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鄯善縣向南走五百裏外便是著名的阿爾金山峽穀,峽穀橫穿阿爾金山,長約一百五十裏,峽穀兩側山勢雄偉險峻,峽穀內海拔高,風沙大,寸草不生,極為荒涼,偏偏這條峽穀是吐穀渾前往鄯善的必經之路。
哪怕到了後世,這裏依舊是新疆南部前往青海的唯一通道,315國道經過了這條峽穀內,後來峽穀內又修建了高速公路,天塹才變為通途。
陰世師率領八千將士在峽穀北麵修建防禦工事,在幾十裏外的山上修建了一座烽燧,監視峽穀內的吐穀渾軍隊。
在這裏駐紮極為不容易,光後勤運輸隊伍就用了一萬頭駱駝,將糧食、物資和水源源不斷從鄯善城運到峽穀口。
士兵們百無聊奈,隻得耐住性子一天天等候,好在補給物資充沛,雖然無聊,但也並不難過。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行程兩千二百餘裏,蕭夏率領兩萬騎兵抵達了尕斯草原,尕斯草原就是今天的土溝,青海前往若羌的最後一站。
主要是吐穀渾人走得慢,導致王君廓的隊伍也走得慢,蕭夏率軍在庫裏湖便追上了王君廓的隊伍,他們繼續在後麵遠遠跟隨吐穀渾大軍,相距一百五十裏,差不多要走三天,由於距離足夠遠,吐穀渾軍隊始終沒有發現隋軍在後麵跟蹤。
前方二十裏外是一片湖泊,薩毗澤,這次旅途的最後一座淡水湖,其實在西北麵三百裏外,還有一處更大湖泊,也叫薩毗澤,這兩座湖泊名字來源都是一個意思,蘇毗人的湖泊。
到了唐朝後期,隨著氣候又漸漸變冷,淡水補充日漸減少,薩毗澤又漸漸變成了鹹水湖。
此時正值四月,陽光明媚,氣候宜人,尕斯草原上到處是一片片姹紫嫣紅的野,格外生機勃勃。
蕭夏奔到高處,舉起千裏眼向遠方望去。
遠處是一片湛藍色的湖泊,仿佛和湛藍的天空融為一體,湖泊西岸是起伏的山巒。
湖泊東岸和南岸是是一望無際的帳篷,還有大片大片如雲一般的羊群。
這時,前方斥候騎馬回來稟報,“啟稟殿下,湖沿岸生活著大量的牧民,大概有五個部落。”
蕭夏點了點頭,這五個部落就是沿途的補給部落了,被伏允帶走,不留給自己,伏允應該是要過大峽穀了,他把薩毗澤當做後勤基地。
“有多少軍隊?”
“大概三千人左右!”
蕭夏當即喝令道:“命令裴行儼、羅士信、王君廓、薛萬鈞、薛萬徹來見我!”
不多時,五名大將催馬來到蕭夏麵前,躬身行禮道:“參見殿下!”
蕭夏緩緩道:“前麵薩毗澤生活著上萬牧民,有三千軍隊駐守,你們各率本部三千人,前去殲滅三千吐穀渾軍,控製牧民和羊群,不讓他們逃走,投降者免死,頑抗者無論羌人還是鮮卑,統統格殺勿論!”
“遵令!”
五名大將各帶著本部三千騎兵從四麵八方向薩毗澤殺去,蕭夏帶著五千人在後麵切斷了退路。
喊殺聲震天,隋軍的突然殺至讓吐穀渾軍隊和牧民都措手不及,他們正在在吃午飯,很多士兵連戰馬都沒有找到,隋軍騎兵變殺來了,他們隻得跪地哭喊饒命。
一部分士兵奮起抵抗,立刻被手癢難耐的隋軍毫不猶豫殺死,哪怕後來發現不對,舉手投降,但也來不及了,隻要是反抗了,不管投不投降,都必須死。
一群群牧民嚇得驚惶萬分,帶著家人要逃命,一隊隊騎兵從他們身邊疾過,大喊道:“隋軍不殺平民!隋軍不殺平民!”
牧民們這才放下心,紛紛躲進大帳,等待命運的發落。
僅僅半個時辰,激戰便結束了,隋軍占領了嘎斯草原,百萬軍方羊群成了隋軍的戰利品,蕭夏得到消息,吐穀渾王伏允昨天上午便率領一萬兩千軍隊帶著數百名貴族以及妻妾北上峽穀了。蕭夏暗暗點頭,按照之前部署,陰世師在奪取鄯善城後,必須封鎖阿爾金山山口,就不知道陰世師是否來得及。
蕭夏隨即派一隊斥候前去峽穀內打探消息。
陰世師率領八千軍隊在峽穀北麵足足等了半個月,很多將領都失去耐心,認為吐穀軍已經在西海被全殲,都勸主將放棄駐守,返回鄯善城,在鄯善城阻擊也是一樣。
但陰世師卻不為所動,他心裏很清楚,在鄯善城阻擊,吐穀渾便能向西撤退去且末,去於闐,吐穀渾就在西域擴散開了,相反,隻有在阿爾金山口攔截,才能徹底將吐穀渾擋在西域之外。
這時,且末城的消息也傳來了,徐旻剛到且末城,且末城內正好發生內訌,羌人士兵都想返回家鄉,被鮮卑主將鎮壓,殺死了兩個叫囂最狠的士兵,結果觸怒了士兵,一千士兵造反將主將殺死,打開倉庫分了糧食回家,半路上正好遇到隋軍,徐旻派人和他們談判,一千羌人便全部投降了徐旻。
看似巧合,其實也是必然,吐穀渾守不住西海老巢,不斷向西撤退,鮮卑貴族無所謂,但士兵的家人都在西海,他們怎麽願意遠離家鄉,到了鄯善已經夠遠,還要去更遠的且末,這就讓羌人徹底崩潰了,眼看冬去春來,正是返鄉之時,羌人們便躁動起來了。
隋軍大營在三十裏外的低海拔處,而大峽穀的海拔達四千米,長時間在高海拔上駐守,士兵受不了,峽穀口隻留了五百士兵駐守,時刻監視山穀,關注山上的烽燧,陰世師又在峽穀口也修建了一座烽燧,當山上的烽燧點燃,穀口的烽燧也隨之點燃。
這天一早,士兵們正在吃早飯,忽然聽見帳外有人大喊:“烽煙!烽煙點燃了!”
士兵們紛紛跑出大帳,陰世師也走出大帳,隻見穀口方向點燃了三柱烽煙。
“終於來了!”
陰世師當即厲聲喝道:“傳令全軍進入戰備!”
“當!當!當!”
鍾聲敲響,八千士兵奔出大帳集結,開始浩浩蕩蕩向三十幾裏外的山口奔去。
吐穀渾王伏允已率領大軍在峽穀內走了三天三夜,距離出口隻剩下四十餘裏,所有人都精疲力盡,此時天還沒有亮,伏允下令全軍在路邊休息。
他們帶的一萬隻羊已經吃了一半,伏允又派人趕回去通知士兵送補給。
士兵們剛坐下,前麵便傳來一片喧嘩聲,伏允對身邊侍衛道:“去看看,發生了什麽事?”
侍衛疾奔而去,不多時奔回來,滿臉緊張地稟報道:“啟稟可汗,山上發現烽燧,已經點燃了!”
伏允大吃一驚,這裏距離鄯善城還有五六百裏,他的軍隊不可能在這裏修建烽燧,那烽燧哪裏來的?
難道是隋軍?不可能,隋軍怎麽可能來鄯善,最近的敦煌也要在一千七八百裏之外。
可如果不是隋軍又怎麽解釋山上的烽燧?
長子慕容順道:“父親,應該是我們軍隊安排的烽燧,提醒鄯善城我們來了,鄯善城就安排軍隊帶著糧食和物資提前來迎接我們。”
兒子想得很美,但也有這個可能,伏允想了想,便命令萬夫長拓跋通道:“拓跋將軍率領兩千軍隊去穀口看看有沒有異常,若有異常,及時回來稟報!”
“遵令!”
拓跋通當即率領兩千士兵向穀口奔去。
(本章完)
哪怕到了後世,這裏依舊是新疆南部前往青海的唯一通道,315國道經過了這條峽穀內,後來峽穀內又修建了高速公路,天塹才變為通途。
陰世師率領八千將士在峽穀北麵修建防禦工事,在幾十裏外的山上修建了一座烽燧,監視峽穀內的吐穀渾軍隊。
在這裏駐紮極為不容易,光後勤運輸隊伍就用了一萬頭駱駝,將糧食、物資和水源源不斷從鄯善城運到峽穀口。
士兵們百無聊奈,隻得耐住性子一天天等候,好在補給物資充沛,雖然無聊,但也並不難過。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行程兩千二百餘裏,蕭夏率領兩萬騎兵抵達了尕斯草原,尕斯草原就是今天的土溝,青海前往若羌的最後一站。
主要是吐穀渾人走得慢,導致王君廓的隊伍也走得慢,蕭夏率軍在庫裏湖便追上了王君廓的隊伍,他們繼續在後麵遠遠跟隨吐穀渾大軍,相距一百五十裏,差不多要走三天,由於距離足夠遠,吐穀渾軍隊始終沒有發現隋軍在後麵跟蹤。
前方二十裏外是一片湖泊,薩毗澤,這次旅途的最後一座淡水湖,其實在西北麵三百裏外,還有一處更大湖泊,也叫薩毗澤,這兩座湖泊名字來源都是一個意思,蘇毗人的湖泊。
到了唐朝後期,隨著氣候又漸漸變冷,淡水補充日漸減少,薩毗澤又漸漸變成了鹹水湖。
此時正值四月,陽光明媚,氣候宜人,尕斯草原上到處是一片片姹紫嫣紅的野,格外生機勃勃。
蕭夏奔到高處,舉起千裏眼向遠方望去。
遠處是一片湛藍色的湖泊,仿佛和湛藍的天空融為一體,湖泊西岸是起伏的山巒。
湖泊東岸和南岸是是一望無際的帳篷,還有大片大片如雲一般的羊群。
這時,前方斥候騎馬回來稟報,“啟稟殿下,湖沿岸生活著大量的牧民,大概有五個部落。”
蕭夏點了點頭,這五個部落就是沿途的補給部落了,被伏允帶走,不留給自己,伏允應該是要過大峽穀了,他把薩毗澤當做後勤基地。
“有多少軍隊?”
“大概三千人左右!”
蕭夏當即喝令道:“命令裴行儼、羅士信、王君廓、薛萬鈞、薛萬徹來見我!”
不多時,五名大將催馬來到蕭夏麵前,躬身行禮道:“參見殿下!”
蕭夏緩緩道:“前麵薩毗澤生活著上萬牧民,有三千軍隊駐守,你們各率本部三千人,前去殲滅三千吐穀渾軍,控製牧民和羊群,不讓他們逃走,投降者免死,頑抗者無論羌人還是鮮卑,統統格殺勿論!”
“遵令!”
五名大將各帶著本部三千騎兵從四麵八方向薩毗澤殺去,蕭夏帶著五千人在後麵切斷了退路。
喊殺聲震天,隋軍的突然殺至讓吐穀渾軍隊和牧民都措手不及,他們正在在吃午飯,很多士兵連戰馬都沒有找到,隋軍騎兵變殺來了,他們隻得跪地哭喊饒命。
一部分士兵奮起抵抗,立刻被手癢難耐的隋軍毫不猶豫殺死,哪怕後來發現不對,舉手投降,但也來不及了,隻要是反抗了,不管投不投降,都必須死。
一群群牧民嚇得驚惶萬分,帶著家人要逃命,一隊隊騎兵從他們身邊疾過,大喊道:“隋軍不殺平民!隋軍不殺平民!”
牧民們這才放下心,紛紛躲進大帳,等待命運的發落。
僅僅半個時辰,激戰便結束了,隋軍占領了嘎斯草原,百萬軍方羊群成了隋軍的戰利品,蕭夏得到消息,吐穀渾王伏允昨天上午便率領一萬兩千軍隊帶著數百名貴族以及妻妾北上峽穀了。蕭夏暗暗點頭,按照之前部署,陰世師在奪取鄯善城後,必須封鎖阿爾金山山口,就不知道陰世師是否來得及。
蕭夏隨即派一隊斥候前去峽穀內打探消息。
陰世師率領八千軍隊在峽穀北麵足足等了半個月,很多將領都失去耐心,認為吐穀軍已經在西海被全殲,都勸主將放棄駐守,返回鄯善城,在鄯善城阻擊也是一樣。
但陰世師卻不為所動,他心裏很清楚,在鄯善城阻擊,吐穀渾便能向西撤退去且末,去於闐,吐穀渾就在西域擴散開了,相反,隻有在阿爾金山口攔截,才能徹底將吐穀渾擋在西域之外。
這時,且末城的消息也傳來了,徐旻剛到且末城,且末城內正好發生內訌,羌人士兵都想返回家鄉,被鮮卑主將鎮壓,殺死了兩個叫囂最狠的士兵,結果觸怒了士兵,一千士兵造反將主將殺死,打開倉庫分了糧食回家,半路上正好遇到隋軍,徐旻派人和他們談判,一千羌人便全部投降了徐旻。
看似巧合,其實也是必然,吐穀渾守不住西海老巢,不斷向西撤退,鮮卑貴族無所謂,但士兵的家人都在西海,他們怎麽願意遠離家鄉,到了鄯善已經夠遠,還要去更遠的且末,這就讓羌人徹底崩潰了,眼看冬去春來,正是返鄉之時,羌人們便躁動起來了。
隋軍大營在三十裏外的低海拔處,而大峽穀的海拔達四千米,長時間在高海拔上駐守,士兵受不了,峽穀口隻留了五百士兵駐守,時刻監視山穀,關注山上的烽燧,陰世師又在峽穀口也修建了一座烽燧,當山上的烽燧點燃,穀口的烽燧也隨之點燃。
這天一早,士兵們正在吃早飯,忽然聽見帳外有人大喊:“烽煙!烽煙點燃了!”
士兵們紛紛跑出大帳,陰世師也走出大帳,隻見穀口方向點燃了三柱烽煙。
“終於來了!”
陰世師當即厲聲喝道:“傳令全軍進入戰備!”
“當!當!當!”
鍾聲敲響,八千士兵奔出大帳集結,開始浩浩蕩蕩向三十幾裏外的山口奔去。
吐穀渾王伏允已率領大軍在峽穀內走了三天三夜,距離出口隻剩下四十餘裏,所有人都精疲力盡,此時天還沒有亮,伏允下令全軍在路邊休息。
他們帶的一萬隻羊已經吃了一半,伏允又派人趕回去通知士兵送補給。
士兵們剛坐下,前麵便傳來一片喧嘩聲,伏允對身邊侍衛道:“去看看,發生了什麽事?”
侍衛疾奔而去,不多時奔回來,滿臉緊張地稟報道:“啟稟可汗,山上發現烽燧,已經點燃了!”
伏允大吃一驚,這裏距離鄯善城還有五六百裏,他的軍隊不可能在這裏修建烽燧,那烽燧哪裏來的?
難道是隋軍?不可能,隋軍怎麽可能來鄯善,最近的敦煌也要在一千七八百裏之外。
可如果不是隋軍又怎麽解釋山上的烽燧?
長子慕容順道:“父親,應該是我們軍隊安排的烽燧,提醒鄯善城我們來了,鄯善城就安排軍隊帶著糧食和物資提前來迎接我們。”
兒子想得很美,但也有這個可能,伏允想了想,便命令萬夫長拓跋通道:“拓跋將軍率領兩千軍隊去穀口看看有沒有異常,若有異常,及時回來稟報!”
“遵令!”
拓跋通當即率領兩千士兵向穀口奔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