計劃的真相。


    隨後,伍子胥設計讓要離越獄逃走,吳王再次震怒,下令殺死要離的妻子,並焚燒、棄屍於鬧市。這一係列事件為要離投奔慶忌並獲取其信任鋪平了道路。


    3、成功刺殺慶忌


    要離得知慶忌避難在衛國後,便前往投奔。慶忌最初對要離無法信任,但看到他斷臂且妻子被殺,便相信了他,並任命他為心腹,負責訓練士卒,修治舟艦,準備討伐吳國。


    終於,公子慶忌率兵乘船伐吳。要離利用慶忌對他的信任,建議慶忌親自坐在戰艦的船頭以鼓舞士氣。慶忌聽從了要離的建議。在一次強風刮來時,慶忌的戰船搖晃不定,要離抓住這個機會,借著顛簸搖晃之勢以短矛刺中慶忌。短矛透入心窩,穿其後背而出。身受重傷的慶忌此刻才醒悟要離斷臂的真正目的,但他仍忍著劇痛,單手提著要離,把他的頭投入水中三次,然後又把淹得半死的要離橫放到自己的膝蓋上,大笑著對他說:“天下居然有像你這樣的勇士,竟然能用這種苦肉計來刺殺我啊!”


    慶忌身邊的衛士衝上來要將要離碎屍萬段,但慶忌阻止了他們,稱要離是天下少有的勇士,不能一天之內殺死兩個勇士。慶忌因傷勢過重,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便囑咐衛士們不要殺死要離,可以放他回吳國,以表彰他對主人的忠誠。說完,慶忌把要離扔到甲板上,自己抽出刺穿身體的短矛,當時血流如注而死。


    4、自殺身亡


    要離在刺殺慶忌後,雖然得到了慶忌的寬恕,但他深知自己已無法容於世。他舉身投水自殺,但被慶忌手下的衛士們救起。衛士們勸他快回吳國領賞,但要離因不願接受封賞,最終自刎而亡。吳王闔閭得知要離的死訊後,親自迎接他的遺體,並欲重重賞賜,但要離已無法再接受任何榮譽。


    三、主要影響


    1、政治影響


    要離刺殺慶忌是春秋時期的一件重大事件。慶忌的離世不僅消除了吳國發展的不穩定因素,還使當時百姓避免了可能因戰亂而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一事件對於穩定吳國政權、維護百姓安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也體現了春秋時期政治鬥爭的殘酷和複雜,以及刺客在政治鬥爭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影響


    要離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成為了中國古代刺客文化的經典案例之一。他的勇武、智謀和忠誠被後人所稱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許多詩人、墨客借此人和此事來抒發壯烈豪情,尤其多見於愛國誌士的詩詞文章。


    3、曆史評價


    要離的行為在當時和後世都受到了高度評價。他被視為忠誠、勇武和智慧的化身,是春秋時期刺客文化的傑出代表。他的事跡被載入史冊,成為後世研究春秋曆史、文化和社會的重要資料。


    四、軼事典故


    1、第一勇士之爭


    據《吳越春秋》記載,有一次,東海勇士椒丘祈來吳國為朋友奔喪,途經淮津渡口時,他的馬被水怪吞噬。椒丘祈一怒之下跳入水中,與水怪大戰三日三夜,不分勝負,出來時隻傷了一隻眼睛。他因此自以為是天下之勇,名聲大震。


    在朋友喪席上,椒丘祈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要離看不慣他的傲慢態度,便正色地對他說:“聽說勇士者,與日戰不移表、與神戰不旋踵,寧死不受其辱。你與水神交戰,沒有追回馬的性命,自己反而傷了眼睛,形殘名辱,你還有何麵目在眾大夫麵前沾沾自喜呢?”椒丘祈被說得啞口無言,含愧而出。


    要離回到家後,料到椒丘祈會來報複,便告訴妻子晚上把所有屋門、房門打開。果然,椒丘祈趁黑來到要離家,見大小門都未關,便徑直來到要離的床前。要離從容不迫地應對椒丘祈的威脅,最終使椒丘祈扔下劍感歎道:“我的勇猛已經無人可比擬,但要離你的勇猛卻在我之上,你是天下第一的勇士。”


    2、墓塚與後世紀念


    吳王根據要離生前的遺願,令伍子胥將其葬於鴻山的專諸墓旁。今江蘇省無錫市有“鴻山三墓”,即要離、專諸、梁鴻三人之墓,成“品”字形排列。其中梁鴻墓為東漢時期建造,為無錫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世的詩人墨客常借此人和此事來抒發壯烈豪情。


    3、文學作品中的要離


    要離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演繹。南宋詩人陸遊在《月下醉題》中寫道:“生擬入山隨李廣,死當穿塚近要離。一樽強醉南樓月,感慨長吟恐過悲。”明末詩人陳子龍在《秋日雜感》中也提到了要離:“夜雨荊榛連茂苑,夕陽麋鹿下胥台。振衣獨上要離墓,痛哭新亭一舉杯。”這些詩詞不僅表達了詩人對要離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還豐富了要離的文化內涵和曆史價值。


    五、後世紀念


    1、墓塚與祭祀


    要離的墓塚位於江蘇省無錫市鴻山三墓之一,與專諸、梁鴻的墓塚相鄰。這裏成為了後人緬懷要離的重要場所。每逢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當地民眾和遊客都會前來祭祀、掃墓,表達對這位曆史人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2、文化傳承與弘揚


    要離的故事在後世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和弘揚。他的勇武、智謀和忠誠被後人所稱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許多戲曲、小說、電影等文化作品都以要離為主角或重要人物,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法展現了他的英雄形象和曆史功績。


    3、學術研究與交流


    隨著曆史的推移和學術研究的深入,要離的事跡逐漸成為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許多曆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都對要離的故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他的曆史地位和文化價值。同時,相關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也促進了要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現代紀念設施與活動


    為了紀念要離這位曆史人物,無錫市等地建立了相關的紀念設施,如要離紀念館、要離文化廣場等。這些設施不僅為後人提供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名人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瑩瑩燦燦的高孝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瑩瑩燦燦的高孝恭並收藏華夏名人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