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六年。
章質夫,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有效遏製了西夏的侵犯。
元佑七年。十月。
章質夫,接到,間諜密報,獲知,西夏軍的主要目標,在環州。因此,派遣,皇城使第七將----折可適,兼領第二、第六將,兵馬合計約萬人,在慶州設伏,並於水源處下毒。
十月十四日。
章質夫,自慶州向環州,派出五千援軍。
十月十六日。
章質夫,再派李浩,率領援軍,趕赴環州。幾乎押上了全部防守部隊。
折可適的伏兵,在集結完畢後,開始向北穿插,進入洪德堡,同時,派遣軍隊,分駐,烏蘭、肅遠二寨。
十月十八日。
淩晨。西夏主力大軍,退經洪德堡,折可適,放過先頭部隊,準備擊其中路。在望見西夏梁太後的旗號之後,立即率軍從洪德堡殺出。同時,肅遠寨等各路伏兵,也隨即殺出,對西夏主力進行猛烈伏擊。
盡管,匡朝軍隊由於戰鬥力有限,且,長途奔襲,導致疲憊不堪,對於西夏軍所造成的傷亡並不多。但在章質夫的指揮下,仍舊成功伏擊了西夏軍主力,甚至擊破了西夏的指揮中心,還繳獲了西夏國小梁太後的衣物以及文印。小梁太後本人,差點兒,被擒獲當了俘虜。
是以,章質夫本人提出的,集中兵力,以野戰軍,對西夏軍進行伏擊,的,戰術,在此戰中,得到了成功驗證,標誌著匡朝在西北地區防禦體係,向,彈性戰略防禦,的完全轉變,是匡、夏軍事戰略的轉折點。此戰之後,匡朝逐步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之後,匡、夏兩國交戰,雖,仍是,各有勝負,但匡朝,步步緊逼,西夏國土,漸漸遭蠶食,卻是終成定局。史稱:“洪德堡之戰”。
紹聖元年。
章質夫,出兵西夏,多次重創夏軍,威震西北,取得了匡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在,平夏城之戰中,章質夫,三戰三捷,大破西夏軍,並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統軍----嵬名阿埋,等,極大地削弱了西夏的軍事實力。
但是,築城平夏,跟築城永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
首先,是,選址刁鑽。被,黨項人,稱為“唱歌作樂地”,是西夏出擊匡朝的軍隊集結地。
其次,是,預謀良久。匡朝的工程部隊,一直在等待,閃電作業的機會。
第三,是,名將坐鎮。匡朝唯一的,戰略級名將----章質夫,親自策劃操刀。
第四,是,諸路配合。涇原路,閃電築城之後,熙河、環慶和秦鳳三路,立即加派援軍,在平夏城附近,形成了一個,重兵集團。
所以,匡朝就是在西夏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了,築城平夏。同時,又在新築的平夏城下,打退了西夏的舉國進攻。
因為,平夏城,的,位置,太重要了。所以,肯定要有第二次,平夏城之戰。
平夏城,位於葫蘆河川、石門峽江口,東帶興、靈、西接天都,在橫山東南側。
這是一塊衝積平原,宜耕宜牧,還瀕臨鹽湖,長期是西夏作為進攻匡朝的軍隊集結之地。
西夏,本就,國土逼仄,而,逼仄的國土內,還有一片沙漠。所以,像這種好地方,就不能丟。
關鍵是,丟了平夏一帶,西夏,就失去了,對決,匡朝的,一塊戰略要地。
而匡朝方麵,更是把,築城平夏,看成,奪取天都山、控製橫山的開始。
匡朝。紹聖三年。
大理國的篡臣、高升泰,去世,其子,高泰明,遵父遺言,還政於,段氏,立,段正淳,為,大理皇帝。大理國,進入了,“後理國”時期。
匡朝。紹聖五年。
河東路,在奪取葭蘆寨後,新建神泉寨。
鄜延路,在橫山東段,新築了浮圖寨、米脂寨、開光寨。
涇原路,在築城平夏之後,又在平夏城附近,新築了四座城寨,同時,向,沒煙峽口,築壘推進。
熙河路,在,加強了,蘭州金城郡,的,防禦之後,開始,大踏步地,向,青石峽方向,築壘推進。
平夏城之戰後,“陝西諸道興役五十餘所”,讓西夏人,真正領教到了,什麽叫做,基建狂魔。
但問題是,匡朝基建出來的這些個城寨堡壘,不是用來發展經濟的,而是用來打仗的。
所以,這就不是,基建作業,而是,蠶食剜肉。
紹聖五年。
西夏再次舉國動員,將矛頭指向了平夏城。這就是第二次平夏城之戰。
此戰,西夏聲稱揮師百萬,但實際也就在四十萬上下。黨項人的騎兵,竟然搬來了,攻城器械,衝車、樓車,應有盡有。而且,黨項人居然還學會了,挖地道。
果然,戰爭,是最好的老師。
麵對匡朝的堡壘推進,黨項人就是再不願意,也得學會攻城。
西夏大軍,猛攻平夏城,及其附近的,六處堡壘,即,涇原路。其攻勢之猛烈,則堪稱,曆次,匡、夏交戰之冠。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雖然激烈,但已經沒有新意。
因為匡朝的軍隊,已經展開了,自動化的戰爭算法。其他諸路匡軍,采取了彈性防禦的戰術,立即出擊西夏。
河東路、熙河路,從東、西兩路,直插西夏腹地,搞起了打、砸、搶、燒。
環慶路和秦鳳路,立即派出精兵強將,支援平夏城。
平夏城,守將郭成,鼓舞士兵,死命堅持,堡壘固守。
連攻十三日之後,西夏已成強弩之末。
西夏大軍耗光了全部口糧,士兵陷入恐慌。小梁太後再不願意放手平夏城,卻也隻能悻悻而去。
隨即,匡軍設伏追擊,夾道相送,沿途重兵立即開出,暴擊西夏軍隊。
同時,章質夫派出騎兵部隊,會同平夏城的守軍和援軍,組織了六個縱隊,深入西夏腹地、展開追擊。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西夏完敗、匡朝完勝。
而到了這個時候,匡夏之戰,基本結束。因為,失去橫山、天都山防線,隻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在這之後,以定難五州,為基本盤,的,西夏,根本扛不住,匡朝的泰山壓頂。
平夏城之戰後,西夏徹底認慫,國主上表謝罪,同時複用匡姓。在綏朝的斡旋下,匡朝則停止了進攻步伐。
政和四年。
太宗之另一來孫、頊宗第十一子、煦宗、匡哲的弟弟----佶宗、匡徽,發動了橫山之戰,徹底控製了陝西路、陝北沙磧以南,的,戰略要地。西夏納貢請和,匡朝罷六路兵。
至此,百年匡、夏戰爭,終於畫上了句號。
匡朝也是在積蓄力量。在平定夏州之後,匡朝還會再次關注,幽雲十六州。
綏、匡戰爭,將會持續二十六年,直到澶淵之盟。而在此期間的所有和平,都將是大戰前的蓄力。
佶宗在位時期,綏朝國力大衰、金人崛起。在金人滅綏過程中,匡朝,太傅、檢校太尉、樞密院樞密使、西北監軍和開府儀同三司----童道夫,與,門下省的老大、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加銜太師----蔡元長,等,當權派中的代表,以為可以趁機奪回燕雲十六州,遂不顧唇亡齒寒的道理,定下了,聯金攻綏,的,政策。
宣和四年。
童貫率軍,兩次攻打綏朝,都大敗而歸。
處於亡國絕境中的,綏朝軍隊,竟能將,數量極為優勢的,匡朝軍隊,給打得,潰不成軍。
責在匡朝?責在戰爭?責在窮兵黷武之念。
此時,匡朝軍隊戰鬥力之低下,才是真正的“積弱”。匡朝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被金人悉數看在眼裏。
宣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綏帝耶律天祚,在應州,被金人,完顏婁室,等,俘虜。八月,被解送,金國國都上京城,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綏朝正式滅亡。
宣和七年。八月。
金軍大舉南侵,攻打匡朝。
佶宗、匡徽,傳位給,自己的長子,自稱太上皇。匡朝朝廷急忙遣使議和,但金軍一麵佯許和議,一麵繼續進軍。
靖康元年。正月。
金軍南下,宗翰、宗望,兩部,渡過黃河,最終,直抵東京城下,會師,對匡朝,形成了包圍之勢。
太宗之仍孫,佶宗、匡徽的長子----亶宗、匡欽,派使者,赴金營求和,但未能成功。
金軍隨即攻城,雖然匡朝守軍,曾經多次擊退了金軍,但,亶宗,仍繼續,與金議和,並答應了,給金國賠款和割地的要求。金軍在得到滿意的答複後,撤軍北歸。
靖康元年。八月。
金軍再次南侵匡朝。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初。
東京城破。亶宗,親赴金營,獻上降表。金軍隨即大肆搜刮匡朝的府庫,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
靖康二年。四月。
金軍俘虜了佶宗、亶宗父子,及,大量的,匡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官員和工匠,等,三千餘人,北撤。同時,掠去,匡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金兵退走前,還立了,匡朝投降派頭目,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張子能,做傀儡皇帝,國號“楚”。
至此,北匡,正式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章質夫,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有效遏製了西夏的侵犯。
元佑七年。十月。
章質夫,接到,間諜密報,獲知,西夏軍的主要目標,在環州。因此,派遣,皇城使第七將----折可適,兼領第二、第六將,兵馬合計約萬人,在慶州設伏,並於水源處下毒。
十月十四日。
章質夫,自慶州向環州,派出五千援軍。
十月十六日。
章質夫,再派李浩,率領援軍,趕赴環州。幾乎押上了全部防守部隊。
折可適的伏兵,在集結完畢後,開始向北穿插,進入洪德堡,同時,派遣軍隊,分駐,烏蘭、肅遠二寨。
十月十八日。
淩晨。西夏主力大軍,退經洪德堡,折可適,放過先頭部隊,準備擊其中路。在望見西夏梁太後的旗號之後,立即率軍從洪德堡殺出。同時,肅遠寨等各路伏兵,也隨即殺出,對西夏主力進行猛烈伏擊。
盡管,匡朝軍隊由於戰鬥力有限,且,長途奔襲,導致疲憊不堪,對於西夏軍所造成的傷亡並不多。但在章質夫的指揮下,仍舊成功伏擊了西夏軍主力,甚至擊破了西夏的指揮中心,還繳獲了西夏國小梁太後的衣物以及文印。小梁太後本人,差點兒,被擒獲當了俘虜。
是以,章質夫本人提出的,集中兵力,以野戰軍,對西夏軍進行伏擊,的,戰術,在此戰中,得到了成功驗證,標誌著匡朝在西北地區防禦體係,向,彈性戰略防禦,的完全轉變,是匡、夏軍事戰略的轉折點。此戰之後,匡朝逐步掌握了戰爭主動權。之後,匡、夏兩國交戰,雖,仍是,各有勝負,但匡朝,步步緊逼,西夏國土,漸漸遭蠶食,卻是終成定局。史稱:“洪德堡之戰”。
紹聖元年。
章質夫,出兵西夏,多次重創夏軍,威震西北,取得了匡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在,平夏城之戰中,章質夫,三戰三捷,大破西夏軍,並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統軍----嵬名阿埋,等,極大地削弱了西夏的軍事實力。
但是,築城平夏,跟築城永樂相比,有著本質的不同。
首先,是,選址刁鑽。被,黨項人,稱為“唱歌作樂地”,是西夏出擊匡朝的軍隊集結地。
其次,是,預謀良久。匡朝的工程部隊,一直在等待,閃電作業的機會。
第三,是,名將坐鎮。匡朝唯一的,戰略級名將----章質夫,親自策劃操刀。
第四,是,諸路配合。涇原路,閃電築城之後,熙河、環慶和秦鳳三路,立即加派援軍,在平夏城附近,形成了一個,重兵集團。
所以,匡朝就是在西夏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了,築城平夏。同時,又在新築的平夏城下,打退了西夏的舉國進攻。
因為,平夏城,的,位置,太重要了。所以,肯定要有第二次,平夏城之戰。
平夏城,位於葫蘆河川、石門峽江口,東帶興、靈、西接天都,在橫山東南側。
這是一塊衝積平原,宜耕宜牧,還瀕臨鹽湖,長期是西夏作為進攻匡朝的軍隊集結之地。
西夏,本就,國土逼仄,而,逼仄的國土內,還有一片沙漠。所以,像這種好地方,就不能丟。
關鍵是,丟了平夏一帶,西夏,就失去了,對決,匡朝的,一塊戰略要地。
而匡朝方麵,更是把,築城平夏,看成,奪取天都山、控製橫山的開始。
匡朝。紹聖三年。
大理國的篡臣、高升泰,去世,其子,高泰明,遵父遺言,還政於,段氏,立,段正淳,為,大理皇帝。大理國,進入了,“後理國”時期。
匡朝。紹聖五年。
河東路,在奪取葭蘆寨後,新建神泉寨。
鄜延路,在橫山東段,新築了浮圖寨、米脂寨、開光寨。
涇原路,在築城平夏之後,又在平夏城附近,新築了四座城寨,同時,向,沒煙峽口,築壘推進。
熙河路,在,加強了,蘭州金城郡,的,防禦之後,開始,大踏步地,向,青石峽方向,築壘推進。
平夏城之戰後,“陝西諸道興役五十餘所”,讓西夏人,真正領教到了,什麽叫做,基建狂魔。
但問題是,匡朝基建出來的這些個城寨堡壘,不是用來發展經濟的,而是用來打仗的。
所以,這就不是,基建作業,而是,蠶食剜肉。
紹聖五年。
西夏再次舉國動員,將矛頭指向了平夏城。這就是第二次平夏城之戰。
此戰,西夏聲稱揮師百萬,但實際也就在四十萬上下。黨項人的騎兵,竟然搬來了,攻城器械,衝車、樓車,應有盡有。而且,黨項人居然還學會了,挖地道。
果然,戰爭,是最好的老師。
麵對匡朝的堡壘推進,黨項人就是再不願意,也得學會攻城。
西夏大軍,猛攻平夏城,及其附近的,六處堡壘,即,涇原路。其攻勢之猛烈,則堪稱,曆次,匡、夏交戰之冠。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雖然激烈,但已經沒有新意。
因為匡朝的軍隊,已經展開了,自動化的戰爭算法。其他諸路匡軍,采取了彈性防禦的戰術,立即出擊西夏。
河東路、熙河路,從東、西兩路,直插西夏腹地,搞起了打、砸、搶、燒。
環慶路和秦鳳路,立即派出精兵強將,支援平夏城。
平夏城,守將郭成,鼓舞士兵,死命堅持,堡壘固守。
連攻十三日之後,西夏已成強弩之末。
西夏大軍耗光了全部口糧,士兵陷入恐慌。小梁太後再不願意放手平夏城,卻也隻能悻悻而去。
隨即,匡軍設伏追擊,夾道相送,沿途重兵立即開出,暴擊西夏軍隊。
同時,章質夫派出騎兵部隊,會同平夏城的守軍和援軍,組織了六個縱隊,深入西夏腹地、展開追擊。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西夏完敗、匡朝完勝。
而到了這個時候,匡夏之戰,基本結束。因為,失去橫山、天都山防線,隻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在這之後,以定難五州,為基本盤,的,西夏,根本扛不住,匡朝的泰山壓頂。
平夏城之戰後,西夏徹底認慫,國主上表謝罪,同時複用匡姓。在綏朝的斡旋下,匡朝則停止了進攻步伐。
政和四年。
太宗之另一來孫、頊宗第十一子、煦宗、匡哲的弟弟----佶宗、匡徽,發動了橫山之戰,徹底控製了陝西路、陝北沙磧以南,的,戰略要地。西夏納貢請和,匡朝罷六路兵。
至此,百年匡、夏戰爭,終於畫上了句號。
匡朝也是在積蓄力量。在平定夏州之後,匡朝還會再次關注,幽雲十六州。
綏、匡戰爭,將會持續二十六年,直到澶淵之盟。而在此期間的所有和平,都將是大戰前的蓄力。
佶宗在位時期,綏朝國力大衰、金人崛起。在金人滅綏過程中,匡朝,太傅、檢校太尉、樞密院樞密使、西北監軍和開府儀同三司----童道夫,與,門下省的老大、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加銜太師----蔡元長,等,當權派中的代表,以為可以趁機奪回燕雲十六州,遂不顧唇亡齒寒的道理,定下了,聯金攻綏,的,政策。
宣和四年。
童貫率軍,兩次攻打綏朝,都大敗而歸。
處於亡國絕境中的,綏朝軍隊,竟能將,數量極為優勢的,匡朝軍隊,給打得,潰不成軍。
責在匡朝?責在戰爭?責在窮兵黷武之念。
此時,匡朝軍隊戰鬥力之低下,才是真正的“積弱”。匡朝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被金人悉數看在眼裏。
宣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綏帝耶律天祚,在應州,被金人,完顏婁室,等,俘虜。八月,被解送,金國國都上京城,被金太宗降為海濱王。綏朝正式滅亡。
宣和七年。八月。
金軍大舉南侵,攻打匡朝。
佶宗、匡徽,傳位給,自己的長子,自稱太上皇。匡朝朝廷急忙遣使議和,但金軍一麵佯許和議,一麵繼續進軍。
靖康元年。正月。
金軍南下,宗翰、宗望,兩部,渡過黃河,最終,直抵東京城下,會師,對匡朝,形成了包圍之勢。
太宗之仍孫,佶宗、匡徽的長子----亶宗、匡欽,派使者,赴金營求和,但未能成功。
金軍隨即攻城,雖然匡朝守軍,曾經多次擊退了金軍,但,亶宗,仍繼續,與金議和,並答應了,給金國賠款和割地的要求。金軍在得到滿意的答複後,撤軍北歸。
靖康元年。八月。
金軍再次南侵匡朝。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初。
東京城破。亶宗,親赴金營,獻上降表。金軍隨即大肆搜刮匡朝的府庫,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
靖康二年。四月。
金軍俘虜了佶宗、亶宗父子,及,大量的,匡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官員和工匠,等,三千餘人,北撤。同時,掠去,匡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金兵退走前,還立了,匡朝投降派頭目,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張子能,做傀儡皇帝,國號“楚”。
至此,北匡,正式滅亡。史稱:“靖康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