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四年。九月。
秋高氣爽,草茂馬肥,正是遊牧民族在一年中,發起南侵攻勢的最佳時節。而討債的綏朝人,果然在先帝太宗惴惴不安的等待中,如期而至。
九月初三,為報,太宗圍幽州一役,之仇,綏主----耶律獻,欽點,燕王----韓光寺,為南麵行軍都統;又命,剛在高粱河之戰,取勝的耶律歃、耶律修格,二人,充任副帥,統兵十萬,由幽州南下,揮師攻匡。
雖然此前,在圍攻晉陽的過程中,匡朝軍隊曾擊潰過,救援北韓一朝的綏朝軍隊。但一場幽州之戰,雙方的實力對比,已悄然發生改變。
綏朝乃新勝之師,此時兵鋒正盛,又懷著滿腔複仇的怒火,而匡朝剛剛遭遇重創,軍心動蕩、士氣低迷。勝負的天平,似乎從一開始便在向綏朝傾斜。而這也是,匡祖立國以來,匡朝疆域,第一次,遭遇外敵入侵。在高粱河的戰役慘敗之後,如果匡朝軍隊不能及時遏製頹勢,這個新興的中原王朝,恐怕將會麵臨滅頂之災。
九月三十日,綏朝,燕王----韓光寺,統領諸路兵馬,進至滿城,在此集結兵力,準備南下,進攻鎮州。而鎮州、定州、關南三地的守軍,並沒有采取消極防禦策略,當得知綏朝入侵的消息後,諸軍亦紛紛北上,主動迎敵。
在綏朝軍隊抵達滿城之際,鎮州都鈐轄----牛庭翰,一部,已率先,前出至徐河南岸,與綏朝軍隊,遙相對陣。
駐防關南的,河陽節度使----?雁晉,一部,則潛行至滿城西北處,準備伺機從敵軍後方發起攻擊,並阻斷其歸路。
而戍鎮州的,鎮州節度使----栗邯焭、知定州的,殿前都虞侯---嵟漢,亦率其所部,由鎮、定兩州發兵,並相繼抵達滿城附近,向徐河南岸的,牛庭翰軍隊靠攏,三部會合之後,匡朝軍隊兵力,已達到八萬人左右。
兩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此時,右龍武將軍----趙炎縉,登高遙望,隻見燕王----韓光寺,麾下大軍,橫亙東西,不見其盡頭。這些傾巢而出的綏朝兵馬,在曠野之中,排列成數個巨大的方陣,隨時可能對匡朝軍隊,發起致命一擊。
戰旗獵獵、刀兵如林,十萬綏朝精銳,在近距離,造成巨大壓迫。倘若不是身處戰場,又如何能夠真切體會?更何況此時,匡朝軍隊要麵臨的,還不僅僅是兵力和士氣上的劣勢。
早在綏朝軍隊南下之前,太宗便賦予了,河北道,前線將帥們,高度的用兵自由,準許其根據戰場態勢,“便宜行事”,而這也是鎮州、定州、關南三地將領,在獲悉敵情後,敢於主動出擊的原因所在。
太宗未能親臨戰場,在授予諸將前線指揮權的同時,又賜下了一份《戰場操作指南》,留下了具體作戰的陣法圖,“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平戎萬全陣圖。這是一種利用步兵與武器裝備相結合,形成穩固陣營,從而對抗騎兵衝擊的作戰思路。
此陣,將匡朝軍隊,分為前、中、後三軍,共八陣,陣與陣之間,相距百步。其中主力的中軍,以數萬步兵,組成三個巨型方陣。各方陣的前端,配備大量弓箭、步弩等,遠程射殺武器;陣中士卒,持盾牌長槍,向外戒備,陣前,又輔以鹿角、拒馬等障礙禦敵;而環繞大陣四周,再布設大量輜重車輛,既能充當掩體,又能阻滯對手騎兵的快速突破,最後,在整個大陣左、右兩翼,各預留一萬騎兵,進行機動支援。
客觀而言,由於匡朝缺馬,難以正麵與綏朝鐵騎抗衡,因此,平戎萬全陣陣圖中,“以步製騎”的戰略意圖,其實並沒有問題。僅從“萬全”之名,便不難看出該陣法,在戰場使用時的廣泛性和普遍性;隻是,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隻有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方能始終掌握主動。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沒有哪種策略、陣法,可以做到真正的萬無一失。
然而,君令如山,此時的匡朝軍隊統帥、奉命節製諸軍的,殿前都虞侯----嵟漢,也隻能無奈的選擇,按圖索驥,匆忙傳令大軍布陣,欲按照太宗的旨意,以平戎萬全陣應敵。
風雨欲來的滿城,戰場氣氛,壓抑而絕望。外敵入侵之際,誰又願意,用一種注定失敗的方式,麵對戰爭?在一片沉默的忙碌中,負責了望的監軍----趙炎縉,見己方大陣,緩緩展開,慌忙馳馬,來至陣前,高聲勸諫主帥、嵟漢,道:“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
平戎萬全陣,不僅布設時間冗長,而且其本身,是由眾多大小不一的陣型組成,在兵力並無優勢的情況下,如此布陣,無形中便會分散、攤薄,匡朝軍隊有限的兵力。
另外,中軍的三座大陣,陣型之間,相距不下百步,巨大的空隙,更會給敵方騎兵以可乘之機。若是像這樣,以不變應萬變,寄希望於,用一種固定化、模式化的戰法,去贏得戰爭的勝利,實在是,有些僥幸心理。
而滿城戰場,即使不考慮平戎萬全陣,是否具備“萬全”的功能,僅僅隻是設置這個規模浩大、結構繁複的陣型,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準備時間。
而在此期間,虎視眈眈的綏朝人,隨時都可能對匡朝軍隊,發起致命一擊。
稍微有些戰場經驗的將領,也知道,憑借這樣的萬全陣,麵對著十萬虎狼之師,注定是凶多吉少。
合兵,尚有一戰之力。趙炎縉的建議,也契合著此時所有將士的心聲。
隻是,主帥嵟漢,卻憂心忡忡地,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萬一不捷,則若之何?”
嵟漢的擔心,其實不無道理。若是他們按照太宗禦賜的平戎萬全陣陣圖作戰,即使失敗,頂多,也就是丟官、撤職的下場;而抗旨不遵,那很有可能,要麵臨殺頭的風險。尤其是在對武將戒心重重的匡朝,“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無異於觸碰了,匡家天子最大的逆鱗;而滿懷忠誠的謹小慎微,才是領兵者應該時刻把握的底線。
麵對主帥的優柔寡斷,脾氣火爆的趙炎縉,當即厲聲高呼:“倘有喪敗,炎縉獨當其責!”
嵟漢仍然猶豫不決。
關鍵時刻,鎮州監軍----厲季礱,挺身而出,朗聲作出了決定這場戰爭最終走向的承諾:“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違詔之罪,季礱請獨當之!”
趙炎縉與厲季礱,皆屬,外戚。二人身為監軍的職責,本是監督主將,運用平戎萬全陣陣圖。有了厲季礱的出言擔保,主帥嵟漢也終於下定了決心,傳令變陣。
其後,嵟漢等將領,調整臨敵決策,違詔、變陣,高水準發揮運用謀略,指揮匡朝軍隊,排出了,實用靈活的前後兩陣。第一陣,全由弓弩手和騎兵組成,負責快速突破;第二陣,則全員輕裝,待前陣發起進攻後,再伺機跟進增援。瞬息之間,零散的陣型,開始合而為二,一前一後,逐漸形成,連接緊密,且互為依托的,兩座大陣。
而為了防止綏朝軍隊的突然襲擊,確保匡朝軍隊能夠更加從容的排兵布陣,前線眾將在緊急商議之後,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抓緊時間,用詐降計,麻痹綏朝軍隊,向對方主帥、韓光寺,假意投降。
秋高氣爽,草茂馬肥,正是遊牧民族在一年中,發起南侵攻勢的最佳時節。而討債的綏朝人,果然在先帝太宗惴惴不安的等待中,如期而至。
九月初三,為報,太宗圍幽州一役,之仇,綏主----耶律獻,欽點,燕王----韓光寺,為南麵行軍都統;又命,剛在高粱河之戰,取勝的耶律歃、耶律修格,二人,充任副帥,統兵十萬,由幽州南下,揮師攻匡。
雖然此前,在圍攻晉陽的過程中,匡朝軍隊曾擊潰過,救援北韓一朝的綏朝軍隊。但一場幽州之戰,雙方的實力對比,已悄然發生改變。
綏朝乃新勝之師,此時兵鋒正盛,又懷著滿腔複仇的怒火,而匡朝剛剛遭遇重創,軍心動蕩、士氣低迷。勝負的天平,似乎從一開始便在向綏朝傾斜。而這也是,匡祖立國以來,匡朝疆域,第一次,遭遇外敵入侵。在高粱河的戰役慘敗之後,如果匡朝軍隊不能及時遏製頹勢,這個新興的中原王朝,恐怕將會麵臨滅頂之災。
九月三十日,綏朝,燕王----韓光寺,統領諸路兵馬,進至滿城,在此集結兵力,準備南下,進攻鎮州。而鎮州、定州、關南三地的守軍,並沒有采取消極防禦策略,當得知綏朝入侵的消息後,諸軍亦紛紛北上,主動迎敵。
在綏朝軍隊抵達滿城之際,鎮州都鈐轄----牛庭翰,一部,已率先,前出至徐河南岸,與綏朝軍隊,遙相對陣。
駐防關南的,河陽節度使----?雁晉,一部,則潛行至滿城西北處,準備伺機從敵軍後方發起攻擊,並阻斷其歸路。
而戍鎮州的,鎮州節度使----栗邯焭、知定州的,殿前都虞侯---嵟漢,亦率其所部,由鎮、定兩州發兵,並相繼抵達滿城附近,向徐河南岸的,牛庭翰軍隊靠攏,三部會合之後,匡朝軍隊兵力,已達到八萬人左右。
兩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此時,右龍武將軍----趙炎縉,登高遙望,隻見燕王----韓光寺,麾下大軍,橫亙東西,不見其盡頭。這些傾巢而出的綏朝兵馬,在曠野之中,排列成數個巨大的方陣,隨時可能對匡朝軍隊,發起致命一擊。
戰旗獵獵、刀兵如林,十萬綏朝精銳,在近距離,造成巨大壓迫。倘若不是身處戰場,又如何能夠真切體會?更何況此時,匡朝軍隊要麵臨的,還不僅僅是兵力和士氣上的劣勢。
早在綏朝軍隊南下之前,太宗便賦予了,河北道,前線將帥們,高度的用兵自由,準許其根據戰場態勢,“便宜行事”,而這也是鎮州、定州、關南三地將領,在獲悉敵情後,敢於主動出擊的原因所在。
太宗未能親臨戰場,在授予諸將前線指揮權的同時,又賜下了一份《戰場操作指南》,留下了具體作戰的陣法圖,“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平戎萬全陣圖。這是一種利用步兵與武器裝備相結合,形成穩固陣營,從而對抗騎兵衝擊的作戰思路。
此陣,將匡朝軍隊,分為前、中、後三軍,共八陣,陣與陣之間,相距百步。其中主力的中軍,以數萬步兵,組成三個巨型方陣。各方陣的前端,配備大量弓箭、步弩等,遠程射殺武器;陣中士卒,持盾牌長槍,向外戒備,陣前,又輔以鹿角、拒馬等障礙禦敵;而環繞大陣四周,再布設大量輜重車輛,既能充當掩體,又能阻滯對手騎兵的快速突破,最後,在整個大陣左、右兩翼,各預留一萬騎兵,進行機動支援。
客觀而言,由於匡朝缺馬,難以正麵與綏朝鐵騎抗衡,因此,平戎萬全陣陣圖中,“以步製騎”的戰略意圖,其實並沒有問題。僅從“萬全”之名,便不難看出該陣法,在戰場使用時的廣泛性和普遍性;隻是,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隻有因勢利導、隨機應變,方能始終掌握主動。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沒有哪種策略、陣法,可以做到真正的萬無一失。
然而,君令如山,此時的匡朝軍隊統帥、奉命節製諸軍的,殿前都虞侯----嵟漢,也隻能無奈的選擇,按圖索驥,匆忙傳令大軍布陣,欲按照太宗的旨意,以平戎萬全陣應敵。
風雨欲來的滿城,戰場氣氛,壓抑而絕望。外敵入侵之際,誰又願意,用一種注定失敗的方式,麵對戰爭?在一片沉默的忙碌中,負責了望的監軍----趙炎縉,見己方大陣,緩緩展開,慌忙馳馬,來至陣前,高聲勸諫主帥、嵟漢,道:“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
平戎萬全陣,不僅布設時間冗長,而且其本身,是由眾多大小不一的陣型組成,在兵力並無優勢的情況下,如此布陣,無形中便會分散、攤薄,匡朝軍隊有限的兵力。
另外,中軍的三座大陣,陣型之間,相距不下百步,巨大的空隙,更會給敵方騎兵以可乘之機。若是像這樣,以不變應萬變,寄希望於,用一種固定化、模式化的戰法,去贏得戰爭的勝利,實在是,有些僥幸心理。
而滿城戰場,即使不考慮平戎萬全陣,是否具備“萬全”的功能,僅僅隻是設置這個規模浩大、結構繁複的陣型,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準備時間。
而在此期間,虎視眈眈的綏朝人,隨時都可能對匡朝軍隊,發起致命一擊。
稍微有些戰場經驗的將領,也知道,憑借這樣的萬全陣,麵對著十萬虎狼之師,注定是凶多吉少。
合兵,尚有一戰之力。趙炎縉的建議,也契合著此時所有將士的心聲。
隻是,主帥嵟漢,卻憂心忡忡地,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萬一不捷,則若之何?”
嵟漢的擔心,其實不無道理。若是他們按照太宗禦賜的平戎萬全陣陣圖作戰,即使失敗,頂多,也就是丟官、撤職的下場;而抗旨不遵,那很有可能,要麵臨殺頭的風險。尤其是在對武將戒心重重的匡朝,“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無異於觸碰了,匡家天子最大的逆鱗;而滿懷忠誠的謹小慎微,才是領兵者應該時刻把握的底線。
麵對主帥的優柔寡斷,脾氣火爆的趙炎縉,當即厲聲高呼:“倘有喪敗,炎縉獨當其責!”
嵟漢仍然猶豫不決。
關鍵時刻,鎮州監軍----厲季礱,挺身而出,朗聲作出了決定這場戰爭最終走向的承諾:“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違詔之罪,季礱請獨當之!”
趙炎縉與厲季礱,皆屬,外戚。二人身為監軍的職責,本是監督主將,運用平戎萬全陣陣圖。有了厲季礱的出言擔保,主帥嵟漢也終於下定了決心,傳令變陣。
其後,嵟漢等將領,調整臨敵決策,違詔、變陣,高水準發揮運用謀略,指揮匡朝軍隊,排出了,實用靈活的前後兩陣。第一陣,全由弓弩手和騎兵組成,負責快速突破;第二陣,則全員輕裝,待前陣發起進攻後,再伺機跟進增援。瞬息之間,零散的陣型,開始合而為二,一前一後,逐漸形成,連接緊密,且互為依托的,兩座大陣。
而為了防止綏朝軍隊的突然襲擊,確保匡朝軍隊能夠更加從容的排兵布陣,前線眾將在緊急商議之後,萌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抓緊時間,用詐降計,麻痹綏朝軍隊,向對方主帥、韓光寺,假意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