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顏的煩心事,宋逸之暫時還不知道,他這才來剛剛到達省政府大樓。
三個多月不在,辦公室依然纖塵不染,幾個留守的副官紛紛匯報工作。
宋逸之漫不經心地聽著,看著整潔的桌麵,最上麵的文件,日期顯示還是一個月之前。
有副官敏感地留意到他的視線,連忙解釋,“近兩個月的文件都送到大帥辦公室去了,有緊急需要我們處理的,當時都給您打過電報了。”
宋逸之隨意問了一句,“大帥每天都過來嗎?”
副官答道,“之前是每周兩三次,自腿傷好了之後,每天在這辦公。”
這是重出江湖了?
宋逸之吩咐:“把第二大營這個月的每日匯報拿過來。”
“是!”
副官剛剛應下,門口就傳來厚重的腳步聲,隨後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逸之,先不急。”
“父親!”宋逸之站起身迎接,“我正想一會過去找您,您怎麽過來了?”
宋震東臉上掛著和煦的笑意:“沒事,腿好了之後就喜歡周圍走走,這兩年坐輪椅坐煩了。”
宋逸之淡定地看著父親,微微勾唇。
宋震東本就沒到五十,再加上近年來退居二線,保養得當,看上去就像是四十歲人似的。
昨晚和兩個弟弟站一塊,反而比他們看著還要年輕。
如今穿上軍裝,更是精神抖擻。
他擺了擺手,示意宋逸之坐下,“坐!我們先聊一聊。”
副官又上了一杯茶,並順手把門關上。
宋震東先在辦公桌對麵坐下,“咱們繼續昨晚的話題,閩南諸事已定,廣城就不再舉辦慶功宴了,樹大招風,宜低調處理。”
宋逸之坐回辦公椅,頷首點頭,沒有提出異議。
啜了一口茶,宋震東緩緩說道,“閩南的消息傳過來時,我請了石玉民出山,暫時擔任第二大營將軍一職。”
“辛苦石將軍了!”這事宋逸之是知道的。
吳磊離開之前,把第二大營日常事宜交給了副將暫時代理。
閩南事發後,經商議,父子二人決定把吳磊留在閩南。
至於第二大營,宋逸之當即提議把副將轉正,而宋震東不同意,他屬意原本退休的老將石玉民。
“兩個月以來,這老家夥把第二大營治理得井井有條,甚得我心,當真是老當益壯啊!我不打算換人了。”宋震東聲音帶笑,卻是不容置喙的語氣。
宋逸之沒有打岔,靜待下文。
話音一轉,宋震東說道,“凡之昨晚你也見過了,曆練這麽多年,進退有度,儀表堂堂,為人處事頗為老練,我想讓他到第二大營,給石將軍打個下手,好好曆練曆練!”
心中的猜測得到了驗證。
宋逸之眼眸低垂,強壓住心中的不悅。
昨晚就有猜到父親想把宋凡之留在廣城。
要不,不年不節的,無端端宋凡之為什麽會回來?
給石將軍當副手?這是奔著往大將方向培養嗎?
隻是,沒到這最後一刻,他仍不相信父親會這麽做,這是想用宋凡之來牽製自己嗎?
“當年祖父……”
宋逸之欲言又止。
祖父厭煩了妻妾紛爭,子女相殘,才把嫡子庶子分開生活,一勞永逸。
要不,祖母和父親早年的生活能過得這麽舒心?
宋震東接過話尾,神色凝重地說道:“今時不同往日!當年我們家的地盤,連如今廣城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不過勉強算個擁有自己軍隊的大戶人家而已。
現在,我們是全國最大的軍閥,權勢滔天,多少人虎視眈眈?然而,單靠咱們父子倆,要想在這波譎雲詭的局勢中穩住腳跟,絕非易事。”
“能拿得下,就能守得住!不過區區多了一個閩南,我有這個信心!”宋逸之迎著父親的視線,眸底鋒芒畢露。
宋震東呼吸一頓,清了清喉嚨說道,“事情已經定下,早上我已把凡之送到石將軍處,有他費心栽培,假以時日,必能給你培養出最大的助力!”
宋逸之見婉轉的反對沒有起到作用,直截了當地說道,“如果你在問我的意見,那麽,我不同意!”
宋震東倏地抬眸,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他的靈魂。
空氣凝固了一般。
宋逸之從未父親眼裏看到這樣的神情,有不滿,有審視,有探究,有防備……
防備什麽?又探究什麽?
他小時候跟著祖母生活,父親對於他來說,更像是師父和上級。
雖然他們交流甚少溫情,更多的是諄諄教誨,嚴肅的對話與任務安排,但他們之間在公事上的默契,堪稱最佳拍檔,勝於無數父子!
出門在外,他並沒有事事向父親請示的習慣。
像這次在閩南,像之前在珠市,他的任何一個決定,哪個沒達到父親的要求?
他還有什麽不滿的?
現在自己剛剛立了大功回來,不但沒有獎勵,反而給他來個這麽沉重的打擊,這實在讓人寒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堂堂宋大帥沒理由不懂!
他能讓自己的兄弟,在祖宅守大半輩子,為什麽現在要把宋凡之安插在自己身邊?
宋逸之也毫不畏懼地回望著父親,眼神中帶著堅持,一字一句地重複了一遍,“我不同意!”
“逸之,你還是太年輕了!”宋震東微不可聞地歎了一口氣,“這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
我們需時刻保持警惕,審時度勢,方能在這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信我,我的每一步都是為你好!”
說完,他不再看宋逸之的表情,自顧自站起身,“你剛回來,應該很多事情要忙,盡快處理好,後天和我一起迎接大總統。”
很明顯,他就是來下達通知,而不是和自己商量的!
看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門後,宋逸之冷冷一笑,滿腹的鬱氣無從發泄,手中的簽字筆早被折成兩半!
鄧子宇推門,匆匆進來,“少帥,我剛看到宋凡之和石將軍一起!”
他能看到,想來宋軍高層都已知曉。
木已成舟!
三個多月不在,辦公室依然纖塵不染,幾個留守的副官紛紛匯報工作。
宋逸之漫不經心地聽著,看著整潔的桌麵,最上麵的文件,日期顯示還是一個月之前。
有副官敏感地留意到他的視線,連忙解釋,“近兩個月的文件都送到大帥辦公室去了,有緊急需要我們處理的,當時都給您打過電報了。”
宋逸之隨意問了一句,“大帥每天都過來嗎?”
副官答道,“之前是每周兩三次,自腿傷好了之後,每天在這辦公。”
這是重出江湖了?
宋逸之吩咐:“把第二大營這個月的每日匯報拿過來。”
“是!”
副官剛剛應下,門口就傳來厚重的腳步聲,隨後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逸之,先不急。”
“父親!”宋逸之站起身迎接,“我正想一會過去找您,您怎麽過來了?”
宋震東臉上掛著和煦的笑意:“沒事,腿好了之後就喜歡周圍走走,這兩年坐輪椅坐煩了。”
宋逸之淡定地看著父親,微微勾唇。
宋震東本就沒到五十,再加上近年來退居二線,保養得當,看上去就像是四十歲人似的。
昨晚和兩個弟弟站一塊,反而比他們看著還要年輕。
如今穿上軍裝,更是精神抖擻。
他擺了擺手,示意宋逸之坐下,“坐!我們先聊一聊。”
副官又上了一杯茶,並順手把門關上。
宋震東先在辦公桌對麵坐下,“咱們繼續昨晚的話題,閩南諸事已定,廣城就不再舉辦慶功宴了,樹大招風,宜低調處理。”
宋逸之坐回辦公椅,頷首點頭,沒有提出異議。
啜了一口茶,宋震東緩緩說道,“閩南的消息傳過來時,我請了石玉民出山,暫時擔任第二大營將軍一職。”
“辛苦石將軍了!”這事宋逸之是知道的。
吳磊離開之前,把第二大營日常事宜交給了副將暫時代理。
閩南事發後,經商議,父子二人決定把吳磊留在閩南。
至於第二大營,宋逸之當即提議把副將轉正,而宋震東不同意,他屬意原本退休的老將石玉民。
“兩個月以來,這老家夥把第二大營治理得井井有條,甚得我心,當真是老當益壯啊!我不打算換人了。”宋震東聲音帶笑,卻是不容置喙的語氣。
宋逸之沒有打岔,靜待下文。
話音一轉,宋震東說道,“凡之昨晚你也見過了,曆練這麽多年,進退有度,儀表堂堂,為人處事頗為老練,我想讓他到第二大營,給石將軍打個下手,好好曆練曆練!”
心中的猜測得到了驗證。
宋逸之眼眸低垂,強壓住心中的不悅。
昨晚就有猜到父親想把宋凡之留在廣城。
要不,不年不節的,無端端宋凡之為什麽會回來?
給石將軍當副手?這是奔著往大將方向培養嗎?
隻是,沒到這最後一刻,他仍不相信父親會這麽做,這是想用宋凡之來牽製自己嗎?
“當年祖父……”
宋逸之欲言又止。
祖父厭煩了妻妾紛爭,子女相殘,才把嫡子庶子分開生活,一勞永逸。
要不,祖母和父親早年的生活能過得這麽舒心?
宋震東接過話尾,神色凝重地說道:“今時不同往日!當年我們家的地盤,連如今廣城的百分之一都不到,不過勉強算個擁有自己軍隊的大戶人家而已。
現在,我們是全國最大的軍閥,權勢滔天,多少人虎視眈眈?然而,單靠咱們父子倆,要想在這波譎雲詭的局勢中穩住腳跟,絕非易事。”
“能拿得下,就能守得住!不過區區多了一個閩南,我有這個信心!”宋逸之迎著父親的視線,眸底鋒芒畢露。
宋震東呼吸一頓,清了清喉嚨說道,“事情已經定下,早上我已把凡之送到石將軍處,有他費心栽培,假以時日,必能給你培養出最大的助力!”
宋逸之見婉轉的反對沒有起到作用,直截了當地說道,“如果你在問我的意見,那麽,我不同意!”
宋震東倏地抬眸,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他的靈魂。
空氣凝固了一般。
宋逸之從未父親眼裏看到這樣的神情,有不滿,有審視,有探究,有防備……
防備什麽?又探究什麽?
他小時候跟著祖母生活,父親對於他來說,更像是師父和上級。
雖然他們交流甚少溫情,更多的是諄諄教誨,嚴肅的對話與任務安排,但他們之間在公事上的默契,堪稱最佳拍檔,勝於無數父子!
出門在外,他並沒有事事向父親請示的習慣。
像這次在閩南,像之前在珠市,他的任何一個決定,哪個沒達到父親的要求?
他還有什麽不滿的?
現在自己剛剛立了大功回來,不但沒有獎勵,反而給他來個這麽沉重的打擊,這實在讓人寒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堂堂宋大帥沒理由不懂!
他能讓自己的兄弟,在祖宅守大半輩子,為什麽現在要把宋凡之安插在自己身邊?
宋逸之也毫不畏懼地回望著父親,眼神中帶著堅持,一字一句地重複了一遍,“我不同意!”
“逸之,你還是太年輕了!”宋震東微不可聞地歎了一口氣,“這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稍有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
我們需時刻保持警惕,審時度勢,方能在這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信我,我的每一步都是為你好!”
說完,他不再看宋逸之的表情,自顧自站起身,“你剛回來,應該很多事情要忙,盡快處理好,後天和我一起迎接大總統。”
很明顯,他就是來下達通知,而不是和自己商量的!
看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門後,宋逸之冷冷一笑,滿腹的鬱氣無從發泄,手中的簽字筆早被折成兩半!
鄧子宇推門,匆匆進來,“少帥,我剛看到宋凡之和石將軍一起!”
他能看到,想來宋軍高層都已知曉。
木已成舟!