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泛白,雲霧隱退,物部足利負手站在香久山的山坡上眺望不遠處的宮闕,腳下蜿蜒的青石板小徑縫隙中長滿苔蘚,沾滿了露水狹窄濕滑,身後寺廟中鍾聲陣陣,身畔鬆風徐徐,泉水在身邊一側的溝渠中緩緩流淌,靜謐優雅。
隻是入眼之處那一片宮闕,卻讓物部足利蹙眉良久,發出輕輕一聲歎息。
身後,一位身材瘦小、眼神銳利的老者徒步而至,與物部足利並肩而立,順著他的目光看去,略感詫異道:“你久未回到飛鳥京,那裏是倭王於王宮廢墟之上修建的‘蘇我宮’,雇傭了極多百濟、新羅工匠,很是奢華壯闊。”
原本的宮殿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內亂之中殘破不堪,蘇我赤兄在唐人扶持之下登上倭王之位,第一道政令便是重修宮室,且以氏族之名而名之,象征著蘇我氏對於倭國之統治。
“奢華?壯闊?”
物部足利情緒低沉:“或許在倭人眼中,這座宮闕的確華美軒闊,前所未見的奢靡壯麗,但若你去過大唐、到過長安,便可知倭人困囿於海島,眼界如同這繁衍族群的土地一般狹窄逼仄。”
他到過長安,甚至站在朱雀大街仰首眺望過承天門,時至今日依舊難忘那九重宮闕所帶來的威壓、震撼。
與長安城內的宮闕相比,眼前的“蘇我宮”看上去是那麽簡陋、樸素、貧苦,就好似在大唐威服四海、光芒四射之下的倭國。
一邊是“螢蟲之光”,另一邊是“皓月之輝”。
“大唐啊……”
老者嘖嘖沒有幾顆牙的嘴巴,目光之中流露出來的是豔羨與憤恨。
那等富庶強盛、橫掃天下的強國,誰又能不心生敬仰、恨不能身在其中呢?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曠世強國,將倭國硬生生拖入混亂之中,甚至就連倭王的百世傳承也因此而斷。
物部足利轉過身,目視老者,沉聲道:“大德,是時候為倭國之未來做出決斷了。倭人世代生於倭島、長於倭島,與大海抗命、與火山相爭,往後還要世世代代的繁衍下去,豈能任憑族人永遠沉淪於愚昧、落後之中,祖祖輩輩經受戰火荼毒?帶領族人從黑暗、貧窮、愚昧之中走出去,直至陽光之下的光榮、文明,是吾等這一輩倭人之責任。”
“大德”,乃倭國冠位十二階之最上位,名義上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隻不過眼前這位“大德”大伴咋在當初背叛物部氏、連同蘇我氏將物部氏驅逐出飛鳥京之後,便隱居於這香久山佛寺之中,不問政事。
大伴氏也因此奪過唐人幹預之下的倭國王位傳承,保存實力。
大伴咋目光幽幽,反問道:“你所謂的光榮、文明,便是指投降於大唐,徹底斷絕倭王之傳承麽?”
物部足利不理會對方言語之中的譏誚,麵容嚴肅:“普天之下,大唐縱橫無敵,區區一支水師便可覆滅倭國,吾等所要做的不是抵抗到底、將倭國拖入無底之深淵,而是師從大唐建設倭國,將倭人從愚昧之中帶領出來,走向文明。”
“打不過,那就加入他!吾等老老實實依附於大唐,做一個仰慕天朝之忠臣良將。而後耗費數代、甚至十數代人之努力,去學習大唐之文化、軍事、曆法、製度……終有一日,倭人會強大起來,挺直脊梁,反噬大唐!”
此刻他站在香久山的山坡上,背對朝陽、俯視飛鳥京,頗有一種指點江山之氣魄,仿佛如今含羞忍辱向大唐卑躬屈膝,是為了日後積蓄力量、恢複倭國之傳承。
大伴咋眯著眼睛,對物部足利表現出來的“為了倭國臥薪嚐膽”視如不見,不過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口號罷了,腦中飛快權衡利弊得失。
身為倭國之“大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真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甘願棲身於這香久山寺院之中誦讀佛經、吃齋悟佛?
隻不過是當年在與蘇我馬子的鬥爭之中遭遇慘敗,不得不體麵的退出倭國中樞、遠離權力核心來保存家族勢力,蘇我馬子、蘇我入鹿先後死去,倭王傳承斷絕,大唐勢力強勢幹預倭國軍政,大伴咋實在看不到前途光亮,這才不得不隱居於香久山。
既能避開紛亂局勢、保存實力,也能養望、以待時運。
如今,時運果然來了。
他不在乎倭王傳承是否斷絕,也不在乎當下的倭王蘇我赤兄能否安坐王位,他隻在乎自己以及家族在這場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能夠攫取到何等利益。
如果利益足夠,即便將整個倭國賣了又有何妨?
到時候帶著倭國內附於大唐,家族上下成為唐人、大伴氏搖身一變成為大唐望族,那麽他就是家族世世代代的英雄!
是所有倭人羨慕、崇拜之偉人!
他看著物部足利,問道:“你有何等綢繆呢?”
物部足利知道自己已經說服大伴咋,餘下的便是利益如何分配:“物部氏、大伴氏、蘇我氏三家一並發動所有倭人,共同簽署文書廢黜‘倭王’之傳承,將伊予島改名為‘武島’租借給大唐玖佰玖拾玖年,以往與大唐之間關於港口、礦山等等契約照舊,迎接一位大唐親王前來倭國封建國家,倭國諸島皆並入大唐!”
大伴咋不太理解,既然要舉國並入大唐,又何必提及以往那些契約以及伊予島改名之後租借於大唐?
不過他並不關心這個。
“我們呢?並入大唐之後,我們怎麽辦?”
“自是協助大唐統治倭國,另外,還會獲得大唐所頒發的‘海貿執照’,可借助大唐於海上之航線,與所有國家進行貿易。”
大伴咋怦然心動。
胸懷壯誌也好、皇圖霸業也罷,想要有所作為的首要前提便是有錢,可現在倭國陷入戰亂,連倭王傳承都斷了,蝦夷人由北向南席卷而來,百濟人、新羅人、高句麗人肆虐沿海燒殺擄掠,島上的礦山都被唐人或強勢占據、或契約租借,一片焦土、民不聊生,連生存都是問題又往何處去掙錢?
況且倭國並無特產,島上充斥著大唐的絲綢、瓷器、玻璃、竹紙……倭人根本不可能參與進去,隻能單方麵接受大唐的傾銷,用真金白銀黃銅去換取唐人的商品。
所有倭人氏族如今都麵對同一個困境,入不敷出、難以為繼。
若能借助大唐海上航線,從大唐購入商品、貿易至沿海各國,不僅僅是給家族續命,更能借此大幅獲利。
但僅僅如此,還是不夠。
“待到唐人親王前來封建國家,大伴氏或可謀求長史一職,世襲罔替。”
既然唐人不願背負伐師滅國之惡名,需要用“民選”這種掩人耳目之手段達到吞並倭國之目的,大伴咋便認為自己這些倭國氏族還是有大用處的,可以提條件。
協助唐人統治倭國、借助唐人航線貿易海外,這些固然能夠使得家族擺脫困境、繼續實力,但若將眼光放得長遠,則必須擁有一個位於權力中樞的官職。
這樣才不會被唐人隨意踢走……
物部足利笑出了聲:“大德素來沉穩睿智,此刻卻又為何白日做夢呢?今日之倭國名義上依舊是倭島之主,可事實上早已被蝦夷人分疆裂土,等到伊予島租借出去,築紫國又被高句麗人、百濟人入侵,剩下所能掌控的土地不過是飛鳥京以南而已……就憑這麽一點東西,豈敢向唐人要求更多?”
大伴咋臉色陰沉,有些不滿:“可唐人畢竟需要吾等協助治理倭國。”
物部足利笑了笑,扭過頭去看著朝陽普照之下的飛鳥京:“但多得是人亟不可待的想要去幫助唐人治理倭國。”
他對於大伴咋看不清形勢感到嘲諷,難怪這位在當年鬥不過蘇我馬子,甚至在蘇我馬子、蘇我入鹿死後已經隱退在這香久山,而不是趁勢而下強勢幹預倭王傳承,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已經日薄西山的蘇我氏推出蘇我赤兄登上王位。
唐人統治倭國並不需要倭人之支持,他們隻想要聽話的狗而已。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倭國的“大德”,但能夠勝任“好狗”的卻是數之不盡……
大伴咋麵色難看,似有不甘,但終究沒再說那些離譜的話語,問道:“蘇我赤兄會答應麽?”
物部足利奇道:“他憑什麽不答應?”
蘇我氏如今早已衰敗,蘇我赤兄之所以能夠登上倭王之位全憑唐人支持,現在唐人意欲租借伊予島、吞並倭島,蘇我赤兄怎敢不答應?
他但凡幹預拒絕,物部足利便會帶著裝備唐甲、橫刀的家兵殺入飛鳥京,屠盡蘇我氏滿門。
大伴咋終於明白了當下局勢,不是唐人有求於他們這些倭國氏族,而是唐人想要一個煌煌大義、水到渠成,不願背負伐師滅國的惡名。
但如果倭國氏族不予配合,他們並不介意換一批倭人,甚至幹脆支持蝦夷人一路南下、覆滅倭國。
大伴咋長長歎息一聲:“那就一起去跟蘇我赤兄談一談吧。”
隻是入眼之處那一片宮闕,卻讓物部足利蹙眉良久,發出輕輕一聲歎息。
身後,一位身材瘦小、眼神銳利的老者徒步而至,與物部足利並肩而立,順著他的目光看去,略感詫異道:“你久未回到飛鳥京,那裏是倭王於王宮廢墟之上修建的‘蘇我宮’,雇傭了極多百濟、新羅工匠,很是奢華壯闊。”
原本的宮殿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內亂之中殘破不堪,蘇我赤兄在唐人扶持之下登上倭王之位,第一道政令便是重修宮室,且以氏族之名而名之,象征著蘇我氏對於倭國之統治。
“奢華?壯闊?”
物部足利情緒低沉:“或許在倭人眼中,這座宮闕的確華美軒闊,前所未見的奢靡壯麗,但若你去過大唐、到過長安,便可知倭人困囿於海島,眼界如同這繁衍族群的土地一般狹窄逼仄。”
他到過長安,甚至站在朱雀大街仰首眺望過承天門,時至今日依舊難忘那九重宮闕所帶來的威壓、震撼。
與長安城內的宮闕相比,眼前的“蘇我宮”看上去是那麽簡陋、樸素、貧苦,就好似在大唐威服四海、光芒四射之下的倭國。
一邊是“螢蟲之光”,另一邊是“皓月之輝”。
“大唐啊……”
老者嘖嘖沒有幾顆牙的嘴巴,目光之中流露出來的是豔羨與憤恨。
那等富庶強盛、橫掃天下的強國,誰又能不心生敬仰、恨不能身在其中呢?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曠世強國,將倭國硬生生拖入混亂之中,甚至就連倭王的百世傳承也因此而斷。
物部足利轉過身,目視老者,沉聲道:“大德,是時候為倭國之未來做出決斷了。倭人世代生於倭島、長於倭島,與大海抗命、與火山相爭,往後還要世世代代的繁衍下去,豈能任憑族人永遠沉淪於愚昧、落後之中,祖祖輩輩經受戰火荼毒?帶領族人從黑暗、貧窮、愚昧之中走出去,直至陽光之下的光榮、文明,是吾等這一輩倭人之責任。”
“大德”,乃倭國冠位十二階之最上位,名義上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隻不過眼前這位“大德”大伴咋在當初背叛物部氏、連同蘇我氏將物部氏驅逐出飛鳥京之後,便隱居於這香久山佛寺之中,不問政事。
大伴氏也因此奪過唐人幹預之下的倭國王位傳承,保存實力。
大伴咋目光幽幽,反問道:“你所謂的光榮、文明,便是指投降於大唐,徹底斷絕倭王之傳承麽?”
物部足利不理會對方言語之中的譏誚,麵容嚴肅:“普天之下,大唐縱橫無敵,區區一支水師便可覆滅倭國,吾等所要做的不是抵抗到底、將倭國拖入無底之深淵,而是師從大唐建設倭國,將倭人從愚昧之中帶領出來,走向文明。”
“打不過,那就加入他!吾等老老實實依附於大唐,做一個仰慕天朝之忠臣良將。而後耗費數代、甚至十數代人之努力,去學習大唐之文化、軍事、曆法、製度……終有一日,倭人會強大起來,挺直脊梁,反噬大唐!”
此刻他站在香久山的山坡上,背對朝陽、俯視飛鳥京,頗有一種指點江山之氣魄,仿佛如今含羞忍辱向大唐卑躬屈膝,是為了日後積蓄力量、恢複倭國之傳承。
大伴咋眯著眼睛,對物部足利表現出來的“為了倭國臥薪嚐膽”視如不見,不過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口號罷了,腦中飛快權衡利弊得失。
身為倭國之“大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真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甘願棲身於這香久山寺院之中誦讀佛經、吃齋悟佛?
隻不過是當年在與蘇我馬子的鬥爭之中遭遇慘敗,不得不體麵的退出倭國中樞、遠離權力核心來保存家族勢力,蘇我馬子、蘇我入鹿先後死去,倭王傳承斷絕,大唐勢力強勢幹預倭國軍政,大伴咋實在看不到前途光亮,這才不得不隱居於香久山。
既能避開紛亂局勢、保存實力,也能養望、以待時運。
如今,時運果然來了。
他不在乎倭王傳承是否斷絕,也不在乎當下的倭王蘇我赤兄能否安坐王位,他隻在乎自己以及家族在這場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能夠攫取到何等利益。
如果利益足夠,即便將整個倭國賣了又有何妨?
到時候帶著倭國內附於大唐,家族上下成為唐人、大伴氏搖身一變成為大唐望族,那麽他就是家族世世代代的英雄!
是所有倭人羨慕、崇拜之偉人!
他看著物部足利,問道:“你有何等綢繆呢?”
物部足利知道自己已經說服大伴咋,餘下的便是利益如何分配:“物部氏、大伴氏、蘇我氏三家一並發動所有倭人,共同簽署文書廢黜‘倭王’之傳承,將伊予島改名為‘武島’租借給大唐玖佰玖拾玖年,以往與大唐之間關於港口、礦山等等契約照舊,迎接一位大唐親王前來倭國封建國家,倭國諸島皆並入大唐!”
大伴咋不太理解,既然要舉國並入大唐,又何必提及以往那些契約以及伊予島改名之後租借於大唐?
不過他並不關心這個。
“我們呢?並入大唐之後,我們怎麽辦?”
“自是協助大唐統治倭國,另外,還會獲得大唐所頒發的‘海貿執照’,可借助大唐於海上之航線,與所有國家進行貿易。”
大伴咋怦然心動。
胸懷壯誌也好、皇圖霸業也罷,想要有所作為的首要前提便是有錢,可現在倭國陷入戰亂,連倭王傳承都斷了,蝦夷人由北向南席卷而來,百濟人、新羅人、高句麗人肆虐沿海燒殺擄掠,島上的礦山都被唐人或強勢占據、或契約租借,一片焦土、民不聊生,連生存都是問題又往何處去掙錢?
況且倭國並無特產,島上充斥著大唐的絲綢、瓷器、玻璃、竹紙……倭人根本不可能參與進去,隻能單方麵接受大唐的傾銷,用真金白銀黃銅去換取唐人的商品。
所有倭人氏族如今都麵對同一個困境,入不敷出、難以為繼。
若能借助大唐海上航線,從大唐購入商品、貿易至沿海各國,不僅僅是給家族續命,更能借此大幅獲利。
但僅僅如此,還是不夠。
“待到唐人親王前來封建國家,大伴氏或可謀求長史一職,世襲罔替。”
既然唐人不願背負伐師滅國之惡名,需要用“民選”這種掩人耳目之手段達到吞並倭國之目的,大伴咋便認為自己這些倭國氏族還是有大用處的,可以提條件。
協助唐人統治倭國、借助唐人航線貿易海外,這些固然能夠使得家族擺脫困境、繼續實力,但若將眼光放得長遠,則必須擁有一個位於權力中樞的官職。
這樣才不會被唐人隨意踢走……
物部足利笑出了聲:“大德素來沉穩睿智,此刻卻又為何白日做夢呢?今日之倭國名義上依舊是倭島之主,可事實上早已被蝦夷人分疆裂土,等到伊予島租借出去,築紫國又被高句麗人、百濟人入侵,剩下所能掌控的土地不過是飛鳥京以南而已……就憑這麽一點東西,豈敢向唐人要求更多?”
大伴咋臉色陰沉,有些不滿:“可唐人畢竟需要吾等協助治理倭國。”
物部足利笑了笑,扭過頭去看著朝陽普照之下的飛鳥京:“但多得是人亟不可待的想要去幫助唐人治理倭國。”
他對於大伴咋看不清形勢感到嘲諷,難怪這位在當年鬥不過蘇我馬子,甚至在蘇我馬子、蘇我入鹿死後已經隱退在這香久山,而不是趁勢而下強勢幹預倭王傳承,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已經日薄西山的蘇我氏推出蘇我赤兄登上王位。
唐人統治倭國並不需要倭人之支持,他們隻想要聽話的狗而已。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倭國的“大德”,但能夠勝任“好狗”的卻是數之不盡……
大伴咋麵色難看,似有不甘,但終究沒再說那些離譜的話語,問道:“蘇我赤兄會答應麽?”
物部足利奇道:“他憑什麽不答應?”
蘇我氏如今早已衰敗,蘇我赤兄之所以能夠登上倭王之位全憑唐人支持,現在唐人意欲租借伊予島、吞並倭島,蘇我赤兄怎敢不答應?
他但凡幹預拒絕,物部足利便會帶著裝備唐甲、橫刀的家兵殺入飛鳥京,屠盡蘇我氏滿門。
大伴咋終於明白了當下局勢,不是唐人有求於他們這些倭國氏族,而是唐人想要一個煌煌大義、水到渠成,不願背負伐師滅國的惡名。
但如果倭國氏族不予配合,他們並不介意換一批倭人,甚至幹脆支持蝦夷人一路南下、覆滅倭國。
大伴咋長長歎息一聲:“那就一起去跟蘇我赤兄談一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