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觸動
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莊正不敢置信,僅露出的眼睛直溜溜的盯著陸漢斌。
前幾天他在縣裏還看過紅崖山水庫的資料,水庫位於兩大沙漠之間,號稱“亞洲第一沙漠水庫”。
“水庫那麽大,水總該有吧!”
陸漢斌搖了搖頭,揶揄道:“莊經理最近隻顧著在辦公室裏看資料吧。”
莊正點頭,難得有和老板相處的機會,他自然是想多展示出自己的價值。
“紅崖山水庫現狀怎麽樣了?”
“聽本地人說很糟糕,具體的還是要去過現場才知道。”
“那下一站就去紅崖山水庫。”郭陽做出了決定。
陸漢斌蹲下身子,雙手抓起一把沙子攤開,這是一抔灰褐色的土,泛著微微白光。
土壤沒有任何水分和黏度,它順著指縫不停地滑落。
一陣幹冷的風吹來,灰塵飄散,揚向遠方。
陸漢斌眼神裏閃著奇異的光芒,他也想看看這裏的原本的樣子啊。
水邊的蘆葦有一房多高,春天時黃花會開滿湖堤。當你走近時,天鵝、大雁和野鴨會騰空而起。
“走咯!”
駱駝鈴聲響起。
幾人並沒有選擇原路返回,而是向前走去,在翻過一座又一座沙丘後,似乎是來到了青土湖的腹地。
滿地的貝殼和死魚的殘骸,證明這裏曾是一個碧波連天的地方。
又向前走了一小會兒,出現了村莊的痕跡,駱駝排成長隊橫穿過村子。
廢棄的房子隨處可見,房頂上能用的材料都已被拆走,隻剩黃土壘成的四壁。
風沙隨時消磨著土牆,它們一年矮過一年,直到化為這塊土地的一部分。
郭山忍不住說:“每個本地人都能感覺到沙漠的腳步,也許你幾個月前走過的地方還是平地,幾個月後,沙丘已經占領了這個位置,看到自家的土地和房子被沙漠一點點侵蝕,就像看到了自己孩子被人欺負。”
氣氛有些沉重,莊正和陸漢斌已有些木然。
而張競就像台機器,穩穩的拿著手中的攝影機,記錄著蕭條、衰敗、死寂的湖區景象。
郭陽轉身對大哥說道:“沙漠在進攻,我們在退守,風牆、草隔等治沙方式隻是權宜之計,想要根治這裏,還是得有水。”
水又該從哪裏來呢?
穿過村莊不久,又是下一個被廢棄的村子。
同樣的穿行而過。
在一個牆角上還殘存有些許麥草杆的院子裏,幾頭羊咩咩咩的叫著,也不知是不是在歡迎這群不速之客。
院子旁邊的黃土屋裏,走出一個古銅色肌膚的老人。
老人端著個破舊的瓷碗,碗裏有兩塊饃饃就著開水,渾濁的雙眼憂鬱的打量著來人。
郭陽帶頭從駱駝上下來。
“大伯,村子裏還有其他人嗎?”
“沒啦,我鄰居去年也去投靠內蒙的親戚了。”老人的語氣裏流露著孤單。
“那老人家你怎麽還不搬呢?”
“等把羊賣了就要搬咯。”老人指著羊圈裏的八隻綿羊,在這個年收入隻有幾百元的地區,那也許是他今年的全部指望。
片刻後。
郭山久違的露出了笑容,趕著八隻綿羊向前走去。
民勤的羊肉堪稱一絕,但讓郭山高興的是小弟的行為。
他能看出買下老人的綿羊是小弟發自內心的舉動,比他讓社裏的人遷移進昌寧鄉移民點更為真誠。
出了村子,又是荒漠。
等到沙漠邊緣的村落時,煙火氣息才多了起來,但場景卻讓人忍不住落淚。
貼著生態移民的大客車來了,女人和孩子們哭著喊著走到門前,男人依然跪在墳前,向父母和祖宗磕最後一個頭。
另一些沒有坐上客車的人,就乘著拖拉機甚至驢車走向未知。
沒經曆過的人很難想象那種背井離鄉之痛。
張競已經上前將鏡頭對準了排隊等車的人群,但眼眶裏也多了晶瑩的淚花。
穿越以來,郭陽就像是個沒有感情的機器,對民勤,對雨禾村都沒有特殊的情感。
這裏是原主的故鄉,不是他的故鄉。
但這時,情緒就像打翻了調料瓶一樣,五味陳雜。
郭山將羊遷回了雨禾村,關進了老家院子的畜生圈裏,賣一些,再殺一些。
莊正像個好奇寶寶樣,在房子裏轉來轉去,找尋著蛛絲馬跡,然後在不著痕跡的拍著馬屁。
陸漢斌問道:“村民吃水怎麽辦?”
“去有水的村子買,像我們社要趕驢車去10公裏外的東鎮拉水,冬天一周一次,夏天兩三天一次。”
“哦。”
“買水太貴,還有一種吃水辦法。”
郭山帶著幾人來到村頭一個地方,“這是澇池。”
這是在空地上挖出來的一個小型池塘,在池塘正中央又挖了一個坑,坑深約四五米。
張競皺著眉頭,攝影機對著坑裏積著一汪濁綠色的水,水麵漂浮著草葉和浮沫。他不由想起縣上那幹淨的自來水。
“縣上吃的是什麽水?”
“地下水。”陸漢斌想起臨來前在縣水利局看到的數據。
在保持生態的前提下,民勤每年可采地下水量為1.2億立方米,現在每年淨超采3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正以每年0.3-0.8米的速度下降。
而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又導致了生態的急劇惡化。
沒有生命的源泉,再堅強的植物也不可能存活。
首先消失的是胡楊,它被稱為三百年不死的植物,隨後沙棗枯萎,紅柳死亡。
最讓人心痛的是柴灣的消失。
柴灣不是植物,而是一個群體,相當於城市的綠化帶。植物群落被栽種在農田邊緣,曾是防風固沙最好的工具。
現在隻有在資料片中,才能看到當年綠色的柴灣。
但采地下水也是無奈之舉,水被上遊的水庫攔住了,民勤人為了生存隻得鑿井挖泉,寅吃卯水。
……
回縣城休整了一天,又在縣城裏查閱了些資料。
所有人對紅崖山水庫都沒了期待。
莊正對陸漢斌說道:“不是說沙塵淤積嗎?怎麽水汙染還如此嚴重?”
陸漢斌努了努嘴,指了指水利局局長辦公室,“你自己去問。”
莊正白了他一眼,然後直端端的進了局長辦公室。
一番交流後,莊正僅有的一絲期待也消失無影蹤,從紅崖山水庫引水基本泡湯了。
恢複青土湖似乎成了空談。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紅崖山水庫便停止了對民勤湖區的供水。
原因是接連發生水汙染事件,民憤四起。
據去年4月的水質檢測顯示,紅崖山水庫水質為劣5類,屬重汙染,已基本喪失了水的使用功能。
2002年,上遊直接排放到石羊河流域的廢汙水高達3000萬噸。
紅崖山水庫每年接納的上遊來水中,近1/3是廢汙水。
前幾天他在縣裏還看過紅崖山水庫的資料,水庫位於兩大沙漠之間,號稱“亞洲第一沙漠水庫”。
“水庫那麽大,水總該有吧!”
陸漢斌搖了搖頭,揶揄道:“莊經理最近隻顧著在辦公室裏看資料吧。”
莊正點頭,難得有和老板相處的機會,他自然是想多展示出自己的價值。
“紅崖山水庫現狀怎麽樣了?”
“聽本地人說很糟糕,具體的還是要去過現場才知道。”
“那下一站就去紅崖山水庫。”郭陽做出了決定。
陸漢斌蹲下身子,雙手抓起一把沙子攤開,這是一抔灰褐色的土,泛著微微白光。
土壤沒有任何水分和黏度,它順著指縫不停地滑落。
一陣幹冷的風吹來,灰塵飄散,揚向遠方。
陸漢斌眼神裏閃著奇異的光芒,他也想看看這裏的原本的樣子啊。
水邊的蘆葦有一房多高,春天時黃花會開滿湖堤。當你走近時,天鵝、大雁和野鴨會騰空而起。
“走咯!”
駱駝鈴聲響起。
幾人並沒有選擇原路返回,而是向前走去,在翻過一座又一座沙丘後,似乎是來到了青土湖的腹地。
滿地的貝殼和死魚的殘骸,證明這裏曾是一個碧波連天的地方。
又向前走了一小會兒,出現了村莊的痕跡,駱駝排成長隊橫穿過村子。
廢棄的房子隨處可見,房頂上能用的材料都已被拆走,隻剩黃土壘成的四壁。
風沙隨時消磨著土牆,它們一年矮過一年,直到化為這塊土地的一部分。
郭山忍不住說:“每個本地人都能感覺到沙漠的腳步,也許你幾個月前走過的地方還是平地,幾個月後,沙丘已經占領了這個位置,看到自家的土地和房子被沙漠一點點侵蝕,就像看到了自己孩子被人欺負。”
氣氛有些沉重,莊正和陸漢斌已有些木然。
而張競就像台機器,穩穩的拿著手中的攝影機,記錄著蕭條、衰敗、死寂的湖區景象。
郭陽轉身對大哥說道:“沙漠在進攻,我們在退守,風牆、草隔等治沙方式隻是權宜之計,想要根治這裏,還是得有水。”
水又該從哪裏來呢?
穿過村莊不久,又是下一個被廢棄的村子。
同樣的穿行而過。
在一個牆角上還殘存有些許麥草杆的院子裏,幾頭羊咩咩咩的叫著,也不知是不是在歡迎這群不速之客。
院子旁邊的黃土屋裏,走出一個古銅色肌膚的老人。
老人端著個破舊的瓷碗,碗裏有兩塊饃饃就著開水,渾濁的雙眼憂鬱的打量著來人。
郭陽帶頭從駱駝上下來。
“大伯,村子裏還有其他人嗎?”
“沒啦,我鄰居去年也去投靠內蒙的親戚了。”老人的語氣裏流露著孤單。
“那老人家你怎麽還不搬呢?”
“等把羊賣了就要搬咯。”老人指著羊圈裏的八隻綿羊,在這個年收入隻有幾百元的地區,那也許是他今年的全部指望。
片刻後。
郭山久違的露出了笑容,趕著八隻綿羊向前走去。
民勤的羊肉堪稱一絕,但讓郭山高興的是小弟的行為。
他能看出買下老人的綿羊是小弟發自內心的舉動,比他讓社裏的人遷移進昌寧鄉移民點更為真誠。
出了村子,又是荒漠。
等到沙漠邊緣的村落時,煙火氣息才多了起來,但場景卻讓人忍不住落淚。
貼著生態移民的大客車來了,女人和孩子們哭著喊著走到門前,男人依然跪在墳前,向父母和祖宗磕最後一個頭。
另一些沒有坐上客車的人,就乘著拖拉機甚至驢車走向未知。
沒經曆過的人很難想象那種背井離鄉之痛。
張競已經上前將鏡頭對準了排隊等車的人群,但眼眶裏也多了晶瑩的淚花。
穿越以來,郭陽就像是個沒有感情的機器,對民勤,對雨禾村都沒有特殊的情感。
這裏是原主的故鄉,不是他的故鄉。
但這時,情緒就像打翻了調料瓶一樣,五味陳雜。
郭山將羊遷回了雨禾村,關進了老家院子的畜生圈裏,賣一些,再殺一些。
莊正像個好奇寶寶樣,在房子裏轉來轉去,找尋著蛛絲馬跡,然後在不著痕跡的拍著馬屁。
陸漢斌問道:“村民吃水怎麽辦?”
“去有水的村子買,像我們社要趕驢車去10公裏外的東鎮拉水,冬天一周一次,夏天兩三天一次。”
“哦。”
“買水太貴,還有一種吃水辦法。”
郭山帶著幾人來到村頭一個地方,“這是澇池。”
這是在空地上挖出來的一個小型池塘,在池塘正中央又挖了一個坑,坑深約四五米。
張競皺著眉頭,攝影機對著坑裏積著一汪濁綠色的水,水麵漂浮著草葉和浮沫。他不由想起縣上那幹淨的自來水。
“縣上吃的是什麽水?”
“地下水。”陸漢斌想起臨來前在縣水利局看到的數據。
在保持生態的前提下,民勤每年可采地下水量為1.2億立方米,現在每年淨超采3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正以每年0.3-0.8米的速度下降。
而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又導致了生態的急劇惡化。
沒有生命的源泉,再堅強的植物也不可能存活。
首先消失的是胡楊,它被稱為三百年不死的植物,隨後沙棗枯萎,紅柳死亡。
最讓人心痛的是柴灣的消失。
柴灣不是植物,而是一個群體,相當於城市的綠化帶。植物群落被栽種在農田邊緣,曾是防風固沙最好的工具。
現在隻有在資料片中,才能看到當年綠色的柴灣。
但采地下水也是無奈之舉,水被上遊的水庫攔住了,民勤人為了生存隻得鑿井挖泉,寅吃卯水。
……
回縣城休整了一天,又在縣城裏查閱了些資料。
所有人對紅崖山水庫都沒了期待。
莊正對陸漢斌說道:“不是說沙塵淤積嗎?怎麽水汙染還如此嚴重?”
陸漢斌努了努嘴,指了指水利局局長辦公室,“你自己去問。”
莊正白了他一眼,然後直端端的進了局長辦公室。
一番交流後,莊正僅有的一絲期待也消失無影蹤,從紅崖山水庫引水基本泡湯了。
恢複青土湖似乎成了空談。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紅崖山水庫便停止了對民勤湖區的供水。
原因是接連發生水汙染事件,民憤四起。
據去年4月的水質檢測顯示,紅崖山水庫水質為劣5類,屬重汙染,已基本喪失了水的使用功能。
2002年,上遊直接排放到石羊河流域的廢汙水高達3000萬噸。
紅崖山水庫每年接納的上遊來水中,近1/3是廢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